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下冊 第三、四單元 單元復習課【時空坐標】主題一 20世紀的三次改革名稱 新經濟政策 羅斯福新政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國別 蘇俄 美國 中國背景 經濟困難,社會矛盾加劇 經濟危機激化社會矛盾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人物 列寧 羅斯福 鄧小平時間 1921年開始 1933年開始 1978年開始特點 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系起來 采用國家干預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城市: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影響 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使美國渡過了經濟危機 中國的經濟迅猛發展,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主題二 兩次世界大戰名稱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標志 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1939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結束標志 1918年11月德國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根本原因 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直接原因 薩拉熱窩事件 1929—1933年經濟危機打擊性質 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掠奪戰爭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對立集團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法西斯同盟、反法西斯同盟主要戰場 歐洲戰場 歐洲西線戰場、歐洲東線戰場、太平洋戰場、北非戰場等主要戰役 凡爾登戰役 莫斯科保衛戰、日本偷襲珍珠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諾曼底登陸結果 同盟國失敗 法西斯同盟失敗【主題探究】主題一 改革促發展 經濟政策的調整關系著國家的發展,經濟政策只有不斷調整和創新才能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史料實證——實踐中上下求索】材料一 1921年,列寧說:“目前已很清楚我們用沖動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嘗試已經挫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回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蘇聯簡史》材料二 在世界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如此全面而細致地規劃過自己的發展進程,這是斯大林的一個創造。在那個時代,所有的生產、運輸、銷售都由國家計劃安排……對于蘇聯而言,它未來幾十年的興衰都和這種“創造”聯系在了一起。——《大國崛起》(1)材料一中列寧“退回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的政策是什么 (2分)與“用沖動的辦法”相比,這一政策有什么特點 (2分)答:政策:新經濟政策。特點: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恢復經濟。(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這個“創造”在歷史上被稱為什么 (2分)這一“創造”下的經濟體制是什么 (2分)答: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歷史解釋——危機中體制創新】材料三 關于經濟發展模式,英國、美國都有探索:“英國通過推行自由貿易,建立起全球市場并逐步確立自由市場經濟模式……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面對經濟危機,實施‘羅斯福新政’。從此‘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交相作用,改變了人們對傳統的市場經濟模式的認識。”——《大國崛起》(3)材料三中“看得見的手”是指什么 (2分)新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分)答: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根本目的: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減輕經濟危機對美國的破壞。【家國情懷——互鑒中共促發展】材料四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鄧小平文選》(4)據材料四,指出鄧小平同志的基本主張。(2分)據此,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建立一個怎樣的經濟體制 (2分)答: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發展生產力,計劃和市場是手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5)上述政策調整對我國的經濟建設有何啟示 (4分)答:計劃、市場都是發展經濟的手段;實事求是,根據國情調整經濟政策;不斷改革,開拓創新。(答出其中兩項即可)主題二 兩次世界大戰 反思歷史,反省戰爭,對于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寧具有深遠意義。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一位德國大臣說:“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國的霸權,以有利于德國。”一位英國外交大臣說:“真正決定我國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權的問題。”(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說一說歐洲列強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目的。(2分)這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是什么。(2分)答: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戰爭。材料二 如果德國認為1919年的和約不公平,那么它將會找到對戰勝國進行報復的手段。——英國首相勞合·喬治(2)材料二中“1919年的和約”是什么文件 (2分)德國最終是用什么手段對戰勝國進行報復的 (2分)答:《凡爾賽條約》;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材料三 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德國經濟快速發展,法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當時的世界,煤炭和鋼鐵是最重要的工業材料,而法德邊境富饒的煤鐵資源成為兩國百年恩仇的根源。(3)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法德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對立的表現各一例。(4分)答: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普法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法國利用《凡爾賽條約》制裁德國。材料四 20世紀20年代后期是繁榮、穩定與和解的幾年;20世紀30年代則是蕭條、危機和戰爭的10年。……德國和日本的新領導人決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領土和約……——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4)德國和日本在1938年以后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領土和約”的標志性事件分別是什么 (4分)答: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材料五 在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指出“戰時,要保持團結并不太難,因為有一個打敗共同敵人的共同目標,這一點誰都清楚。艱難的工作在戰后,那時,各種不同的利害關系往往會使同盟國分裂”。——摘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5)材料五中為實現“打敗共同敵人的共同目標”而成立的國際組織是什么 (2分)寫出一例這一組織成員國協同作戰的戰役。(2分)答: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諾曼底登陸。材料六(6)圖一、圖二表達了怎樣的共同愿望 (2分)你認為各國怎樣做才能實現這一愿望 (4分)答:愿望:反對戰爭,向往和平。做法:加強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維護世界和平、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共同反對恐怖主義等。九年級下冊 第三、四單元 單元復習課【時空坐標】主題一 20世紀的三次改革名稱 新經濟政策 羅斯福新政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國別 蘇俄 美國 中國背景 經濟困難,社會矛盾加劇 經濟危機激化社會矛盾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人物 列寧 羅斯福 鄧小平時間 1921年開始 1933年開始 1978年開始特點 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系起來 采用國家干預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城市: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影響 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使美國渡過了經濟危機 中國的經濟迅猛發展,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主題二 兩次世界大戰名稱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標志 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1939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結束標志 1918年11月德國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根本原因 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直接原因 薩拉熱窩事件 1929—1933年經濟危機打擊性質 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掠奪戰爭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對立集團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法西斯同盟、反法西斯同盟主要戰場 歐洲戰場 歐洲西線戰場、歐洲東線戰場、太平洋戰場、北非戰場等主要戰役 凡爾登戰役 莫斯科保衛戰、日本偷襲珍珠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諾曼底登陸結果 同盟國失敗 法西斯同盟失敗【主題探究】主題一 改革促發展 經濟政策的調整關系著國家的發展,經濟政策只有不斷調整和創新才能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史料實證——實踐中上下求索】材料一 1921年,列寧說:“目前已很清楚我們用沖動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嘗試已經挫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回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蘇聯簡史》材料二 在世界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如此全面而細致地規劃過自己的發展進程,這是斯大林的一個創造。在那個時代,所有的生產、運輸、銷售都由國家計劃安排……對于蘇聯而言,它未來幾十年的興衰都和這種“創造”聯系在了一起。——《大國崛起》(1)材料一中列寧“退回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的政策是什么 (2分)與“用沖動的辦法”相比,這一政策有什么特點 (2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這個“創造”在歷史上被稱為什么 (2分)這一“創造”下的經濟體制是什么 (2分)【歷史解釋——危機中體制創新】材料三 關于經濟發展模式,英國、美國都有探索:“英國通過推行自由貿易,建立起全球市場并逐步確立自由市場經濟模式……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面對經濟危機,實施‘羅斯福新政’。從此‘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交相作用,改變了人們對傳統的市場經濟模式的認識。”——《大國崛起》(3)材料三中“看得見的手”是指什么 (2分)新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分)【家國情懷——互鑒中共促發展】材料四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鄧小平文選》(4)據材料四,指出鄧小平同志的基本主張。(2分)據此,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建立一個怎樣的經濟體制 (2分)(5)上述政策調整對我國的經濟建設有何啟示 (4分)主題二 兩次世界大戰 反思歷史,反省戰爭,對于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寧具有深遠意義。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一位德國大臣說:“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國的霸權,以有利于德國。”一位英國外交大臣說:“真正決定我國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權的問題。”(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說一說歐洲列強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目的。(2分)這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是什么。(2分)材料二 如果德國認為1919年的和約不公平,那么它將會找到對戰勝國進行報復的手段。——英國首相勞合·喬治(2)材料二中“1919年的和約”是什么文件 (2分)德國最終是用什么手段對戰勝國進行報復的 (2分)材料三 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德國經濟快速發展,法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當時的世界,煤炭和鋼鐵是最重要的工業材料,而法德邊境富饒的煤鐵資源成為兩國百年恩仇的根源。(3)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法德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對立的表現各一例。(4分)材料四 20世紀20年代后期是繁榮、穩定與和解的幾年;20世紀30年代則是蕭條、危機和戰爭的10年。……德國和日本的新領導人決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領土和約……——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4)德國和日本在1938年以后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領土和約”的標志性事件分別是什么 (4分)材料五 在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指出“戰時,要保持團結并不太難,因為有一個打敗共同敵人的共同目標,這一點誰都清楚。艱難的工作在戰后,那時,各種不同的利害關系往往會使同盟國分裂”。——摘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5)材料五中為實現“打敗共同敵人的共同目標”而成立的國際組織是什么 (2分)寫出一例這一組織成員國協同作戰的戰役。(2分)材料六(6)圖一、圖二表達了怎樣的共同愿望 (2分)你認為各國怎樣做才能實現這一愿望 (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九年級下冊 第三、四單元 單元復習課 導學案 (學生版)2023-2024學年 初中歷史.docx 九年級下冊 第三、四單元 單元復習課 導學案 (教師版)2023-2024學年 初中歷史.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