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下期數學教學計劃 今學期是九年級的第二個學期,總復習教學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數學總復習的質量和效益,是每位畢業班數學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下面我談談本學期的教學計劃和中考總復習具體做法。 一、預備階段(第1周——第4周):完成未學完的新課。由于各種原因,我班對于九年級下冊的新課沒有上完,《圓》的知識沒有講授,從而嚴重影響中考備考,所以盡可能地盡早結束新課。二、第一階段(第4周——第12周):全面復習基礎知識,加強基本技能訓練。 這個階段的復習目的是讓學生全面掌握初中數學基礎知識,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實、系統,形成知識網絡。 1、重視課本,系統復習。現在中考命題仍然以基礎題為主,有些基礎題是課本上的原題或改造,后面的大題雖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還是教材中的例題或習題,是教材中題目的引伸、變形或組合,所以第一階段復習應以課本為主。 2、按知識板塊組織復習。把知識進行歸類,將全初中數學知識分為十一講:第一講數與式;第二講方程與不等式;第三講函數;第四講統計與概率;第五講基本圖形;第六講 圖形與變換;第七講角、相交線和平行線;第八講三角形;第九講 四邊形;第十講三角函數學;第十一講圓。復習中由教師提出每個講節的復習提要,指導學生按“提要”復習,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根據個人具體情況把遺忘了知識重溫一遍,邊復習邊作知識歸類,加深記憶,注意引導學生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掌握法則、公式、定理的推導或證明,例題的選擇要有針對性、典型性、層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題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3、重視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導。基礎知識即初中數學課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學生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理清知識結構,形成整體的認識,并能綜合運用。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二次函數圖形與x軸交點之間的關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內容,在復習時,應從整體上理解這部分內容,從結構上把握教材,達到熟練地將這兩部分知識相互轉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與幾何知識的聯系的題目有非常明顯的特點,應掌握其基本解法。 中考數學命題除了著重考查基礎知識外,還十分重視對數學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判別式法等操作性較強的數學方法。在復習時應對每一種方法的內涵,它所適應的題型,包括解題步驟都應熟練掌握。 4、重視對數學思想的理解及運用。如函數的思想,方程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等 三.第二階段(第13周——第18周):綜合運用知識,加強能力培養 中考復習的第二階段應以構建初中數學知識結構和網絡為主,從整體上把握數學內容,提高能力。培養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題的能力,是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之一。這個階段的復習目的是使學生能把各個講節中的知識聯系起來,并能綜合運用,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個階段的例題和練習題要有一定的難度,但又不是越難越好,要讓學生可接受,這樣才能既激發學生解難求進的學習欲望,又使學生從解決較難問題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強前進的信心,產生更強的求知欲。第二階段就是第一階段復習的延伸和提高,應側重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這一階段尤其要精心設計每一節復習課,注意數學思想的形成和數學方法的掌握。初中總復習的內容多,復習必須突出重點,抓住關鍵,解決疑難,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復習內容是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各個學生對教材內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異,這就需要教師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復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引導學生有針對性的復習,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查漏補缺,做知識歸類、解題方法歸類,在形成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加深記憶。除了復習形式要多樣,題型要新穎,能引起學生復習的興趣外,還要精心設計復習課的教學方法,提高復習效益。三、行事歷周次 教學內容 周課時1 1、圓的基本概念;2、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52 3、圓與圓的位置關系; 53 弧長及扇形的面積;測試與評講; 54 統計與概率 55 第一講 數與式1.1有理數 1.2實數 1.3代數式 1.4整式 56 1.5分式第一講 測試與評講 第二講方程與不等式2.1方程與方程組 57 2.2不等式與不等式組 第二講測試與評講第三講 函數 3.1平面直角坐標系 3.2函數 58 3.3一次函數 3.4反比例函數 3.5二次函數第三講 測試與評講 59 第四講 統計與概率 6.1統計 6.2概率 510 第五講 基本圖形 第七講角、相交線和平行線 第八講 三角形 第九講 四邊形 第十一講圓 511 第五講 測試與評講 第六講圖形與變換6.1圖形的軸對稱 6.2圖形的平移 512 6.3圖形的旋轉 6.4圖形的相似第六講 測試與評講 513 五一放假 514 專題一 選擇題專題 專題二開放探索題專題三 閱讀理解題 515 專題四 方案設計題 專題五跨學科綜合題專題六 動手操作題 516 專題七 圖表信息題 517 專題八 數學應用問題 專題九數學綜合題專題十 課題學習 518 初中學生學業考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