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7張PPT)第三單元土和火的藝術你能區別哪個是陶器哪個瓷器嗎?它們有什么區別呢?古代陶器一、古代陶器的產生:一萬年前原料:粘土二、陶器最初制作法:后期:輪制三、陶器的分類:彩陶、黑陶、白陶捏塑法、泥條盤筑法、捏塑法泥條盤筑法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鐵礦粉和氧化錳作顏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繪各種圖案,入窯經900°C~1050°C火燒后,在橙紅的底色上,呈現出黑、紅、白等顏色的圖案。窯:指專門燒制陶瓷建筑物。原始時期最早是直接在地上挖坑燒制,后來逐漸發展成不同的形制。饅頭窯龍窯—為我國南方流行的陶瓷窯爐,依山勢傾斜砌筑,形狀似龍而得名。彩陶的不同文化類型㈠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300年㈡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公元前3900年前后㈢馬家窯文化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900年彩陶人面魚紋盆彩陶船形壺彩陶舞蹈紋盆鸛鳥石斧彩陶甕旋紋彩陶尖底瓶(馬家窯副本旋紋彩陶尖底瓶黑陶 普遍采用輪制,加之陶窯的改進和封窯技術的掌握,使工藝有了極大的提高。因而使所制黑陶,器形多呈正圓形,胎體極薄且勻,具有黑、薄、光等特點,故有“蛋殼陶”之譽。一般不重裝飾,而是以器體造型的豐富多變和設計新穎巧妙取勝。蛋殼黑陶杯輪制白陶 用高嶺土燒制,質地潔白細膩。它起源于新石器時代,至商代因制作技術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細,燒制火候的掌握也恰到好處,因而使所燒器物愈加素凈可愛。白陶鬶東漢 青瓷 唐代青瓷、白瓷宋代 五大名窯元、明、清青花、 釉里紅五彩、斗彩、粉彩現代古代瓷器一、產生時間:三千年前的商代中期二、原料:瓷土、石英、長石,表面施釉燒制溫度:1200°C以上三、歷代發展釉:以石英、長石等為原料制成的物質,覆蓋于瓷器坯體之上,經焙燒而形成的玻璃質薄層。使作品呈現美麗的色彩,并能增加機械強度和絕緣性能。由于釉料中所含金屬和燒制時空氣用量的不同,可以燒制出不同顏色的瓷器。唐 鳳首壺五代 蓮花青瓷托碗通高13.5厘米,口徑13.8厘米。 此碗是一件越窯青瓷中的代表作,可稱得上“秘色瓷”中的稀有作品,精美絕倫,出類拔萃。 蓮花碗由碗和盞托兩部分組成。碗為直口深 腹,外壁飾浮雕蓮花三組,盞托的形狀如豆,上部為翻口盤,刻劃雙鉤仰蓮兩組,下部為向外撇的圈足,飾浮雕覆蓮二組。該碗共由七組各種形態的蓮花組成。瓷胎呈灰白色,胎質細膩致密,顆粒均勻純凈,托心平整,正中鏤有 一小圓孔直通器底,孔邊刻“項記”窯工(作者)二字,施青釉,釉層厚且通體一致,光潔如玉,如寧靜的湖水一 般,清澈碧綠,正如唐陸龜蒙《秘色瓷器詩》中描繪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目千峰翠色來”,和陳萬里先生形容的“一泓清漪的春水” 般的湖綠色,器形敦厚端莊,比例適度,線條流暢,豐腴華美,通體恰似一朵盛開的蓮花, 構思巧妙,渾然天成。宋代五大名窯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白釉刻花折腰碗定窯的特點:刻花、印花定窯定窯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徑16.8cm,足徑9.4cm。 碗敞口,淺式,斜腹,近底處內折。通體白釉,口部鑲銅。碗內、外壁及里心劃刻蓮花、蓮葉紋。 此碗白釉純凈,所飾蓮花線條自然流暢。碗之內、外壁均有刻劃紋者較為罕見,此碗是定窯瓷器的精美之作。定窯白釉蓮花盤汝窯三丁洗汝窯:似玉非玉更勝玉汝窯汝窯 梅子青熏爐官窯貫耳瓶官窯:紫口鐵足官窯貫耳瓶哥窯八方碗哥窯:金絲鐵線哥窯宋 哥窯魚耳爐鈞窯:窯變、蚯蚓走泥紋玫瑰紫海棠式花盆鈞窯土耳其托布卡普宮博物館的元代青花瓷盤青花瓷釉里紅大碗釉里紅五彩膽瓶五彩五彩花鳥大碗斗彩牡丹鳳紋梅瓶斗彩雍正粉彩瓷瓶粉彩清乾隆粉彩八仙過海盤口瓶06年拍出5280萬小練習: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一萬年前三千年前商中期粘 土瓷土、石英、長石,施釉900℃~1050℃1200℃以上胎厚,質地酥松,不透光,吸水性質地致密、堅實,一定透光性,不吸水,叩擊聲音清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