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學案 2023-2024學年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原卷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學案 2023-2024學年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原卷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通過了解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1.講述淝水之戰的過程,學習感受不畏強暴、勇于抗擊強敵的精神,并進一步認識到各民族之間團結的重要性。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實,理解孝文帝改革推動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從而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價值觀。3.理解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義。
一、淝水之戰
★學習聚焦:了解淝水之戰的概況。
1.背景
(1)強大后的前秦與南方的東晉形成對峙的局面。
(2)苻堅不顧一致反對,強征各族人民當兵,企圖滅亡東晉,統一中國。
2.概況
(1)時間、地點:383年,淝水。
(2)雙方:北方的前秦與南方的東晉。
(3)結果:東晉團結一致,打敗前秦軍。
(4)特點:中國古代一次分裂和混戰的著名戰役。
3.影響:淝水之戰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
【知識拓展】淝水之戰中前秦失敗的原因及啟示
原因:
①前秦方面,人心不齊;軍隊人員構成復雜,戰斗力不強;苻堅本人狂妄自大,指揮失當。
②東晉方面,將士們面對強敵,上下一心,同仇敵愾;統治者善于用人;將領采取了正確的戰略戰術 。
啟示:
決定戰爭勝負的不只是兵力的多少,更重要的是人心向背;民族團結、內部團結對于一個政權具有重大意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學習聚焦: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實。
1.北魏
(1)建立:4世紀后期,鮮卑族拓跋部建立。
(2)統一北方:439年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
2.孝文帝改革
(1)目的:用文治移風易俗,治理好北方地區。
(2)措施
①遷都:494年,遷都洛陽。
②推行漢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
(3)作用: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知識拓展】孝文帝改革的意義
1.北方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發展:農業生產工具得到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產量得到發展,畜牧業得到發展。手工業生產日益活躍,商業活動也日趨活躍。
2.政權封建化加速:遷都洛陽以后鮮卑統治者接受了漢族先進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對北魏社會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促進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從而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三、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學習聚焦:了解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義。
1.民族交融的表現
(1)生產生活:內遷的各族人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從事農業生產;漢族人民向他們學習畜牧經驗,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
(2)政治制度:北朝統治者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
(3)文化方面:西晉時期,內遷各族大多已使用漢語;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成為北方主要通用語言。
(4)民族心理:思想感情日益溝通,“胡”“漢” 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2.民族交融的特點:民族關系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
3.民族交融的影響: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淝水之戰示意圖 【常考點】1.背景:前秦統一黃河流域,與東晉形成對峙局面。2.時間、雙方:383年,前秦和東晉3.目的:前秦企圖滅亡東晉,統一中國4.結果:前秦失敗5.特點:以少勝多6.成語:草木皆兵、投鞭斷流、風聲鶴唳7.影響:對北方:淝水之戰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對南方:為江南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相對安定的環境。
《北魏帝王出御圖》 【常考點】1.439年,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2.北魏孝文帝改革(1)內容:494年遷都洛陽。(2)漢化措施: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聯漢姻等。(3)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1.簡述淝水之戰的概況。
提示:383年,東晉與前秦在淝水展開決戰,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東晉相對穩定,經濟發展。
2.識記淝水之戰的成語。
提示: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東山再起。
3.簡述淝水之戰中東晉取勝前秦的原因。
提示:(1)前秦:驕傲輕敵;軍隊內部有很多其他少數民族的人,不夠團結,軍心不齊;前秦軍指揮不當,戰線過長。
(2)東晉: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內部團結,軍隊士氣高漲;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
4.識記北魏的建立與統一北方的史實。
提示:(1)4世紀后期,鮮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2)439年,北魏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統一了北方。
5.簡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獲得成功的原因。
提示:改革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最主要的原因);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統治者的支持。
6.北魏孝文帝改鮮卑姓為漢姓的目的。
提示:減少胡漢觀念,促進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促進民族交融。
7.簡述民族交融的含義。
提示:指各民族間共同生活、彼此學習、共同發展、逐漸交融的過程,包括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互相影響,趨向一致。
8.列表歸納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表現(或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民族大交融高潮的原因)。
提示:
生產生活 各民族相互學習
政治制度 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君主專制
思想文化 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漢族學習少數民族樂舞
社會習俗 各民族相互借鑒吸收
民族心理 民族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9.簡述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影響。
提示: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圖為《北魏帝王出御圖》,圖中的帝王和大臣們都穿著長袍寬袖的漢族服裝,這直接體現了( )
A.內遷各族與漢人錯居雜處 B.漢服代替鮮卑服
C.各民族思想文化交流頻繁 D.民族隔閡趨于消解
2.“30歲以上的鮮卑官員要逐步改說漢語,30歲以下的要立即改說漢語,故意說鮮卑語的,要丟官降爵 很多鮮卑王子娶中原大姓女子為王妃。”以上史實描述的是( )
A.西周分封制 B.秦國商鞅變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變法
3.改革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獲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唯一因素 B.得到了最高統治者的認可
C.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趨勢 D.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4.《魏書》載:“魏主欲變北俗,引見群臣。……帝日:‘夫名不正、言不順,則禮樂不可興。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這一號令( )
A.引發了農民起義導致北魏滅亡 B.推動了北魏完成了全國統一
C.阻礙了中原社會發展 D.促進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5.有學者指出:“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樣,鮮卑族拓跋部曾經相當落后、保守,并與華夏文明格格不入。孝文帝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覺、積極、主動地接受漢文化。”這主要說明孝文帝改革( )
A.促進了民族交融 B.促進民主制發展
C.結束了分裂狀態 D.改變了國貧現象
6.如圖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

A.中央集權的強化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C.民族交融的加強 D.少數民族的漢化
7.北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促進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進程
C.鞏固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的控制 D.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
8.魏晉南北朝歷時三百余年,先后出現了三十多個政權,最短的僅有兩年,這反映出魏晉南北朝的政治特點是( )
A.中外交流,道教傳入 B.社會和諧,國家穩固
C.政治清明,經濟繁榮 D.政權分立,更替頻繁
9.“(孝文帝)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對此詔令內容理解準確的是( )
A.在朝廷必須使用漢語,違反者免其官職 B.采用漢族的官制,懲治違法的官員
C.朝廷令所有的鮮卑人都說漢語 D.朝廷有權懲處違法官員
二、材料分析題
10.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文明多元融匯與大一統,是我們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顯著特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錢穆先生說秦以前的中國,只可說是一種封建的統一。直到秦漢,中央方面才有一個更像樣的統一政府,而其所轄的各地方,也已經不是封建性的諸侯列國并存,而是緊密隸屬于中央的行政區劃了。陳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脈絡》中講到秦漢時期我國形成了“大一統”的國家體制,其中包括三方面內容:疆土的統一,制度的統一,意識形態的統一。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陳國《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脈絡》
材料二 為發展同中亞、西亞各國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肅永登)以西的道路,設置亭驛,便利商旅。據當時文獻記載,通往中亞、西亞的大道,有南北兩條,這成為后來著名的“絲綢之路”。1959-1969年,在“絲綢之路”的我國境內新發現了大批文物,在民豐這個當時曾是南路要沖的地點,發現了“漢司樂府印”,說明那時在當地曾設立了專為供應漢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糧的管理屯田事務機構。
——摘編自晁福林《中國古代史》
材料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后,為了鞏固政權也因漢文化發展相對成熟,逐漸“漢化”,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鮮卑族的改革……這一時期,胡漢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在戰亂中相遇,促使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這些發展使中華文化更加多元化,思想不局限于一種,為隋代大一統和唐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之風做了充分鋪墊。
——高暢《魏晉時期胡漢沖突下的文化交融》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秦朝為了“中央方面有一個更像樣的統一政府”建立了怎樣的政治制度?并指出秦始皇和漢武帝是怎樣“使地方緊密隸屬于中央”的?為了“意識形態的統一”秦漢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漢代保障“絲綢之路”暢通的措施?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
(3)材料三中“鮮卑族的改革”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結合所學,列舉一例改革措施。依據材料三,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交融有何影響。
參考答案
1.B【詳解】根據材料《北魏帝王出御圖》和所學知識可知,圖中鮮卑族穿著漢族服飾,這直接反映出北魏時期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漢服代替鮮卑服,B項正確;鮮卑貴族穿漢服并不能直接反映內遷各族與漢人錯居雜處,排除A項;衣著服飾的變化不能直接體現思想文化交流頻繁,排除C項;鮮卑貴族穿漢服并不能直接反映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排除D項。故選B項。
2.C【詳解】根據題干“30歲以上的鮮卑官員要逐步改說漢語,30歲以下的要立即改說漢語,故意說鮮卑語的,要丟官降爵 很多鮮卑王子娶中原大姓女子為王妃。”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說漢語的措施,C項正確;西周分封制秦國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均與題干“鮮卑官員”不符,排除ABD項。故選C項。
3.C【詳解】根據題干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能夠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這兩次改革都順應了當時歷史發展的大趨勢,C項正確;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唯一因素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得到了最高統治者的認可不是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排除B項;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代表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排除D項。故選C項。
4.D【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可知,這是說漢話,體現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漢化措施,促進了北方的民族交融,D項正確;說漢話會增強民族認同感,不會引發農民起義導致北魏滅亡,排除A項;北魏沒有完成全國統一,排除B項;改革促進了中原社會發展,排除C項。故選D項。
5.A【詳解】根據“孝文帝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覺、積極、主動地接受漢文化”可知,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漢化措施,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改鮮卑姓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通婚,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A項正確;促進民主制發展,表述錯誤,排除B項;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已經統一了黃河流域,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沒有反映改變了國貧現象,排除D項。故選A項。
6.C【詳解】三張圖片反映的是胡漢人之間,在宗教、服飾、飲食方面的交流與融合,反映出民族交融的加強,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政治方面的集權加強,排除A項;魏晉時期并沒有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雙向的融合,不僅是少數民族的漢化,排除D項。故選C項。
7.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4世紀后期,游牧在陰山地區的鮮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當時,北方各族人民長期雜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見,內遷的各族在生產、生活和習俗上與漢族已無明顯的區別,鮮卑拓跋部因內遷較晚,仍保持鮮卑族的習俗,要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困難重重。因此,北魏政權建立后,只有順應民族融合的歷史發展趨勢,采取一系列漢化改革措施,才能鞏固統治,因此北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鞏固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的控制,C項正確;促進民族交融是北魏改革產生的影響,不是目的,排除A項;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進程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產生的影響,不是目的,排除B項;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是北魏改革的具體措施,而不是目的,排除D項。故選C項。
8.D【詳解】根據題干“魏晉南北朝歷時三百余年,先后出現了三十多個政權,最短的僅有兩年”和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歷時三百余年,出現政權之多,時間之短,體現了政權分立,更替頻繁,D項正確;道教在東漢末年產生,為中國本土宗教,排除A項;題干體現的是政權分立,更替頻繁,無法體現社會和諧,國家穩固,排除B項;題干體現的是政權分立,更替頻繁,無法體現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排除C項。故選D項。
9.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孝文帝規定朝廷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否則罷免官職。所以“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指的是在朝廷必須使用漢語,違反者免其官職,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采用漢族官制,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官員使用漢語,排除C項;材料主要強調官員使用漢語,排除D項。故選A項。
10.【答案】
(1)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推行郡縣制;頒布“推恩令”。秦:焚書坑儒;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措施:修筑道路;設置亭驛;設置管理屯田事務機構。(任舉1例)意義: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貴族聯姻等促使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促使中華文化多元化發展,為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繁榮和發展奠定基礎。(摘抄材料)
【詳解】
(1)制度: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為了“中央方面有一個更像樣的統一政府”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秦朝建立了一整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措施:在地方,實行郡縣制,郡縣制為后來封建王朝長期沿用。在我國沿用了兩千多年,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規定諸侯王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思想措施:結合所學可知,為了“意識形態的統一”秦朝采納李斯的建議進行焚書坑儒;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2)措施:由材料“為發展同中亞、西亞各國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肅永登)以西的道路,設置亭驛,便利商旅。”“說明那時在當地曾設立了專為供應漢使者和行食糧的管理屯田事務機構。”并結合所學可知,漢代為保障“絲綢之路”暢通修筑道路;設置亭驛;設置管理屯田事務機構;意義:結合所學可知,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3)事件:由材料“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后,為了鞏固政權也因漢文化發展相對成熟,逐漸‘漢化’,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鮮卑族的改革”并結合所學可知,“鮮卑族的改革”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結合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貴族聯姻等;影響:由材料“促使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這些發展使中華文化更加多元化,思想不局限于一種,為隋代大一統和唐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之風做了充分鋪墊。”并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交融,促使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促使中華文化多元化發展,為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繁榮和發展奠定基礎。
01
目標任務
02
預習導學
03
常考圖片
04
體系構建
05
問答式記憶清單
06
強化訓練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盘水市| 礼泉县| 吉林省| 西青区| 长汀县| 三明市| 睢宁县| 和硕县| 汝城县| 衢州市| 和静县| 桐柏县| 独山县| 东丽区| 福鼎市| 平昌县| 和林格尔县| 隆尧县| 班戈县| 博客| 阿荣旗| 朝阳区| 新疆| 安义县| 体育| 兴仁县| 博罗县| 岢岚县| 江川县| 稷山县| 陇南市| 仪征市| 九龙城区| 祁门县| 卢龙县| 怀来县| 喀喇| 平遥县| 察哈| 江北区| 盘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