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2023年3月26日,中國和洪都拉斯建立外交關系,洪都拉斯成為中國第182個建交國。在世界舞臺上,中國積極參與多邊活動,讓世界聽到越來越多的中國聲音!獨立自主 和平共處中國外交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毛澤東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南京條約》《辛丑條約》《巴黎和約》國內形勢——近代史上的外交中國的反動分子在外交上一貫是神經衰弱怕帝國主義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凱、國民黨的蔣介石,哪一個不是跪在地上辦外交呢?——周恩來中國人民近代斗爭的歷史經驗屈辱、不平等、不獨立、無自主權……蘇美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之間的對立敵視外交孤立新中國成立后,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拒不承認新中國;1950年6月27日,美國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12月2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新中國實施全面禁運。美國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并對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帝國主義國家的威脅和敵視1949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的繼續存在。”——是新中國執行獨立自主原則的基本保證在徹底清除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和殘余勢力之后,再請客人進來,以免敵人搗亂。——鞏固了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倒向社會主義一邊”就是聯合蘇聯、聯合各人民民主國家,聯合各國無產階級結成國際統一戰線。——使新中國不至于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1949.12毛澤東訪問蘇聯1950.02《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一邊倒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是蘇聯它的簽訂使新中國外交氣象一新,不再孤立,還有更好的政治條件對付帝國主義。——周恩來1949年10月——1950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蒙古人民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瑞典丹麥緬甸瑞士列支敦士芬蘭另外,還有英國、挪威、荷蘭、印度尼西亞、尼泊爾、巴基斯坦、錫蘭、阿富汗等八國也承認了中國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建交國家 10 9 1 0 01949年到1950年出現了建交高峰,有十幾個國家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但是,從1951年到1953年,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只有一個。由于意識形態等因素限制了選擇的范圍,把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區別對待,影響了新中國外交的進一步發展。1953年美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①1953年7月,中國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這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但同時引起中國周邊國家的擔憂與忌憚。②中、印、緬三國在歷史上存在領土糾紛,不利于發展友好關系。③美國的干預使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進一步惡化。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緬甸時共同倡議(五個原則相互聯系,以“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為出發點,引申出各項原則;又以“和平共處”原則作為總目標,以其他原則為保障。作為一個整體,五項原則又全面概括了國家間關系及交往的基本原則。)精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前四條的目的和歸宿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材料一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新中國外交政策從突出強調意識形態的“一邊倒”,轉向較多地考慮國家利益而開始走向務實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標志。——楊奎松: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材料二 “盡管在其提出后的50年中,世界形勢已發生變化,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說是發生了劇變,但這些原則直至今天依然適用。”——美國前國務卿舒爾茨國內: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國際: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日內瓦會議是關于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會議最終就恢復印度支那問題簽署了一系列協議,緩和了亞洲和世界的緊張局勢。周恩來總理出色的外交才能,為新中國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日內瓦會議蘇聯人將外交變成科學,而中國人使外交變成藝術。——朝鮮代表我一生搞外交工作,還沒有遇到一個像周恩來這樣杰出的外交家。——英國外交大臣艾登1954年4月24日周恩來總理出席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 時間地點目的會議特征伊拉克代表:共產主義是獨裁,是一種“新殖民主義”。菲律賓代表:泰國代表:錫蘭代表:同美國聯合起來反對共產主義。中國沒有宗教自由。臺灣應取得一個獨立國家的地位。VS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我們共產黨人從不諱言我們相信共產主義和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是好的。但是,在這個會議上用不著宣傳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各國的政治制度,雖然這種不同在我們中間顯然是存在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在我們中間有無求同的基礎呢?有的。那就是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受過、并且現在仍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就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在亞非會議全體會議上的補充發言》,《周恩來選集》下卷先承認不同國家的意識形態是有差異的,并且表明中國的立場,實際上指出了“攻擊”和“懷疑”中國的原因。然后指出,會議的目的并非尋求“異”,而是求“同”。最后指出了“求同”的基礎。異同周恩來并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是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美國記者 萬隆會議7天,留給歷史這樣一組數據:168小時中,總理合計睡眠只有13小時,共參加了16次會議,進行了10次會談,舉辦了15次招待宴會。1955年4月24日萬隆會議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后公報》。會議充滿了亞非世界團結勝利的喜悅。各國之間加強了了解,為后來許多國家建交創造了條件。周恩來為各國朋友簽名留念周恩來與巴基斯坦總理穆罕默德·阿里及其夫人合影周恩來同印度總理尼赫魯(右二)、緬甸總理吳努(右一)屈辱外交→獨立自主和平外交國力弱、主權不獨立→綜合國力強、民族獨立弱國無外交;提高綜合國力;靈活外交政策。“兩國(中國和印度)總理重申這些原則,并且感到在他們與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也應該適用這些原則。”下列選項屬于“這些原則”的是( )A.和平共處B.獨立自主C.“求同存異”D.多邊外交A(福建中考)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創造了在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和平解決爭端的范例。這直接推動了(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B.中國同亞非國家的廣泛交往C.中國同歐洲國家關系的改善D.中美兩國外交關系的建立B【學科素養】史料實證 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外交成就材料一 世界各國不分大小強弱,不論其社會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處的 。各國人民的民族獨立和自主權利是必須得到尊重 的,各國人民都應該有選擇其國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權利,不應受到其他國家的干涉 。如果這些原則能為一切國家所遵守,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和平共處就有了保證,而侵略和干涉內政的威脅和對于侵略和干涉內政的恐懼就將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和平共處。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1)據材料一,判斷“這些原則”是指什么? 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說出其具體內容。能力要求答案來源答案來源作答內容答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作答內容材料二 二戰后到1955年初,新獨立的亞非國家就達13個 ,使該地區獨立國家總數增至近30個。但是,帝國主義不甘心完全退出已占領的地盤,殖民主義者在大戰結束后卷土重來,許多亞非國家依然受到種族歧視和殖民統治的嚴重威脅 。促進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成為廣大亞非國家的共同愿望和要求。1955年4月,亞非會議召開,這被稱為“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色人種的洲際會議”。亞非會議召開前的國際形勢。亞非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2)根據材料二,分析亞非會議召開前的國際形勢。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亞非會議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答案:二戰后初期亞非民族解放運動不斷發展,許多新獨立的民族國家興起 ;種族歧視和殖民統治的威脅依舊存在 。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mp4 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