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1.2 三角形的高的應用-等積法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會通過面積公式求三角形的邊長,高,面積。2.掌握等積法解決問題過程與方法1.在觀察、操作、推理、討論、歸納等探索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養成數學推理的習慣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教學重點:面積公式求三角形的邊長,高,面積。教學難點:等積法。教學方法:探究、討論教學過程:復習引入1:如圖加粗線段為三角形的高是( )2:要求畫ΔABC的邊AB上的高,下列畫法中,正確的是( )3:AD⊥BC,BC=10,AD=4,則S△ABC= .二、原理探究問題1:如圖已知直角三角形的AB=8cm,AC=6cm,BC=10cm,求BC邊上的高AD的長。 歸納:1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S= 。2 法: ×底1×高1= ×底2×高2。應用:求三角形的面積、高、邊長。三、例題分析例1:如圖,畫出△ABC的AB邊上的高CD,并解答:(1)若AB=5,CD=8,則S△ABC=____;(2)若AB=5,S△ABC=15,則CD=____.(3)若AB=5,CD=8,BC=12, AE為BC邊上的高,求AE的長(提示:等面積法)。四、知識的形成練習1. 如圖,CD是直角三角形ABC斜邊AB上的高.(1)若AC=4,BC=3,則S△ABC=____;(2)若AB=10,S△ABC=24,則CD=____.練習2.如圖,AD,BE分別是△ABC的高,AC=9,BC=12, BE=10,求AD的長.五、知識的鞏固練習3:如圖,在△ABC中,∠C=90°,AC=6,BC=8,AB=10,點D是BC上的點,DE⊥AB于點E,且CD=DE.(1)求S△ABC;(2)求DE的長.(提示:等面積法)六、能力提升練習5:在△ABC中,AB=AC=10,BC=12,BC邊上的高AD=8, P為BC上的一動點,且PE⊥AB,PF⊥AC.(1)求S△ABC;(2)求PE+PF的值.練習6(課后):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A(a,0),B(b,0),其中a,b滿足|a+1|+(b﹣3)2=0.(1)填空:a= ,b= ;(2)如果在第三象限內有一點M(﹣2,m),點M到x軸距離 ,到y軸距離 ,請用含m的式子表示△ABM的面積 ;(在(2)條件下,當m=時,在y軸上有一點P,使得△MOP的面積與△ABM的面積相等,請求出點P的坐標.七、課堂小結:①②③ ......八、課后作業:《零障礙》第 課。(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