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東招考院權威解讀高考說明 試卷難度中等 語文:更加突出能力立意 一、命題指導思想 2008年我省高考語文試題將繼續分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必考內容主要對應于課程標準中的必修內容,選考內容主要對應于課程標準中的選修模塊的內容;同時,考慮到大學對新生知識結構的基本要求,部分選修內容將如同去年一樣繼續納入到必考內容當中,比如古代詩歌閱讀與鑒賞、語言文字運用等。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的分值保持不變,仍然是必考內容132分,選考內容18分。 二、考試內容及要求 考試內容及要求隨著2008年教育部考試中心頒布的《考試大綱》的變化也作出了相應的調整。 在考試能力要求中,對探究能力的表述,由2007年的“探討疑點難點”改為“探討疑難問題”。 必考內容中,現代文閱讀的考查由2007年的“閱讀一般論述類和說明類文章”改為“閱讀一般論述類文章”,刪掉了對“一般說明類文章”的考查。 選考內容中,對文學類文本的四種文學體裁,作出了順序上的調整,由2007年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改為“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對實用類文本的考查增加了“科普文章”,刪掉了“訪談” 和“社科論文”兩類文章,將原來的“調查報告”改為范圍更加寬泛的“報告”。 2008年我省高考命題會繼續注重對雙基的考查,也將更加突出能力立意。2008年的高考語文命題,無論古代詩文閱讀還是現代文閱讀,都將繼續選擇文質兼美且有考查價值的閱讀材料,使試題有適當的難度和較高的區分度。 三、高考說明中的三點省略 2008年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在“試卷結構”中沒有明確每一方面考試內容的題型題量,在“題型示例”中也沒有出現作文題的題型,“題型示例”之后也不再有“參考試卷”,以期考生在日常學習和考前備考中能廣泛學習,擴大知識面,增強語文能力,真正擁有較高的語文素養。 例如,作文題也沒有題型示例,這意味著所有的作文題型都在考試范圍之內,只要考生努力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思維水平、語言表達水平,擁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和足夠的寫作訓練,那么無論做什么類型的題目都應有上乘表現。 這些變化旨在使考生在考前的復習中不要陷入枯燥、有限的題型訓練或者盲目的猜題押題中,而應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按照語文學科的學習規律去復習,在高考中顯示真正的語文水平。 四、選考內容 選考內容共兩個大題(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各18分;它們當中對應的每個小題的分值也保持相等,以體現公平。考生可以根據試卷的明確要求和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其中的一個大題作答,不能都選。至于大家普遍關心的關于選做題難度相等的問題,命題人會盡最大可能非常慎重地來解決。但難度只能大致相同,絕對一致是不現實的。退一步說,“難度”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考生有選擇的自由。 數學:以中等難度題為主 2008年高考數學命題的指導思想是本著利于中學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新課程改革的原則,保持相對穩定,體現新課程改革理念。2007年我省的高考是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后的首次高考,成功實現了由舊高考向新高考的平穩過渡。命題保持相對穩定符合高考命題工作的規律,也是科學命題的要求。2008年的高考是新課程背景下的第二年高考,在保持山東省去年高考數學基本題型不變的基礎上,體現新課程的理念與要求,繼續重視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以能力立意為主導,將知識、能力和素質融為一體,全面考查考生的綜合素養。這與課程改革的理念在本質上也是一致的。因此首先在考試范圍和考試內容選定上要以中學數學教學為現實基礎,基于數學課程標準,在具體試題設計上要盡量體現新課程所提出的基本理念。例如,更加注重對考生能力的考查,注重對數學應用性的考查等,鼓勵考生多角度、創造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另外,由于我省各地市采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A、B兩個不同版本的教材,命題將不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材,體現高考命題的公平性。同時,試卷應保證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一、高考說明的三個特征: 1.強調基礎 《說明》繼續強調對考生數學基礎的考查,即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數學思想方法的考查,同時又注重對知識內在聯系的考查,不刻意追求知識的覆蓋面。考生要正確理解基本概念、定理、原理、法則、公式等基礎知識。高考試題大部分都是基本題,但基本題不一定是簡單的題,而是利用基本方法、基本知識和能力解決的基本的問題。 2.注重能力。數學中的能力是指空間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論證能力、運算求解能力、數據處理能力以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標準》中的基本理念決定了高考數學命題必須突出能力立意,在注重考查數學基礎的同時,著重考查考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以及考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且靈活及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數學思維能力的考查,既有利于提高試題的區分度,又對考生升入大學繼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強化應用。《說明》對于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的考查要求逐步提高。近幾年的高考數學命題都加強了對應用性問題的考查力度。應用的主要過程是依據對材料的理解提煉出相關數量關系,將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通過構造數學模型加以解決。應用題能夠考查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數據處理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它能夠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數學素養。應用題的命制將本著“貼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難度”的原則,把握好提出的問題所涉及的數學知識及方法的深度和廣度,注重問題的多樣化,體現思維的發散性,同時結合我省中學數學教學的實際,引導學生自覺地置身于現實社會的大環境中,關心自己身邊的數學問題,促使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形成和發展數學應用的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二、考試內容及要求 首先是在考試內容上“一減一增”。由于我省高中所使用的教材沒有涉及“聚類分析”的內容,結合我省高中數學教學實際和高等數學教學情況,刪除了對“了解聚類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簡單應用”的考查要求。 其次,今年的高考說明對某些考試內容的考查要求也作了一些調整。 考慮到“數學命題”是學生獲得新知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數學素養的基礎。所以今年對“命題”的考查要求有所提高,增加了對“理解命題的概念”的要求;另外對“了解命題的逆命題、否命題與逆否命題”的要求更加具體,改為“了解‘若,則’形式的命題的逆命題、否命題與逆否命題”。 今年對文科考生“會計算一些隨機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數及事件發生的概率”的考查要求有所降低,要求考生“會用列舉法計算一些隨機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數及事件發生的概率”等。 三、考試形式及試卷結構 本次考試仍然采用閉卷、筆試的形式。考試限定用時為120分鐘。試卷包括第Ⅰ卷和第Ⅱ卷。滿分為150分。第Ⅰ卷為四選一型的單項選擇題,共12題,60分。第Ⅱ卷為填空題和解答題。填空題共4題,16分。填空題只要求直接填寫結果,不必寫出計算過程或推證過程。解答題包括計算題、證明題和應用題等,共6題,74分。解答應寫出文字說明、演算步驟或推證過程。 試卷由容易題、中等難度題和難題組成。其中,將以中等難度題為主。2008年高考數學科目仍然不設置選做題。 英語:突出“新材料、新情景、新問題” 與2007年相比,今年英語科目的考試說明稍有變化。 一、命題指導思想 首先,在實施新課程之后,我省各地市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確定了不同版本的英語教材,如果僅依據某一套教材命題就會有失公平。因此,命題以教育部頒布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考試大綱和我省的考試說明為依據,而不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材。 第二,命題重視“新材料、新情境”的創設與運用,考查考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新材料、新情景的創設與運用,主要體現在詞匯和語法知識、完形填空、閱讀理解、閱讀表達等題目的選材上,這些題目應注重選取貼近考生、貼近生活、新穎的、時代感強的材料。寫作題的主題最好涉及與每個考生密切相關的內容,這樣可以引導考生思考現實問題,使每個考生均有內容可寫,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展示其英語寫作能力,而不是單純地為了寫作而寫作。 第三,本著利于中學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新課程改革的原則,命題保持相對穩定。 2008年英語高考試題沒有出現新的題型。試題依然分為四部分,分別為聽力部分、英語知識運用部分、閱讀理解部分和書面表達部分。各部分的分值也與2007年保持一致。第I卷(選擇題)占105分,第II卷(書面表達)占45分。 命題還注重體現新課程理念。注重考查考生英語學習策略、自主學習等方面的能力,材料選擇注重引導考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全面提高人文素養。 第四,命題力求科學、準確、公平、規范,試卷應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二、考試內容及要求 考試內容及要求與2007年一致。2008年依然按《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設定的八級要求命題。 三、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也與2007年保持基本一致,但是有三點需要注意: 第一,聽力部分仍采用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的試題。2008考生在復習備考聽力部分時可參考教育部考試中心往年命制的聽力題。 第二,取消了對完形填空、閱讀理解、閱讀表達所選文章的字數限制。 2007年考試說明對完形填空和閱讀理解以及閱讀表達的閱讀量進行了限制,其中,完形填空短文為200至250詞,閱讀理解短文總閱讀量約1000詞,閱讀表達總閱讀量為200至300詞。但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這些字數限制已經不再適應我省考生的實際水平。事實上,近兩年完形填空和閱讀理解兩個題型所選文章都已超出該字數限制,因此今年考試說明中取消了該字數限制,但在命題過程中會加以控制,試題總閱讀量不會與往年有較大出入。 考試說明的這一調整符合新課程改革對考生閱讀能力的要求,也有利于命題人員控制試題難度。以完形填空題為例,適當增加文章長度,使空與空之間的間隔增大,實際上增加了對考生的提示信息,能適當降低試題難度。反之,文章越短則越容易導致試題偏難。 第三,英語試題仍然不設選做題。 任意選修課是“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擇”的,不適合所有考生,而且課程標準也沒有對任意選修課的教學提出具體要求,難以命題和評價。因此,2008年我省高考英語科仍不命制選做題。 四、題型示例 考試說明中“題型示例”分題型列舉了部分典型例題。從題目的特點來看,都是選擇了教材之外的“新材料”,創設“新情景”,并提出“新問題”而設計的。同時,這些題目都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題型示例”中列舉的例題是各題型中的典型代表,對命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導向作用,考生仔細閱讀考試說明,研究題型示例中的例題能對復習備考有一定的幫助。 文科綜合 一、考試內容及要求 (一)考核目標和要求 2008年高考說明中“考核目標和要求”的表述,是整合了教育部制定的思想政治、歷史和地理三科考試大綱的相關目標和要求而制定的,兩者在基本內涵和精神上一致。它共分“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和“論證和探討問題”四項考核目標,每一項考核目標均包括三項不同層次的具體要求。 (二)考試范圍 文綜科目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歷史、地理三科,均包括必考和選考兩部分內容。2008年高考說明中關于考試范圍的規定,值得注意的幾點是: 1.在“文綜”科目的必考內容中,思想政治學科除了規定的四個必修課程模塊之外,還包括年度間的重要時事政治、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等內容;地理學科除了規定的三個必修課程模塊之外,鑒于初中與高中的地理知識內容有不可分割的承接關系,還包括《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中的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知識的相關內容。 2.山東省2008年的高考“文綜”科目共保留了8個選修課程模塊,作為選考內容。2008年高考說明中對于選考內容范圍的規定,僅僅是針對2008年高考而言的,將來可能會作進一步的調整。不應簡單理解為2008年延續了2007年規定的選考內容,2009年高考也必然還是這些內容。上述規定對于2008年之外的高考來講,不具有指導意義。 3.根據2008年教育部考試大綱,2008年高考說明也對考試內容作了一些修改。與2007年相比,主要變化有:歷史學科中“近代中國”部分的“1.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一目下的5個子目錄前后順序作了調整,內容沒有變化。思想政治學科中“人民代表的產生”、“人民代表的職責”兩目在表述上改為“人大代表的產生”和“人大代表的職責”;“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其優越性”改為“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兩個考點,具體表述更加貼近教材。 二、考試形式 與試卷結構 2008年高考說明中“考試形式”部分明確規定:考試形式為閉卷、筆試。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試卷滿分為240分。 “試卷結構”中值得大家關注的幾個問題是: 1.從高考說明規定的考試范圍來看,思想政治學科的必修課程模塊為4個,而地理、歷史學科的必修課程模塊分別是3個,在試卷結構設計上應當對此有所體現;而從考試的效度和信度等因素考慮,文綜考試作為一個整體,試卷中各科比例又不宜過于懸殊。所以,思想政治必考題的分值比重約占36%,地理、歷史必考題的分值比重分別約占32%。 2.對于“選做題”,繼續采取“超量給題,限量做題”的方式。針對列入山東省2008年普通高考文科綜合科目考試命題范圍的8個選考模塊,整個文綜試卷將會命制相對均衡、等值的8道選做題,供考生自行選做3道。但是,考生對于選做題的自主選擇權依然有限。考生須從三個科目的題目中,確保各選做1道,而不能3道題目全部在某一個學科或某兩個學科領域之內進行選擇。 按照規定,某一學科的選做題不會跨其他選考模塊命題,更不會跨其他兩個學科命題。學科內選考模塊是否可以跨必考模塊命題,2008年高考說明沒有明確的文字表述。是否跨模塊命題,跨的程度有多深,不可能有一定之規,將會由命題者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三、題型示例 2008年高考說明中“題型示例”部分得到了加強。文科綜合科目的三個學科共精選了61道不同命題形式的典型例題,題目數量增加,題目類型和呈現形式更加豐富。對于“題型示例”部分,需要說明的幾個問題是: 1.“題型示例”中三科所選題目的數量不等,但并非反映了三科之間高考分值比例關系,而是根據實際需要和考慮題目類型而靈活選擇的。高考說明中所列的“題型示例”,是文科綜合科目的“題型示例”,而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單個學科的“題型示例”。 2.“題型示例”主要是反映題目的常見類型、呈現方式等,只是為考生了解高考,為命題者命制試題提供的一個“參考”,而非2008年高考試題的模板,切忌對號入座,機械地模仿。一些題目代表的僅是一種命題發展的趨向。 3.“題型示例”中的題目表現出許多鮮明的特點,特別強調“新材料、新情境”的創設與運用,體現了“命題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科書”;背景材料的選擇與運用方面,體現出了非常濃郁的山東地方性特色,等等。 另外,2008年高考說明與2007年高考說明相比,刪除了“參考試卷”和“答題紙”。在2008年高考說明的第三部分中,對“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已經作了明確的說明,所以,其中取消了“答題紙”部分。但今年高考,考生依然使用答題紙答題。基本能力:題量和賦分進行了調整 2007年,基本能力測試首次列為山東省高考科目。設置基本能力測試,旨在引導各學校按照高中新課程方案開齊開全課程,糾正文理偏科,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2007年相比,2008年的基本能力測試,在考試內涵、命題指導思想、考核目標、考試范圍和考試形式等方面保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對題量和賦分等進行了調整,從而使試卷結構更趨合理。 深刻領會內涵 基本能力測試是指對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畢業生應具備的適應社會生活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識、技能、學習能力及科學與人文素養的考查。這一考試內涵決定了基本能力測試應密切聯系社會實際,聯系學生生活,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考查學生的日常生活積累,考查學生的生活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實踐創新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素質。 因此,基本能力測試不以學科考試為目的,不以考查書本為目的,試題情境化,設問靈活多變,所以靠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來備考是很難奏效的。 正確把握基本特征 基礎性、整合性是基本能力測試的基本特征。這里所說的基礎可以理解為一個能立足于現代文明社會的人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人文和科學素養,一個正常人最基本的生活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取向等最基本的人生要素。 因此,試題不考查過分專業化、學科化的知識與能力,力求體現“滿足社會生活需要”這一基本的能力定位,所以試卷的難度和區分度都不宜太大。試卷的整合性使試題綜合性較強,各學科所占分值的比例隨機性也較強,試題均以題組的形式呈現,設問形式多樣。 科學認識基本能力測試的功能 落實素質教育,積極推進課程改革是基本能力測試的重要目的之一。通過考試評價來引導中學教學關注探究、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式,因此,試題設計將會注重對考生的多元思維和創新能力的考查,具有一定程度的開放性。 準確理解其與新課程標準的關系 基本能力考核目標的九項內容源于高中新課程的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人文與社會、科學六個學習領域的學科課程標準,但并非簡單地歸納,而是根據基本能力測試內涵要求所作的抽取與整合。基本能力考試范圍涉及上述六個學習領域的必修內容及相關內容。這里的“考試范圍”用了“涉及”一詞,體現了學科課程與基本能力測試之間的較為間接、靈活的關系。 切實關注試卷結構的新調整 為了能夠更全面地考查考生素質,同時使第Ⅰ卷和第II卷各小題賦分以及考試所用時間更趨合理,今年的考試說明在基本能力測試第Ⅰ卷的試卷結構方面進行了調整:單項選擇題的數量由15個增加至30個,每個選擇題的分值由2分減為1分,總分依然是30分。 最后,基本能力測試的內涵和宗旨決定了其備考的重要特點,即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而非死記硬背;關鍵在于把課開齊開好,而非開設一門“基本能力”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