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8張PPT)冀人版四年級上冊 第五單元 太陽、地球和月亮20 地球的形狀學習目標1. 能說出地球是一個球體,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2. 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過程。3. 能說出地球儀的結構。4. 能在地球儀上找到某個國家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母親”,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可以看到蔚藍的天空和一望無際的大海,還可以領略山川廣布的丘陵和平原,那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哪些階段 有哪些假說呢 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過了相當漫長的歷程。古人提出了“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等宇宙思想,但這些都僅僅停留在直覺或猜想的層面。蓋天說 我國最古老的宇宙學說之一。當你來到茫茫原野,舉目四望,只見天空從四面八方將你包圍,像巨大的半球形蓋子籠罩在大地上。這一景象是人們產生天在上、地在下的天蓋地的宇宙結構觀念。渾天說 是由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提出的,他認為天不是一個半球形,而是一個圓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就像雞蛋黃在雞蛋內部的位置一樣。宣夜說 我國歷史上最有卓見的宇宙思想。認為地球漂浮于宇宙之中,創造了天體漂浮于氣體中的理論。公元2--3世紀,古希臘科學家提出地球是球形的假設。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探險家麥哲倫率領的探險船隊于1519年9月20日出發,至1522年9月6日成功歸來,歷時1082天。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不僅開辟了新航線,還通過他的探險航行證明了地球是球形的假設。1961年,蘇聯航天員加加林駕駛“東方一號”宇宙飛船,首次從太空看到地球是一顆蔚藍色的星球。并拍攝了地球的照片,再次確認地球是一個球體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可總結為:從直覺(蓋天說、天圓地方)到猜想(渾天說、宣夜說),從猜想到驗證(麥哲倫環球航行)再到確認(地球衛星照片),最終得出結論:地球是一個球體。思考:生活中有沒有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事例呢 在海邊望遠處駛來的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先看不到船身,再看不見桅桿;說明海平面并不是真正的平面,而是一個曲面;遠觀高塔時,看不到塔身的全部等。(2)日食和月食發生時,地球投在太陽和月亮上的影子,邊緣總是圓弧形,都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觀察地球儀我們生活的地球實在是太大了,盡管我們的腦海里有地球的模樣,但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是很難輕易看到它的全貌的,為了認識和研究地球,人們根據地球的形狀,按照比例縮小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1)觀察地球儀的外形由哪幾部分組成?(2)觀察球體儀表面的顏色及線條代表什么?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旋轉軸和球面構成。地球儀上有各種符號、文字、顏色用來表示陸地、河湖、海洋、山脈、城市等.還有經線、緯線、南北極等①地球儀是繞地軸轉動的,是一個假想的軸,與球面的交點為北極點和南極點.②在地球儀上有一條將“地球”平均分成南北兩個半球的圓周線,即赤道,與赤道平行的圓周線叫緯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③在地球儀上還有許多連接南北兩極并垂直于緯線的半圓弧線,叫經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④經線和緯線構成經緯網,利用經緯網能夠確定地球上任何地點的位置。運用:①請同學們在地球儀上,找一下我們祖國的位置。②在地球儀上找到北京的位置應用與拓展了解地球真實的形狀地球的形狀真的像地球儀那樣,是一個正球體嗎?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地球形狀測量得越來越準確,科學家們發現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接近正圓、表面凸凹不平的橢球體。課堂練習1.20世紀,( )首次從太空看到地球是一顆蔚藍色的星球。A.伽利略 B.加加林 C.麥哲倫2..古代中國人可能認為( )。A.地球是蔚藍色的球體B.地球是一個接近正圓的、表面凹凸不平的球體C.天圓地方3. 16世紀初,航海家( )繞地球航行一周回到出發點,驗證了地球是球形的假設。A.加加林 B.伽利略 C.麥哲倫4..地球的形狀是( )。A.接近正圓的、表面凹凸不平的球體B.半徑一致、表面光滑的球體C.接近正圓的、表面光滑的球體CCBA二、判斷1.地球儀可以幫我們認識和了解地球。( )2.地球是一個接近正圓的不規則球體。( )3.人們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漫長和曲折的過程。( )4.人們一開始就知道地球是球形的。( )5.地球儀的形狀和地球的形狀不相同。( )6.麥行倫環球航海的成功證明了地球是一個球體。( )VVVVXX再 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