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了解西晉時期的政權更迭和人口遷徙。 1.了解西晉建立、統一全國及八王之亂的基本史實,分析西晉是一個短命王朝的原因。2.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和十六國建立,認識到北方游牧民族內遷促進了民族交融,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3.簡述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等史實,初步認識民族平等、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重要性。一、西晉的建立★學習聚焦:了解西晉建立、統一全國的基本史實。1.背景(1)三國后期,魏國實力增強,吳、蜀兩國日益衰落。263年,魏滅 。(2)曹魏中期, 逐漸控制了魏國的軍政大權。其后,他的兩個兒子相繼專權,魏國皇帝形同傀儡。2.建立: 年, 建立西晉,定都 。3.統一: ,西晉滅 ,統一全國。4.腐朽統治:大貴族、大地主在 上缺乏雄才大略,在生活上豪華奢侈。【知識拓展】西晉能夠短期統一的原因(1)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比較迅速,國力充足,逐漸超過了南方。(2)南方蜀、吳兩國的統治者日益腐朽,國力日漸衰落。263年,魏滅蜀。(3)從客觀上看,統一也是符合歷史發展總趨勢和人民愿望的。二、八王之亂★學習聚焦:了解八王之亂的概況和影響。1.原因:西晉初年,大封 ,派遣諸王據守州郡重鎮,宗室諸王勢力日益強大。 昏庸無能。2.概況: 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史稱“ ”。3.影響(1)對社會造成巨大災害,西晉從此 。(2)形成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 高潮。【知識拓展】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是指司馬家族同姓王之間為爭奪中央政權而爆發的混戰,前后歷時16年,最終東海王司馬越奪取大權。這場戰亂對統治造成了嚴重破壞。另外,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八王”主要僅指主要參與者。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學習聚焦: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和十六國的建立。1.時期: 時期。2.路線:西北的 族和羌族,由西向東遷入陜西關中。蒙古草原上的 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 族遷到遼寧、陜西及河套地區。3.十六國時期(1)十六國: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 ,稱為“十六國”。(2)前秦的統治①背景: 世紀后期,氐族 建立的前秦統一了 。②措施:任用 為相銳意改革,整頓吏治,厲行法治,加強集權,招撫流民,減負禁奢,大力興辦學校,提倡 。③結果:前秦境內 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有所緩和。【常考點】1.內遷的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2.分布區域:氐族和羌族由西向東遷入陜西關中;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鮮卑族有一部分遷到遼寧,有一部分遷到陜西及河套地區。1.識記西晉的建立與統一。提示:(1)建立:266年,司馬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以洛陽為都,史稱西晉。司馬炎就是晉武帝。(2)統一: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2.簡述西晉能夠短期統一的原因。提示:(1)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比較迅速,國力充足,逐漸超過了南方。(2)南方蜀、吳兩國的統治者日益腐朽,國力日趨衰落,且蜀國已被魏國所滅。(3)從客觀上看,統一符合歷史發展總趨勢和人民愿望。3.簡述西晉的腐朽統治的主要表現。提示:西晉的大貴族、大地主缺乏雄才大略,處處維護自己家族的權勢;在生活上豪華奢侈,追求享樂。4.講述八王之亂的概況。提示:(1)原因:西晉初年,晉武帝大封同姓諸王,后又陸續派遣諸王據守州郡重鎮。這些出鎮的宗室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勢力日益強大。晉武帝的兒子晉惠帝昏庸無能。(2)過程:晉惠帝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3)影響:對社會造成巨大災害,西晉從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紛紛逃離,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5.簡述西晉是短命王朝的原因。提示:(1)階級矛盾尖銳,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統治集團迅速腐朽。(2)八王之亂削弱了統治力量,耗竭了西晉國力。(3)民族矛盾激化,內遷的少數民族(受壓迫)起兵反晉。6.簡述西晉政權的短命與實行分封諸王的關系。提示:八王之亂的發生與西晉實行分封制是有關系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理解:(1)從制度層面上講,西晉大封同姓諸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捍衛了西晉王室,但是同時也埋下了諸侯王勢力過大,威脅中央統治的隱患。(2)從具體實施過程來看,晉武帝時期陸續派遣諸侯王據守州郡重鎮,即“移封就鎮”,諸侯王手中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權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勢力也日益壯大,為其叛亂提供了充分的條件。7.解釋“十六國”的概念。提示: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8.簡述前秦的建立與統治的概況。提示:(1)建立:公元4世紀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盛,并統一了黃河流域。(2)統治:氐族皇帝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丞相,銳意改革,整頓吏治,厲行法治,加強集權,招撫流民,減賦禁奢,興辦學校,提倡儒學。(3)影響:前秦力量不斷強大,前秦境內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有所緩和。一、單項選擇題1.公元280年,西晉統一全國,其標志是( )A.魏滅蜀 B.西晉滅吳C.司馬炎自立為帝 D.司馬睿在建康稱帝2.西晉建立者認為沒有分封宗親導致曹魏政權易主,大封同姓諸王,結果引來紛爭,諸王相互混戰。史稱( )A.七國之亂 B.三馬食“曹” C.八王之亂 D.九龍奪嫡3.“八王之亂的十六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售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爆發。北方游牧民族內遷、西晉滅亡,八王之亂是其重要原因。”材料強調八王之亂的( )A.背景 B.過程 C.措施 D.影響4.東漢末年、魏晉時期,我國北部和西部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其中被稱為“五胡”的五個少數民族是( )A.匈奴、鮮卑、羯、氏、羌 B.匈奴、鮮卑、羯、氏、蒙古C.蒙古、鮮卑、羯、氐、羌 D.匈奴、女真、羯、氐、羌5.魏晉南北朝時,南方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原有的稻米之外,還有各類北方面食。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遷和民族交融 B.面食營養價值高C.南方商品經濟的發展 D.南方人口的增多6.下圖是魏晉時期(220—420年)北方少數民族大批南徙示意圖。這一現象有力地推動了黃河流域的( )A.農業進步 B.民族交融 C.政治革新 D.文化繁榮7.據西晉的一些史料記載,內遷的少數民族主動認同中原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如鮮卑說自己是黃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鐵弗部自稱是大禹的后代。這些現象說明了( )A.西晉統治政策有利于人口遷徙 B.鮮卑與匈奴是內遷民族的主力C.少數民族尋求證明統治合法性 D.內遷少數民族已全部完成漢化8.魏晉時期,從蒙古草原遷居山西的匈奴人,為適應山西自然、社會環境,逐步由游牧轉入農耕生活,并發展冶鐵、制陶等手工業。據此可知,北方游牧民族內遷( )A.減輕北方民族偏見 B.推動北方民族交融C.增加中原文明內涵 D.緣于游牧經濟局限9.下面兩圖是來自甘肅河西走廊上的魏晉墓室壁畫,它們反映出該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 耙地圖 牧羊圖A.南北對峙 B.民族交融 C.經濟發展 D.社會安定二、材料分析題10.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中,各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進入階級社會后民族交融的初步發展時期,諸侯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大大加強了中原地區與周邊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融合。——摘自翦伯贊《中國史十五講》(1)根據材料一,列舉戰國時期的一例戰役。有人說:“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給社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百害而無一利。”結合材料一的相關內容,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看法。材料二: 西晉內遷各族分布圖(2)根據材料二圖示,任意寫出一個西晉內遷的少數民族名稱以及內遷的地區。材料三:①內遷人民學習漢族農業技藝,從事農業生產,漢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②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③“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④漢語的使用;西北民族的樂器受漢族人民歡迎。(3)材料三從哪幾個角度敘述了民族交融 概述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重要意義。(4)綜上,歸納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至少兩種)01目標任務02預習導學03常考圖片04體系構建05問答式記憶清單06強化訓練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了解西晉時期的政權更迭和人口遷徙。 1.了解西晉建立、統一全國及八王之亂的基本史實,分析西晉是一個短命王朝的原因。2.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和十六國建立,認識到北方游牧民族內遷促進了民族交融,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3.簡述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等史實,初步認識民族平等、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重要性。一、西晉的建立★學習聚焦:了解西晉建立、統一全國的基本史實。1.背景(1)三國后期,魏國實力增強,吳、蜀兩國日益衰落。263年,魏滅蜀。(2)曹魏中期,司馬懿逐漸控制了魏國的軍政大權。其后,他的兩個兒子相繼專權,魏國皇帝形同傀儡。2.建立:266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定都洛陽。3.統一: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4.腐朽統治:大貴族、大地主在治國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在生活上豪華奢侈。【知識拓展】西晉能夠短期統一的原因(1)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比較迅速,國力充足,逐漸超過了南方。(2)南方蜀、吳兩國的統治者日益腐朽,國力日漸衰落。263年,魏滅蜀。(3)從客觀上看,統一也是符合歷史發展總趨勢和人民愿望的。二、八王之亂★學習聚焦:了解八王之亂的概況和影響。1.原因:西晉初年,大封同姓諸王,派遣諸王據守州郡重鎮,宗室諸王勢力日益強大。晉惠帝昏庸無能。2.概況:晉惠帝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3.影響(1)對社會造成巨大災害,西晉從此衰落。(2)形成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知識拓展】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是指司馬家族同姓王之間為爭奪中央政權而爆發的混戰,前后歷時16年,最終東海王司馬越奪取大權。這場戰亂對統治造成了嚴重破壞。另外,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八王”主要僅指主要參與者。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學習聚焦: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和十六國的建立。1.時期:東漢、魏、晉時期。2.路線: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東遷入陜西關中。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 鮮卑族遷到遼寧、陜西及河套地區。3.十六國時期(1)十六國: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稱為“十六國”。(2)前秦的統治①背景:4世紀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統一了黃河流域。②措施:任用王猛為相銳意改革,整頓吏治,厲行法治,加強集權,招撫流民,減負禁奢,大力興辦學校,提倡儒學。③結果:前秦境內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有所緩和。【常考點】1.內遷的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2.分布區域:氐族和羌族由西向東遷入陜西關中;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鮮卑族有一部分遷到遼寧,有一部分遷到陜西及河套地區。1.識記西晉的建立與統一。提示:(1)建立:266年,司馬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以洛陽為都,史稱西晉。司馬炎就是晉武帝。(2)統一: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2.簡述西晉能夠短期統一的原因。提示:(1)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比較迅速,國力充足,逐漸超過了南方。(2)南方蜀、吳兩國的統治者日益腐朽,國力日趨衰落,且蜀國已被魏國所滅。(3)從客觀上看,統一符合歷史發展總趨勢和人民愿望。3.簡述西晉的腐朽統治的主要表現。提示:西晉的大貴族、大地主缺乏雄才大略,處處維護自己家族的權勢;在生活上豪華奢侈,追求享樂。4.講述八王之亂的概況。提示:(1)原因:西晉初年,晉武帝大封同姓諸王,后又陸續派遣諸王據守州郡重鎮。這些出鎮的宗室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勢力日益強大。晉武帝的兒子晉惠帝昏庸無能。(2)過程:晉惠帝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3)影響:對社會造成巨大災害,西晉從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紛紛逃離,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5.簡述西晉是短命王朝的原因。提示:(1)階級矛盾尖銳,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統治集團迅速腐朽。(2)八王之亂削弱了統治力量,耗竭了西晉國力。(3)民族矛盾激化,內遷的少數民族(受壓迫)起兵反晉。6.簡述西晉政權的短命與實行分封諸王的關系。提示:八王之亂的發生與西晉實行分封制是有關系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理解:(1)從制度層面上講,西晉大封同姓諸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捍衛了西晉王室,但是同時也埋下了諸侯王勢力過大,威脅中央統治的隱患。(2)從具體實施過程來看,晉武帝時期陸續派遣諸侯王據守州郡重鎮,即“移封就鎮”,諸侯王手中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權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勢力也日益壯大,為其叛亂提供了充分的條件。7.解釋“十六國”的概念。提示: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8.簡述前秦的建立與統治的概況。提示:(1)建立:公元4世紀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盛,并統一了黃河流域。(2)統治:氐族皇帝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丞相,銳意改革,整頓吏治,厲行法治,加強集權,招撫流民,減賦禁奢,興辦學校,提倡儒學。(3)影響:前秦力量不斷強大,前秦境內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有所緩和。一、單項選擇題1.公元280年,西晉統一全國,其標志是( )A.魏滅蜀 B.西晉滅吳C.司馬炎自立為帝 D.司馬睿在建康稱帝2.西晉建立者認為沒有分封宗親導致曹魏政權易主,大封同姓諸王,結果引來紛爭,諸王相互混戰。史稱( )A.七國之亂 B.三馬食“曹” C.八王之亂 D.九龍奪嫡3.“八王之亂的十六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售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爆發。北方游牧民族內遷、西晉滅亡,八王之亂是其重要原因。”材料強調八王之亂的( )A.背景 B.過程 C.措施 D.影響4.東漢末年、魏晉時期,我國北部和西部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其中被稱為“五胡”的五個少數民族是( )A.匈奴、鮮卑、羯、氏、羌 B.匈奴、鮮卑、羯、氏、蒙古C.蒙古、鮮卑、羯、氐、羌 D.匈奴、女真、羯、氐、羌5.魏晉南北朝時,南方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原有的稻米之外,還有各類北方面食。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遷和民族交融 B.面食營養價值高C.南方商品經濟的發展 D.南方人口的增多6.下圖是魏晉時期(220—420年)北方少數民族大批南徙示意圖。這一現象有力地推動了黃河流域的( )A.農業進步 B.民族交融 C.政治革新 D.文化繁榮7.據西晉的一些史料記載,內遷的少數民族主動認同中原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如鮮卑說自己是黃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鐵弗部自稱是大禹的后代。這些現象說明了( )A.西晉統治政策有利于人口遷徙 B.鮮卑與匈奴是內遷民族的主力C.少數民族尋求證明統治合法性 D.內遷少數民族已全部完成漢化8.魏晉時期,從蒙古草原遷居山西的匈奴人,為適應山西自然、社會環境,逐步由游牧轉入農耕生活,并發展冶鐵、制陶等手工業。據此可知,北方游牧民族內遷( )A.減輕北方民族偏見 B.推動北方民族交融C.增加中原文明內涵 D.緣于游牧經濟局限9.下面兩圖是來自甘肅河西走廊上的魏晉墓室壁畫,它們反映出該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 耙地圖 牧羊圖A.南北對峙 B.民族交融 C.經濟發展 D.社會安定二、材料分析題10.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中,各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進入階級社會后民族交融的初步發展時期,諸侯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大大加強了中原地區與周邊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融合。——摘自翦伯贊《中國史十五講》(1)根據材料一,列舉戰國時期的一例戰役。有人說:“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給社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百害而無一利。”結合材料一的相關內容,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看法。材料二: 西晉內遷各族分布圖(2)根據材料二圖示,任意寫出一個西晉內遷的少數民族名稱以及內遷的地區。材料三:①內遷人民學習漢族農業技藝,從事農業生產,漢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②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③“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④漢語的使用;西北民族的樂器受漢族人民歡迎。(3)材料三從哪幾個角度敘述了民族交融 概述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重要意義。(4)綜上,歸納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至少兩種)參考答案1.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兵滅蜀。266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以洛陽為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三國鼎立局面結束,B項正確;魏滅蜀發生于263年,司馬炎自立為帝發生于266年,排除AC項;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建立東晉,排除D項。故選B項。2.C【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手握重兵的宗室諸王為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的內亂,C項正確;七國之亂是發生在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排除A項;三馬食“曹”是《三國演義》中曹操的一個夢境,隱指司馬懿父子三人將篡奪魏的政權,也泛指陰謀篡權,又稱“三馬同槽”,排除B項;九龍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排除D項。故選C項。3.D【詳解】由題干“八王之亂的十六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售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爆發。北方游牧民族內遷、西晉滅亡,八王之亂是其重要原因。”并結合所學可知,八王之亂對社會造成巨大災難,西晉從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紛紛逃離,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材料強調的是八王之亂的影響,D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八王之亂的影響不是背景,排除A項;題干沒有涉及八王之亂的過程,排除B項;措施和題干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4.A【詳解】根據“五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末年,魏晉時期,我國北方和西部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其中被稱為“五胡”的五個少數民族是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少數民族。氐族和羌族由西南東遷入陜西關中,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鮮卑族遷到遼寧、陜西及河套地區,A項正確;蒙古不是“五胡”之一,排除BC項;女真不是“五胡”之一,排除D項。故選A項。5.A【詳解】根據“魏晉南北朝時,南方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原有的稻米之外,還有各類北方面食。”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出南北方出現了民族交融,飲食習慣受到影響,這主要是這一時期人口南遷和民族交融的結果,A項正確;材料并不能說明面食營養價值高,排除B項;魏晉時期南方商品經濟并不發達,因此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人口增多不是主要原因,交融才是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6.B【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北方大量少數民族南遷,促進了中原一區的民族交融,B項正確;黃河流域地區的農業比北方更先進,因此在農業方面的影響有限,排除A項;黃河流域在政治、文化方面都比北方更先進,排除CD項。故選B項。7.C【詳解】根據題干“鮮卑自稱是黃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鐵弗部自稱是大禹的后代”可知,黃帝和大禹都是中國歷史中的賢德君主,鮮卑自稱是黃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鐵弗部自稱是大禹的后代,都是為了加強中原漢民族的文化認同,從而來證明他們統治的合法性,C項正確;題干沒有提到西晉實行了哪些統治政策,排除A項;鮮卑、匈奴、氐、羌、羯等都是內遷的少數民族,排除B項;題干可見少數民族認同漢文化,不能說明完全漢化,排除D項。故選C項。8.B【詳解】題干材料說明北方游牧民族內遷學習漢族從事農耕生活,發展手工業,這說明北方游牧民族內遷推動北方民族交融,B項正確;題干材料說明北方游牧民族內遷推動北方民族交融,不是強調減輕北方民族偏見、增加中原文明內涵、緣于游牧經濟局限,排除ACD項。故選B項。9.B【詳解】據題干“甘肅河西走廊上的魏晉墓室壁畫”及“耙地圖”“牧羊圖”可知,生活在河西走廊的少數民族從事農業生產,說明各族人民相互交融、在生活、生產方式上趨于一致,B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民族交融,與南北對峙無關,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民族關系,不是經濟關系,排除C項;僅從題干信息無法得出社會安定,排除D項。故選B項。10.【答案】(1)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任答一例即可)看法:這種觀點是片面的。不可否認,戰爭必定給人民和社會帶來一定的災難;但從歷史進程來看,春秋戰國時期,有的諸侯國被消滅,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國家出現了走向統一的趨勢;同時,中原“諸夏”“諸華”在同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民族長期斗爭中,加強了中原地區與周邊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交融。(2)少數民族名稱以及內遷的地區:氐族,遷入陜西關中;羌族,遷入陜西關中;匈奴族,遷入山西一帶;羯族,遷入山西一帶;鮮卑族,遷入遼寧或陜西及河套地區。(任答一例即可)(3)角度:從生產、生活、政治、民族心理以及文化等方面敘述。重要意義:促進了北方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4)方式:戰爭、民族遷移、友好交往等。【詳解】(1)戰役:解答本問應注意題干設問要求“戰國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發生在戰國時期的戰役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看法:根據材料信息“諸侯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大大加強了中原地區與周邊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融合”及所學知識可知,這一觀點具有片面性,只認識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忽視了戰爭對促進民族交融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有的諸侯國被消滅,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國家出現了走向統一的趨勢;同時,中原“諸夏”“諸華”在同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民族長期斗爭中,加強了中原地區與周邊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交融。(2)少數民族名稱以及內遷的地區:觀察圖片“西晉內遷各族分布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遷入陜西關中;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入山西一帶;鮮卑族,有一部分遷入遼寧,還有一部分遷入陜西及河套地區。(3)角度:閱讀材料三可知,①從生產及生活角度、②從政治角度、③從民族心理角度、④從文化角度敘述了民族交融。重要意義: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可知,北方地區民族交融促進了北方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4)方式:根據材料一“諸侯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大大加強了中原地區與周邊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融合”可得出:戰爭;根據材料二“西晉內遷各族分布圖”可得出:民族遷移;根據材料三“內遷人民學習漢族農業技藝,從事農業生產,漢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可得出:友好交往。01目標任務02預習導學03常考圖片04體系構建05問答式記憶清單06強化訓練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講義-2023-2024學年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原卷版).doc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講義-2023-2024學年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