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汽化和液化(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知道物質的液態(tài)和氣態(tài)之間是可以轉化的。 2.知道汽化的兩種方式:蒸發(fā)和沸騰。 3.知道液體沸騰時的溫度特點。課前學習任務復習: 1. 溫度計的讀數; 2. 熔化凝固的特點。課上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 汽化: 叫汽化。 汽化的兩種方式: 和 。 液化: 叫液化。 【學習任務二】 沸騰是在液體 和 同時發(fā)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液體沸騰時 熱,溫度 。 液體沸騰時的溫度叫 。 【學習任務三】 我們能否用一次性紙杯作為容器燒開水呢? 如果能,為什么?【學習任務四】 在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特點”的實驗中,小華和小芳觀察到燒杯中的水沸 騰時,溫度計的示數為 98℃。他們記得水的沸點是 100℃, 所以繼續(xù)給水加熱。 觀察到水繼續(xù)沸騰, 但是溫度計的示數保持不變。對此, 他們有些疑惑。你能 幫他們答疑解惑嗎?推薦的學習資源減壓蒸餾 液體的沸點是指它的蒸氣壓等于外界大氣壓時的溫度?;衔锏姆悬c總是隨外界壓 力的不同而變化,某些沸點較高的(200℃以上)的化合物在常壓下蒸餾時,由于溫度的升 高,未達到沸點時往往發(fā)生分解、氧化或聚合等現象。此時,不能用常壓蒸餾,而應使 用減壓蒸餾。通過減少體系內的壓力而降低液體的沸點,從而避免這些現象的發(fā)生。許 多有機化合物的沸點在壓力降低到 1.3-2.0kPa(10- 15mmHg)時,可以比其常壓下沸點降 低 80℃- 100℃。因此,減壓蒸餾對于分離或提純沸點較高或性質不太穩(wěn)定的液態(tài)有機化 合物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課題 汽化和液化(第二課時)學習目標1.知道影響液體蒸發(fā)快慢的因素。 2.知道蒸發(fā)和沸騰的異同點。 3. 知道氣體液化需要放熱。 4. 知道是氣體液化的兩種方法。課前學習任務復習: 1. 液體的沸騰; 2. 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課上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 學習、 了解影響液體蒸發(fā)快慢的因素。 影響液體蒸發(fā)快慢的因素有 、 、 。 【學習任務二】 知道蒸發(fā)有致冷作用,并知道一些生活中利用蒸發(fā)致冷的例子。【學習任務三】 學習氣體的液化需要放熱。 物質從 態(tài)變?yōu)? 態(tài)的過程叫做液化。 【學習任務四】 學習使氣體液化的兩種方法。 ① ; ② 。推薦的學習資源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坎兒井 坎兒井是在干旱地的勞動人民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的一種地下水利工程???兒井引出了地下水,讓沙漠變成綠洲,古代稱作“井渠”??矁壕闹饕ぷ髟硎?人們將春夏季節(jié)滲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積雪融水通過利用山體的自然坡度, 引出地表進行灌溉,以滿足沙漠地區(qū)的生產生活用水需求。不同地的坎兒井在具體 構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點,但一般而言, 一個完整的坎兒井系統包括了豎井、 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錯現(小型蓄水池)四個主要組成部分。 在該原理下運轉的坎兒井流量穩(wěn)定,且能保證井水自流灌溉。 關于坎兒井的來源,文獻和考古都有一定的局限,很多都沒有文字記載, 遺 址、遺物因為沒有文字記載,也難于確證。對新疆坎兒井起源的說法,大概有三 種:第一種,新疆坎兒井起源于波斯,即今伊朗。第二種, 新疆坎兒井起源于中國 內地。第三種, 新疆坎兒井由維吾爾先民根據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自己發(fā)明。 吐魯番的坎兒井按水文地質條件和分布可分為三種類型: ⑴山區(qū)河流補給型坎 兒井,分布在火焰山以北的灌區(qū)上游地區(qū),集水段較長,出水量較大,水量穩(wěn)定, 礦化度低。⑵山前潛流補給型坎兒井,這類坎兒井分布在火焰山以南沖積扇灌區(qū)上 緣,由直接引取山前側滲形成的潛流,天山水系滲漏與火焰山北灌區(qū)引水渠系滲漏 等形式補給地下水,集水段一般較短。 ⑶平原潛流補給型坎兒井, 這類坎兒井分布 在火焰山南灌區(qū)下游, 地層為土質構造, 水文地質條件差, 一般出水量較小,礦化 度較高。由于坎兒井分布地域的不同及其水文地質的差異, 坎兒井分為兩類,即“沙 坎”與“土坎”。新疆坎兒井的布置, 一般是大致順沖積扇的地面坡降,亦即順地下潛流的流 向,與之相平行或斜交。其構造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即小型蓄水池)四部 分組成。 豎井,是開挖暗渠時供定位、進入、出土和通風之用,并為整個工程完成后檢 查維修之用。開挖時所取的土,堆積在豎井周圍,形成環(huán)形小土堆,從地面上看, 像串珠似的一道道小圓圈,可以防止一般地面水入侵。豎井的間距,一般上游段約 為 60 至 100 米, 中游段約 30 至 60 米, 下游段約為 10 至 30 米。豎井深度,上游約 40 至 70 米,有深達 100 米的,中游約 20 至 40 米,下游段約為 3 至 15 米。其斷面 一般為矩形,長邊順暗渠方向。 暗渠,也稱集水廊道或輸水廊道。首部為集水段,在潛水位下開挖,引取地下 潛流, 一般為一個頭, 長 50 至 100 米。位于沖積扇上部的坎兒井,因土層多沙礫 石,含水層較豐富,其集水段較短,而沖積扇中部以下的坎兒井, 集水段較長。集 水段以下的暗渠為輸水部分, 一般在潛水位上千土層內開挖。暗渠的縱坡,比當地 潛水位的縱坡要平緩, 所以集水段走一定距離后,就可高出潛水位。暗渠的長度, 視潛水位的埋藏深度、暗渠的縱坡和地面的坡降而定, 一般 3 至 5 公里, 最長的超 過 10 公里。暗渠斷面, 除了滿足引水流量的需要外,主要根據開挖操作的要求。為 了節(jié)省土方量, 并要在當時沒有襯砌的條件下保持土層自然拱作用,開挖斷面一般 采取窄深式,寬約 0.5-0.8 米,高約 1.4-1.7 米,僅能容納一人側身前進和彎腰操作, 但現在所有舊的坎兒井的暗渠斷面,大都已很不規(guī)則。暗渠的縱坡,主要根據土質 決定,在沖積扇上部沙礫土層內, 縱坡較大;在灌區(qū)內部黃土土層內,縱坡較小, 比起地面的坡降都平緩得多,所以暗渠走一定距離后,就可逐漸接近地面而把水引 出來,自流灌溉。國明渠與一般渠道基本相同, 橫斷面多為梯形, 坡度小,流速 慢。輸水廊道與明渠相接處稱龍口,龍口以下接明渠。澇壩,又稱蓄水池,用以調 節(jié)灌溉水量,縮短灌溉時間,減少輸水損失。澇壩面積不等,以 600-1300 平方米為 多,水深在 1.5-2 米。 什么是凍土 凍土是指零攝氏度以下, 并含有冰的各種巖石和土壤。 一般可分為短時凍土(數小 時/數日以至半月)/季節(jié)凍土(半月至數月)以及多年凍土(又稱永久凍土, 指的是持 續(xù)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凍結不融的土層)。 凍土具有流變性,其長期強度遠低于瞬時強度特征。正由于這些特征, 在凍土區(qū)修筑工程構筑物就必須面臨兩大危險:凍脹和融沉。 隨著氣候變暖, 凍土在不斷退化。 凍土是一種對溫度極為敏感的土體介質, 含有豐富的地下冰。因此,凍土具有 流變性, 其長期強度遠低于瞬時強度特征。正由于這些特征,在凍土區(qū)修筑工程構 筑物就必須面臨兩大危險:凍脹和融沉。中國的青藏鐵路就有一段路段需要通過凍 土層。工程師需要通過多種方法去使凍土層的溫度穩(wěn)定,以避免因為凍土層的轉變 而使鐵路的路基不平, 防止意外的發(fā)生。前俄羅斯和加拿大近一半的領土都是凍土 層,阿拉斯加有 85%的土地都是凍土層, 赤道附近的乞力馬扎羅峰頂也發(fā)現有多年 凍土層。 真正的天路——青藏鐵路 青藏高原交通閉塞, 物流不暢, 高原人只能長期固守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直至 1949 年, 整個西藏僅有 1 千米多便道可以行駛汽車,水上交通工具只是溜索橋、牛皮船 和獨木舟。美國現代火車旅行家保羅·索魯在《游歷中國》一書中寫道: “有昆侖山脈 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 ”20 世紀 50 年代,中共中央決策:要把鐵路修到拉薩。 1956 年開始, 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即對從蘭州到拉薩的 2000 余千 米線路進行了全面的勘測設計工作。 1973 年, 時任中共中央主席的毛澤東在接待來訪的尼泊爾國王比蘭德拉時表示,要 加快修建青藏鐵路; 同年 11 月 26 日,原中國國家建委在北京召開了青藏線協作會議。 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領導多次作重要指示, 要求加快工程進度, 爭取提前完成。 1984 年, 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建成通車。 1994 年 7 月, 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會上再次提出修建進 藏鐵路,并得到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的肯定。會后轉發(fā)了座談會紀要,明確提 出“抓緊做好進藏鐵路建設前期準備工作”。 1995 年, 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開始組織進藏鐵路的論證工作。 1996 年, 中國第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九五”計 劃和 2010 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下個世紀前 10 年進行進藏鐵路的論證工作。 1999 年 11 月, 原中國國家計委批復了青藏鐵路西格段擴能改造可行性研究報告。 2000 年初,青藏鐵路西格段啟動擴能改造工程建設;同年 3 月 7 日,原中國國家計 委有關人士在中國第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提出:要加快“進藏鐵路” 、“西氣東輸”等重大工程的前期工作; 同年 11 月, 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對建設青藏鐵 路作了重要批示;同年 12 月,原中國國家計委在京召開青藏鐵路匯報論證會,正式向中 國國務院上報青藏鐵路項目建議書。 2001 年 2 月 8 日, 中國國務院總理辦公會議聽取了原中國國家計委關于建設青藏鐵 路有關情況的匯報, 對青藏鐵路建設方案進行了研究,同意批準立項; 同年 6 月 29 日, 中央政府決定投資 262 .1 億元, 修建青海格爾木至西藏拉薩的鐵路。青藏鐵路開工典禮 在青海省格爾木市和西藏自治區(qū)首府拉薩同時舉行;同年 10 月, 青藏鐵路西格段擴能改 造工程完工。 2002 年 5 月, 青藏鐵路凍土試驗全面鋪開。 2003 年 3 月, 青藏鐵路鋪軌穿越昆侖山隧道; 同年 6 月, 世界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山 車站開工; 同年 8 月,青藏鐵路鋪架工程成功通過可可西里無人區(qū)。 2004 年 5 月, 青藏鐵路建設形成整體推進態(tài)勢;同年 7 月,青藏鐵路正線鋪軌 450 千米。 2005 年 8 月, 青藏鐵路全線路基、隧道、橋涵等線下工程基本完成;同年 8 月 24 日,青藏鐵路鋪軌通過唐古拉山;同年 10 月 12 日,青藏鐵路全線鋪軌完成。 2006 年 3 月 1 日, 青藏鐵路貨物列車工程運營試驗;同年 5 月 1 日,青藏鐵路不載 客列車工程運營試驗;同年 7 月 1 日,青藏鐵路全線開通試運營。 2007 年, 青藏鐵路西格段開始進行復線建設。 2010 年起,青藏鐵路換軌工程正式啟動。 2011 年 6 月 29 日, 青藏鐵路西格段復線建設完工并實現電氣化運營。 2016 年 9 月 12 日, 青藏鐵路換軌工程正式完工, 全線 1956 公里青藏鐵路實現了 “千里青藏一根軌” ,列車的平順性和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年 3 月 1 日,青藏鐵路 格拉段擴能改造工程于正式開工建設,工程項目包括新增 13 個車站, 延長 8 處既有站到 發(fā)線有效長度, 對拉薩西站貨場進行升級改造。 2017 年 9 月 18 日, 青藏鐵路格拉段擴能改造工程進入全線建設階段。 2018 年 8 月 30 日, 青藏鐵路格拉段擴能改造主體工程順利完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汽化和液化_學習任務單_第一課時.docx 汽化和液化_學習任務單_第二課時.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