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思想品德7下教科版第3課教與學導學案第三課 承擔責任【學習目標】 1.明確什么是責任。懂得每個人都因社會身份的不同而負有不同的責任。 2.明確學生作為學校和班級的成員所負有的責任。 3.具有集體主人翁精神,參與集體事務,為集體做事,愛護集體的榮譽。【教學重點難點分析】了解承擔責任或不承擔責任的不同后果,強化其責任意識。【教學課時】1課時。【學法指導】1、閱讀并熟悉教材18—22頁,完成填空題,用紅筆勾畫本課的基本知識,構建知識框架,完成學案。2、針對導學案交流與自糾,記憶基礎知識,針對導學案上的重點難點小組討論,并展示質疑。3、小組長要做好對成員的督促和指導,保證按時高質量完成導學案。導 學 過 程 方法導引【自主學習,基礎過關】 1、____ ____是維護集體利益和榮譽、建設集體的最好辦法。 2、我們是班級和學校集體的一員,是班級和學校的________。 3、承擔責任,需要付出________、 ________。 4、把集體與個人對立起來有哪些危害? 5、在集體中承擔責任會有什么好處? 6、承擔責任的方式有哪些? 7、在集體中怎樣樹立主人翁意識?【合作探究】第一層次:我們是主人 1、案例導入:回到家發現有小偷正在搬你家的電視時會怎樣?2、討論課本P19“李雯的想法”思考:李雯的想法對她有什么好處,可能產生什么不利?展示:點評:在集體中怎樣樹立主人翁意識 展示: 點評:第二層次:我們的責任1、承擔責任,需要付出努力和代價。展示:點評:2、從自己的實際中總結出在集體中承擔責任會有什么好處?展示:點評:3、舉例說明承擔責任的方式有哪些?展示:點評:【檢測反饋,學以致用】( )1.維護集體的利益和榮譽、建設集體的最好的辦法是 A、為集體獻計獻策 B、管理好自己 C、承擔應有的責任 D、遵守規則不做違紀的事( )2.當我們在家庭中時,我們是家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主人;當我們在學校時,我們就是學校的主人;我們生活在集體中就要努力為集體的發展做貢獻。因此我們要培養的意識是 A.主人翁意識 B.創新意識 C.鉆研意識 D.發展意識( )3.某公安局接到一商店報警后不及時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警,導致盜賊攜贓款逃脫,商店將公安局告上法院,法院依法判處公安局賠償商店損失。該公安局的行為告訴我們:①責任只是一個人應該做的事情 ②誰不承擔責任,誰就要對這種不負責任所造成的后果負責 ③只有人人盡到自己的責任,才能共建和諧美好的社會④主人翁責任感只是對國家公職人員的要求 A.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③④( )4.初一學生劉鵬,每到輪到他值日時,總以各種借口逃避,作為組長的王麗想對劉鵬提點意見。你認為王麗最合適的做法是 A.嚴厲批評他,讓其面對全班同學作檢討 B.向老師如實匯報,建議扣其品行評價分 C.為平息其他組員的怨言,代替他做值日 D.讓他知道做值日是承擔責任的表現,應主動做好( )5.小明因為貪睡遲到,導致他所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班級被扣分,他為此感到難過。在班會上,他向全班同學承諾,自己將不再遲到,多為班級做貢獻。小明的行為是:①主動承擔責任的表現 ②喜歡標新立異的表現③值得我們學習的 ④不可取的,只會使自己沒面子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6.歷時四天四夜,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程約3000公里,10位山東莒縣農民志愿者開著一輛農用三輪車到四川抗震救災,一路上歷盡艱險。他們被稱為“四川地震中最牛的救援隊”。①他們具有主人翁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②積極承擔責任,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還可以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 ③他們對于災區人民并不需要承擔什么責任,這樣做是不必要的 ④他們嘩眾取寵,想獲得社會的稱贊 A.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②④ D. ③④( )7.責任重于泰山。下列對責任的理解正確的是A.責任就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B.責任就是一個人分內應該做的事情C.責任就是專做別個不能做的事 D.只有法律規定的才是應該承擔的責任 ( )8.承擔責任①有多種方式 ②有利于集體的發展③有利于個人的發展 ④關鍵時刻要挺身而出,做出正確的選擇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總結提煉,知識升華】1、學習收獲 2、需要注意的問題【課后訓練,鞏固拓展】助學讀物練習題。【課后反思,自悟自勵】 學生仔細閱讀教材18-22頁,邊讀邊勾畫書作好筆記,獨立思考完成自主學習。分小組合作探討,然后由小組派代表匯報展示,教師指導、點評。使學生對“責任”有所了解,認識到增強“責任感”是要通過具體的行動來實現的,如參與班級管理等。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后由教師批閱糾錯學生總結收獲,教師指出學生常出現的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