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課標·定位 核心·導學1.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2.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史料實證、唯物史觀) 1.了解“一個維護”: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運動維護民主共和制度 2.關注“一個春天”: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 3.認識“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學習任務一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活動1】閱讀教材第一目指出袁世凱是如何復辟帝制的。概括民族資產階級采取了哪些反制措施。1.袁世凱的反動統治(1)對內獨裁統治:①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隨后一步步展開了獨攬大權的活動。②1913年11月,解散國民黨。③1914年5月公布的《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④1914年底發布的《修正大總統選舉法》,又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2)對外出賣國家:1915年5月被迫簽訂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條約”。(3)稱帝:1915年10月,參政院召開“國民代表大會”。袁世凱接受“勸進”當上皇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2.反袁斗爭名稱 背景 概況 結果二次革命 “宋教仁案” 孫中山、黃興等號召南方各省反袁 失敗護國戰爭 (1)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武力討袁 (2)袁世凱稱帝 (1)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討袁 (2)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陜西、四川等省相繼宣告獨立 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易錯·明辨析](1)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標志著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已經遷至北京。( × )提示:1912年4月,袁世凱逼迫臨時政府遷往北京。(2)1914年5月,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總統制為責任內閣制。 ( × )提示:《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增加總統的職權,為袁世凱實行獨裁、復辟帝制披上了“合法”的外衣。(3)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護國運動達到了反袁稱帝的目的。( √ )【活動2】閱讀教材第二目,說明軍閥割據下各方政治勢力作出了什么選擇。1.軍閥割據(1)背景: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2)表現派系 代表人物 支持國 控制區域直系 馮國璋 英美 直隸及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等省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閩、魯、陜各省奉系 張作霖 日本 東北三省2.“府院之爭”(1)時間:1917年5月。(2)概況:繼任總統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3)結果:張勛率兵入京,解散國會,擁清廢帝溥儀復辟。3.護法運動原因 段祺瑞就任國務總理,但他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過程 1917年8月,南下的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結果 西南軍閥排擠孫中山,1918年孫中山辭去大元帥之職,護法運動失敗4.參加一戰(1)目的: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2)經過:1917年8月14日,中國向德、奧兩國宣戰,隨即,中國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3)影響:中國勞工的巨大付出,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情境·新創設]黃克武《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中關于中國近代某一時期的描述:1916年至1928年,共發生140余次戰爭,如將小規模武裝沖突算在內,僅四川一省就發生了400余次。思考:這種現象反映了中國近代怎樣的特征 提示:軍閥割據混戰,社會動蕩。學習任務二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活動】閱讀教材第三目,說明民國初年的經濟、社會生活有哪些變化。1.民國初年經濟的發展(1)原因內因 中華民國建立,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的推動外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2)表現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超過以往半個世紀所取得的成績。②以榮氏兄弟開辦的面粉廠、紗廠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業迅速壯大起來。(3)影響: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2.社會生活的新氣象原因 共和政體的建立措施 (1)歷法:改用陽歷 (2)社會風俗:頒布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 (3)禮儀: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影響 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易錯·明辨析](1)一戰期間,美國、日本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民族工業迅速發展。( × )提示: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但是,美國、日本卻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2)一戰期間,中國的輕工業和重工業都獲得了較快發展,工業結構趨于合理。( × )提示:一戰期間,歐洲列強因戰爭的需求,工業生產轉為戰爭服務,減少了某些輕工業品的生產,客觀上推動了中國輕工業的發展,但中國重工業發展緩慢,工業結構不合理。(3)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 ( √ )學習任務三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文化【活動】閱讀教材第四目,分析新文化運動怎樣興起的,概況如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1.背景(1)人們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2)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縛著。2.概況興起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陣地 北京大學和遷往北京的《新青年》雜志代表 人物 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錢玄同、劉半農3.內容(1)擁護“德先生”,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2)擁護“賽先生”,反對舊藝術、舊宗教。(3)反對國粹和舊文學: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此后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4.影響: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情境·新創設]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位于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29號的紅樓。紅樓建成于1918年,是北京大學舊址……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見證之一。思考: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主張是什么 提示:民主、科學。主題一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與經濟【情境探究】1.獲取信息——北洋憲政史料 1912年,孫中山簽署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了民主共和的國家制度和“主權在民”的憲法原則。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提出《增修臨時約法大綱》,規定新約法采納的旨在改行大總統集權制的七條原則。同年,以大總統的名義頒布了《中華民國約法》。1919年,段祺瑞炮制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1923年,直系軍閥曹錕通過行賄收買國會議員的辦法,當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很快炮制出一部《中華民國憲法》。段祺瑞重掌北京政府后,于1925年炮制了又一部《中華民國憲法草案》。——摘編自《中國憲政的歷史、現狀及改革》[研討交流]根據史料,概括北洋軍閥時期憲政運動有哪些特點。(史料實證)[破法]抓住關鍵信息:“袁世凱解散國會,提出《增修臨時約法大綱》”“規定新約法采納的旨在改行大總統集權制的七條原則”“段祺瑞炮制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進行分析。[成果展示]特點:軍閥干預憲法的制定;憲法頻繁更換;利用憲法實行專制;憲政成為政治權力斗爭的附庸。2.分析問題——經濟、社會生活史料 20世紀初的火柴盒上的宣傳畫和照片[研討交流]據史料,分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在經濟和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變化。(歷史解釋)[成果展示]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獲得迅速發展;社會生活上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流行。3.論證觀點——民族工業史料 美國漢學家費正清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稱為“沒有前途的經濟奇跡”。[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論證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是“沒有前途的經濟奇跡”。(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沒有前途的經濟奇跡”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成果展示]提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缺乏資本、人才、技術、市場和思想觀念的準備,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和束縛,而且中國政局長期動蕩,使民族工業的發展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這些因素造成民族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因而投資和發展方向主要在輕工業領域,重工業基礎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這種工業結構和地區分布的不平衡使民族工業畸形發展,未能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盡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因為戰爭暫時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但是日本、美國卻加緊了對華經濟侵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歐洲列強卷土重來,又加緊了對華的資本輸出和商品傾銷。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是“沒有前途的經濟奇跡”。【史論闡釋】 一、北洋軍閥統治的特點政治 (1)對內實行軍閥官僚的專制統治,對外大肆出賣國家權益,軍閥割據混戰,社會黑暗 (2)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和全國人民為維護民主共和制度進行了一系列不屈的斗爭經濟 (1)橫征暴斂,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禍害 (2)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上歐戰期間西方國家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工業得到了發展思想 (1)提倡“尊孔復古”思潮,宣傳封建倫理綱常,攻擊民主共和 (2)西方各種思潮被廣泛介紹到國內,新式教育、新式學校開始出現、推廣社會 出現了一些變化,如剪辮、放足、廢除跪拜等點撥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割據混戰,橫征暴斂,民不聊生。但是,中國在政治、經濟、思想方面有所發展,如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和新文化運動興起。 二、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及意義 1.特點產生 發展 先天不足(資本少、技術弱、人才少),后天畸形誕生 環境 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中,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地域 分布 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區,內地很少經濟 結構 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紡織、食品等輕工業,重工業基礎薄弱,未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地位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發展 歷程 受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制,具有曲折發展的特點 2.意義政治 民族資本主義是一種新的革命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經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戊戌維新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提供了物質條件和階級條件思想 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不斷沖擊、瓦解,最終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點撥 一戰期間歐洲列強對華輸出的資本和商品相對減少,他們的工業生產主要轉為戰爭服務,減少了某些輕工業品的生產,為中國民族工業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契機。主題二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文化【情境探究】1.獲取信息——新文化運動的特點史料一 孔教與共和乃絕對兩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廢其一,此義愚屢言之,張、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猶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蓋以孔子之道治國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陳獨秀《復辟與尊孔》史料二 我還記得先前的醫生的議論和方藥,和現在所知道的比較起來,便漸漸地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很起了對于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于西方醫學的事實。——魯迅《吶喊》[研討交流]據史料一、二概括新文化運動的特點。(史料實證)[破法]抓住關鍵信息“信仰共和必掊孔教”“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成果展示]主張實行民主共和,堅決反對孔教;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否定和絕對肯定的態度。2.分析問題——新文化運動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史料 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國民性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運動?!麄兒俺隽恕按虻箍准业辍钡目谔?批判“吃人禮教”,提出要“以科學和人權并重”,中國文化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大體實現了從傳統向近代的轉變?!坏谴笱胖玫陌自捫≌f,成了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內容;作為傳統文化組成部分之一的民間文學,第一次真正進入了大學的學術殿堂?!斞傅男≌f、梁啟超和胡適等人的著作實質上都是“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摘編自沈永剛《論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和傳承》[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文化運動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是什么。(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打倒孔家店”“批判‘吃人禮教’”“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成果展示]批判傳統文化,順應近代化潮流;傳承傳統文化,使之煥發生機。【史論闡釋】 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1.積極性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 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 (1)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 (2)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準備 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族民主意識,為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有利于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2.消極性 (1)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否定和絕對肯定的傾向。 (2)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 (3)回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 點撥 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武器;新文學是民主與科學的傳播載體;新道德讓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是新文化運動的歸宿。課堂練習【題組1】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運動1.1914年,袁世凱為實現獨裁統治,頒布《中華民國約法》,實行( )A.總統制 B.內閣制C.君主立憲制 D.君主專制制度解析:選A。本題考查袁世凱的獨裁統治。1914年,袁世凱為實現獨裁統治,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故選A。B、C、D與《中華民國約法》無關。【深化點撥】《中華民國約法》規定國家實行總統制,大總統為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為袁世凱實行獨裁、復辟帝制披上了“合法”的外衣。2.如圖反映的事件發生在( )A.洋務運動時期 B.維新運動時期C.辛亥革命時期 D.北洋軍閥時期解析:選D。本題考查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根據圖片信息可知,1915年5月,袁世凱被迫簽訂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條約”,此時屬于北洋軍閥時期,故選D;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破產,戊戌維新運動發生在1898年,辛亥革命是在1911—1912年,排除A、B、C。【深化點撥】“中日民四條約”簽訂,使日本侵略勢力在滿蒙、山東得到鞏固和擴張,在華中、華南也有所增進,民族危機加深。3.檔案館中的資料蘊含豐富的歷史信息。如圖為云南省檔案館展出的“護國公債”圖片,通過該圖片可以了解( )A.國民革命 B.南昌起義C.護國運動 D.二次革命解析:選C。本題考查護國運動。根據圖片“護國公債”可知,該圖片反映的事件是護國運動,排除A、B、D。【題組2】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4.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四分五裂,控制著安徽、浙江、山東、福建等省的是( )A.直系軍閥 B.奉系軍閥C.桂系軍閥 D.皖系軍閥解析:選D。本題考查軍閥割據。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控制著江蘇、江西、湖北等省。故A錯誤。奉系軍閥張作霖盤踞東北,故B錯誤。廣東、廣西被桂系軍閥陸榮廷所占,故C錯誤。根據所學可知,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為不同派系。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掌握著北京府,并控制著安徽、浙江、山東、福建等省。故D正確。5.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派系紛爭,很快發展為割據混戰。軍閥割據混戰的實質是( )A.軍閥割據是為探索救國道路B.帝國主義利用軍閥控制中國C.每一派軍閥都想單獨統治中國D.軍閥割據是為了搶奪更多財物解析:選B。本題考查軍閥割據混戰的實質。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為直系、皖系等派系,每派軍閥各自尋找帝國主義國家作為自己的靠山;帝國主義國家也紛紛尋找代理人以確保在華利益,因此,當時軍閥割據混戰的實質是帝國主義利用軍閥控制中國,故選B;軍閥割據混戰與探索救國道路無關,排除A;“每一派軍閥都想單獨統治中國”和“軍閥割據是為了搶奪更多財物”都是表面現象,不是實質,排除C、D。【題組3】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6.(2022·廣東合格考)1912年和1915年全國26省區商會數目年份 1912年 1915年商會數(所) 794 1211如表反映的是( )A.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B.新文化運動興起C.官僚資本的加速膨脹D.清末新政的推行解析:選A。本題考查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根據表格數據,1915年全國26省區商會數目大幅增加,反映了民族資本主義得到較快發展,故選A;根據所學知識,1915年新文化運動興起,排除B;商會是指商人依法組建的、以維護會員合法權益、促進工商業繁榮為宗旨的社會團體,商人不全是官僚資產階級,排除C;1901-191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排除D。7.下圖是1915-1919年中國紗廠盈利指數示意圖,形成圖示現象的國際條件是( )A.十月革命勝利的推動B.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C.“實業救國”思潮刺激D.群眾性反帝斗爭推動解析:選B。本題考查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材料反映的是一戰期間西方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使民族工業快速發展,故選B。A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C、D不是國際因素,排除。8.如圖是20世紀初晚清畫報上登載的時事評論畫《女士走馬》,據此可得出( )A.社會生活新舊雜陳的特征B.社會上崇洋風氣日漸盛行C.女性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D.新式的交通工具尚未出現解析:選A。此評論畫中有西式路燈,有人穿著舊式服裝,也有人穿著西式服裝,這體現了社會生活新舊雜陳的特征,故A正確;評論畫信息不能說明社會上日漸盛行崇洋風氣,排除B;女性騎馬和女性社會地位提高無關,排除C;評論畫中雖然沒有新式交通工具,但20世紀初已經有了新式交通工具,排除D。【題組4】新文化運動的開展9.“這場運動所涉及的內容遠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廣泛和深刻”,提出來婦女節風、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一系列口號。“這場運動”是 ( )A.二次革命 B.護國運動C.護法運動 D.新文化運動解析:選D。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根據材料“提出來婦女節風、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一系列口號”可知,這場運動不僅是文學革命,也是社會革命,符合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故選D;辛亥革命后,袁世凱實行專制獨裁,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為維護共和制度,捍衛辛亥革命果實,進行了二次革命,與材料中的“家庭革命”無關,排除A;護國運動是政治運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1917年,北洋軍閥解散國會,廢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進行了護法運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10.(2022·廣東合格考)1919年,陳獨秀在《本志罪案之答辯書》中說:“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兩位先生”是( )A.西學與中學 B.自由與平等C.道德與法治 D.民主與科學解析:選D。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根據材料“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位先生”是民主與科學,故選D,排除A、B、C。第19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課標·定位 核心·導學1.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2.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史料實證、唯物史觀) 1.了解“一個維護”: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運動維護民主共和制度 2.關注“一個春天”: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 3.認識“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學習任務一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活動1】閱讀教材第一目指出袁世凱是如何復辟帝制的。概括民族資產階級采取了哪些反制措施。1.袁世凱的反動統治(1)對內獨裁統治:①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 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隨后一步步展開了獨攬大權的活動。②1913年11月,解散國民黨。③1914年5月公布的《 》,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④1914年底發布的《修正大總統選舉法》,又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2)對外出賣國家:1915年5月被迫簽訂不平等的“ ”。(3)稱帝:1915年10月,參政院召開“ ”。袁世凱接受“勸進”當上皇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2.反袁斗爭名稱 背景 概況 結果“宋教仁案” 孫中山、黃興等號召南方各省反袁 失敗護國戰爭 (1)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組織 ,武力討袁 (2)袁世凱稱帝 (1)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組織 討袁 (2)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陜西、四川等省相繼宣告獨立 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易錯·明辨析](1)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標志著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已經遷至北京。( )(2)1914年5月,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總統制為責任內閣制。 ( )(3)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護國運動達到了反袁稱帝的目的。( )【活動2】閱讀教材第二目,說明軍閥割據下各方政治勢力作出了什么選擇。1.軍閥割據(1)背景: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2)表現派系 代表人物 支持國 控制區域直系 英美 直隸及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等省皖系 日本 皖、浙、閩、魯、陜各省奉系 日本 東北三省2.“府院之爭”(1)時間:1917年5月。(2)概況:繼任總統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3)結果:張勛率兵入京,解散國會,擁清廢帝 復辟。3.護法運動原因 段祺瑞就任國務總理,但他公然破壞《 》,拒絕恢復國會過程 1917年8月,南下的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成立“ ”,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結果 西南軍閥排擠孫中山,1918年孫中山辭去大元帥之職,護法運動失敗4.參加一戰(1)目的:爭取國際地位,抑制 在華勢力的發展。(2)經過: 年8月14日,中國向 兩國宣戰,隨即,中國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 。(3)影響:中國勞工的巨大付出,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情境·新創設]黃克武《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中關于中國近代某一時期的描述:1916年至1928年,共發生140余次戰爭,如將小規模武裝沖突算在內,僅四川一省就發生了400余次。思考:這種現象反映了中國近代怎樣的特征 學習任務二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活動】閱讀教材第三目,說明民國初年的經濟、社會生活有哪些變化。1.民國初年經濟的發展(1)原因內因 建立,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的推動外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2)表現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超過以往半個世紀所取得的成績。②以榮氏兄弟開辦的面粉廠、紗廠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業迅速壯大起來。(3)影響:中國 的人數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2.社會生活的新氣象原因 的建立措施 (1)歷法:改用 (2)社會風俗:頒布 、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 (3)禮儀: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影響 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的新習俗、新風尚[易錯·明辨析](1)一戰期間,美國、日本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民族工業迅速發展。( )(2)一戰期間,中國的輕工業和重工業都獲得了較快發展,工業結構趨于合理。( )(3)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 ( )學習任務三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文化【活動】閱讀教材第四目,分析新文化運動怎樣興起的,概況如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1.背景(1)人們缺乏對 、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2)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 和愚昧牢牢地束縛著。2.概況興起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 》陣地 北京大學和遷往北京的《新青年》雜志代表 人物 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錢玄同、劉半農3.內容(1)擁護“德先生”,反對 、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2)擁護“ ”,反對舊藝術、舊宗教。(3)反對國粹和舊文學:胡適發表《 》一文,此后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4.影響:高舉 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情境·新創設]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位于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29號的紅樓。紅樓建成于1918年,是北京大學舊址……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見證之一。思考: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主張是什么 主題一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與經濟【情境探究】1.獲取信息——北洋憲政史料 1912年,孫中山簽署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了民主共和的國家制度和“主權在民”的憲法原則。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提出《增修臨時約法大綱》,規定新約法采納的旨在改行大總統集權制的七條原則。同年,以大總統的名義頒布了《中華民國約法》。1919年,段祺瑞炮制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1923年,直系軍閥曹錕通過行賄收買國會議員的辦法,當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很快炮制出一部《中華民國憲法》。段祺瑞重掌北京政府后,于1925年炮制了又一部《中華民國憲法草案》。——摘編自《中國憲政的歷史、現狀及改革》[研討交流]根據史料,概括北洋軍閥時期憲政運動有哪些特點。(史料實證)[破法]抓住關鍵信息:“袁世凱解散國會,提出《增修臨時約法大綱》”“規定新約法采納的旨在改行大總統集權制的七條原則”“段祺瑞炮制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進行分析。[成果展示]特點:軍閥干預憲法的制定;憲法頻繁更換;利用憲法實行專制;憲政成為政治權力斗爭的附庸。2.分析問題——經濟、社會生活史料 20世紀初的火柴盒上的宣傳畫和照片[研討交流]據史料,分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在經濟和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變化。(歷史解釋)[成果展示]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獲得迅速發展;社會生活上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流行。3.論證觀點——民族工業史料 美國漢學家費正清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稱為“沒有前途的經濟奇跡”。[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論證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是“沒有前途的經濟奇跡”。(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沒有前途的經濟奇跡”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成果展示]提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缺乏資本、人才、技術、市場和思想觀念的準備,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和束縛,而且中國政局長期動蕩,使民族工業的發展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這些因素造成民族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因而投資和發展方向主要在輕工業領域,重工業基礎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這種工業結構和地區分布的不平衡使民族工業畸形發展,未能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盡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因為戰爭暫時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但是日本、美國卻加緊了對華經濟侵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歐洲列強卷土重來,又加緊了對華的資本輸出和商品傾銷。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是“沒有前途的經濟奇跡”。【史論闡釋】 一、北洋軍閥統治的特點政治 (1)對內實行軍閥官僚的專制統治,對外大肆出賣國家權益,軍閥割據混戰,社會黑暗 (2)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和全國人民為維護民主共和制度進行了一系列不屈的斗爭經濟 (1)橫征暴斂,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禍害 (2)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上歐戰期間西方國家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工業得到了發展思想 (1)提倡“尊孔復古”思潮,宣傳封建倫理綱常,攻擊民主共和 (2)西方各種思潮被廣泛介紹到國內,新式教育、新式學校開始出現、推廣社會 出現了一些變化,如剪辮、放足、廢除跪拜等點撥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割據混戰,橫征暴斂,民不聊生。但是,中國在政治、經濟、思想方面有所發展,如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和新文化運動興起。 二、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及意義 1.特點產生 發展 先天不足(資本少、技術弱、人才少),后天畸形誕生 環境 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中,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地域 分布 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區,內地很少經濟 結構 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紡織、食品等輕工業,重工業基礎薄弱,未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地位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發展 歷程 受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制,具有曲折發展的特點 2.意義政治 民族資本主義是一種新的革命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經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戊戌維新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提供了物質條件和階級條件思想 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不斷沖擊、瓦解,最終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點撥 一戰期間歐洲列強對華輸出的資本和商品相對減少,他們的工業生產主要轉為戰爭服務,減少了某些輕工業品的生產,為中國民族工業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契機。主題二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文化【情境探究】1.獲取信息——新文化運動的特點史料一 孔教與共和乃絕對兩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廢其一,此義愚屢言之,張、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猶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蓋以孔子之道治國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陳獨秀《復辟與尊孔》史料二 我還記得先前的醫生的議論和方藥,和現在所知道的比較起來,便漸漸地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很起了對于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于西方醫學的事實。——魯迅《吶喊》[研討交流]據史料一、二概括新文化運動的特點。(史料實證)[破法]抓住關鍵信息“信仰共和必掊孔教”“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成果展示]主張實行民主共和,堅決反對孔教;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否定和絕對肯定的態度。2.分析問題——新文化運動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史料 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國民性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運動?!麄兒俺隽恕按虻箍准业辍钡目谔?批判“吃人禮教”,提出要“以科學和人權并重”,中國文化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大體實現了從傳統向近代的轉變?!坏谴笱胖玫陌自捫≌f,成了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內容;作為傳統文化組成部分之一的民間文學,第一次真正進入了大學的學術殿堂。……魯迅的小說、梁啟超和胡適等人的著作實質上都是“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摘編自沈永剛《論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和傳承》[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文化運動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是什么。(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打倒孔家店”“批判‘吃人禮教’”“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成果展示]批判傳統文化,順應近代化潮流;傳承傳統文化,使之煥發生機。【史論闡釋】 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1.積極性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 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 (1)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 (2)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準備 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族民主意識,為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有利于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2.消極性 (1)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否定和絕對肯定的傾向。 (2)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 (3)回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 點撥 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武器;新文學是民主與科學的傳播載體;新道德讓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是新文化運動的歸宿。課堂練習【題組1】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運動1.1914年,袁世凱為實現獨裁統治,頒布《中華民國約法》,實行( )A.總統制 B.內閣制C.君主立憲制 D.君主專制制度2.如圖反映的事件發生在( )A.洋務運動時期 B.維新運動時期C.辛亥革命時期 D.北洋軍閥時期3.檔案館中的資料蘊含豐富的歷史信息。如圖為云南省檔案館展出的“護國公債”圖片,通過該圖片可以了解( )A.國民革命 B.南昌起義C.護國運動 D.二次革命【題組2】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4.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四分五裂,控制著安徽、浙江、山東、福建等省的是( )A.直系軍閥 B.奉系軍閥C.桂系軍閥 D.皖系軍閥5.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派系紛爭,很快發展為割據混戰。軍閥割據混戰的實質是( )A.軍閥割據是為探索救國道路B.帝國主義利用軍閥控制中國C.每一派軍閥都想單獨統治中國D.軍閥割據是為了搶奪更多財物【題組3】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6.(2022·廣東合格考)1912年和1915年全國26省區商會數目年份 1912年 1915年商會數(所) 794 1211如表反映的是( )A.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B.新文化運動興起C.官僚資本的加速膨脹D.清末新政的推行7.下圖是1915-1919年中國紗廠盈利指數示意圖,形成圖示現象的國際條件是( )A.十月革命勝利的推動B.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C.“實業救國”思潮刺激D.群眾性反帝斗爭推動8.如圖是20世紀初晚清畫報上登載的時事評論畫《女士走馬》,據此可得出( )A.社會生活新舊雜陳的特征B.社會上崇洋風氣日漸盛行C.女性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D.新式的交通工具尚未出現【題組4】新文化運動的開展9.“這場運動所涉及的內容遠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廣泛和深刻”,提出來婦女節風、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一系列口號。“這場運動”是 ( )A.二次革命 B.護國運動C.護法運動 D.新文化運動10.(2022·廣東合格考)1919年,陳獨秀在《本志罪案之答辯書》中說:“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薄皟晌幌壬笔? )A.西學與中學 B.自由與平等C.道德與法治 D.民主與科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六單元 第19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導學案(學生版)2023-2024 部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上冊.docx 第六單元 第19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導學案(教師版)2023-2024 部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上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