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 導學案學習目標1.通過識讀《鄭和航海路線圖》和《明朝形勢圖(1433年)》,至建立歷史空間和歷史時間的概念,培養時空觀念。2.通過對文字和文物史料的分析,理解明朝專制集權的強化、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培養史料實證意識。3.通過明清易代,理解中國社會發展的規律,加深對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認識,認清只有改革才能解決社會矛盾。4.通過對明朝經略邊疆、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措施的了解,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強化國家主權意識、海防意識。二、重難點重點:明朝專制集權的加強;鄭和下西洋;倭寇與西方殖民者侵犯;明朝經略邊疆的措施。難點:如何理解明朝面臨的統治與明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意義。三、基礎感知知識點一:明朝的國家治理措施及教訓1、閱讀教材第一目,并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明太祖實錄》材料二:(胡惟庸)獨相數歲,生殺黜陟罰,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明史·胡惟庸傳》材料三: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擁被。——朱元璋1)根據材料一、二說明明初廢除宰相制度的原因有哪些?2)根據材料三說明廢除宰相制度后,明朝政治運行出現什么問題 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 2、閱讀教材第一目及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或謂后之入閣辦事,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也。曰:不然。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其事既輕,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內授之而后擬之,可謂有其實乎 吾以謂有宰相之實者,今之宮奴也。——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置相》你如何認識內閣的實質 黃宗羲認為哪一機構有宰相之實 為什么 有何影響 3、閱讀下列材料,分析廢除丞相的弊端有哪些?材料: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漢以后,廢而不講。然丞相進,天子御坐為起,在輿為下。宰相既罷,天子更無與為禮者矣,遂謂百官之設,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賢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設官之意既訛,尚能得作君之意乎 古者不傳子而傳賢,其視天子之位,去留猶夫宰相也。其后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則天子亦不失傳賢之意。宰相既罷,天子之子一不賢,更無與為賢者矣,不亦并傳子之意而失者乎!——《明夷待訪錄·置相》4、回顧此前所學,從性質、權力來源、職權、與皇權關系等方面,比較宰相制與內閣制的不同點。知識點二:明朝海外貿易政策和海防政策鄭和下西洋閱讀教材第二目,觀察教材第二目《鄭和航海路線圖》,并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明朝奉行“厚往薄來”政策,對竭誠朝貢者“皆倍償其價”(鄭和下西洋)“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貲:計算)。—— 摘編自《明史》材料二:明前期,鄭和下西洋的船隊陣容極為龐大,“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航跡遍及亞、非30余國。明英宗后,官方再無遠洋活動。明后期的海軍以沙船、哨船等小型船只為主。明末,荷蘭東印度公司企圖以武力迫使明朝政府放棄海禁政策和承諾自由貿易,派遣戰船入侵中國沿海。1633年,明軍約150艘戰船在福建金門島料羅灣口,與荷蘭及附屬艦隊約60艘戰艦激戰,獲得勝利。——據《中國軍事通史》等材料三:倭寇者,日本之海盜……自元初日本北條氏執政時代,迄明中葉豐臣氏當國時代,寇掠三百余年。沿海數千里,備受荼毒。——陳懋恒:《明代倭寇考略》概括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與特點。分析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影響。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課本內容,簡析明朝的海上實力的變化,并分析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海疆新形勢閱讀材料一、材料二和教材第二目第1、2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濱海細民,以海禁過嚴,生理日促,轉而為盜。——[明]趙文華材料二 嘉靖中期,距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已有 半個世紀,西歐商人借助新航路的開辟,不斷用掠奪的白銀與其他國家的商人進行經濟貿易。但對于這一國際形勢變遷,明朝仍局限于傳統視野中,并未改變原有的“海禁”政策,仍對民間海外貿易采取打壓態度。——趙現海《貧寒天子與內斂的明代中國》材料一認為造成倭患的原因是什么 聯系當時的現實狀況,你從中得出哪些認識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當時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指出明代海禁政策的影響。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中國海疆地區面臨了哪些危難?明朝內陸邊疆治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諸帝放棄元朝憑借邊疆向外擴展的做法,繼承漢唐“守在四夷”的治邊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諸子大都遣鎮北方,前朝重北輕南的治邊傳統仍被明朝繼承,為防范“北虜”南下,明朝修建九邊重鎮,修繕長城并駐重兵,以強硬的軍事手段應對北方游牧勢力。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派駐的軍隊,以衛所的形式駐守各地。在設置衛所以外少數民族聚居的邊遠地區,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總體上實行衛所與土司結合統治的雙軌制。——方鐵《論元明清三朝的邊疆治理制度》材料二:以北京作為一個政治、軍事中心,就近指揮長城一線的軍事防御,抵抗蒙古族的軍事進攻,保證國家的統一,從這一點來說,明成祖遷都北京是正確的……假如成祖當時不遷都北京,自以身當敵沖,也許在前兩次蒙古人進犯時,黃河以北已不可守,宋人南渡之禍,又要重演一次了。——據吳晗《明史簡述》《吳晗論明史》整理材料三:遼、金、元時期,北京已逐漸顯露出作為控制游牧與農耕兩大區域的獨特優勢。……事實上,元朝“大一統”的政治格局就集中表現在北京的政治中心與江南經濟中心的有機結合上。正如錢穆所言:“元代建都燕京,米粟依然全賴江南,當時遂創始有海運。”南北相互依存,相互支持,集中反映著唐末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趨勢。只有統攝南北各自的優勢,才能穩定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才能有效管控農耕與游牧兩大區域。……成祖遷都北京,是明朝前期政治的重大轉折,也是15世紀初葉中國歷史的重大變化,解決了中國多民族交融新格局時代的定都難題,使“大一統”中國從此步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摘編自田澍《明朝遷都北京與多民族國家治理》據材料一和教材第三目正文,觀察《明朝形勢圖(1433年)》,指出明朝邊疆面臨哪些威脅,為此明朝采取了哪些管理的舉措,并分析其意義。2)結合材料二三,分析明成祖遷都北京的原因,及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