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11張PPT。一、解幾綜合題得分的重要性07省高考各批次數學應達到的分數:再看08年臺州市第一次調數學的一組數據:2008年高考數學解析幾何綜合題命題趨勢及解題思路分析 二、數學(大綱版)2008年與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 統一考試大綱對比 (平面解幾部分)三、浙江命題四年解幾綜合題再現及分析三次考橢圓,一次考雙曲線,沒有考到拋物線.直線與圓錐曲線的位置關系,圓錐曲線的幾何性質是考察的重點。四年的問題均是有幾何背景的圓錐曲線問題。其他省份的考察重點與浙江省相同,有些運算量較大,有些是把圓錐曲線作為壓軸題,整體難度高于浙江卷.04-07浙解幾大題解幾綜合題得分不理想,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全國各地的考卷看)(1)解析幾何是代數與幾何的完美結合,解析幾何的問題可以涉及 函數、方程、不等式、三角、幾何、數列、向量等知識,形成 了軌跡、最值、對稱、范圍、參系數等多種問題,因而成為高 中數學綜合能力要求最高的內容之一.(2)解析幾何的計算量相對偏大.四、解幾綜合題常見類型及解題思路案例分析(1)直線與圓錐曲線的位置關系(含各種對稱、切線)的研究與討論仍然是重中之重. 由于導數的介入,拋物線的切線問題將有可能進一步“升溫”.直線和圓錐曲線位置關系問題是解析幾何問題大題的難點問題,通常學生在解決直線和圓錐曲線問題上,往往要做三步,一就是聯立方程組,二就是求判別式,并且判別符號..第三,運用韋達定理,如果這三步做完了,就是解不等式,或者求函數的值域或定義域的問題了. 具體請看:類似題有江蘇07理倒數第3題(06天津理22難題)如圖,以橢圓的中心O為圓心,分別以a和b為半徑作大圓和小圓.過橢 右焦點F(c,0) ( )作垂直于x軸的直線象限內的點A.連結OA交小圓于點B.設直線BF是小圓的切線.,并求直線與y軸的交點M的坐標;(2)設直線BF交橢圓于P、Q兩點,證明 交大圓于第一(1)證明(3)拋物線、橢圓與雙曲線之間關系的研究與討論也將有所體現.(4)與平面向量的關系將進一步密切,許多問題會“披著”向量的“外衣”.(5)函數、方程與不等式與《解析幾何》問題的有機結合將繼續成為數學高考的“重頭戲”.(6)有幾何背景的圓錐曲線問題一直是命題的熱點. 已知拋物線過點的直線交拋物線于設軸的對稱點則直線必過FPQR . 變式一:過點的直線交拋物線,設點關于軸的對稱點則直線必過拋物線的焦點.變式二:過點的直線交拋物線與拋物線交于另一點則變式三:已知拋物線兩點,設點關于軸的對稱點為,則直線RQ必過定點變式四:已知橢圓,過的直線交橢圓C于,設變式五:把(4)中的橢圓方程換成雙曲線,有同樣的結論. 并與拋物線交于求證直線(1)已知雙曲線的方程是. 設斜率為的直線交雙曲線于兩點,的中點為. 證明:當直線平行移動時,動點(2)利用(1)所揭示的雙曲線幾何性質,用作圖方法找出下面給定雙曲線的中心,簡要寫出作圖步驟,并在圖中標出雙曲線的中心.在一條過原點的定直線上;(7)數列與《解析幾何》問題的攜手是一種值得關注的動向.(8)《平面幾何》的知識在解決《解析幾何》問題的作用不可忽視.重點題型要熟練掌握,如:(1)中點弦問題 具有斜率的弦中點問題,常用設而不求法(點差法):設曲線上兩點為 代入方程,然后兩方程相減,再應用中點關系及斜率公式,消去四個參數.(2)焦點三角形問題 橢圓或雙曲線上一點,與兩個焦點構成的三角形問題,常用正、余弦定理搭橋.(3)直線與圓錐曲線位置關系問題 直線與圓錐曲線的位置關系的基本方法是解方程組,進而轉化為一元二次方程后利用判別式,應特別注意數 形結合的辦法(4)圓錐曲線的有關最值(范圍)問題 圓錐曲線中的有關最值(范圍)問題,常用代數法和幾何法解決 <1>若命題的條件和結論具有明顯的幾何意義,一般可用圖形性質來解決; <2>若命題的條件和結論體現明確的函數關系式,則可建立目標函數(通常利用二次函數,三角函數,均值不 等式)求最值(5)求曲線的方程問題<1>曲線的形狀已知--------這類問題一般可用待定系數法解決; <2>曲線的形狀未知-----求軌跡方程(6) 存在兩點關于直線對稱問題 在曲線上兩點關于某直線對稱問題,可以按如下方式分三步解決:求兩點所在的直線,求這兩直線的交點,使這交點在圓錐曲線形內(當然也可以利用韋達定理并結合判別式來解決)重點題型舉例 求曲線方程、求弦長、求角、求面積、求特征量、求最值、證明某種關系、 證明定值、求軌跡、求參數的取值范圍、探索型、存在性討論等問題仍將是 常見的問題.(06遼寧20)已知點 ,是拋物線上的兩個動點,O是坐標原點,向量,滿足設圓的方程為(1) 證明線段AB是圓C的直徑;(2)當圓C的圓心到直線 的距離的最小值 為時,求P的值.Thank You !結束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縱觀各式各樣的高考題,試題越來越“返璞歸真 ”,既不需要深奧的知識,也沒有高難的技巧,許多題目扎根于課本,由若干基礎知識經串聯、加工、改造而成,因此在高三復習時要抓住主干知識進行強化復習,重視典例分析,通過引申、拓展、探究,做到解一題通一片,跳出題海,提高復習的實效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