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單元提升課答案速填: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主題整合 遼宋夏金元時期(916-1368年)是中國古代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的時期,遼宋夏金時期封建國家分裂,民族政權并立,兩宋和各民族政權之間有戰有和,以和為主,促進了民族交融;元朝再次走向統一,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圍繞“從民族政權并立到國家統一”這一主題,完成以下問題。主題一 民族政權并立[任務驅動1]北宋初年針對唐末五代以來,武將專權、政權更迭頻繁的教訓,在強化中央集權方面進行了哪些創新 [深度思考]創新 史實重文 輕武 (1) (2)強干 弱枝 (1) (2)分化 事權 (1) (2) (3)強化 監督 (1) (2)[任務驅動2]遼宋夏金之間長期對峙,有戰有和,結合所學知識列舉遼宋夏金之間和議的史實,對此你有何認識 [深度思考](1)史實:①遼宋: 。②宋夏: 。③宋金: 。(2)認識:① 積極性: 。②消極性: 。主題二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任務驅動1]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民族交融的一個高潮,試從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角度各舉一例說明這一時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史實有哪些。[深度思考]方面 史實政治經濟文化民族[任務驅動2]元朝先后滅掉西夏、金、吐蕃、大理和南宋,實現國家統一,元朝采取了哪些措施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深度思考](1)陸路交通: 。(2)政治制度: 。(3)邊疆治理:地區 措施吐蕃西域臺灣真題體驗1.(2022·遼寧選擇考)金朝海陵王前期,宰執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貴族占據重要地位,他們議國事、治國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執中沒有宗室大貴族。這一變化反映了 ( )A.官僚體系完善B.宗室素質下降C.吏治腐敗嚴重D.君主專制加強2.(2022·山東等級考)目前考古發現的宋代紡織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黃昇墓的紡織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蘇金壇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蘇武進宋墓衣物殘片。湖南衡陽宋墓和寧夏西夏陵區108號墓絲麻織品,贛江蘭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絲織衣裙,浙江臺州南宋趙伯澐墓紡織品60余件等。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宋代 ( )A.海上絲綢貿易興盛B.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質發生明顯變化D.南方紡織技藝已超過北方3.(2022·全國甲卷)宋朝海外貿易中,輸出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漆器、鐵器等,輸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為大宗。政府每年從海上進口貿易中獲利頗豐。這表明,在宋朝 ( )A.進口商品成為基本生產資料B.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C.外貿成為國家稅收主要來源D.手工業生產較為發達4.(2022·全國乙卷)宋朝在州府設通判,重要州府設兩名,民戶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通判有自己專屬的衙門通判廳,與知州(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有軍旅之事,則專任錢糧之責”。據此可知,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規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軍事能力 D.削弱州府權力第三單元 單元提升課答案速填:①轉運使 ②紹興和議 ③南北面官制 ④行省制度 ⑤紙幣 ⑥程朱理學 ⑦八思巴字主題整合 遼宋夏金元時期(916-1368年)是中國古代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的時期,遼宋夏金時期封建國家分裂,民族政權并立,兩宋和各民族政權之間有戰有和,以和為主,促進了民族交融;元朝再次走向統一,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圍繞“從民族政權并立到國家統一”這一主題,完成以下問題。主題一 民族政權并立[任務驅動1]北宋初年針對唐末五代以來,武將專權、政權更迭頻繁的教訓,在強化中央集權方面進行了哪些創新 [深度思考]創新 史實重文 輕武 (1)建立文官體制,派文臣做州郡長官 (2)削弱節度使和武將的兵權強干 弱枝 (1)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保證中央對地方的優勢 (2)設轉運司,地方賦稅絕大部分上繳中央分化 事權 (1)中央設樞密院和三司分割相權 (2)樞密院與“三衙”相互牽制,使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 (3)設“四監司”分割地方權力強化 監督 (1)中央實行臺諫制度,強化監督 (2)地方設通判監督知州[任務驅動2]遼宋夏金之間長期對峙,有戰有和,結合所學知識列舉遼宋夏金之間和議的史實,對此你有何認識 [深度思考](1)史實:①遼宋:澶淵之盟,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給遼“歲幣”。②宋夏:慶歷和議,西夏向宋稱臣,北宋給西夏“歲賜”。③宋金:紹興和議,南宋對金稱臣,每年給金“歲貢”。(2)認識:① 積極性: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緩和,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往來。②消極性: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加劇了財政危機。主題二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任務驅動1]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民族交融的一個高潮,試從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角度各舉一例說明這一時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史實有哪些。[深度思考]方面 史實政治 遼實行南北面官制,仿效漢制,促進民族交融經濟 宋與遼夏金各政權之間官方設置榷場進行互市交易,促進民族交融文化 遼、西夏和金仿照漢字創制本民族的文字民族 元朝回族的形成[任務驅動2]元朝先后滅掉西夏、金、吐蕃、大理和南宋,實現國家統一,元朝采取了哪些措施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深度思考](1)陸路交通:修筑驛道,設立驛站,鞏固統一。(2)政治制度:實行行省制度,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3)邊疆治理:地區 措施吐蕃 由宣政院進行管理西域 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管理臺灣 設澎湖巡檢司進行管理真題體驗1.(2022·遼寧選擇考)金朝海陵王前期,宰執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貴族占據重要地位,他們議國事、治國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執中沒有宗室大貴族。這一變化反映了 ( )A.官僚體系完善B.宗室素質下降C.吏治腐敗嚴重D.君主專制加強解析:選D。本題考查金的統治。12世紀中期,金朝統治者改革中央官制,不再讓宗室大貴族擔任宰執,削弱貴族在國事、國政中的影響,反映了君主專制加強,故選D;材料不足以說明金朝官僚體系完善,排除A;宰執中沒有宗室大貴族不能說明宗室素質下降,排除B;吏治腐敗嚴重與宗室大貴族不再擔任中樞高官不符,排除C。2.(2022·山東等級考)目前考古發現的宋代紡織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黃昇墓的紡織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蘇金壇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蘇武進宋墓衣物殘片。湖南衡陽宋墓和寧夏西夏陵區108號墓絲麻織品,贛江蘭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絲織衣裙,浙江臺州南宋趙伯澐墓紡織品60余件等。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宋代 ( )A.海上絲綢貿易興盛B.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質發生明顯變化D.南方紡織技藝已超過北方解析:選B。本題考查宋代的經濟。根據材料可知,目前考古發現的宋代紡織品除寧夏外,主要是在福建、江蘇、湖南、江西、浙江,這些地點都是在南方,說明宋代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B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海上絲綢貿易,排除A;宋朝的衣料材質沒有發生變化,排除C;材料體現宋代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無法得出南方紡織技藝已超過北方,排除D。3.(2022·全國甲卷)宋朝海外貿易中,輸出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漆器、鐵器等,輸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為大宗。政府每年從海上進口貿易中獲利頗豐。這表明,在宋朝 ( )A.進口商品成為基本生產資料B.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C.外貿成為國家稅收主要來源D.手工業生產較為發達解析:選D。本題考查宋代的手工業。材料中“輸出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漆器、鐵器”,可知宋朝在海外貿易中輸出的商品以手工業制品為主,這說明宋朝手工業生產發達,故選D;依所學,中國古代以小農經濟為主導,其中農產品為基本生產資料,排除A;漢代已開辟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排除B;宋朝政府從外貿中獲利頗豐,并不意味著外貿成為國家稅收主要來源,排除C。4.(2022·全國乙卷)宋朝在州府設通判,重要州府設兩名,民戶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通判有自己專屬的衙門通判廳,與知州(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有軍旅之事,則專任錢糧之責”。據此可知,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規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軍事能力 D.削弱州府權力解析:選A。本題考查北宋的政治。為了削弱藩鎮的行政權力,政府設置通判,與知州(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有軍旅之事,則專任錢糧之責”,以此來分散地方州府權力,以達到制衡知州(府)、規范地方行政的目的,故A為正確答案。B不符合題意,地方州府的長官并不全是武人,“防止武人干政”并不是通判的全部職責,屬于以偏概全。C不符合史實,通判和知州(府)一般由文官擔任,且相互制約,不利于提升軍事能力。D主體不一致,不符合題意,宋朝在州府設通判,與知州(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共同構成地方州府的行政機構,一起行使地方州府權力,通判權力也屬于州府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削弱州府權力,故D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三單元 單元提升課 導學案(學生版)2023-2024 部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上冊.docx 第三單元 單元提升課 導學案(教師版)2023-2024 部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上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