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二 封建時代的亞歐國家【主題線索】主題一 古代著名的法律法典項目 《漢謨拉比法典》 《十二銅表法》 《羅馬民法大全》國家 古巴比倫 古羅馬 拜占庭帝國制定者 漢謨拉比 統治階級 查士丁尼內容 有許多關于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方面的規定 涉及訴訟程序、所有權和債務權、宗教法等內容 對財產、買賣、債務、契約關系等作出明確規定地位 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 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 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共同點 都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都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鞏固統治秩序的工具主題二 封建時代的歐洲項目 特征 出現的新現象思想 教會權力至高無上 人文主義政治 封君封臣制和森嚴的等級制度 財產法、早期資產階級經濟 莊園經濟——城市的興起 租地農場、手工工場(資本主義化)文化 大學的興起 —結論 舊的封建制度逐步瓦解,新的近現代文明(資本主義)正在形成主題三 三大宗教名稱 創立時間 產生地點 創始人 主要教義佛教 公元前 6世紀 古印度 喬達摩· 悉達多 反對種姓制度,提出“眾生平等”基督教 1世紀 巴勒斯坦 耶穌 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伊斯 蘭教 7世紀初 阿拉伯半 島的麥加 穆罕默德 獨尊安拉史學結論1.古代法律的規定與現代的法律精神的區別古代法律法典中的規定同現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不同的,與現代法律相比,它所體現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2.中國封建社會與西歐封建社會的不同(1)政治上:中國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西歐是封建君主專制,等級森嚴,教權與世俗權力斗爭。(2)經濟上:中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以一家一戶為單位,西歐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以莊園為單位,從10世紀起城市興起,工商業迅速發展。(3)城市規模:中國城市規模較大;西歐城市規模相對較小。歷史啟示1.一個民族要繁榮昌盛,必須以開放的心態學習和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銳意改革,重視教育,促進本民族的發展。2.開放寬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使文明衰落。【專項訓練】1.中世紀時,牛津大學形成。牛津大學的校徽由三頂王冠和一本展開的書組成。書上用拉丁文寫著《圣經》的一句話。據此可以推斷 ( )A.國王兼任中世紀大學校長 B.中世紀大學脫離教會控制C.世俗文化的發展受到阻礙 D.基督教影響中世紀文化教育2.(2023·河源期中)法國、德國和意大利是當今歐洲大陸上的三個獨立國家,但它們在一千多年前曾經是血濃于水的親兄弟。“三國時代”的出現源于歷史上 ( )A.亞歷山大帝國的分裂 B.羅馬帝國的分裂C.阿拉伯帝國的分裂 D.查理曼帝國的分裂3.(2022·肇慶模擬)“西歐中世紀的莊園法,對農奴的奴役是由法律加以限定的,這意味著農奴制變成了一種屬于權利和義務的問題,而不僅僅屬于習慣、意志和討價還價的權力問題。”這說明,西歐中世紀 ( )A.莊園法一定程度上保護農奴的利益 B.農奴受到領主的沉重剝削C.莊園法以保障莊園主的利益為宗旨 D.農奴缺乏基本的人身自由4.(2022·廣州天河模擬)10-11世紀的歐洲,隨著手工業的發展,為了更方便地購買原料、組織生產和銷售產品,手工業者和商人自發聚集到港灣、河口、城堡、寺院、交通樞紐和行政中心附近,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城墻的矗立,這些地方逐漸演變為城市。據此可知,西歐中世紀的城市 ( )A.產生于羅馬帝國的廢墟上 B.是工商業者的聚集地C.是西歐中世紀社會的基礎 D.是相對自治的共同體5.(2023·東莞月考)有學者在描述中世紀時說:“城市興起的過程中,我們第一次在歐洲歷史上寫了‘平民的傳記’,一個新的社會集團出現了。”這個“新的社會集團”指的是 ( )A.農民階級 B.貴族階級C.市民階級 D.無產階級6.(2023·陽江期末)中世紀大學享有司法特權,大學師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審判,而是按教會法規定由當地主教審理,或由大學法庭獨立審理。大學生學完基礎課程之后學習專業課程,有法學、醫學和神學。這說明中世紀歐洲大學 ( )A.不受世俗政權的制約 B.擺脫了教皇和國王的控制C.仍受教會勢力的影響 D.體現歐洲資本主義發展要求7.(2023·深圳鹽田模擬)“所有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編纂的法典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現代的法典很大程度上可視作查士丁尼之不朽羅馬法典的再次出版——它們只是與新的時代相適應了,并且穿上了新的語言學的外衣。”材料敘述了《羅馬民法大全》的 ( )A.編纂背景 B.具體內容 C.適用范圍 D.歷史影響8.(2022·中山模擬)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拜占庭的作用是絕對保守的,它誕生在一個古老的國度,生活在過去的勢力和榮譽的陰影中。斯塔夫里阿諾斯的觀點旨在說明 ( )A.拜占庭文化對歐洲近代的影響力 B.改革與創新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C.《查士丁尼法典》的地域局限性 D.帝國的對外擴張引發統治危機9.日本大化改新時提出了“和魂漢才”的口號,例如中國的佛教、儒學進入日本后都毫無例外地受到了日本固有文化意志的融合和改造,變成了適于日本民族心理素質和社會狀況的意識形態,而對于那些與日本社會發展不適應的,如“科舉制”,日本并未移植引入。材料強調了日本文化 ( )A.具有盲目性 B.取長補短,兼顧民族特點C.具有排他性 D.“我族中心主義”色彩較強10.(2023·深圳龍湖月考)論從史出,歷史推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表述中推論合理的是 ( )選項 史實 推論A 《漢謨拉比法典》的許多條文涉及土地的轉讓、繼承、出賣和租賃 漢謨拉比時期土地私有較為盛行B 12世紀末,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實權 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C (阿拉伯人)把中國的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傳入歐洲 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文化D (亞歷山大東征)“用最迅速最深入的方式將希臘文化灌注到亞洲”,而“東方的影響也以席卷一切之勢涌入西方” 使東方從屬于西方11.公元8世紀前后,帝國閃耀,群星璀璨。法蘭克王國、阿拉伯帝國、中國唐朝等同時活躍在世界舞臺上,給歷史留下了不同的印記。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它是現今國際通用的數字,它有0,1,2,3,4,5,6,7,8,9共10個計數符號。采取位值原則,高位在左,低位在右,從左往右書寫。借助一些簡單的數學符號(小數點、負號、百分號等),這個系統可以明確地表示所有的有理數。(1)材料一中的“它”指什么 (2分)“它”是由什么人發明的 (2分)之后又是由什么人改造的 (2分)材料二 改新派執政后……廢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制,為新國家奠定了基礎,從而改變了政權性質,使之成了為新的封建經濟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筑。……改新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大大削弱了他們(氏族豪強)的傳統特權,限制了為爭奪土地和人民而進行的無休止的斗爭,為經濟和文化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環境。——《世界史·古代史編》(2)依據材料二,歸納大化改新使日本社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分)材料三 封臣要解下佩帶的武器,脫帽,下跪,將雙手放在封君合攏的手掌中,說:“閣下,我是您的人了。”接下來,封臣還必須宣誓效忠,說“從現在起,我將像一個封臣對封君那樣真誠無欺地效忠于您”一類的話。這是“臣服禮”或“委身式”。之后,封君將封臣拉起,親吻他的臉頰,宣誓保護封臣,并將象征分封的信物交給封臣,這是“授職禮”。這樣雙方便明確了彼此間的義務和權利,封君與封臣的關系也就正式結成了。——《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3)材料三中封君與封臣分別指的是什么人 (4分)這種封君與封臣的實質是什么 (2分)材料四 9世紀初到11世紀初……帝國臻于極盛……自歐亞大陸各地區經由君士坦丁堡的大量貨物同樣很重要……君士坦丁堡這段顯赫的歷史,很大程度上應歸因于它地處歐亞兩洲之間的險要位置。……但命運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創新。它誕生在一個古老的國度,生活在過去的勢力和榮譽的陰影之中。——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4)依據材料四指出“帝國臻于極盛”的原因。(2分)該帝國滅亡于哪一年 (2分)列舉一個君士坦丁堡在法學上“保存”的事例。(2分)(5)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古代文化發展的特點。(4分)專題二 封建時代的亞歐國家【主題線索】主題一 古代著名的法律法典項目 《漢謨拉比法典》 《十二銅表法》 《羅馬民法大全》國家 古巴比倫 古羅馬 拜占庭帝國制定者 漢謨拉比 統治階級 查士丁尼內容 有許多關于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方面的規定 涉及訴訟程序、所有權和債務權、宗教法等內容 對財產、買賣、債務、契約關系等作出明確規定地位 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 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 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共同點 都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都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鞏固統治秩序的工具主題二 封建時代的歐洲項目 特征 出現的新現象思想 教會權力至高無上 人文主義政治 封君封臣制和森嚴的等級制度 財產法、早期資產階級經濟 莊園經濟——城市的興起 租地農場、手工工場(資本主義化)文化 大學的興起 —結論 舊的封建制度逐步瓦解,新的近現代文明(資本主義)正在形成主題三 三大宗教名稱 創立時間 產生地點 創始人 主要教義佛教 公元前 6世紀 古印度 喬達摩· 悉達多 反對種姓制度,提出“眾生平等”基督教 1世紀 巴勒斯坦 耶穌 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伊斯 蘭教 7世紀初 阿拉伯半 島的麥加 穆罕默德 獨尊安拉史學結論1.古代法律的規定與現代的法律精神的區別古代法律法典中的規定同現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不同的,與現代法律相比,它所體現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2.中國封建社會與西歐封建社會的不同(1)政治上:中國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西歐是封建君主專制,等級森嚴,教權與世俗權力斗爭。(2)經濟上:中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以一家一戶為單位,西歐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以莊園為單位,從10世紀起城市興起,工商業迅速發展。(3)城市規模:中國城市規模較大;西歐城市規模相對較小。歷史啟示1.一個民族要繁榮昌盛,必須以開放的心態學習和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銳意改革,重視教育,促進本民族的發展。2.開放寬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使文明衰落。【專項訓練】1.中世紀時,牛津大學形成。牛津大學的校徽由三頂王冠和一本展開的書組成。書上用拉丁文寫著《圣經》的一句話。據此可以推斷 (D)A.國王兼任中世紀大學校長 B.中世紀大學脫離教會控制C.世俗文化的發展受到阻礙 D.基督教影響中世紀文化教育2.(2023·河源期中)法國、德國和意大利是當今歐洲大陸上的三個獨立國家,但它們在一千多年前曾經是血濃于水的親兄弟。“三國時代”的出現源于歷史上 (D)A.亞歷山大帝國的分裂 B.羅馬帝國的分裂C.阿拉伯帝國的分裂 D.查理曼帝國的分裂3.(2022·肇慶模擬)“西歐中世紀的莊園法,對農奴的奴役是由法律加以限定的,這意味著農奴制變成了一種屬于權利和義務的問題,而不僅僅屬于習慣、意志和討價還價的權力問題。”這說明,西歐中世紀 (A)A.莊園法一定程度上保護農奴的利益 B.農奴受到領主的沉重剝削C.莊園法以保障莊園主的利益為宗旨 D.農奴缺乏基本的人身自由4.(2022·廣州天河模擬)10-11世紀的歐洲,隨著手工業的發展,為了更方便地購買原料、組織生產和銷售產品,手工業者和商人自發聚集到港灣、河口、城堡、寺院、交通樞紐和行政中心附近,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城墻的矗立,這些地方逐漸演變為城市。據此可知,西歐中世紀的城市 (B)A.產生于羅馬帝國的廢墟上 B.是工商業者的聚集地C.是西歐中世紀社會的基礎 D.是相對自治的共同體5.(2023·東莞月考)有學者在描述中世紀時說:“城市興起的過程中,我們第一次在歐洲歷史上寫了‘平民的傳記’,一個新的社會集團出現了。”這個“新的社會集團”指的是 (C)A.農民階級 B.貴族階級C.市民階級 D.無產階級6.(2023·陽江期末)中世紀大學享有司法特權,大學師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審判,而是按教會法規定由當地主教審理,或由大學法庭獨立審理。大學生學完基礎課程之后學習專業課程,有法學、醫學和神學。這說明中世紀歐洲大學 (C)A.不受世俗政權的制約 B.擺脫了教皇和國王的控制C.仍受教會勢力的影響 D.體現歐洲資本主義發展要求7.(2023·深圳鹽田模擬)“所有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編纂的法典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現代的法典很大程度上可視作查士丁尼之不朽羅馬法典的再次出版——它們只是與新的時代相適應了,并且穿上了新的語言學的外衣。”材料敘述了《羅馬民法大全》的 (D)A.編纂背景 B.具體內容 C.適用范圍 D.歷史影響8.(2022·中山模擬)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拜占庭的作用是絕對保守的,它誕生在一個古老的國度,生活在過去的勢力和榮譽的陰影中。斯塔夫里阿諾斯的觀點旨在說明 (B)A.拜占庭文化對歐洲近代的影響力 B.改革與創新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C.《查士丁尼法典》的地域局限性 D.帝國的對外擴張引發統治危機9.日本大化改新時提出了“和魂漢才”的口號,例如中國的佛教、儒學進入日本后都毫無例外地受到了日本固有文化意志的融合和改造,變成了適于日本民族心理素質和社會狀況的意識形態,而對于那些與日本社會發展不適應的,如“科舉制”,日本并未移植引入。材料強調了日本文化 (B)A.具有盲目性 B.取長補短,兼顧民族特點C.具有排他性 D.“我族中心主義”色彩較強10.(2023·深圳龍湖月考)論從史出,歷史推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表述中推論合理的是 (A)選項 史實 推論A 《漢謨拉比法典》的許多條文涉及土地的轉讓、繼承、出賣和租賃 漢謨拉比時期土地私有較為盛行B 12世紀末,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實權 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C (阿拉伯人)把中國的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傳入歐洲 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文化D (亞歷山大東征)“用最迅速最深入的方式將希臘文化灌注到亞洲”,而“東方的影響也以席卷一切之勢涌入西方” 使東方從屬于西方11.公元8世紀前后,帝國閃耀,群星璀璨。法蘭克王國、阿拉伯帝國、中國唐朝等同時活躍在世界舞臺上,給歷史留下了不同的印記。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它是現今國際通用的數字,它有0,1,2,3,4,5,6,7,8,9共10個計數符號。采取位值原則,高位在左,低位在右,從左往右書寫。借助一些簡單的數學符號(小數點、負號、百分號等),這個系統可以明確地表示所有的有理數。(1)材料一中的“它”指什么 (2分)“它”是由什么人發明的 (2分)之后又是由什么人改造的 (2分)答:阿拉伯數字;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材料二 改新派執政后……廢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制,為新國家奠定了基礎,從而改變了政權性質,使之成了為新的封建經濟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筑。……改新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大大削弱了他們(氏族豪強)的傳統特權,限制了為爭奪土地和人民而進行的無休止的斗爭,為經濟和文化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環境。——《世界史·古代史編》(2)依據材料二,歸納大化改新使日本社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分)答: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材料三 封臣要解下佩帶的武器,脫帽,下跪,將雙手放在封君合攏的手掌中,說:“閣下,我是您的人了。”接下來,封臣還必須宣誓效忠,說“從現在起,我將像一個封臣對封君那樣真誠無欺地效忠于您”一類的話。這是“臣服禮”或“委身式”。之后,封君將封臣拉起,親吻他的臉頰,宣誓保護封臣,并將象征分封的信物交給封臣,這是“授職禮”。這樣雙方便明確了彼此間的義務和權利,封君與封臣的關系也就正式結成了。——《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3)材料三中封君與封臣分別指的是什么人 (4分)這種封君與封臣的實質是什么 (2分)答:封君是賜地的人,封臣是接受封地的人;封建等級制度。材料四 9世紀初到11世紀初……帝國臻于極盛……自歐亞大陸各地區經由君士坦丁堡的大量貨物同樣很重要……君士坦丁堡這段顯赫的歷史,很大程度上應歸因于它地處歐亞兩洲之間的險要位置。……但命運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創新。它誕生在一個古老的國度,生活在過去的勢力和榮譽的陰影之中。——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4)依據材料四指出“帝國臻于極盛”的原因。(2分)該帝國滅亡于哪一年 (2分)列舉一個君士坦丁堡在法學上“保存”的事例。(2分)答:地處歐亞兩洲之間的險要位置;1453年;編成《查士丁尼法典》或《法學匯纂》。(5)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古代文化發展的特點。(4分)答:多元性(獨特性),共容性(傳承性、交融性),發展的不平衡性。(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九年級上冊 專題二 封建時代的亞歐國家 導學案 (學生版)2023-2024學年 初中歷史.docx 九年級上冊 專題二 封建時代的亞歐國家 導學案 (教師版)2023-2024學年 初中歷史.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