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2.3 原子結構的模型第1課時原子是質量、體積都很小的微粒。那么,原子是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原子能不能再分呢?人們為了揭示原子結構的奧秘,經歷了漫長的探究過程。 英國化學家道爾頓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實心球模型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與修正咦,原子中還有帶負電的電子!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1897年一個重大科學發現:1897年湯姆生原子模型湯姆生原子模型:原子是一個球體,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球體內,電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樣鑲嵌其中。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用帶正電的α粒子轟擊金屬箔實驗發現多數α 粒子穿過金屬箔后仍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但有少數 α 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盧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①大多數α粒子不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②絕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實驗現象:1. 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2. 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的偏轉。3. 極少數α粒子被反彈。小組討論,根據盧瑟福的實驗現象推測原子的結構。原子內部不是實心的,原子結構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原子內部含有一個與α粒子電性相同,帶正電的中心。原子內有質量很大,體積非常小的中心。原子中心有一個帶正電荷的核,它的質量幾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質量,電子在它的周圍沿著不同的軌道運轉,就象行星環繞太陽運轉一樣。行星模型盧瑟福核式結構模型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的一定軌道上分層繞核做高速的圓周運動。丹麥物理學家玻爾(N.Bohr,1885~1962)波爾原子模型玻爾模型不能斷言電子一定會出現在核外某一軌道,只能給出電子在某處出現的幾率。電子在原子核周圍有的區域出現次數多,有的區域出現次數少,就像“云霧”籠罩在原子核的周圍。現代電子云模型小結: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史1.道爾頓原子模型(1803年)2.湯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3.盧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4.玻爾原子模型(1913年)5.電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對于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及演變過程,你有什么感想?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質。科學家 道爾頓 湯姆生 盧瑟福 玻爾 現代核心觀點 原子是不可分的實心球體 正電荷均勻分布,電子鑲嵌其中 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 電子在特定軌道運動 只能描述電子出現在核外某位置的幾率。模型圖示帶正電帶負電原子核核外電子原子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繞核作高速運動的電子構成的注意:1個原子只有1個原子核,不同的原子所含的電子數不一樣。(每個電子帶一個單位的負電荷)原子核又是由什么構成的呢 通過實驗,科學家們最終發現原子核是由更小的兩種粒子——質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構成原子核的結構物質分子原子原子核電子質子中子帶正電荷帶負電荷1.6726×10-27千克不帶電1.6748×10-27千克9.1176×10-31千克不帶電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質子和中子的質量相近,電子的質量很小(可忽略)。科學家們又對質子和中子的構成進行了研究,發現質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構成的。有關夸克的結構和性質仍有探索和研究中……夸克還可以再分。夸克之父蓋爾曼1.湯姆生最早發現了原子中存在一種帶負電荷的粒子, 證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湯姆生發現的這一粒子是 ( )A. 質子 B. 中子C. 電子 D. 原子核C課后練習2.紫薯中含有被譽為“抗癌大王”的硒元素。已知硒原子的核電荷數為34,中子數為44,則硒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 ( )A. 10 B. 34C. 44 D. 78B課后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