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作用。音樂旋律從低沉、舒緩到鏗鏘有力,反映了日本侵華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災難,表現了抗日根據地軍民在艱苦環境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堅強意志,表達了根據地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抗戰必勝的信心。【二等示例】旋律:低沉、舒緩。理由:全民族抗戰爆發后,面對日本帝國主義對抗日根據地的封鎖與蠶食,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展開游擊戰爭,為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低沉的旋律體現了日本侵華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災難,舒緩的旋律表達了抗日根據地軍民在艱苦環境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抗戰必勝的信心。【三等示例】旋律:鏗鏘有力(高亢、激昂)。理由:全民族抗戰爆發后,面對日本帝國主義對抗日根據地的封鎖與蠶食,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展開游擊戰爭,在艱苦環境中牽制和抗擊了大量日軍,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鏗鏘有力的旋律表達了抗日根據地軍民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堅強意志,展現了根據地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抗戰必勝的信心。第12課時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典例精析】1.B2.D3.A4.B5.B6.A7.C8.D9.B10.B11.政府鼓勵發展實業;一戰時期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侵略;戰后列強侵略加劇;動蕩的社會環境以及戰爭的破壞等等。【真題突破】1.D2.C3.C4.D5.B6.B7.B8.B9.C10.D11.(1)注重自然科學;兼顧理論與實踐:課程比較豐富;以西方為參照。(答出其中任意三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培養了新式人才;傳播了西方學說:有利于救亡圖存:推動了教育變革。(答出其中任意三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教育是推動時代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第13課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典例精析】1.B2.D3.B4.A5.C6.D7.A8.B9.A10.C11.(1)說明:可以從事件、時間、地點、內容、影響等方面說明。如:事件:開8第12課時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第12課時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整體感知【時空坐標】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氏陵墜車張譽堤山“實戚起發樓民族資本主義迎族資本主義民族資本主義在業救閑”張實業熱湖來“短暫的棄天”發展幣度妥唑夾縫巾頑強彈扎19此六川午中日后¥孩單命后第一次世界第·次世界大成后南京同民七千年代大戰劃問政府建立后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興小何文館.創小北洋西學創小商務停止:科舉.考試福州船政學堂創辦《巾根》堂、內洋公學印書韜創辦京師人學堂拍腰《定軍山》拍攝《歌女紅牡丹》洋務運動時1872年甲午俊爭后1897年百日維新期間19051931年【課時主題】從晚清到民國,伴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和社會政局的更替,中國的經濟、社會生活、教育文化事業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了,民族工業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艱難成長。西方的文化、器物大量涌人,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近代教育和新聞出版業獲得長足進步。在文藝創作上,涌現出一大批優秀作品。考點回眸考點一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課標內容】通過了解張謇興辦實業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艱辛歷程;通過了解民國以來社會生活的變化,知道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曲折過程。1.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甲午中日戰爭后,外國人紛紛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2)狀元實業家張謇主動放棄高官厚祿,毅然回到家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很多中國人走上“實業救國”道路。(3)發展①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各種實業團體紛紛涌現,人們競相投資設廠,海外華僑也歸國創業,掀起了發展實業的熱潮。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課時設計一新課標新思維21中考輪課時教學索族工業獲得了迅速發展的良機,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面粉業。③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再度受挫(4)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特點①受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處于夾縫中的民族工業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頑強地掙扎著,出現了榮氏兄弟、盧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業家。②發展落后: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總的來說還比較落后③行業和地區發展的不平衡: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地區分布也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漢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2.社會生活的變化(1)交通工具①近代交通工具傳人的表現: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明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人中國②近代交通工具傳入的影響:新式交通工具的引人,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③發展:近代鐵路和公路的修筑,水上、空中航線的開辟,新式馬路的修建,傳統街道的改造,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業的發展,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2)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革除社會陋俗的法令,強令男子剪掉辮子,勸禁女子纏足;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的稱謂,代之以“先生”的稱呼,體現出自由平等的新風尚。(3)飲食、服飾、婚喪以及休閑娛樂: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煙、洋布在沿海城市成為時尚,文明結婚、集體婚禮、公葬、追悼會等新式婚喪禮節紛紛出現,公園、咖啡館也在大都市風行一時。在時裝、燙發流行之際,旗袍、中山裝等具有民族風情的服裝也受人青睞。(4)特點①總體特點: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不平衡的。從總體上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②表現:沿海地區的變化,大于內陸地區的變化;東南各省的變化,大于西北各省的變化;大中城市的變化,大于廣大鄉鎮的變化:受過教育和教育程度較高的民眾的變化,大于沒有受過教育或教育程度較低的民眾的變化。考點二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課標內容】通過了解開辦京師大學堂、廢除科舉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發展的主要史實,知道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曲折過程。1.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1)教育①新式學堂的建立A.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先后興辦了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一批新式學校。122新中考復習用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課標新思維】初中歷史 第12課時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2024中考一輪總復習(pdf版-共7頁).pdf 第12課時 部分參考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