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古代日本目標導學1.識記大和政權基本實現了統一2.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內容及其對日本的影響3.了解日本莊園制4.了解幕府統治及其對日本社會的影響基礎主干一、大和統一日本1.史料反映了日本歷史上哪一史實 這一史實發生在什么時期 (1)史實: 統一日本。 (2)時期: 。2.這一時期的統治情況如何 (1)最高統治者稱為“ ”。(2)領地上的居民以“ ”的形式組織生產。史料研習:東征毛人五十五國,西服眾夷六十六國,渡平海北九十五國。——《宋書·大和倭王致劉宋順帝表》二、大化改新右欄史料反映的是日本的哪次改革 結合史料完善改革內容。并回答這次改革的影響。 (1)改革:646年開始的 。(2)內容:政治 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 ,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經濟 將土地、部民收歸 ,成為公地、公民;將土地分給 ,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 ;統一(3)影響: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 的封建國家。思維導引: 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隋唐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改革。詔書規定:第一,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實行“班田收授法”;第二,關于租稅,效法唐朝的租庸調制;第三,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第四,兵制方面,京師設置五衛府,地方設軍團,公民服兵役,廢除貴族世襲控制軍事的特權。——摘編自《世界古代史資料選輯》三、幕府統治日本進入“幕府統治”時期的標志是什么 “幕府統治”有哪些特點 (1)標志:12世紀晚期,源氏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獲得 “ ”稱號,設幕府于鐮倉,日本由此進入近700年的 時期。(2)特點:①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②天皇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實際上把持著國家大權。思維導引: 武士的最高首領是將軍,而不是天皇。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一部分中下級武士以武力推翻了幕府統治。不久,天皇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最終使日本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摘編自《世界通史》 日本跟中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古代中日兩國友好往來,唐文化對日本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是炎黃子孫的驕傲和榮耀。任務一以中為師深學習630年,日本派遣第一批遣唐使來唐……渴望采納中國文化和政治模式。649年,日本朝廷發動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改革,將日本重建成一個法律、軍事制度等和唐朝相似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摘編自陸威儀《世界性的帝國:唐朝》(1)根據材料,回答日本派遣唐使來華的主要目的。任務二富國強民行改革唐朝政治經濟制度與日本大化改新內容之比較表項目 日本大化改新 中國唐朝經濟 班田收授法 均田制租庸調制 租庸調制政治 中央 設二官八省 三省六部制地方 設國、郡、里 郡縣制(2)根據表格內容,將日本大化改新措施與中國隋唐政策進行比較,你會有什么發現 說明日本這一民族具有什么特點。任務三古今中外跨時空(3)以上圖片再現了中華文明對日本文化產生的重大影響,依據圖片你能獲取哪些信息 (4)中日交往源遠流長,古代日本效仿中國改革取得了成功,學習了這段歷史,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A層 基礎必會1.下圖“統治結構示意圖”反映的是 ( )A.6世紀前的日本 B.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C.8世紀的法蘭克王國 D.9世紀的東羅馬帝國2.646年元旦,孝德天皇審時度勢,以中國制度為藍本,參酌日本舊習,發布《改新之詔》,要求全國上下全面“中國化”。這次“中國化”主要學習中國哪個朝代的制度 ( )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明朝3.(2022·南通期末)“中央政府設二官八省,分別掌管各項政務;地方行政設國、郡、里等單位,國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長由地方土豪充任”,這些措施體現大化改新的目的是( )A.發展封建經濟 B.挽救民族危機C.維護幕府統治 D.加強中央集權4.(2022 南京期中)“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此改革 ( )A.推動了日本向奴隸社會的過渡B.促使大和政權實現統一C.使日本成為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D.標志著幕府統治的確立5.(2022 德州月考)大化改新后百余年,地方豪強為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青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武士”。“武士”效忠的對象是( )A.國家 B.天皇 C.主公 D.大王B層 能力進階6.(2022 濰坊期中)“比較研究法”是歷史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探究封建時代歐、亞國家的內容中,日本大化改新和西歐的封建等級制度的共同之處是 ( )A.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B.封臣效忠于封君,封君保護封臣C.實行有條件的土地分封D.是封建性質的改革7.(2022·佛山期末)701年,日本文武天皇頒布《大寶律令》,將《周易》《尚書》《論語》等作為大學或國學的必修課程。此舉旨在 ( )A.效仿唐朝制度 B.發起大化改新C.學習先進文化 D.打擊幕府統治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大化二年(646年)元旦,發布改新詔書……凡皇室貴族領有的土地(屯倉、田莊)和人民(部民、部曲)一律收歸國家,成為“公地公民”。——摘編自武安隆《淺論大化改新》材料二 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日本《田令》農民必須給國家交谷(租);農民必須給國家服勞役(庸)或納布代役(調)。材料三 廢除了官職世襲的陋習,設立了處理日常事務的二官和八個省(如圖),每一級由中央在民眾中選拔的官員管理。這一官制改革借鑒了中國隋唐時創立的三省六部制,以加強中央集權。材料四 像日本人那樣自覺的、大規模的文化引進,在西方歷史中是找不出同樣的例子的。——賴肖爾《當今日本人》(1)概括材料一中的改革內容。這次改革的領導者是誰 (2)概述材料二中日本《田令》的主要內容。從材料二看,農民要承擔哪些義務 (3)材料三中改革后天皇處于怎樣的地位。結合圖示簡析日本官制改革實現的政治目標。(4)結合這次改革的影響,你認為改革與社會發展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 C層 創新挑戰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公元7世紀,日本社會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世襲貴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隸及部民,權勢很大。地方貴族反抗中央貴族,政局十分混亂。一部分貴族和皇室成員在留學生的影響下,主張仿效中國隋唐制度實行改革。最終解決了日本的階級矛盾,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國家統一,部分解放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是日本進入封建社會的起點。(1)為改變當時的社會狀況,7世紀的日本進行了哪一場改革 (2)閱讀材料,圍繞主題提煉一個觀點,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第11課 古代日本目標導學1.識記大和政權基本實現了統一2.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內容及其對日本的影響3.了解日本莊園制4.了解幕府統治及其對日本社會的影響基礎主干一、大和統一日本1.史料反映了日本歷史上哪一史實 這一史實發生在什么時期 (1)史實:大和政權統一日本。 (2)時期:5世紀。2.這一時期的統治情況如何 (1)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2)領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史料研習:東征毛人五十五國,西服眾夷六十六國,渡平海北九十五國。——《宋書·大和倭王致劉宋順帝表》二、大化改新右欄史料反映的是日本的哪次改革 結合史料完善改革內容。并回答這次改革的影響。 (1)改革:646年開始的大化改新。(2)內容:政治 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經濟 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3)影響: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思維導引: 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隋唐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改革。詔書規定:第一,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實行“班田收授法”;第二,關于租稅,效法唐朝的租庸調制;第三,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第四,兵制方面,京師設置五衛府,地方設軍團,公民服兵役,廢除貴族世襲控制軍事的特權。——摘編自《世界古代史資料選輯》三、幕府統治日本進入“幕府統治”時期的標志是什么 “幕府統治”有哪些特點 (1)標志:12世紀晚期,源氏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獲得 “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日本由此進入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2)特點:①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②天皇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幕府將軍實際上把持著國家大權。思維導引: 武士的最高首領是將軍,而不是天皇。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一部分中下級武士以武力推翻了幕府統治。不久,天皇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最終使日本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摘編自《世界通史》 日本跟中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古代中日兩國友好往來,唐文化對日本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是炎黃子孫的驕傲和榮耀。任務一以中為師深學習630年,日本派遣第一批遣唐使來唐……渴望采納中國文化和政治模式。649年,日本朝廷發動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改革,將日本重建成一個法律、軍事制度等和唐朝相似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摘編自陸威儀《世界性的帝國:唐朝》(1)根據材料,回答日本派遣唐使來華的主要目的。答:學習唐朝先進文化,推動國內改革,仿效唐朝建立中央集權國家。任務二富國強民行改革唐朝政治經濟制度與日本大化改新內容之比較表項目 日本大化改新 中國唐朝經濟 班田收授法 均田制租庸調制 租庸調制政治 中央 設二官八省 三省六部制地方 設國、郡、里 郡縣制(2)根據表格內容,將日本大化改新措施與中國隋唐政策進行比較,你會有什么發現 說明日本這一民族具有什么特點。答:日本改革內容大部分是對中國唐朝政治和經濟制度的模仿;說明日本民族善于學習和模仿。任務三古今中外跨時空(3)以上圖片再現了中華文明對日本文化產生的重大影響,依據圖片你能獲取哪些信息 答:日本是一個善于向外國學習,吸納其他民族先進文化的國家;日本的服飾、建筑和書法深受中國的影響;日本傳統文化處處洋溢著濃郁的中華文化氣息。(4)中日交往源遠流長,古代日本效仿中國改革取得了成功,學習了這段歷史,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答:我們要正視自身的不足,積極改革求新,與時俱進,或要善于學習,善于創新,或改革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言之有理即可)A層 基礎必會1.下圖“統治結構示意圖”反映的是 (A)A.6世紀前的日本 B.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C.8世紀的法蘭克王國 D.9世紀的東羅馬帝國2.646年元旦,孝德天皇審時度勢,以中國制度為藍本,參酌日本舊習,發布《改新之詔》,要求全國上下全面“中國化”。這次“中國化”主要學習中國哪個朝代的制度 (C)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明朝3.(2022·南通期末)“中央政府設二官八省,分別掌管各項政務;地方行政設國、郡、里等單位,國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長由地方土豪充任”,這些措施體現大化改新的目的是(D)A.發展封建經濟 B.挽救民族危機C.維護幕府統治 D.加強中央集權4.(2022 南京期中)“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此改革 (C)A.推動了日本向奴隸社會的過渡B.促使大和政權實現統一C.使日本成為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D.標志著幕府統治的確立5.(2022 德州月考)大化改新后百余年,地方豪強為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青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武士”。“武士”效忠的對象是(C)A.國家 B.天皇 C.主公 D.大王B層 能力進階6.(2022 濰坊期中)“比較研究法”是歷史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探究封建時代歐、亞國家的內容中,日本大化改新和西歐的封建等級制度的共同之處是 (D)A.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B.封臣效忠于封君,封君保護封臣C.實行有條件的土地分封D.是封建性質的改革7.(2022·佛山期末)701年,日本文武天皇頒布《大寶律令》,將《周易》《尚書》《論語》等作為大學或國學的必修課程。此舉旨在 (C)A.效仿唐朝制度 B.發起大化改新C.學習先進文化 D.打擊幕府統治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大化二年(646年)元旦,發布改新詔書……凡皇室貴族領有的土地(屯倉、田莊)和人民(部民、部曲)一律收歸國家,成為“公地公民”。——摘編自武安隆《淺論大化改新》材料二 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日本《田令》農民必須給國家交谷(租);農民必須給國家服勞役(庸)或納布代役(調)。材料三 廢除了官職世襲的陋習,設立了處理日常事務的二官和八個省(如圖),每一級由中央在民眾中選拔的官員管理。這一官制改革借鑒了中國隋唐時創立的三省六部制,以加強中央集權。材料四 像日本人那樣自覺的、大規模的文化引進,在西方歷史中是找不出同樣的例子的。——賴肖爾《當今日本人》(1)概括材料一中的改革內容。這次改革的領導者是誰 答:內容: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領導者:孝德天皇。(2)概述材料二中日本《田令》的主要內容。從材料二看,農民要承擔哪些義務 答: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或對農民分田、退田作出了具體規定)。農民要承擔租、庸、調。(3)材料三中改革后天皇處于怎樣的地位。結合圖示簡析日本官制改革實現的政治目標。答:天皇是最高統治者。打破了氏族貴族的世襲特權,建立了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制。(4)結合這次改革的影響,你認為改革與社會發展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 答:改革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言之有理即可)C層 創新挑戰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公元7世紀,日本社會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世襲貴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隸及部民,權勢很大。地方貴族反抗中央貴族,政局十分混亂。一部分貴族和皇室成員在留學生的影響下,主張仿效中國隋唐制度實行改革。最終解決了日本的階級矛盾,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國家統一,部分解放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是日本進入封建社會的起點。(1)為改變當時的社會狀況,7世紀的日本進行了哪一場改革 答:大化改新。(2)閱讀材料,圍繞主題提煉一個觀點,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答:觀點:日本善于學習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論述:大化改新學習的是中國隋唐的政治、經濟制度,使日本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由奴隸社會轉變為封建社會。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不動搖,學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四單元 第11課 古代日本 導學案(學生版)2023-2024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docx 第四單元 第11課 古代日本 導學案(教師版)2023-2024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