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間:1949年10月1日。地點:北京。內容: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影響: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等。(說明兩點即可)(2)措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戰爭。(可據材料答出兩點)主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真題突破】1.D2.A3.B4.D5.B6.D7.D8.D9.B10.A11.第一階段: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后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不斷領導人民進行奮斗,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在人民解放戰爭中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在大陸的統治,最終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使中國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成為了國家的主人。第二階段:新中國成立后,1953一1956年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在1978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使中國開始富起來。習近平提出了中國夢,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時,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努力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的祖國走向繁榮富強。第14課時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典例精析】1.C2.B3.C4.A5.A6.D7.D8.A9.C10.B11.(1)事業:開展洋務運動。證明: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等等。背景:重工業基礎薄弱;國防力量薄弱;面臨帝國主義的軍事威脅和9經濟封鎖;借鑒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驗。(3)民族獨立是國家工業健康發展的前提;良好的社會制度有利于促進工業發展;經濟建設要依據本國國情;工業化建設是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等。【真題突破】1.A2.D3.A4.A5.D6.D7.B8.B9.D10.A11.(1)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科學家們的奉獻擔當精神;科學家們自力更生、克服困難;堅持團隊協作;吸取中國古代傳統智慧等。(回答兩點,意思相近、言之有理也可)(2)強調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要求具有引領示范作用;要有敬業奉獻精神;勞模涉及領域廣泛(或:各條戰線)等。(回答兩點,意思相近、言之有理也可)(3)民族復興需要全體中國人的智慧和努力;需要緊跟世界科技前沿,不斷地自主創新,追求卓越;堅持科教興國戰略;需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需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需要堅持和不斷深化對內改革;需要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力度;需要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等。(回答一點即可,意思相近、言之有理也可)第15課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典例精析】1.B2.D3.D4.C5.C6.C7.C8.A9.D10.D11.(1)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頒布,初步建立了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把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一項基本制度確定下來;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或: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2)能夠團結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既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又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3)觀點:改革開放大大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論述: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芳動激情,解放了農村勞動生產力,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設立經濟特區,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了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發展。小結: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基本國策。·10.中烤輪課過教學索第14課時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整體感知【時空坐標】三大改造以通過《中華及第·個五人民共和同中共八大召開第一個五年大坎進”人年計劃開始憲法》二人改造基本完城計劃完成民公補化動“文化人革血”1953年1954年1956年布1957年1958年1966-1976年【課時主題】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開始起步,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民主政治建設也順利進行,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56年,我國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得以建立,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現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失誤和曲折。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考點回眸考點一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課標內容】了解“一五計劃”,理解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意義。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認識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內涵及意義。1.第一個五年計劃(1)背景: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我國的工業水平很低,基礎薄弱,而且門類不全。(2)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3)時間:從1953年開始執行,到1957年超額完成。(4)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5)主要成就①工業: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②交通運輸業: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1957年,建成武漢長江大橋。136新中考復習用書第14課時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6)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1)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①背景: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在加緊進行。②召開:1954年9月在北京召開。③內容A,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B.大會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這就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3)影響: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考點二三大改造【課標內容】了解“三大改造”,理解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意義。1.農業、手工業合作化(1)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①原因:土地改革后,農業分散經營,影響生產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②形式: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個體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③發展: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④高潮: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2)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2.公私合營(1)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①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方式:公私合營。②政策: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③過程:1954年開始。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2)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時間:1956年底。②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課時設計—新課標新思維13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課標新思維】初中歷史 第14課時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2024中考一輪總復習(pdf版-共9頁).pdf 第14課時 部分參考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