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年級科學上冊教學反思第一單元 聲音1.聽聽聲音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起始課,本課通過“聽聽周圍的聲音”和“描述你聽到的聲音”引導學生開始關注聲音。活動1:傾聽周圍各種各樣的聲音,對聽到的聲音進行簡單的描述,初步辨別聲音的“高低”與“強弱”的不同。在活動1中,首先播放了鳥叫聲,發(fā)現(xiàn)孩子們能夠輕松辨別出“我聽到的聲音”、“聲音由( )發(fā)出的”,在描述“聲音的特點”時,用的詞匯非常豐富,比如“柔和”、“清脆悅耳”、“震耳欲聾”等,雖然詞匯量豐富,在使用時不是太恰當,老師及時做了糾正,再播放其他聲音的時候學生描述就更規(guī)范了。活動2:對聽到的聲音進行簡單的科學分類。在活動2中,孩子們用了兩種方法分類:一種是根據(jù)聲音強弱分類,把聽到的機器轟鳴聲歸類到“強”,把流水聲歸類到“弱”。另一種是根據(jù)聲音來源分:①把鳥叫聲、雞叫聲、貓叫聲歸類為“家禽聲”,后糾正鳥和貓不是家禽,但都屬于動物,所以這類聲音來源為“動物的叫聲”。②把流水聲、風聲歸類為“野外的聲音”,即“自然界的聲音”。③把人類使用工具發(fā)出的聲音、生成建設發(fā)出的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聲音稱為“人類生產生活發(fā)出的聲音”。最后為了幫助學生識別樂曲《閃爍的小星星》中的音符,并分辨它們的高低順序,使抽象的音高關系變得直觀、形象,我們分別向音樂老師王珊珊和趙安迪請教并使用了音樂課中常用的"柯達伊"手勢,用直觀的手勢表示出各音的相對高度。2.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第二課時的內容,是繼《聽聽聲音》之后,進行的又一項關于聲音的研究。本課主要通過兩個活動,實踐揭示聲音的本質。活動1:觀察橡皮筋發(fā)出聲音的狀態(tài),初步理解“振動”的含義,并初步在物體發(fā)出聲音和物體的振動之間建立聯(lián)系;活動2:觀察鋼尺、鼓、音叉等更多物體發(fā)聲時的狀態(tài),進一步確認振動與物體發(fā)聲的關系,物體振動時會發(fā)出聲音,停止振動時就不會發(fā)出聲音。聚焦板塊圍繞“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這個問題,開展全班討論,了解學生對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前概念。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聽到有很多學生提到“說話時聲帶會振動”,因此我把拓展板塊的知識講解和聚焦板塊結合在了一起。活動1:觀察橡皮筋發(fā)出聲音的狀態(tài)這個活動通過拉伸、彈撥橡皮筋,觀察橡皮筋發(fā)聲時的狀態(tài)。但是在巡視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橡皮筋的振動不是很明顯,而且大多數(shù)小組把注意力放在橡皮筋是否發(fā)出聲音,沒有仔細觀察橡皮筋發(fā)聲時的狀態(tài)。活動2:觀察鋼尺、鼓、音叉等更多物體發(fā)聲時的狀態(tài)這個活動可以提示學生嘗試用多種方法對物體發(fā)聲時的狀態(tài)進行觀察,讓學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觀察發(fā)聲物體的狀態(tài)上。比如用手觸摸音叉,在鼓面灑上細沙或者放一些碎紙屑等方法。但在巡視時我發(fā)現(xiàn),觸摸音叉時,部分小組操作不當,會直接抓住音叉,音叉立刻停止振動。抓住這個機會,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振動與物體發(fā)聲的關系,物體振動時會發(fā)出聲音,停止振動時就不會發(fā)出聲音。猜測吹豎笛的時候是什么在振動,來進一步拓展學生對振動的認識。3.聲音是怎么傳播的幾個平行班我采用了兩種授課順序,第一種按教科書順序,分別驗證聲音能在氣體、固體和液體中傳播,最后拓展玩“土電話”。第二種用“玩土電話”導入,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從“話筒”傳到“聽筒”的,學生自然想到棉線。首先驗證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再驗證聲音能在空氣和液體中傳播。第一種方法,在討論聲音是如何在“土電話”中傳播時,有同學提出,“土電話”不只是棉線在傳聲,還有“聽筒”和“話筒”中的空氣,以及兩個紙杯也參與了傳遞振動,我覺得很有道理,表揚了孩子。在第二種授課方式中,有同學提出,不是棉線在振動傳聲,而是棉線中間的空氣振動傳播,于是找來一根鐵絲,用鐵絲代替棉線,再次讓學生驗證。其實還可以用空心管,驗證空氣傳播振動,反思自己還不能脫離教材限制和教學任務的束縛,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充分驗證,感覺很遺憾。希望能得到專家指教。驗證聲音能在空氣中傳播時,真空玻璃罩中的鬧鐘這個實驗,因為沒有實物操作,我選用了三種方式讓學生體驗,一種采用套材中提供的視頻資料,效果直觀,節(jié)省了教師很多備課時間。二是中央電化教育館虛擬教學服務系統(tǒng)。后來發(fā)現(xiàn)西沃白板也自帶這個模擬實驗,從虛擬實驗中,學生能深刻感受到信息科技與科學的碰撞,興奮不已。強調好實驗要保持安靜后,驗證聲音在固體中傳播的實驗,效果是非常明顯的。音叉在空氣中直接敲響時的聲音,反而比敲響后放入水里的聲音要強,為了避免學生產生誤解,我把對比這個環(huán)節(jié)去掉了,只讓學生觀察水面變化和驗證聲音能否在液體中傳播,感受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