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易錯題系列化學部分第五講 空氣、氧氣與氧化答案ACDCCCCCDDBDDA16、(1)木星 (2)高;沒有 (3)無O2 (4)大氣中CO2增多17、(1)火焰中的燃素在加熱過程能透過容器與汞結合形成紅色物質,導致質量增加了.(2)不支持,因為從實驗知汞增加的質量并非來自于燃素而是來自于空氣.(3)氧氣.(4)質量守恒18、(1)保持平衡;甲乙兩裝置內反應前后物質質量分別相等,使反應后兩裝置內的物質質量依舊相等;(2)甲裝置內進水;向左偏;(3)向左偏.19、(1)氯化鈉易溶于水,借助水的天然循環,氯化鈉不斷地被水富集到大海中.(2)大(3)不能;在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反而有有毒的CO、NH3等物質(4)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5)N2;H2O20、(1)紅磷燃燒生成大量白煙; 注入集氣瓶中的水約占其體積的1/5 ;4P+5O22P2O5 (2)瓶塞未塞緊,造成裝置漏氣; 紅磷不足; 集氣瓶未冷卻至室溫就注入水(3)不能; 木炭燃燒生成的CO2與消耗的氧氣的體積相等,木炭燃燒前后集氣瓶內的壓強不變(4)在集氣瓶內壁上預先淌一層氫氧化鈉溶液或在瓶塞上插入吸有NaOH溶液的膠頭滴管, 在打開鐵夾前,將膠頭滴管中的NaOH溶液注入集氣瓶中。中考易錯題系列化學部分第五講 空氣、氧氣與氧化易錯知識點用液態原料(雙氧水制氧氣)和固態原料(氯酸鉀或高錳酸甲)制取氧氣的原理、裝置及操作方法都不同,必須結合相關性質加以理解。氧氣的制取方法、收集方法有許多注意點,必須知道怎么做和為什么要這樣做。該講內容中空氣的成分是化學最基本的常識,除了空氣的成分外還有氧氣的性質、用途、制取、燃燒、緩慢氧化、自燃和爆炸等。盡管知識點難度不大,但一些物質在氧氣中反應的現象、空氣的污染問題在中考中經常出現。氧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可以結合氫氣的性質進行對比理解記憶。燃燒和緩慢氧化及自燃都屬于氧化反應,但是爆炸不一定是氧化反應,如水蒸氣鍋爐因為壓力太大而爆炸屬于物理性爆炸,一般的可燃物燃燒強烈而發生的爆炸就屬于氧化反應。中考規律盤點及預測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是近幾年中考的一大熱點,必須引起重視。由于人們越來越注重環境保護,因此空氣的污染與防治以及這方面的知識與生產、生活的聯系也是中考的重點內容。有關氧氣的一些知識及知識遷移是中考必考的內容。易錯題訓練1、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增加了PM2.5監測指標,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顆粒物。下列做法不會導致PM2.5數值增加的是( )A.大力植樹造林 B.燃放鞭炮C.露天焚燒垃圾 D.工廠排放煙塵2、如圖裝置常用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下列對該實驗的認識中正確的是( ?。?br/>A.紅磷燃燒產生大量白色煙霧 B.燃燒匙中的紅磷可以換成細鐵絲 C.該實驗可以說明N2難溶于水 D.紅磷的量不足會導致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大于 3、下列屬于“空氣污染指數”需要監測污染物是 ( ) A.氮氣 B.二氧化碳 C.稀有氣體 D.可吸入顆粒物4、下列關于空氣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空氣中含有少量的稀有氣體,它們可以制成多種用途的電光源B.空氣中分離出的氮氣化學性質不活潑,食品包裝中充氮氣可以防腐C.按質量計算,空氣中約含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等其他成分1%D.空氣中的氧氣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在常溫下能與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 5、2013年6月12日,“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太空中度過了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并且吃到了真空包裝的粽子。粽子采用真空包裝是為了隔絕( ) A.氮氣B.水蒸氣C.氧氣D.稀有氣體6、下列關于空氣各成分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21%B.氦氣化學性質不活潑,可用于食品防腐C.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含量增多會引起溫室效應,屬于空氣污染物D.空氣中的稀有氣體一般不跟其他物質反應,又被稱為“惰性氣體”7、西藏地區獨特的高原風景早就吸引了丫丫,她很想在國慶期間前往觀光,但爸爸說初到西藏時會發生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這是由于( ) A.高原地區的氧氣與平原地區的氧氣的化學性質不同B.高原地區空氣中氧氣含量過高,讓人有壓抑感C.高原地區,空氣稀薄,氧氣比內地少D.高原地區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小于21%8、下列物質的用途由它的物理性質決定的是( ?。?A.氧氣用于動植物呼吸、醫療急救、金屬切割B.食品包裝時充氮以防腐C.液氮可使超導材料顯示超導性能D.稀有氣體可以用于填燈泡以延長壽命9、讓鎂在絕對密封的條件下燃燒,充分反應后鎂有剩余.將集氣瓶冷卻后,打開止水夾,可看到的現象是( )A、瓶內進水,約占容積的21% B、瓶內不可能進水C、瓶內全部進水 D、瓶內進水,大于容積的21% 10、調查統計表明,火災傷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識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遇到意外情況,可用掌握的知識進行有效處置,同時撥打電話求救B.室內起火,不要急于開窗C.所在處煙霧較濃時,應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并盡量貼近地面逃離D.在山林中遇火災,向順風方向奔跑,逃離火災區11、下列有關物質燃燒現象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生成紅色固體B.硫粉在空氣中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生成一種刺激性氣味的氣體C.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只生成一種黑色同體D.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發出白光,生成大量的白色煙霧 12、實驗桌上放置了一個帶膠塞的,體積為1升的燒瓶.(1)一個同學說瓶內沒有東西;(2)另一個同學說瓶內盛的是幾種單質的混合物;(3)第三個同學說把它放在天平上稱出來的質量正好是一升空氣的質量;(4)第四位同學說燒瓶內盛的是幾種單質和幾種化合物的混合物.你認為正確的是敘述是( )A、2和3 B、只有1 C、3和4 D、只有4 13、若把江河湖泊水中溶解的氣體收集起來,分析的結果是:氧氣所占的體積大于21%,氮氣所占的體積小于78%,對此應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是( ) A.只有空氣中的氧氣和氮氣能溶解在天然水中 B.溶解在天然水中氧氣和氮氣與空氣中的氧氣和氮氣的百分含量相同 C.天然水中溶解的氧氣極少,所以在湖泊中養魚要采取增氧措施 D.氧氣和氮氣相比較,氧氣比氮氣更易溶解于水 14、下列說法:①呼吸作用、食物腐爛、鐵生銹都是緩慢氧化;②燃燒是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劇烈的化合反應;③急速的燃燒一定會爆炸;④自燃是緩慢氧化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氣中和氧氣中的著火點不同;⑥燃燒、自燃、緩慢氧化的共同點都是氧化反應并都有熱量產生.其中正確的是( ?。?A.①④⑥B.③④⑤⑥C.①②③D.②③⑤15、某科學興趣小組查閱資料得知鎂可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氧化鎂,鎂可在氮氣中燃燒生成氮化鎂 ,設計了如下方案進行驗證。步驟l:用盛水的水槽、無底的廢廣口瓶、燃燒匙、蒸發皿、橡皮塞等裝配成如圖所示的裝置。另準備一只有一根銅絲穿過的橡皮塞,銅絲末端固定一根鎂條。步驟2:引燃燃燒匙中足量的紅磷,塞好橡皮塞。 待充分冷卻,觀察到廣口瓶內水面上升的體積約占瓶內水面原上方空間的1/5左右。步驟3:往水槽中加水使廣口瓶內外水面相平。點燃鎂條,更換橡皮塞,鎂條在廣口瓶內繼續燃燒,發出紅光,放出熱量。待冷卻后廣口瓶內水位繼續上升。回答下列問題:(1)步驟2的目的是_________。 (2)在步驟3“待冷卻后廣口瓶內水位繼續上升”是由于瓶內氣壓________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氣壓。(3)根據上述實驗和你所學的知識,請寫出鎂在空氣中燃燒時的兩個文字表達式:______________16、下表列出了五種行星上“大氣”(相當于地球上的空氣)的主要成分根據表中提供的信息和你學過的有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表內5種行星的“大氣”中,所含的稀有氣體是__________________。(2)試推測金星上“大氣”層的溫度比地球表面大氣的溫度________(填“高”或“低”),金星表面_________(填“有”或“沒有”)液態水。(3)甲烷是一種可燃性氣體,但火箭噴出的火焰不能點燃冥王星上的甲烷,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近幾年,產生“溫室效應”,而使地球氣候變暖,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17、18世紀中期,為了解釋燃燒現象,有人提出了“燃素說”,其主要觀點有:①燃素是一種構成火的元素,火焰是自由的燃素,燃素能透過一切物體。②一般條件下燃素被禁錮在可燃物中,是物體的一個成分。③燃燒是可燃物中物體同燃素分解的過程。(1)將汞裝入密封容器中,置于火爐上加熱,容器內形成丁質量增加的紅色物質。請以上述燃素說的主要觀點來解釋質量增加的原因 。(2)法國化學家拉瓦錫也做了加熱汞的實驗(裝置如圖),他在實驗前后稱量了容器及其中物質的總質量。結果發現:反應前后總質量不變,且汞變成紅色物質(后知是氧化汞)增加的質量等于容器中空氣減少的質量。之后,拉瓦錫還將反應形成的氧化汞加強熱,使之重新釋放出氣體,并將該氣體與原來容器中剩余的氣體混合,發現混合氣體的性質與最初的空氣相同。根據上述資料,回答:①拉瓦錫實驗是否支持燃素說,并說明理由 。 ②拉瓦錫實驗中氧化汞受強熱釋放出的氣體是 。③拉瓦錫在實驗中,均對反應前后的容器及其中物質的質量進行了稱量,體現了他對 規律的重要認識。 18、將等容積等質量(包括瓶塞、導管、燃燒匙)的兩集氣瓶置于天平左右兩盤,并調至平衡,然后分別放入等質量的白磷和木炭,如圖所示,關閉彈簧夾a、b,使二者充分燃燒后,冷卻至室溫.(1)此時天平的狀態是______,其原因可解釋為______.(2)打開彈簧夾a、b時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此時天平的狀態是______.(3)若將甲、乙兩瓶直接用一導管連接(撤掉水槽,其他條件不變),當白磷和木炭充分燃燒,并使兩瓶恢復到原來的溫度,打開彈簧夾a、b時的天平狀態是______. 19、人類為探索物質的組成、性質和變化,經歷了漫長的歷程.請閱讀下列信息:信息1:數十億年來,地球上的物質不斷地變化.大氣的成分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下表是原始大氣和目前空氣的主要成分: 空氣的成分N2、O2、CO2、水蒸氣及惰性氣體等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CH4、NH3、CO、CO2等信息2:下圖分別是海水和人體中部分元素的質量分數.根據上面提供的信息,運用你學過的有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在海水中,金屬元素含量最高的是鈉元素. 我國青海湖是個內湖,其湖水是不能流到大海中,湖水與海水相似也是咸的,而地球上多數的湖水是淡的.從物質在水中溶解的規律和水的天然循環的角度看,海水中鈉元素的含量比較高的原因是______.(2)水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比海水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填“大”或“小”)______. (3)原始大氣是指綠色植物出現以前的大氣.假設把現代的人或其他的動植物放在原始大氣中,你認為他們能否生存下去?______,原因是______.(4)綠色植物出現以后,原始大氣中的CO2逐漸減少,同時O2逐漸增加的原因是______.(5)隨著原始大氣中O2緩慢地增加,CH4、NH3、CO等氣體逐漸被氧氣氧化而緩慢地減少,使大氣的成分逐漸演化成現代大氣.原始大氣中NH3可轉化為現代大氣中的______和______. 20、在“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探究中,甲生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 在燃燒匙內盛過量紅磷,點燃后立即插入集氣瓶內,塞緊橡皮塞,待紅磷火焰熄滅,集氣瓶冷卻至室溫,打開鐵夾,水注入集氣瓶。(實驗裝置如下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主要現象是 ________ , ________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2)乙生用上述實驗裝置測定的結果是:空氣中氧氣含量與正常值有較明顯的偏差,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兩種): ________, (3)丙生也設計了一個實驗方案,裝置和操作同上,只不過用木炭代替了紅磷。當木炭停止燃燒,集氣瓶冷卻至室溫,打開鐵夾后,水能否進入集氣瓶? 為什么? (4)若仍然用木炭代替紅磷,丙生的實驗方案應作何改進,才能保證實驗成功?(只需答出實驗方案中須改進的地方)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中考易錯題系列化學部分第五講 空氣、氧氣與氧化.docx 中考易錯題系列化學部分第五講 空氣、氧氣與氧化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