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素養導學歷史解釋:了解新經濟政策實施的背景,掌握新經濟政策的時間、內容和作用。了解蘇聯的成立、蘇聯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施,知道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 唯物史觀:通過學習1936年蘇聯新憲法和蘇聯模式,探討蘇聯模式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正確評價蘇聯模式、斯大林。 家國情懷: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學習列寧實事求是、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和精神。一、新經濟政策1.背景:經歷了數年戰爭的蘇維埃俄國,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只有改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才能恢復和發展生產。2.開始時間:1921年春。3.內容:農業 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工業 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商業 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4.意義: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二、蘇聯的工業化背景 1922年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1924年1月,列寧逝世。1925年,斯大林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設想開始 1926年,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成就 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特點 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評價 積極: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 消極: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來,致使后來蘇聯的經濟體制日益僵化三、農業集體化1.時間:20世紀30年代初。2.措施:開展了消滅富農運動;政府從多方面支持集體農莊的建設,加快組建拖拉機站,為集體農莊提供機械服務,監督集體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四、蘇聯模式1.標志: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也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2.評價:(1)積極: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2)消極: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歷史解釋——看新政策之實施】材料一(1)材料一中列寧的“辦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2分)“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之后,列寧又采取什么政策 (2分)結合圖一回答,它起到什么作用 (2分)答: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新經濟政策。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史料實證——談工業化之發展】材料二(2)結合圖二和所學知識回答,蘇聯工業化建設的重點是什么 (2分)根據圖三回答,蘇聯工業化建設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2分)答:重工業。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唯物史觀——論蘇聯模式之優劣】材料三(3)圖四反映了蘇聯模式怎樣的特征 (2分)圖五反映了什么 (2分)試以工業化、農業集體化建設為例加以說明。(4分)答:圖四: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圖五:蘇聯模式的弊端。工業化:過分強調發展重工業,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被固定下來,致使蘇聯經濟體制日益僵化。農業集體化:農民被強迫加入集體農莊,在農業集體化過程中,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時空觀念易錯易混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排斥商品貨幣關系,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控制社會經濟;新經濟政策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系起來。2.新經濟政策的特征是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允許自由買賣,利用市場,大力發展商品生產;蘇聯模式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思維構建一、選擇題1.(2021·廣州中考)1921年7月,蘇維埃俄國決定把一批中小工廠和商店租借給本國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聯合組織,由私人經營。這表明當時實行 (B)A.農奴制改革 B.新經濟政策C.農業集體化政策 D.戰時共產主義政策2.(2022·深圳模擬)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表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放棄了由戰時共產主義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開始重新認識蘇俄,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A)A.說明政策的制定需要符合國情B.說明蘇俄國內矛盾異常尖銳C.說明此時蘇俄和西方國家的關系得到改善D.說明為農業集體化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3.(2021·廣東中考)1921年,列寧曾就新經濟政策說過,如果不在工業和農業之間實行系統的商品交換,無產階級和農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關系,就不可能在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建立十分鞏固的經濟聯盟。列寧強調的是 (B)A.加快農業集體化的緊迫性 B.鞏固工農聯盟的必要性C.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可能性 D.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4.1928-1937年,蘇聯興建了鋼鐵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1940年,蘇聯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和汽車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蘇聯 (A)A.社會主義工業化 B.農業集體化C.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D.新經濟政策5.“在那個時代,所有的生產、運輸和銷售都由國家計劃安排……在列寧格勒生產的1粒紐扣售價1盧布,700公里外的莫斯科也是1盧布,萬里之外的海參崴仍然是1盧布。”材料說明了蘇聯模式(B)A.注重經濟協調發展 B.推行計劃經濟模式C.優先大力發展工業 D.農業發展長期停滯6.(2020·廣東中考)1927年蘇聯的糧食收購量比上年減少30%,斯大林認為這是小農經濟分散性導致的結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蘇聯 (D)A.實施新經濟政策 B.發展商品經濟C.大力推行工業化 D.實行農業集體化7.(2022·深圳羅湖開學考)如圖是蘇聯20世紀前期的一組海報,圖一和圖二所體現的經濟政策特點分別是 (A)A.允許部分私人企業存在、單一的公有制B.國家收集一切余糧、單一的公有制C.國家收集一切余糧、輕重工業比例均衡D.允許部分私人企業存在、公私合營8.(2022·廣州天河模擬)1928年,蘇聯只有不到3萬臺拖拉機,99%的耕種要靠畜力和人力來完成。1932年蘇聯的拖拉機年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歐洲第一位。這表明 (D)A.新經濟政策促進了農業恢復 B.農業集體化解放了生產力C.蘇聯成為歐洲頭號工業強國 D.蘇聯模式當時具有優越性9.《全球通史》中寫道:“蘇聯制度的設計用意,在于盡快將一個極落后、開發度極低的國家,早早送上工業化的大道……盡管這個制度極其缺乏效率,極其浪費,但畢竟達到了上述目標。”該“制度”是指(C)A.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B.農業集體化運動的開展C.蘇聯模式 D.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施10.“如果說十月革命后出現了‘一球兩制’的新格局的話,那么半個多世紀的比較和競賽,沒有顯示出蘇式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這種體制未能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來越多的民眾的支持和擁護。”材料中“這種體制”的特點是 (D)A.多種所有制并存B.擴大國營企業自主權C.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D.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11.(2022·湛江雷州模擬)20世紀三四十年代,蘇聯航空工業總局的所有生產資源都只為國家的軍事目的服務,甚至根本不曾制訂過民用產品生產計劃。這表明蘇聯 (B)A.改變了計劃經濟管理體制 B.優先考慮應對外部的威脅C.航空工業體系已趨于完善 D.缺乏工業發展的前瞻意識二、非選擇題12.20世紀30年代,一個大國強勢崛起,震驚世界。它是如何迅速崛起的呢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17-1925年蘇俄(聯)糧食產量的統計(1)根據材料一歸納蘇俄(聯)建立以來糧食產量發生的變化。(2分)答:1917-1921年糧食產量下降,1921-1925年糧食產量不斷上升。(2)材料一中1921-1925年糧食產量上升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實行 (2分)這一政策的特點是什么 (2分)答:新經濟政策。特點:把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同社會主義直接聯系起來(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材料二(3)在斯大林的帶領下,蘇聯是如何走上圖二中“工業化之路”的 (2分)圖三反映了蘇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哪一重大歷史事件 (2分)答:蘇聯先后完成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農業集體化。材料三 “斯大林……接過俄國時,俄國只有木犁,而當他撒手人寰時,俄國已擁有核武器。”——丘吉爾(4)結合材料三,談談斯大林時期形成的蘇聯模式的積極影響。(4分)答: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5)從蘇聯的社會主義探索歷程中,我們可以汲取的經驗教訓有哪些 (6分)答:制定經濟政策要符合本國國情,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需求;經濟建設中要勇于探索和創新等。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素養導學歷史解釋:了解新經濟政策實施的背景,掌握新經濟政策的時間、內容和作用。了解蘇聯的成立、蘇聯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施,知道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 唯物史觀:通過學習1936年蘇聯新憲法和蘇聯模式,探討蘇聯模式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正確評價蘇聯模式、斯大林。 家國情懷: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學習列寧實事求是、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和精神。一、新經濟政策1.背景:經歷了數年戰爭的蘇維埃俄國,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只有改變 政策,才能恢復和發展生產。2.開始時間: 年春。3.內容:農業 以征收 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使用 和出租土地工業 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 的工資制商業 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4.意義: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 ,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二、蘇聯的工業化背景 1922年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 ”;1924年1月,列寧逝世。1925年,斯大林提出實現 的設想開始 年,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成就 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 ,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特點 蘇聯的工業化是在 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評價 積極: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 消極:這種排斥 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來,致使后來蘇聯的 日益僵化三、農業集體化1.時間:20世紀30年代初。2.措施:開展了消滅 運動;政府從多方面支持 的建設,加快組建拖拉機站,為集體農莊提供機械服務,監督集體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四、蘇聯模式1.標志: 年,蘇聯公布了 ,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也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2.評價:(1)積極: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為蘇聯軍民奪取 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2)消極: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 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歷史解釋——看新政策之實施】材料一(1)材料一中列寧的“辦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2分)“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之后,列寧又采取什么政策 (2分)結合圖一回答,它起到什么作用 (2分)【史料實證——談工業化之發展】材料二(2)結合圖二和所學知識回答,蘇聯工業化建設的重點是什么 (2分)根據圖三回答,蘇聯工業化建設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2分)【唯物史觀——論蘇聯模式之優劣】材料三(3)圖四反映了蘇聯模式怎樣的特征 (2分)圖五反映了什么 (2分)試以工業化、農業集體化建設為例加以說明。(4分)時空觀念易錯易混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排斥商品貨幣關系,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控制社會經濟;新經濟政策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系起來。2.新經濟政策的特征是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允許自由買賣,利用市場,大力發展商品生產;蘇聯模式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思維構建一、選擇題1.(2021·廣州中考)1921年7月,蘇維埃俄國決定把一批中小工廠和商店租借給本國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聯合組織,由私人經營。這表明當時實行 ( )A.農奴制改革 B.新經濟政策C.農業集體化政策 D.戰時共產主義政策2.(2022·深圳模擬)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表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放棄了由戰時共產主義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開始重新認識蘇俄,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說明政策的制定需要符合國情B.說明蘇俄國內矛盾異常尖銳C.說明此時蘇俄和西方國家的關系得到改善D.說明為農業集體化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3.(2021·廣東中考)1921年,列寧曾就新經濟政策說過,如果不在工業和農業之間實行系統的商品交換,無產階級和農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關系,就不可能在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建立十分鞏固的經濟聯盟。列寧強調的是 ( )A.加快農業集體化的緊迫性 B.鞏固工農聯盟的必要性C.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可能性 D.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4.1928-1937年,蘇聯興建了鋼鐵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1940年,蘇聯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和汽車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蘇聯 ( )A.社會主義工業化 B.農業集體化C.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D.新經濟政策5.“在那個時代,所有的生產、運輸和銷售都由國家計劃安排……在列寧格勒生產的1粒紐扣售價1盧布,700公里外的莫斯科也是1盧布,萬里之外的海參崴仍然是1盧布。”材料說明了蘇聯模式( )A.注重經濟協調發展 B.推行計劃經濟模式C.優先大力發展工業 D.農業發展長期停滯6.(2020·廣東中考)1927年蘇聯的糧食收購量比上年減少30%,斯大林認為這是小農經濟分散性導致的結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蘇聯 ( )A.實施新經濟政策 B.發展商品經濟C.大力推行工業化 D.實行農業集體化7.(2022·深圳羅湖開學考)如圖是蘇聯20世紀前期的一組海報,圖一和圖二所體現的經濟政策特點分別是 ( )A.允許部分私人企業存在、單一的公有制B.國家收集一切余糧、單一的公有制C.國家收集一切余糧、輕重工業比例均衡D.允許部分私人企業存在、公私合營8.(2022·廣州天河模擬)1928年,蘇聯只有不到3萬臺拖拉機,99%的耕種要靠畜力和人力來完成。1932年蘇聯的拖拉機年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歐洲第一位。這表明 ( )A.新經濟政策促進了農業恢復 B.農業集體化解放了生產力C.蘇聯成為歐洲頭號工業強國 D.蘇聯模式當時具有優越性9.《全球通史》中寫道:“蘇聯制度的設計用意,在于盡快將一個極落后、開發度極低的國家,早早送上工業化的大道……盡管這個制度極其缺乏效率,極其浪費,但畢竟達到了上述目標。”該“制度”是指( )A.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B.農業集體化運動的開展C.蘇聯模式 D.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施10.“如果說十月革命后出現了‘一球兩制’的新格局的話,那么半個多世紀的比較和競賽,沒有顯示出蘇式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這種體制未能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來越多的民眾的支持和擁護。”材料中“這種體制”的特點是 ( )A.多種所有制并存B.擴大國營企業自主權C.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D.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11.(2022·湛江雷州模擬)20世紀三四十年代,蘇聯航空工業總局的所有生產資源都只為國家的軍事目的服務,甚至根本不曾制訂過民用產品生產計劃。這表明蘇聯 ( )A.改變了計劃經濟管理體制 B.優先考慮應對外部的威脅C.航空工業體系已趨于完善 D.缺乏工業發展的前瞻意識二、非選擇題12.20世紀30年代,一個大國強勢崛起,震驚世界。它是如何迅速崛起的呢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17-1925年蘇俄(聯)糧食產量的統計(1)根據材料一歸納蘇俄(聯)建立以來糧食產量發生的變化。(2分)(2)材料一中1921-1925年糧食產量上升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實行 (2分)這一政策的特點是什么 (2分)材料二(3)在斯大林的帶領下,蘇聯是如何走上圖二中“工業化之路”的 (2分)圖三反映了蘇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哪一重大歷史事件 (2分)材料三 “斯大林……接過俄國時,俄國只有木犁,而當他撒手人寰時,俄國已擁有核武器。”——丘吉爾(4)結合材料三,談談斯大林時期形成的蘇聯模式的積極影響。(4分)(5)從蘇聯的社會主義探索歷程中,我們可以汲取的經驗教訓有哪些 (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九年級下冊 第三單元 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導學案 (學生版)2023-2024學年 初中歷史.docx 九年級下冊 第三單元 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導學案 (教師版)2023-2024學年 初中歷史.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