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的大動脈,促進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唐朝高僧玄芙西行天竺研習佛法,并攜帶大量佛經回國,促進佛教的發展。根據其口述而著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唐朝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經,傳播我國優秀文化,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結論:我國古代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同時,廣泛吸收外來先進文化,促進我國社會的發展,說明我國古代對外交流具有雙向互鑒的作用。【示例三】圖片序號:圖2。圖片序號:圖3。觀點:我國古代杰出人物對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論述: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研習佛法,為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其口述而著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唐朝高僧鑒真歷經艱辛東渡日本傳授佛經,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明朝鄭和下西洋,先后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去絲綢、瓷器和茶葉等物品,增進了我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結論:我國古代杰出人物積極主動地開展對外交流,傳播中華優秀文化,也學習和吸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先進文化,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與發展。【真題突破】1.D2.D3.C4.C5.C6.C7.D8.B9.A10.A11.(1)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2)儒家學派。罷黜百家,尊崇儒術。(3)民族交融,相互學習,相互交往。文成公主人藏。(4)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第6課時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典例精析】1.C2.C3.B4.A5.A6.D7.D8.D9.B10.A11.(1)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特點:民族友好往來;民族關系和睦;民族交融等(雙向交流、雙向學習、兼容并包、平等團結、和平交往等)。(2)原因:元朝完成了國家統一(天下為一),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幅員之廣)。【真題突破】1.A2.A3.A4.B5.D6.D7.A8.D9.B10.B。411.(1)①史料一是文字史料,史料二是實物史料。②指南針(羅盤)。(2)①阿拉伯。②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世界地理大發現(新航路開辟)提供了重要條件;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答出一點即可,其他符合題意且言之成理亦可)(3)①造船技術水平高;海外貿易發展。(其他符合題意且言之成理亦可)②管理海外貿易。第7課時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典例精析】1.A2.A3.D4.A5.B6.B7.D8.D9.C10.(1)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2)觀點:宋朝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方面有突出成績,在制度方面有獨到建樹,對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無愧文明昌盛的輝煌階段。舉例:以分化事權的方法削弱相權:設置通判分知州權力;設置轉運使將地方財賦收歸中央等。(任答兩例即可)(3)政策:冊封達賴、班禪等宗教領袖,設置駐藏大臣,頒布金瓶掣簽制度等。貢獻:清政府對中國邊疆的有效治理,鞏固和發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使邊疆保持了持續穩定,使國家保持了統一。【真題突破】1.D2.C3.A4.B5.C6.A7.C8.B9.C10.C11.(1)措施: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在云南設置行省;在中央設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區。(2)意義:版圖得到進一步開拓和鞏固;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3)認識: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各民族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制度的創新與完善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第8課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典例精析】1.A2.B3.A4.B5.A6.C7.B8.A9.B10.D11.(1)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任答一例即可)民用工業: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任答一例即可)5中考輪過教學索第6課時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整體感知【時空坐標】契丹四遼)北宋火亡紫古政建立北宋建立油淵之監西克建立金建立南宋建立權建立心建立南宋火亡元朝統一10世紀初960年1005年11世紀前期1115年1127年1206年1271年1276年1279年【課時主題】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統治者強化中央集權,采取重文輕武的治國政策。與此同時,周邊民族先后建立了遼、西夏、金等政權,在更大范圍內形成了民族政權并立的格局。北宋滅亡后,南宋占據江南,與金朝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兩宋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城市和國內外貿易空前繁榮,完成了經濟重心的南移。科技發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學藝術碩果累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結束了中國境內長期割據的局面,重建了大一統國家,促進了民族交融,同時元朝實行行省制,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交流。考點回眸考點一北宋的政治【課標內容】認識北宋面臨的新形勢,了解北宋強化中央集權和重文輕武的政策。1.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1)北宋建立:960年,趙匡胤(宋太祖)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隨即回師奪取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以開封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北宋。(2)北宋統一:依照先南后北的統一方針,陸續消滅了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3)措施①軍事: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②政治: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還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還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③經濟: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稅收48新中考復習用書第6課時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吳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由中央掌控。后來又陸續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4)影響: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2.重文輕武的政策(1)原因: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2)措施及影響①提高文官地位,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將。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嚴重束縛了統軍的指揮權。②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3)作用: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考點二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課標內容】認識北宋面臨的新形勢,了解遼、宋、西夏的并立。1.契丹族與黨項族(1)遼的建立:10世紀初,北方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都城在上京臨潢府。(2)西夏的建立:11世紀前期,西北地區黨項族首領元吳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史稱西夏。2.遼與北宋的和戰(1)戰:遼太宗時,占領燕云十六州,從此,遼與中原王朝的沖突加劇。(2)和:宋太祖晚期,北宋與遼保持友好關系,雙方互通使節(3)戰:宋太宗時期,向遼發動數次戰爭遭到失敗,只好采取防御政策。(4)戰:宋真宗時期,澶州之戰,寇準主戰,打退遼軍。(5)和:宋真宗時,遼與宋議和。內容:遼軍撒回,宋朝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3.西夏與北宋的關系(1)戰:元昊稱帝后,多次進攻北宋,雙方損失慘重。(2)和:訂立了宋夏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議和后,宋夏邊界貿易興旺。考點三金與南宋的對峙【課標內容】了解宋金之戰、南宋偏安。通過岳飛等人的英雄事跡,體會英勇不屈的精神。1.女真族的崛起(1)金的統一:11世紀末,完顏部的首領阿骨打完成女真各部的統一。課時設計—新課標新思維4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課標新思維】初中歷史 第6課時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2024中考一輪總復習(pdf版-共11頁).pdf 第6課時 部分參考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