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7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課標·定位 核心·導學1.認識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2.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3.認識“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重大意義(家國情懷) 1.關注“一大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2.把握“兩大內容”: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 3.認識“一個構想”:“一國兩制”構想學習任務一 偉大的歷史轉折和改革開放進程【活動1】閱讀教材第一目,思考新時期的正確路線是如何逐步確立的。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背景: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時間 1978年5月內容 ①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 ②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意義 糾正了長期以來束縛人們的“左”的錯誤,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2)召開: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3)指導思想: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4)主要內容思想路線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工作著重點 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作出把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思想路線 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歷史判斷 審查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5)意義①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②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2.平反冤假錯案(1)原則:按照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加快平反冤假錯案的步伐。(2)概況①為“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級黨、政、軍機關干部平反。②為受到打擊、誣陷或迫害的民主黨派人士和知識分子等恢復名譽。③改正了錯劃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農分子的帽子。④為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落實政策。⑤將小商小販、手工業者等勞動者同原工商業者區別開來。⑥支持民主黨派恢復活動,認真落實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僑務政策,等等。3.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1)時間:1981 年6 月。(2)主要內容:全會審議和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科學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3)影響:科學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對統一全黨思想,開展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礎。4.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背景 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恢復和發展頒布 1982年底,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內容 這部憲法增加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規定意義 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階段[教材·再開發]觀察教材“《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評論員文章”圖片。思考:這篇文章的發表有什么意義 提示: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活動2】閱讀教材第二目,概括改革開放的實施和深化的內容分別有哪些。1.探索階段(1)改革開放改革 ①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各地逐步推廣開來,農民收入明顯增加 ②城市:按照逐步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實行政企分開原則開放 ①經濟特區:1980年,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②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中央進一步決定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2)理論成果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命題。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2.深化階段(1)改革開放改革 ①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②國有企業改革深入: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總體思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大力推進財政、稅收、外貿、外匯、價格、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體制改革開放 ①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形成從沿海到沿江,從沿邊到內陸,多層次、多渠道、多種形式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②繼續推進開放戰略: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走出去”戰略,后來發展成為“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2)主要成果: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穩步推進,國民經濟邁上新臺階。到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0萬億元,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易錯·明辨析](1)1980年,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海南、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 × )提示:1988年,海南成為經濟特區。(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 √ )(3)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關貿總協定。 ( × )提示: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是關貿總協定。學習任務二 “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活動】閱讀教材第三目,思考“一國兩制”是如何提出的。概括兩岸關系的發展情況是怎樣的。1.“一國兩制”構想提出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內容 (1)在祖國統一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享有高度自治權 (2)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踐 (1)香港回歸:1997年7 月1 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澳門回歸: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2.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時間 史實1979年元旦 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1992年11月 大陸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的代表達成“九二共識”1993年4月 汪辜會談標志著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2005年3月 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表現了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2015年11月 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情境·新創設]《反分裂國家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于2005年3月14日通過,現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思考:《反分裂國家法》的通過有什么意義 提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維護臺灣海峽地區和平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現實作用和深遠的歷史影響。主題一 偉大的歷史轉折和改革開放進程【情境探究】1.獲取信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對外開放史料一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的一次會議。不僅會議本身堅持從國情出發,實現了同危害已久的“左”傾指導方針的決裂,重新確立了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而且經過近20年的實踐的檢驗,以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證明這次會議的確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從遭受嚴重挫折走向新的振興的良好開端。——張壽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偉大轉折的特點及其意義》[研討交流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的偉大轉折有哪些表現。(史料實證)[破法]抓住關鍵信息:“實現了同危害已久的‘左’傾指導方針的決裂,重新確立了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成果展示1]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黨工作著重點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僵化半僵化的經濟體制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實行對外開放;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史料二[研討交流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有何特點。(史料實證)[破法]抓住關鍵信息:結合圖片中“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浦東新區”、沿江沿邊城市和“省會城市”進行分析。[成果展示2]特點:從經濟特區到沿海港口城市到沿海經濟開放區再到內地,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種形式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2.論證觀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史料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之所以能夠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極大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奇跡,關鍵就在于我們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市場經濟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廣闊空間,顯示了巨大的優勢。——劉鳳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優勢》史料二 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研討交流]根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史料一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顯示了巨大的優勢”作出合理闡釋。(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史料一、二中的關鍵信息:“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市場經濟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廣闊空間,顯示了巨大的優勢”“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共同富裕”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成果展示]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公有制企業與其他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平等競爭、共同發展,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注重社會公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在宏觀調控上,以實現最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夠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快速發展。分析問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史料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采取了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的原則,使集體優越性和個人積極性同時得到發揮……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各項農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國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的局面,促進農業從自給半自給經濟向著較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轉化,從傳統農業向著現代農業轉化。——1983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分析我國農村生產關系作了怎樣的調整,這種調整有何作用。(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采取了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的原則”“使集體優越性和個人積極性同時得到發揮”“促進農業從自給半自給經濟向著較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轉化,從傳統農業向著現代農業轉化”進行分析。[成果展示]調整:使農民有了經營權(或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作用: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農業向商品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史論闡釋】新時期的經濟體制改革必要性 (1)計劃經濟體制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2)只有改革經濟體制才能適應世界新技術革命的要求,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目的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前提 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目標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內容 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切環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點 (1)由群眾自發到政府推動、推廣,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從個別地區先行試點到全國逐步推廣;(3)從農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進實質 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點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行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推動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新時期我國對外開放的特點1.全方位:指對世界所有類型的國家和地區開放。我們堅持在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發展多種形式的雙邊和多邊的經貿合作關系。2.多層次:指對外開放經歷了由東到西、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沿海到內地逐步推進的過程,形成了全國性的以沿海開放地帶、沿江開放地帶、沿邊開放地帶和內陸省會城市為代表的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3.寬領域:指我國不僅在經濟領域對外開放,也在科學、教育、文化等領域對外開放。主題二 “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情境探究】1.獲取信息——“一國兩制”構想史料 世界上一系列爭端都面臨著用和平方式來解決還是用非和平方式來解決的問題。……新問題就得用新辦法來解決。香港問題的成功解決,這個事例可能為國際上許多問題的解決提供一些有益的線索。——鄧小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史料中的“新辦法”是什么,具有怎樣的地位。(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香港問題的成功解決”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成果展示]新辦法:“一國兩制”。地位:“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2.論證觀點——“一國兩制”的意義史料 “一國兩制”的構想最初是從解決臺灣問題開始提出來的,由于香港問題的提前到來,使這一構想首先在解決香港問題上付諸實踐,并獲得成功。香港回歸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構想是符合中國實際的偉大構想,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摘自盧培琪《從香港回歸的成功實踐看“一國兩制”構想的偉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一國兩制”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作出合理闡釋。(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這一構想首先在解決香港問題上付諸實踐,并獲得成功”“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構想是符合中國實際的偉大構想,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成果展示]理論意義: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現實意義: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了祖國統一大業;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分析問題——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史料 孫先生手創之中國國民黨,歷盡艱辛,無數先烈前仆后繼,終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國。光輝業跡,已成定論。國共兩度合作,均對國家民族作出巨大貢獻。首次合作,孫先生領導,吾輩雖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輩身在其中,應知梗概。事雖經緯萬端,但縱觀全局,合則對國家有利,分則必傷民族元氣。今日吾弟在臺主政,三次合作,大責難謝。……評價歷史,展望未來,應天下為公,以國家民族利益為最高準則,何發黨私之論!——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蔣經國先生信》(節選)[研討交流]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綜合上述史料和所學知識,歸納有利于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積極因素。[破法]抓住關鍵信息:根據史料“事雖經緯萬端,但縱觀全局,合則對國家有利,分則必傷民族元氣。今日吾弟在臺主政,三次合作,大責難謝”可歸納作者的政治愿望。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兩岸同胞的民族感情等方面回答有利于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積極因素。[成果展示]政治愿望:國共再度合作,實現民族的復興。積極因素:兩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國共合作的歷史傳統;海峽兩岸交流日趨頻繁(或“九二共識”等)。【史論闡釋】“一國兩制”的重要意義1.“一國兩制”構想創造性地把和平共處原則用于解決一個國家的統一問題,創造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2.“一國兩制”構想既體現了堅持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原則的堅定性,也體現了照顧歷史實際和現實可能的策略靈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統一造成的不良后果。3.“一國兩制”構想有利于爭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所需要的和平的國際環境與國內環境,為解決國際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影響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1)兩岸關系的緩和,為相互間的人員往來和交流創造了良好條件。(2)兩岸經濟合作交流是促進兩岸結束敵對狀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的重要基礎。(3)祖國大陸方面堅持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積極促進和平統一,為兩岸關系和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4)改革開放以來,祖國大陸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影響擴大,擁有巨大的感召力。(5)統一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2.不利因素(1)“臺獨”分裂勢力的活動相當猖獗。(2)國際反華勢力的橫加干涉。課堂練習【題組1】偉大的歷史轉折1.在新中國歷史上,它沖破了“兩個凡是”的嚴重束縛,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并為歷史性轉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這里的“它”應是指 ( )A.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B.“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制定C.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D.“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提出解析:選A。本題考查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根據材料“沖破了‘兩個凡是’的嚴重束縛,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可知,“它”是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故選A;1987年中共十三大確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排除B;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之后召開的,排除C;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排除D。2.《中國共產黨簡史》一書在評價某次會議時,指出這次會議“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這次會議是 ( )A.中共七屆二中全會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解析:選B。本題考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根據材料“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可知,這次會議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決定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排除A;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排除C;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寫入黨章,并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排除D。拓展延伸: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1)從黨的指導思想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定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改正了“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錯誤思想路線。(2)從黨的工作重心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代替了“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以階級斗爭為綱”。(3)從經濟體制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4)從發展動力上看,以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為目的的改革開放取代了關起門來搞建設的發展模式。(5)從理論影響看,確立并在此后形成的改革開放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題組2】改革開放進程3.(2022·廣東合格考)下表是1978—1982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純收入(單位:元)。年份 1978 1980 1982純收入 133.6 191.3 270.1表中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B.沿海港口城市開放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D.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解析:選A。本題考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的影響。根據表格數據可知,1978-1982年,我國農村居民家庭收入不斷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故選A;沿海港口城市開放并非農民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排除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直到21世紀初才建立,排除C;當前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與改革開放早期農民增收無關,排除D。【補償訓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偉大跨越。到21世紀初,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這一跨越的關鍵性決策出自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解析:選D。本題考查中共十四大的內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故選D;中共八大提出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把我國盡快地從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排除A;中共十二大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排除B;中共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排除C。拓展延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的原因及特點(1)原因①計劃經濟體制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②改革開放以來,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從而積累了實踐經驗。③鄧小平“南方談話”,沖破了思想束縛。④國內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特別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要求經濟體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2)特點所有制結構 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其基本標志宏觀調控 國家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發揮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分配制度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根本目標 實現共同富裕4.(2023·韶關高一檢測)下圖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后期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實質是 ( )A.土地所有制的變化B.生產經營方式的變化C.產品分配制度的變化D.社會性質的變化解析:選B。由所學可知,兩幅圖反映的分別是人民公社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此時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土地所有制都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故A、D錯誤;前者為集體經營,后者為家庭自主經營,故B正確;C表述正確,但不是變化的實質,不符合題意,排除。5.改革開放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的基本國策。中國最先開放的是 ( )A.上海浦東 B.經濟特區C.14個沿海港口城市 D.沿海經濟開放區解析:選B。本題考查對外開放。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過程是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深化點撥】經濟特區的經濟運行機制是以國家計劃指導下的市場調節為主,特區經濟以發展工業為主,實行工貿結合,并相應發展旅游、房地產、金融、飲食服務等第三產業。【補償訓練】 21世紀初中國對外開放取得重大突破,其標志性事件是加入 ( )A.聯合國 B.亞太經合組織C.不結盟運動 D.世界貿易組織解析:選D。本題考查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化。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中國外交的重大突破,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故選D;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排除A;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排除B;1992年,中國被吸納為不結盟運動觀察員國,但沒有加入不結盟運動,排除C。【題組3】“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6.1992年11月,大陸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代表在香港會晤,達成了在處理兩岸事務交涉中的重要共識,后被稱為“九二共識”,其內涵是 ( )A.海峽兩岸擴大交往,廣泛開展經貿合作B.國共兩黨對等談判,進行第三次合作C.雙方踐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D.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解析:選D。本題考查“九二共識”內容。“九二共識”的核心內容與精神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故選D;排除A、B、C。7.澳門自1999年回歸以來,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市民安居樂業。澳門的回歸與發展,主要歸功于 ( )A.“一國兩制”得到成功實行B.香港特區的順利設立C.“九二共識”成為普遍共識D.兩岸關系的歷史突破解析:選A。本題考查“一國兩制”的實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澳門的回歸與發展主要是政策因素的結果,即“一國兩制”的推動,A正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成立也是“一國兩制”推行的結果,B排除;“九二共識”針對的是兩岸關系發展,C排除;澳門回歸不屬于兩岸關系發展范疇,D排除。第27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課標·定位 核心·導學1.認識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2.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3.認識“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重大意義(家國情懷) 1.關注“一大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2.把握“兩大內容”: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 3.認識“一個構想”:“一國兩制”構想學習任務一 偉大的歷史轉折和改革開放進程【活動1】閱讀教材第一目,思考新時期的正確路線是如何逐步確立的。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背景: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時間 1978年5月內容 ①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否定了“ ”的錯誤觀點 ②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意義 糾正了長期以來束縛人們的“左”的錯誤,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2)召開: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3)指導思想: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4)主要內容思想路線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工作著重點 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作出把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 上來,實行 的決策思想路線 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恢復了黨的 的優良傳統歷史判斷 審查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5)意義①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②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2.平反冤假錯案(1)原則:按照實事求是、 的原則加快平反冤假錯案的步伐。(2)概況①為“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級黨、政、軍機關干部平反。②為受到打擊、誣陷或迫害的 人士和知識分子等恢復名譽。③改正了錯劃 的案件,摘掉地主、富農分子的帽子。④為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落實政策。⑤將小商小販、手工業者等勞動者同原工商業者區別開來。⑥支持民主黨派恢復活動,認真落實 和宗教政策,重申僑務政策,等等。3.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1)時間:1981 年6 月。(2)主要內容:全會審議和通過了《 》,科學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3)影響:科學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對統一全黨思想,開展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礎。4.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背景 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恢復和發展頒布 1982年底,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內容 這部憲法增加了適應 和 的新規定意義 標志著我國 進入新階段[教材·再開發]觀察教材“《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評論員文章”圖片。思考:這篇文章的發表有什么意義 【活動2】閱讀教材第二目,概括改革開放的實施和深化的內容分別有哪些。1.探索階段(1)改革開放改革 ①農村: 在全國各地逐步推廣開來,農民收入明顯增加 ②城市:按照逐步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實行開放 ①經濟特區:1980年,中央決定在 、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②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中央進一步決定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2)理論成果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 ”重大命題。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 ,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2.深化階段(1)改革開放改革 ①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 ②國有企業改革深入:按照建立 的總體思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大力推進財政、稅收、外貿、外匯、價格、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體制改革開放 ①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形成從沿海到沿江,從沿邊到內陸,多層次、多渠道、多種形式的 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②繼續推進開放戰略: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走出去”戰略,后來發展成為 和 相結合的開放戰略(2)主要成果: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穩步推進,國民經濟邁上新臺階。到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0萬億元,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 。[易錯·明辨析](1)1980年,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海南、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 )(3)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關貿總協定。 ( )學習任務二 “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活動】閱讀教材第三目,思考“一國兩制”是如何提出的。概括兩岸關系的發展情況是怎樣的。1.“一國兩制”構想提出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內容 (1)在 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享有高度自治權 (2)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實踐 (1)香港回歸: 年7 月1 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澳門回歸: 年12月20日,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2.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時間 史實1979年元旦 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 》1992年11月 大陸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的代表達成“ ”1993年4月 標志著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2005年3月 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 》,表現了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2015年11月 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情境·新創設]《反分裂國家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于2005年3月14日通過,現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主題一 偉大的歷史轉折和改革開放進程【情境探究】1.獲取信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對外開放史料一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的一次會議。不僅會議本身堅持從國情出發,實現了同危害已久的“左”傾指導方針的決裂,重新確立了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而且經過近20年的實踐的檢驗,以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證明這次會議的確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從遭受嚴重挫折走向新的振興的良好開端。——張壽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偉大轉折的特點及其意義》[研討交流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的偉大轉折有哪些表現。(史料實證)[破法]抓住關鍵信息:“實現了同危害已久的‘左’傾指導方針的決裂,重新確立了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成果展示1]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黨工作著重點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僵化半僵化的經濟體制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實行對外開放;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史料二[研討交流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有何特點。(史料實證)[破法]抓住關鍵信息:結合圖片中“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浦東新區”、沿江沿邊城市和“省會城市”進行分析。[成果展示2]特點:從經濟特區到沿海港口城市到沿海經濟開放區再到內地,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種形式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2.論證觀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史料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之所以能夠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極大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奇跡,關鍵就在于我們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市場經濟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廣闊空間,顯示了巨大的優勢。——劉鳳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優勢》史料二 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研討交流]根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史料一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顯示了巨大的優勢”作出合理闡釋。(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史料一、二中的關鍵信息:“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市場經濟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廣闊空間,顯示了巨大的優勢”“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共同富裕”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成果展示]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公有制企業與其他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平等競爭、共同發展,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注重社會公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在宏觀調控上,以實現最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夠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快速發展。分析問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史料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采取了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的原則,使集體優越性和個人積極性同時得到發揮……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各項農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國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的局面,促進農業從自給半自給經濟向著較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轉化,從傳統農業向著現代農業轉化。——1983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分析我國農村生產關系作了怎樣的調整,這種調整有何作用。(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采取了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的原則”“使集體優越性和個人積極性同時得到發揮”“促進農業從自給半自給經濟向著較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轉化,從傳統農業向著現代農業轉化”進行分析。[成果展示]調整:使農民有了經營權(或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作用: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農業向商品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史論闡釋】新時期的經濟體制改革必要性 (1)計劃經濟體制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2)只有改革經濟體制才能適應世界新技術革命的要求,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目的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前提 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目標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內容 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切環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點 (1)由群眾自發到政府推動、推廣,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從個別地區先行試點到全國逐步推廣;(3)從農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進實質 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點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行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推動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新時期我國對外開放的特點1.全方位:指對世界所有類型的國家和地區開放。我們堅持在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發展多種形式的雙邊和多邊的經貿合作關系。2.多層次:指對外開放經歷了由東到西、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沿海到內地逐步推進的過程,形成了全國性的以沿海開放地帶、沿江開放地帶、沿邊開放地帶和內陸省會城市為代表的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3.寬領域:指我國不僅在經濟領域對外開放,也在科學、教育、文化等領域對外開放。主題二 “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情境探究】1.獲取信息——“一國兩制”構想史料 世界上一系列爭端都面臨著用和平方式來解決還是用非和平方式來解決的問題。……新問題就得用新辦法來解決。香港問題的成功解決,這個事例可能為國際上許多問題的解決提供一些有益的線索。——鄧小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史料中的“新辦法”是什么,具有怎樣的地位。(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香港問題的成功解決”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成果展示]新辦法:“一國兩制”。地位:“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2.論證觀點——“一國兩制”的意義史料 “一國兩制”的構想最初是從解決臺灣問題開始提出來的,由于香港問題的提前到來,使這一構想首先在解決香港問題上付諸實踐,并獲得成功。香港回歸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構想是符合中國實際的偉大構想,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摘自盧培琪《從香港回歸的成功實踐看“一國兩制”構想的偉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一國兩制”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作出合理闡釋。(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這一構想首先在解決香港問題上付諸實踐,并獲得成功”“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構想是符合中國實際的偉大構想,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成果展示]理論意義: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現實意義: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了祖國統一大業;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分析問題——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史料 孫先生手創之中國國民黨,歷盡艱辛,無數先烈前仆后繼,終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國。光輝業跡,已成定論。國共兩度合作,均對國家民族作出巨大貢獻。首次合作,孫先生領導,吾輩雖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輩身在其中,應知梗概。事雖經緯萬端,但縱觀全局,合則對國家有利,分則必傷民族元氣。今日吾弟在臺主政,三次合作,大責難謝。……評價歷史,展望未來,應天下為公,以國家民族利益為最高準則,何發黨私之論!——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蔣經國先生信》(節選)[研討交流]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綜合上述史料和所學知識,歸納有利于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積極因素。[破法]抓住關鍵信息:根據史料“事雖經緯萬端,但縱觀全局,合則對國家有利,分則必傷民族元氣。今日吾弟在臺主政,三次合作,大責難謝”可歸納作者的政治愿望。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兩岸同胞的民族感情等方面回答有利于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積極因素。[成果展示]政治愿望:國共再度合作,實現民族的復興。積極因素:兩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國共合作的歷史傳統;海峽兩岸交流日趨頻繁(或“九二共識”等)。【史論闡釋】“一國兩制”的重要意義1.“一國兩制”構想創造性地把和平共處原則用于解決一個國家的統一問題,創造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2.“一國兩制”構想既體現了堅持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原則的堅定性,也體現了照顧歷史實際和現實可能的策略靈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統一造成的不良后果。3.“一國兩制”構想有利于爭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所需要的和平的國際環境與國內環境,為解決國際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影響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1)兩岸關系的緩和,為相互間的人員往來和交流創造了良好條件。(2)兩岸經濟合作交流是促進兩岸結束敵對狀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的重要基礎。(3)祖國大陸方面堅持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積極促進和平統一,為兩岸關系和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4)改革開放以來,祖國大陸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影響擴大,擁有巨大的感召力。(5)統一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2.不利因素(1)“臺獨”分裂勢力的活動相當猖獗。(2)國際反華勢力的橫加干涉。課堂練習【題組1】偉大的歷史轉折1.在新中國歷史上,它沖破了“兩個凡是”的嚴重束縛,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并為歷史性轉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這里的“它”應是指 ( )A.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B.“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制定C.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D.“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提出2.《中國共產黨簡史》一書在評價某次會議時,指出這次會議“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這次會議是 ( )A.中共七屆二中全會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拓展延伸: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1)從黨的指導思想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定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改正了“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錯誤思想路線。(2)從黨的工作重心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代替了“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以階級斗爭為綱”。(3)從經濟體制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4)從發展動力上看,以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為目的的改革開放取代了關起門來搞建設的發展模式。(5)從理論影響看,確立并在此后形成的改革開放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題組2】改革開放進程3.(2022·廣東合格考)下表是1978—1982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純收入(單位:元)。年份 1978 1980 1982純收入 133.6 191.3 270.1表中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B.沿海港口城市開放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D.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補償訓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偉大跨越。到21世紀初,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這一跨越的關鍵性決策出自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拓展延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的原因及特點(1)原因①計劃經濟體制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②改革開放以來,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從而積累了實踐經驗。③鄧小平“南方談話”,沖破了思想束縛。④國內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特別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要求經濟體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2)特點所有制結構 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其基本標志宏觀調控 國家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發揮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分配制度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根本目標 實現共同富裕4.(2023·韶關高一檢測)下圖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后期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實質是 ( )A.土地所有制的變化B.生產經營方式的變化C.產品分配制度的變化D.社會性質的變化5.改革開放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的基本國策。中國最先開放的是 ( )A.上海浦東 B.經濟特區C.14個沿海港口城市 D.沿海經濟開放區【補償訓練】 21世紀初中國對外開放取得重大突破,其標志性事件是加入 ( )A.聯合國 B.亞太經合組織C.不結盟運動 D.世界貿易組織【題組3】“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6.1992年11月,大陸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代表在香港會晤,達成了在處理兩岸事務交涉中的重要共識,后被稱為“九二共識”,其內涵是 ( )A.海峽兩岸擴大交往,廣泛開展經貿合作B.國共兩黨對等談判,進行第三次合作C.雙方踐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D.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7.澳門自1999年回歸以來,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市民安居樂業。澳門的回歸與發展,主要歸功于 ( )A.“一國兩制”得到成功實行B.香港特區的順利設立C.“九二共識”成為普遍共識D.兩岸關系的歷史突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十單元 第27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 導學案(學生版)2023-2024 部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上冊.docx 第十單元 第27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 導學案(教師版)2023-2024 部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上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