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16課 冷戰素養導學歷史解釋:掌握冷戰的含義,區分“冷戰”與“熱戰”的不同點,從而明確美國推行冷戰的真實目的。 唯物史觀:分析冷戰發生的背景,歸納冷戰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具體表現,加深對美蘇冷戰對峙格局的理解。 時空觀念:分析比較美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關系的發展變化,理解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 家國情懷:明確以美國、蘇聯為首的兩大集團開展軍備競賽等,造成了國際局勢的動蕩不安,給世界和平帶來了嚴重影響,認識到霸權主義對人類進步和安全的威脅。一、冷戰的發生二、德國的分裂1.背景:(1)隨著杜魯門主義的出臺,美、英、法三國與蘇聯在處理德國問題上的分歧越來越大。(2)1948年,“ ”爆發。后美、蘇通過秘密談判達成協議。2.分裂: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又稱“ ”或“西德”。10月,在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又稱“民主德國”或“東德”。3.影響:歐洲 的局面基本形成。三、北約與華約對峙1.北約:1949年,美、英、法等12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 ”成立,簡稱“北約”,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2.華約:1955年,蘇聯同7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締結了《華沙條約》。“ ”成立,簡稱“華約”。3.影響:美蘇雙方互相敵對,進而發展為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 形成。 【史料實證——兩極對峙】材料一 希臘和土耳其是內外受到共產主義威脅的自由國家,美國不能也不應該讓這些國家孤立無援。這樣做將在中東、意大利、德國和法國樹立一個鮮明的榜樣……我們的政策就是不管在什么地方,如果自由受到威脅,我們就要加以援助。——《杜魯門回憶錄》(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杜魯門主義的主要內容。(2分)【歷史解釋——經濟援助】(2)結合所學,判斷這是什么計劃。(2分)依據宣傳畫分析當時歐洲人是如何看待這個計劃的。(4分)【唯物史觀——歷史評論】材料二 冷戰時期的批評家曾經指責一些軍事聯盟如北約組織和華約組織推動了高昂的軍備競賽,并使地區沖突一直有轉變成超級大國之間核對抗的危險。冷戰結束后,贊揚這些軍事聯盟具有控制沖突升級能力卻成為時尚。——[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材料三 蘇聯曾經是有用的敵人。美國相信,不僅要和蘇聯的軍事力量競賽,還要和蘇聯的成就競賽……沒有蘇聯的空間計劃,美國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1991年9月9日)(3)根據材料二、三,聯系所學知識概括學術界是怎樣評價美蘇冷戰的。(4分)歷史解釋兩極格局下對峙形勢易錯易混1.揭開美蘇冷戰序幕的是丘吉爾的“鐵幕演說”;冷戰正式開始的標志是杜魯門主義的出臺。2.德國的分裂標志著歐洲冷戰對峙局面基本形成;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標志著兩極格局最終形成。思維構建一、選擇題1.隨著法西斯主義的失敗,美蘇在基本人權、個人自由、宗教自由等方面的分歧越來越明顯。美國譴責蘇聯的帝國野心和俄羅斯擴張主義情結。蘇聯指責美國在世界扮演憲兵、行使霸權。雙方存在分歧的根源是 ( )A.宗教信仰 B.政治制度 C.國家利益 D.經濟制度2.(2022·東莞新會模擬)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同盟主要成員之間的關系已經破裂,它們盡管沒有發生軍事沖突,但在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方面,卻已經處于對抗狀態。這種“對抗狀態”正式開始于 ( )A.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C.“北約”“華約”建立 D.歐洲聯盟的成立3.(2023·湛江雷州期末)1947年后美國制作了多部電影,其中蘇聯的形象被塑造成“邪惡的、懦弱的、精神不穩定的、無情的機器人”,而美國的形象是“無辜的、勇敢的、守法的自由思想家”。這一現象是由于 ( )A.蘇聯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突出表現 B.“蘇聯模式”存在的弊端C.蘇聯在美蘇爭霸中處于有利的地位 D.美蘇戰時同盟關系開始破裂4.如圖漫畫所描述的情形,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 ( )A.《九國公約》的簽訂 B.羅斯福新政推行C.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D.北約組織的建立5.(2023·深圳羅湖期末)20世紀60年代,發生了古巴導彈危機和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20世紀70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20世紀80年代,美國制訂“星球大戰計劃”,美蘇雙方的軍備競賽不斷升級。對上述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美蘇冷戰對峙嚴重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B.美蘇雙方在冷戰對峙中軍事沖突不斷C.美蘇兩國在冷戰對峙中致力科技發展D.美國在冷戰對峙中始終處于優勢地位6.(2022·佛山南海模擬)1970年西德赴東德的訪問人次為125萬,到了1988年提升至555萬。東德赴西德的訪問人次1970年為105萬,到了1988年提升至674萬。這一現象 ( )A.宣告了歐洲冷戰局面結束 B.削弱了北約經濟軍事實力C.推動了美蘇爭奪世界霸權 D.有利于增強德國民族認同7.(2020·廣東中考)1950年美國聯合英、法、意、澳等國,建立了“對共產黨國家出口管制委員會”,共同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實施經濟制裁和出口管制。這表明 ( )A.美蘇冷戰加劇 B.兩極格局形成 C.西歐走向聯合 D.殖民體系崩潰8. (2022·廣州天河模擬)如圖為冷戰時期蘇聯的諷刺漫畫《這是一件好事》。配圖文字:左側綠色桶上為“美國的北約合作伙伴”,右側廠房窗口上為“美國軍事工業”。該漫畫意在揭示 ( )A.美國經濟軍事力量的增強 B.北約是政軍經一體的集團C.美國對盟友的操縱與利用 D.北約成員國之間矛盾尖銳二、非選擇題9.回看歷史,昭示未來。歷史最終證明,冷戰沒有真正的贏家。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蘇聯駐美大使諾維科夫在《戰后美國的外交政策》的報告中寫道:“戰后美國爭霸世界的動因是壟斷資本的帝國主義擴張……美國已成為蘇聯的對手。美國正運用著資本和軍事這兩種武器妄圖達到其稱霸世界的目的。”(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兩種武器”的主要表現,(4分)并指出冷戰的實質。(2分)材料二 美蘇冷戰雖已離我們遠去,但我們無法否認它在國際關系中的重要地位,美蘇冷戰是在對抗與緩和的交替中進行的,在歐洲是真正意義上的冷戰,而在亞洲則充滿了火藥味。(2)根據材料二,舉例說明“在歐洲是真正意義上的冷戰”。(6分)材料三 核武器有巨大的殺傷力,成為美蘇軍備競賽中的重中之重……到70年代初,美蘇戰略核力量大體形成均勢,競賽的結果,使得雙方都擁有多次毀滅對方的能力……美蘇盡管爭奪激烈,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兩國之間并沒有發生戰爭。(3)根據材料三,指出美蘇兩國“沒有發生戰爭”的原因。(4分)長期的軍備競賽會給美蘇兩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2分)(4)綜上,從處理大國之間的關系來說,冷戰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啟示 (2分)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第16課 冷戰素養導學歷史解釋:掌握冷戰的含義,區分“冷戰”與“熱戰”的不同點,從而明確美國推行冷戰的真實目的。 唯物史觀:分析冷戰發生的背景,歸納冷戰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具體表現,加深對美蘇冷戰對峙格局的理解。 時空觀念:分析比較美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關系的發展變化,理解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 家國情懷:明確以美國、蘇聯為首的兩大集團開展軍備競賽等,造成了國際局勢的動蕩不安,給世界和平帶來了嚴重影響,認識到霸權主義對人類進步和安全的威脅。一、冷戰的發生二、德國的分裂1.背景:(1)隨著杜魯門主義的出臺,美、英、法三國與蘇聯在處理德國問題上的分歧越來越大。(2)1948年,“柏林危機”爆發。后美、蘇通過秘密談判達成協議。2.分裂: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又稱“聯邦德國”或“西德”。10月,在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又稱“民主德國”或“東德”。3.影響: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三、北約與華約對峙1.北約:1949年,美、英、法等12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簡稱“北約”,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2.華約:1955年,蘇聯同7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締結了《華沙條約》。“華沙條約組織”成立,簡稱“華約”。3.影響:美蘇雙方互相敵對,進而發展為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形成。 【史料實證——兩極對峙】材料一 希臘和土耳其是內外受到共產主義威脅的自由國家,美國不能也不應該讓這些國家孤立無援。這樣做將在中東、意大利、德國和法國樹立一個鮮明的榜樣……我們的政策就是不管在什么地方,如果自由受到威脅,我們就要加以援助。——《杜魯門回憶錄》(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杜魯門主義的主要內容。(2分)答: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他國家。【歷史解釋——經濟援助】(2)結合所學,判斷這是什么計劃。(2分)依據宣傳畫分析當時歐洲人是如何看待這個計劃的。(4分)答:馬歇爾計劃。看待:扶植歐洲經濟;限制歐洲發展(控制歐洲)。【唯物史觀——歷史評論】材料二 冷戰時期的批評家曾經指責一些軍事聯盟如北約組織和華約組織推動了高昂的軍備競賽,并使地區沖突一直有轉變成超級大國之間核對抗的危險。冷戰結束后,贊揚這些軍事聯盟具有控制沖突升級能力卻成為時尚。——[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材料三 蘇聯曾經是有用的敵人。美國相信,不僅要和蘇聯的軍事力量競賽,還要和蘇聯的成就競賽……沒有蘇聯的空間計劃,美國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1991年9月9日)(3)根據材料二、三,聯系所學知識概括學術界是怎樣評價美蘇冷戰的。(4分)答:美蘇爭鋒既使世界長期不得安寧,國際局勢緊張,彼此又勢均力敵,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美蘇軍備競賽既付出了高昂代價,又推動了科技發展。歷史解釋兩極格局下對峙形勢易錯易混1.揭開美蘇冷戰序幕的是丘吉爾的“鐵幕演說”;冷戰正式開始的標志是杜魯門主義的出臺。2.德國的分裂標志著歐洲冷戰對峙局面基本形成;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標志著兩極格局最終形成。思維構建一、選擇題1.隨著法西斯主義的失敗,美蘇在基本人權、個人自由、宗教自由等方面的分歧越來越明顯。美國譴責蘇聯的帝國野心和俄羅斯擴張主義情結。蘇聯指責美國在世界扮演憲兵、行使霸權。雙方存在分歧的根源是 (C)A.宗教信仰 B.政治制度 C.國家利益 D.經濟制度2.(2022·東莞新會模擬)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同盟主要成員之間的關系已經破裂,它們盡管沒有發生軍事沖突,但在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方面,卻已經處于對抗狀態。這種“對抗狀態”正式開始于 (A)A.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C.“北約”“華約”建立 D.歐洲聯盟的成立3.(2023·湛江雷州期末)1947年后美國制作了多部電影,其中蘇聯的形象被塑造成“邪惡的、懦弱的、精神不穩定的、無情的機器人”,而美國的形象是“無辜的、勇敢的、守法的自由思想家”。這一現象是由于 (D)A.蘇聯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突出表現 B.“蘇聯模式”存在的弊端C.蘇聯在美蘇爭霸中處于有利的地位 D.美蘇戰時同盟關系開始破裂4.如圖漫畫所描述的情形,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 (C)A.《九國公約》的簽訂 B.羅斯福新政推行C.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D.北約組織的建立5.(2023·深圳羅湖期末)20世紀60年代,發生了古巴導彈危機和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20世紀70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20世紀80年代,美國制訂“星球大戰計劃”,美蘇雙方的軍備競賽不斷升級。對上述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A)A.美蘇冷戰對峙嚴重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B.美蘇雙方在冷戰對峙中軍事沖突不斷C.美蘇兩國在冷戰對峙中致力科技發展D.美國在冷戰對峙中始終處于優勢地位6.(2022·佛山南海模擬)1970年西德赴東德的訪問人次為125萬,到了1988年提升至555萬。東德赴西德的訪問人次1970年為105萬,到了1988年提升至674萬。這一現象 (D)A.宣告了歐洲冷戰局面結束 B.削弱了北約經濟軍事實力C.推動了美蘇爭奪世界霸權 D.有利于增強德國民族認同7.(2020·廣東中考)1950年美國聯合英、法、意、澳等國,建立了“對共產黨國家出口管制委員會”,共同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實施經濟制裁和出口管制。這表明 (A)A.美蘇冷戰加劇 B.兩極格局形成 C.西歐走向聯合 D.殖民體系崩潰8. (2022·廣州天河模擬)如圖為冷戰時期蘇聯的諷刺漫畫《這是一件好事》。配圖文字:左側綠色桶上為“美國的北約合作伙伴”,右側廠房窗口上為“美國軍事工業”。該漫畫意在揭示 (C)A.美國經濟軍事力量的增強 B.北約是政軍經一體的集團C.美國對盟友的操縱與利用 D.北約成員國之間矛盾尖銳二、非選擇題9.回看歷史,昭示未來。歷史最終證明,冷戰沒有真正的贏家。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蘇聯駐美大使諾維科夫在《戰后美國的外交政策》的報告中寫道:“戰后美國爭霸世界的動因是壟斷資本的帝國主義擴張……美國已成為蘇聯的對手。美國正運用著資本和軍事這兩種武器妄圖達到其稱霸世界的目的。”(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兩種武器”的主要表現,(4分)并指出冷戰的實質。(2分)答:實施馬歇爾計劃;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爭奪世界霸權。材料二 美蘇冷戰雖已離我們遠去,但我們無法否認它在國際關系中的重要地位,美蘇冷戰是在對抗與緩和的交替中進行的,在歐洲是真正意義上的冷戰,而在亞洲則充滿了火藥味。(2)根據材料二,舉例說明“在歐洲是真正意義上的冷戰”。(6分)答:美國推行“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建立北約組織,遏制蘇聯;德國分裂;蘇聯成立華約組織,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在歐洲全面對峙。材料三 核武器有巨大的殺傷力,成為美蘇軍備競賽中的重中之重……到70年代初,美蘇戰略核力量大體形成均勢,競賽的結果,使得雙方都擁有多次毀滅對方的能力……美蘇盡管爭奪激烈,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兩國之間并沒有發生戰爭。(3)根據材料三,指出美蘇兩國“沒有發生戰爭”的原因。(4分)長期的軍備競賽會給美蘇兩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2分)答:原因:戰略核力量的均勢,使雙方都不敢先挑起戰爭;世界人民反對戰爭等。影響:大規模的擴充軍備,使美國和蘇聯經濟負擔沉重,發展面臨停滯局面等。(4)綜上,從處理大國之間的關系來說,冷戰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啟示 (2分)答:冷戰只能加劇大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對抗既不利于雙方利益,也不利于世界和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九年級下冊 第五單元 第16課 冷戰 導學案 (學生版)2023-2024學年 初中歷史.docx 九年級下冊 第五單元 第16課 冷戰 導學案 (教師版)2023-2024學年 初中歷史.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