資源簡介 一、背景材料2015年1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首先向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于敏頒發獎勵證書,并同他熱情握手,表示祝賀。隨后,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向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代表頒獎。二、與教材知識的結合點1.經濟生活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有利于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戰略,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也要勇挑創新重擔,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讓創新在市場沃土中開花結果。2.政治生活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連續14年舉行國家科技獎勵大會,體現了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管理和服務是政府的職能。政府要合理規劃科技布局,從主導科技資源配置向注重市場監管、平臺建設轉變,從選拔式、分配式扶持向普惠式、引領式轉變,履行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經濟建設職能搞好公共服務的職能。國際競爭的實質是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表彰科技工作者,有利于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3.文化生活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特定的文化氛圍。國家科學技術獎是一面旗幟,展示的是一批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營造的是崇尚科學、尊重人才、褒揚先進的氛圍。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開展科技獎勵,有利于激發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有利于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堅持自力更生、大力推動自主創新,改革開放點燃了博采互鑒、以開放促進創新創造的火種,匯聚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創新讓世界矚目。發展教育科技文化事業。為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國務院決定,對為我國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人員和組織給予獎勵。4.生活與哲學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長,又要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必須依靠創新支撐。掌握系統優化方法。企業要擔起創新的重擔,構建企業主導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堅持共性和個性的統一。目前我國設立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5項國家科學技術獎。樹立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堅定不移地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進一步解放思想、敢為人先,不囿舊制、不循成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創新的主體,一部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就是人民在實踐中探索創新的歷史。?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于敏為我國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國防現代化建設不遺余力、傾盡全力,他 “給力”祖國,祖國給予他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殊榮。三、能力測試創新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秉性、發展進步的動力。回答1-3題。1.榮獲2014年度科技進步特等獎的“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為經濟、科技等領域的大規模科學與工程計算提供了重要手段,對于提升綜合國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這表明A.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中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重要精神武器B.文化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C.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D.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2.榮獲2014年度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研發與應用”項目,實現了我國海洋石油工業從淺水走向深水的歷史性跨越,對維護國家領海權益、實現深海資源開發、開啟中國深海時代具有重大意義。這體現了①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活動 ②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③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④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榮獲自然科學一等獎的“透明計算”,突破了傳統操作系統的限制,對于解決操作系統長期受制于人的問題、保障國家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其成功在于①堅持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 ②解放思想上、實事求是、否定權威③勇于并善于發現和改造規律 ④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勛于敏院士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回答4-7題。4.“我當然不愿意打仗,我打心眼里贊成核武器最好都徹底銷毀、完全禁止。我想,核武器最終會被銷毀。”于敏說,自己是一個和平主義者。這是因為A.維護世界和平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B.和平因素的增長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C.世界和平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D.和平與發展相輔相成,發展是和平的堅實基礎5.就像他沉默的事業一樣,于敏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他畢生信奉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他曾對身邊人說,不要計較有名無名,踏踏實實地做一個“無名英雄”。這體現了①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②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中形成③傳統文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④傳統文化仍有現實意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于敏說:“藝術可以陶冶情操,使志存高遠。而非志無以廣學,非學無以廣才呀。”詩詞藝術帶給于敏的是在核武器事業上不斷尋求突破的遠志廣學,是一生致力于為國謀策的鞠躬盡瘁。這表明①傳統文化是現代思想的主要源頭 ②優秀文化決定人才成長③優秀文化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優秀文化增強人的精神力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狂風,沙暴,饑寒;休克,便血,失眠;堅守,奮戰,奉獻……于敏全憑滿腔忠誠的熱血拼搏、鏖戰,和許許多多有名、無名的“核衛士”一道,實現了“氫彈突破和武器化”,挺立起新中國不屈的脊梁。從于老身上體現了①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②愛國主義是抽象的,而不是具體的③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 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企業要擔起創新的重擔,構建企業主導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回答8-11題。8.推動萬眾創新,需要市場和政府兩手發力。為此政府要①主導科技資源配置 ②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③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 ④把吸引海外人才作為創新核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企業要擔起創新的重擔,是因為①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②科技可以直接創造價值③文化促進經濟發展 ④文化也是生產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要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和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使創新成為一種價值導向、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時代氣息,在全社會形成濃郁的創新文化氛圍,為創新提供豐厚肥沃的土壤。這是基于①文化對人的影響潛移默化 ②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③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④文化創新決定社會實踐的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協同創新要堅持①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②堅共性和個性的統一③運動和靜止的統一 ④整體和部分的統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黨中央國務院連續14年舉行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科技發展事業的高度重視、對科技工作者的深摯關懷。14年來,廣大科技工作者不負重托,奮力攻關,收獲了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為推動經濟轉型、提升綜合國力、改善生態環境、增進民生福祉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創新”“中國創造”舉世矚目。材料二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聊以自慰了。”20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于敏說。于敏是中國的 “國產土專家一號”,他對此有些許遺憾。他說,“土專家”不足為法,科學需要開放交流和廣闊視野,但留學后須“回國再給國家做點事兒”,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來,落葉歸根只能起點肥料作用,應該開花結果的時候回來”。⑴結合材料一分析舉行國家科技獎勵大會的經濟意義。⑵材料一體現了政治生活的什么什么道理?⑶運用文化創新的知識,結合材料二分析“土專家”不足為法的依據。⑷結合材料二,運用價值觀知識,談談于敏先生給你的人生啟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