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導學案(原卷+答案)知識點1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1.“寧漢合流”1927年秋,____________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它標志著中國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2.改旗易幟(1)繼續北伐:1928年,國民政府繼續北伐,討伐張作霖。日本帝國主義為阻撓北伐,制造了________。(2)皇姑屯事件:日本見張作霖不能滿足他們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將他炸死。(3)東北易幟:1928年底,張作霖之子________通電全國,宣告東北三省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3.民族工業發展(1)原因①國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資產階級________的熱情有所提高。②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開展,抵制洋貨、________的行動,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機遇。(2)表現民族工業中的新興部門如________、橡膠、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4.官僚資本膨脹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權力,迅速聚斂起巨額財富,________成為他們巧取豪奪的重要工具。民族工商業受官僚資本的摧殘、壓迫越來越嚴重。知識點2 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1.黑暗中尋求光明南昌起義 爆發 1927年8月1日,________、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了南昌起義意義 打響了武裝反抗________的第一槍八七會議 召開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________召開概況 ①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②確定實行________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③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________中取得”的重要思想影響 為正處于思想紊亂和________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方向2.探索出正確道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創建: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________的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開始創建第一個________根據地 (2)會師: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的革命隊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________會師 (3)意義:點燃了“____________”的星星之火。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根據地政權建設 (1)條件:到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十多個省 (2)建立:人民革命政權的建立。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________召開,宣布成立________________臨時中央政府,________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和中央執行委員會人民委員會主席 (3)意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人創建____________的寶貴探索與嘗試土地革命 各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開展土地革命,“打土豪,________”,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他們擁護中國共產黨,積極________,支持革命知識點3 紅軍長征1.第五次反“圍剿”失利(1)1930年,蔣介石調集重兵,向以____________為重點的各革命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圍剿”。到1933年3月,紅軍先后打退了國民黨軍隊的四次“圍剿”。(2)1933年9月,蔣介石自任總司令,調集軍隊“圍剿”各革命根據地。由于________的指導脫離中國革命實際,中共中央犯了________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2.紅軍長征的經過(1)開始:1934年10月,________開始長征。“左”傾錯誤領導人犯了退卻中的逃跑主義錯誤,紅軍損失巨大。(2)轉折:遵義會議時間、地點 1935年1月,貴州遵義內容 ①全力解決________和組織問題;②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增選________為政治局常委;③會后不久,政治局常委決定由張聞天負總責,并成立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意義 ①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____________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②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3)勝利會師①紅一方面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到達陜北________,與陜北紅軍會師。②紅軍三大主力:1936年10月,在________地區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3.紅軍長征勝利的意義(1)實現了紅軍的戰略________。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________。(2)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種子,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鑄就了________。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1.【知識延伸】 東北易幟東北易幟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統治中國東北的奉系軍閥將領張學良1928年12月29日通電全國,宣布:東北從即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此舉標志著北伐的結束,國民政府基本完成“形式統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結束。2. 教材P139“學習拓展”通過了解中原大戰史實,分析南京國民政府為何只是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試答: 3.【圖說歷史】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強調無產階級只有掌握自己的武裝力量才能以革命的武裝反對反革命的武裝,奪取全國政權。毛澤東的這個觀點指明了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正確的方向,之后成為黨創建、領導和掌握人民武裝并進行斗爭的行動口號。4.【學習情境】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根據教材《南昌起義》油畫、八七會議舊址、《井岡山會師》油畫等內容,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毛澤東選擇將“紅旗子”插在井岡山的歷史背景,并說明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意義。試答: 5.【圖示解史】 “工農武裝割據”思想6. 教材P137“學思之窗”讀圖,結合相關史實,思考中國共產黨開展土地革命的意義。試答: 7.【情境思考】 遵義會議的內容和影響巍峨的遵義城,屹立在烏江邊。云消霧散霞光閃,捧出紅日照山川。毛澤東,偉大的領袖,英明的舵手,撥正船頭,升起風帆,引導我們勝利向前,向前。撥正船頭,升起風帆,引導我們勝利向前,向前。——《遵義城頭霞光閃》思考:史料中“云消霧散”指什么?毛澤東成為“舵手”指什么?“撥正船頭……勝利向前”又指什么?試答: 探究主題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史料實證]——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史料一 秋收起義原計劃要去打長沙,大家也都想進長沙……可是長沙打不下來,目前長沙那樣的城市,還不是我們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們要到敵人管不著或難得管的地方去,到鄉下去,在鄉下站住腳跟,養精蓄銳,發展我們的武裝力量。——《秋收起義》史料二 井岡山精神誕生于土地革命時期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精神的內涵可以用五句話來概括:1.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2.堅持黨的絕對領導。3.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思想作風。4.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5.艱苦奮斗的作風。[導讀] (1)史料一由關鍵語句“長沙打不下來”“到敵人管不著或難得管的地方去”,可得出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必要性。(2)史料二主要是從五個角度對井岡山精神的內涵進行了高度概括。[探究] (1)根據史料一,分析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后為什么要改向井岡山進軍。有何意義?(2)根據史料二,分析說明井岡山精神“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思想作風”在革命實踐中是如何體現的。[歷史解釋]——“工農武裝割據”[唯物史觀]——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四個轉移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形成“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最高決策由錯誤到正確 右傾錯誤→八七會議的正確決策;“左”傾錯誤→遵義會議的正確決策。革命中心由南方轉移到北方 瑞金→陜北。中國時局由內戰轉移到“外戰” 1927~1937年內戰→1937年國共合作抗日。探究主題二 力挽狂瀾,轉危為安——遵義會議,紅軍長征勝利[史料實證]——紅軍長征的勝利史料一 遵義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決議根據黨和紅軍當時所處的戰爭環境,集中解決了最有決定意義的軍事路線問題。鑒于當時黨內大多數同志對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政治上的錯誤尚未清醒認識,決議上寫了“黨中央的政治路線無疑義的是正確的”。——丁玲主編《中國紅軍長征記》史料二 中國共產黨自1922年7月決定參加共產國際后……對于共產國際的決議及共產國際派來的代表的意見,往往照抄照搬……在長征開始前不久,因上海中央局被破壞,黨中央失去了與共產國際的無線電聯系……而共產國際派來的李德因在軍事指揮上犯了錯誤,在會議上處于被批判的地位,他再也不能對我們發號施令了。——丁玲主編《中國紅軍長征記》[導讀] (1)史料一為遵義會議的重要決議,注意“軍事路線問題”“多數同志……尚未清醒認識”等信息,說明遵義會議在革命的危機關頭召開的重要會議,重點解決軍事問題。(2)史料二中三個省略號把史料分為四層,說明遵義會議前后中共與共產國際的關系,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標志。[探究] (1)根據史料一,分析遵義會議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決議指出“黨中央的政治路線無疑義的是正確的”目的是什么?(2)根據史料二,說明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標志。[歷史解釋]——遵義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1)遵義會議前,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會議和決策都是在共產國際的指導和幫助下進行的。(2)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黨內長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3)遵義會議后,紅軍長征的局面、黨中央的領導出現了很大的改觀。(4)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家國情懷]——紅軍長征的精神內涵與意義(1)長征的精神內涵①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信念和理想,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②為了救國救民,不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犧牲精神。③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④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互助友愛的精神。⑤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2)紅軍長征的意義組織方向 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民眾方面 長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種子,為革命勝利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精神方面 鑄就了長征精神,成為中國革命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政治方面 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經典示例·觸類旁通][典例] 1927年4月,中國共產黨全國黨員總數為57 967人,其中工人占53.8%,農民占18.7%,而到了1929年7月6日,中國共產黨共有133 655名黨員,其中只有30個城市中的3 435人是工人。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黨的動員和組織能力顯著提高B.革命統一戰線得以鞏固C.中國共產黨工作重心出現轉移D.國民革命運動蓬勃發展[創新應用·隨堂檢測]1.1930年,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了《革命紀念日的簡明表》及《革命紀念日史略及宣傳要點,將革命紀念日分為兩種:一是“國定紀念日”,有9個;一是“本黨紀念日”,有10個。這一時期歷史書中的節日大多穩定在30個左右。革命節日的創辦意為( )A.宣揚辛亥革命 B.鞏固政治統治C.強化輿論控制 D.實施移風易俗2.1929年12月,紅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在福建省古田村召開,會議認真總結了國民大革命失敗以來建軍建黨的經驗,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核心內容是黨指揮槍,不是槍指揮黨。此次會議( )A.為黨獨立創建人民軍隊奠定了基礎B.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創造條件C.滋長了共產黨“左”傾冒進主義錯誤D.有助于“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形成3.下面是1927~1936年江西出口總值表(單位:銀元),1931~1935年江西出口總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1927 年 45 173 880 1928 年 61 402 656 1929 年 55 248 465 1930 年 44 166 212 1931 年 27 998 151 1932 年 10 923 253 1933 年 17 063 249 1934 年 14 662 178 1935 年 19 400 496 1936 年 31 584 787A.農村革命根據地日益擴大B.國民政府對根據地的“圍剿”C.日本擴大對華侵略的影響D.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推動4.1935年底,紅四方面軍路過四川雅安時在民房墻上刻下“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宣示黨的政治綱領。另有遵義的群眾描述說:“紅軍一到,滿街熱鬧,墻上鮮紅,好似過年。”長征沿途群眾還自發編歌謠道:“紅軍走了留哪樣?留下標語指方向;紅軍走了留哪樣?留下話兒暖心腸!”由此可知( )A.紅軍的宣傳播撒了革命火種B.紅軍努力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C.川貴地區民族多且民情復雜D.沿途群眾積極參軍補充了兵源參考答案導學案2.提示:南京國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統一中國。各地還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實力派軍閥,與中央分庭抗禮;同時,還存在著中國共產黨建立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及中華蘇維埃政權。4.提示:背景: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武裝奪取城市受挫,轉向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意義: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6.提示:根據地沒收地主土地,無償分配給農民,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使其更加擁護中國共產黨,堅定發展生產、支持革命的信念,有利于根據地的發展和壯大。7.提示:糾正錯誤的軍事路線。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扭轉了長征初期被動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勢轉危為安。知識點11.武漢國民政府2.(1)“濟南慘案” (3)張學良3.(1)①興辦實業 ②提倡國貨 (2)化學4.四大銀行知識點21.周恩來 國民黨反動派 漢口 土地革命 槍桿子 組織渙散2.秋收起義 農村革命 工農革命軍 工農武裝割據 瑞金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毛澤東 人民革命政權 分田地 發展生產知識點31.(1)中央根據地 (2)共產國際 “左”傾2.(1)中央紅軍 (2)軍事 毛澤東 馬克思主義 (3)①吳起鎮 ②甘肅會寧3.(1)大轉移 政治主張 (2)長征精神導研案探究主題一[史料實證] 提示:(1)原因:起義軍進攻長沙受挫,而井岡山地區敵人防御力量薄弱。意義: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2)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率領剩余部隊進入井岡山繼續革命,對革命充滿信心,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全面開展土地革命,調動了農民革命的積極性。探究主題二[史料實證] 提示:(1)問題:軍事路線和軍事指揮權問題。目的:團結黨中央,避免黨內分裂。(2)遵義會議是在與共產國際失去聯系和共產國際代表的意見不起作用的情況下召開的。會議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實施了著重解決軍事問題,維護黨的政治團結的策略。中共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妥善處理了黨內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因此,遵義會議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導練案[經典示例·觸類旁通]典例 C[創新應用·隨堂檢測]1.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國民黨創辦革命節日的目的是通過節日使民眾認可其統治的合法性,B項正確;宣傳辛亥革命是鞏固統治的手段與方式,不是目的,A項錯誤;設立節日并不能強化輿論控制,C項錯誤;設定革命節日與移風易俗無關,排除D項。答案:B2.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古田會議確立了黨指揮槍的建黨建軍基本原則,結合所學,此次會議期間毛澤東創造性地解決了諸如主要群眾是農民、主要任務是土地革命、主要斗爭形式是工農武裝割據等問題,逐步形成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因此此次會議有助于“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形成,故選D項。答案:D3.解析:1931~1935年,江西出口總值大幅度下降。結合所學,此時期江西發生了多次“圍剿”與反“圍剿”的戰爭,導致社會環境動蕩,破壞了江西社會經濟的發展,故選B項;由于國民黨的“圍剿”,革命根據地不斷縮小,排除A項;當時日本的侵略尚未深入江西,排除C項;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D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答案:B4.解析:由材料可知,紅軍長征途中宣傳政治綱領,讓群眾了解、接受共產黨思想,播撒了革命火種,A項正確;這些做法是為了宣傳中共革命思想,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川貴地區的民族眾多、民情復雜和沿途群眾積極參軍,排除C、D項。答案: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