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聲討暴行的檄文----《格爾尼卡》欣賞課教學設計教材分析: 本課屬于“欣賞、評述”的學習領域,也是初中美術教科書外國美術作品欣賞課的起始課。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一些美術語言,對造型、色彩、構圖等基本知識有一定了解,這都成為學習本課的良好基礎。但他們對逼真的藝術形象更易接受和理解,而對非寫實的作品在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難度。油畫《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畫家畢加索一幅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杰作。這樣的打破傳統象征性很強的作品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如何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比較抽象的、象征性很強的美術作品《格爾尼卡》,對于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會有很好的作用。學情分析: 本課的學習對象為七年級的學生,他們缺乏一定的欣賞方法的指導,甚至仍然用像不像來評價作品,欣賞時不會結合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藝術風格來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還認為“難看”。美術理論知識掌握較少,因此引導學生把對《格爾尼卡》的欣賞更多地圍繞在美術創作的本意上來,即畢加索是怎樣創造性的用立體主義這一形式來充分表現戰爭這一主題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格爾尼卡》這幅作品的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討論、探究、體驗的過程中,了解美術鑒賞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深度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欣賞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收集資料,以及表達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精神,培養正確的審美情趣和追求正義與公正的價值觀。 課 時:1課時教學重點: 作品通過什么樣的藝術語言,具體表達了作者對法西斯暴行的義憤填膺之情,稱之為“聲討暴行的檄文”的原因。教學難點: 理解象征性和立體派的藝術手法,并能創作一幅“立體派”風格的作品。 教學方法:情景導入法、引導法、討論法、評述法。教學準備:視頻、教材書、課件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ppt展示《格爾尼卡》請同學說第一印象。凌亂,不喜歡,不明所以等。(鼓勵學生大膽運用現有的審美標準來對作品進行評價,并讓學生記住作品給我們的第一視覺感受。為下面的學習做鋪墊。)說說你都看到了什么 抱著嬰兒的女人,馬頭,牛,跳樓的人,燈,還有死去的人等。想不想更了解這幅作品?弄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到底是什么?新授:1,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來了解作品?(同桌交流)作者,創作背景,創作軌跡、創作意圖,哪種創作手法,內容,里面包涵什么寓意,中心思想,想表達什么情感等逐一來共同尋找答案;作者是誰?西班牙,畢加索,西方現代美術最具創造性和影響力的大師。創作背景?1937年4月26 日發生了法西斯空軍轟炸西班牙北部小鎮格爾尼卡的事件。鎮上的無辜居民慘遭屠殺。畢加索義憤填膺,以此事件為題,畫了這一幅震撼畫壇的《格爾尼卡》。(3)設想一下小鎮熱鬧的景象,及被轟炸程廢墟的樣子?能否描述下想象中的場景?談談感受(4)創作軌跡?先后畫了25幅草圖,約第六稿時才初步確定構圖。對這幅畫還有什么了解?分析作品內容,畫面物體各自象征什么?(小組討論)①牛頭代表了什么? ②馬的嘶鳴象征著什么? ③畫面上方高懸的燈泡象征著什么? ④手持煤油燈的女人象征著什么? ⑤你能找到畫面中哭泣的母親嗎? 能否描述人物狀態? ⑥地上的戰士是什么樣的? ⑧右下方奔跑的人是如何表現的?⑦從樓上跳下的人會發出怎樣的喊聲?(讓學生找出畫面中的形象,感受畢加索畫面中象征性的藝術形象 ),4,思考畫面構圖、色彩?哪些表現手法?5,立體主義,6,思想和內涵7,討論后請學生小組合作上臺模仿《格爾尼卡》的創作風格,其他同學點評。8,拓展:談談關于戰爭與和平的理解。教育學生珍愛和平,熱愛生命板書設計:聲討暴行的檄文----《格爾尼卡》作者創作背景創作軌跡作品內容表現手法立體主義思想內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