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磁現象 磁場(第二課時)學習目標1 . 知道磁感線用來形象的描述磁場,會用磁感線描述磁體周圍的磁場分布情況。 2 . 知道地磁場、磁偏角的相關知識。課前學習任務復習: 1. 磁場的基本性質。 2. 磁場有方向嗎?磁場的方向是如何規定的?課上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 溫故知新。 磁場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磁場有方向嗎?磁場的方向是如何規定的? 【學習任務二】 學習用磁感線描述磁場。以上為磁感線描述的四幅圖,總結磁感線的特點: 1. 磁感線都是由磁體的 極出發,回到 極。 2. 磁感線上某一點的切線方向,表示的是該點的 方向。 3. 磁場的強弱可以用磁感線的 表示。 4. 磁感線互相 。 練一練: 1.磁體的磁感線分布如圖所示,請畫出磁感線的方向, P 點的磁場方向。 3. (1)圖中的兩個磁極是同名磁極還是異名磁極? (2)如果磁感線方向如圖所示,它們是什么磁極?3.關于磁感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磁感線是由小鐵屑形成的。 B.磁場中有許多曲線,這些曲線叫磁感線。 C .小磁針在磁感線上才受力,在兩條磁感線之間不受力。 D .磁感線是人們為了形象地描述磁場的分布而假想出來的,實際并不存在。 【學習任務二】 學習地磁場。 1.地球周圍存在的磁場叫作 。 2.將在圖中將信息補充完整。 地理的 極 地磁的 極 地磁的 極 地理的 極 3.世界上最早記述磁偏角的科學家是宋代學者 。推薦的學習資源古代指南針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只小船,磁化后浮在水 面, 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游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 魚”。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 長二寸, 闊五分, 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 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 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于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 令浮,其首常向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 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于比較活動的狀態, 使鐵分子順 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 達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 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 而魚 尾略向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 沈括還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產生的各種現象: “以磁石摩 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 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 這是說, 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后,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 都有 N 和 S 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 并不知道這個道理, 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并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后 人能進一步探討。 關于磁針的裝置方法,沈括介紹了四種方法: 1.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 磁針可以旋轉自如, 指示 方向。 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涂一些蠟, 粘一根蠶絲, 掛在沒有風的地方, 就可以指示方 向了。 沈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 他指出, 水浮法的最大缺點, 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 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 由于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 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較推重 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事實上沈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 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系——水針和旱針。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指南龜的制作方法。這種指南魚 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木頭刻成魚形,有手指那么大,木魚腹中置入一 塊天然磁鐵, 磁鐵的 S 極指向魚頭, 用蠟封好后, 從魚口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 其浮于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 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 在木龜腹下 方挖一光滑的小孔, 對準并放置在直立于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 這樣木龜就被放置 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于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 南。當時它并沒有用于航海指向, 而用于幻術。但是這就是后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指南龜發明年代不晚于 1325 年。木塊刻成龜型,龜腹部中心嵌以磁體,木龜安放在 尖狀立拄上,靜止時首尾分指南北。 要確定方向除了指南針之外, 還需要有方位盤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針時, 可能沒有 固定的方位盤,隨著測方位的需要,出現了磁針和方位盤一體的羅盤。羅盤有堪輿用的羅 經盤和水羅盤、旱羅盤。 方位盤仍是二十四向, 但是盤式已經由方形演變成圓形。這樣一來只要看一看磁針在 方位盤上的位置, 就能斷定出方位來。南宋時, 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了有關這方面 的文獻: “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是有關羅經盤最早的文獻記載。 文獻中所說的“地螺 ”,就是地羅,也就是羅經盤。文獻中已經把磁偏角的知識應用到羅 盤上。這種羅盤不僅有子午針(確定地磁場南北極方向的磁針),還有子午丙壬間縫針(用 日影確定的地理南北極方向) 這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 就是磁偏角。盤面周圍刻二十四方 位,內中盛水,磁針橫穿燈草,浮于水面。課題 磁現象 磁場(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 . 了解磁體有吸鐵性和指向性; 2 . 了解磁極及磁極間的相互作用; 3 . 認識磁化現象; 4 . 通過實驗認識磁場,知道磁場具有方向性。課前學習任務回顧小學科學課學過的知識: 1. 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磁現象? 2. 磁體能吸引什么金屬?課上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 學習、了解磁現象。 磁性:磁體能夠吸引 等物質。 磁體:具有 的物體。 磁極:磁體上磁性 的兩個部位。 能夠自由轉動的磁體,待它靜止時指南的磁極是 極, 指北的磁極是 極。 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律: 同名磁極相互 ,異名磁極相互 。【學習任務二】 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 問題一:利用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判斷磁極情況。 請在每幅圖旁邊,寫出實驗現象。(選填“排斥”或“吸引”) 可以判斷出原 S 極是 極;斷裂端是 極。(選填“N 極”或者“S 極”) 可以判斷出原 N 極是 極; 斷裂端是 極。(選填“N 極”或者“S 極”)問題二:為什么硬幣一端被磁體吸引后,另一端會互相排斥? 解釋:【學習任務三】學習了解磁場。 磁場的基本性質:對放入其中的磁體有 的作用。 磁場方向: 物理學規定:在磁場中某一點,小磁針靜止時 極所指的方向為該點的磁場方 向。 做一做 標出該點的磁場方向推薦的學習資源指南針的始祖——司南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 底, 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 勺柄就 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 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 5 度至 7 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 因 此也能將硬度只有 5.5 度至 6.5 度的天然磁石制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 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制成勺型, 勺柄指南極, 并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 勺置于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 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 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 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 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 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 難于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 攜帶很不方便,這 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制成的磁勺組成, 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 置磁勺于盤中心 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磁現象 磁場_學習任務單_第一課時.docx 磁現象 磁場_學習任務單_第二課時.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