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課標·定位 核心·導學1.通過了解明朝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2.通過了解明朝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1.把握“一個壯舉”: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2.理解“兩個新問題”:倭寇和西方殖民入侵成為海防的兩個新問題 3.認識“三個變化”:廢除宰相制度、設立內閣、建立廠衛制度學習任務一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對外關系【活動1】閱讀教材第一目,思考明朝建立后政治制度出現了哪些變化。1.明朝建立:(1)1351年,元朝爆發農民起義,朱元璋勢力逐步強大,統一南方大部分地區。(2)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 ,國號大明。2.制度變化(1)廢宰相目的表現 廢除了宰相制度結果 對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2)設內閣原因 皇帝直接領導 等具體職能部門,工作壓力增加設立 選拔文官到皇宮內的文淵閣值班,稱“內閣”性質 常設的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職能 ①大學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 ” ②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稱為“ ”發展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學士深得皇帝信任,權力很大,被比喻為(3)宦官專權原因 宦官比內閣更多地得到 的信任表現 ①內廷宦官機構 獲得了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 ②負責提督 ,控制 ③對官民的言行進行監視、偵查,有權逮捕、施刑[易錯·明辨析](1)裁撤中書省和廢除宰相制度后,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 ( )(2)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機構,沒有決策權,不能正式統領百官。 ( )(3)司禮監利用代皇帝批紅的機會,干預明朝的中央決策,甚至可以隨意廢立皇帝。 ( )【活動2】閱讀教材第二目,分析鄭和下西洋有何影響,中國沿海面臨怎樣的形勢。1.鄭和下西洋(1)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2)概況:15世紀前期,鄭和船隊先后七次出海,最遠到達 和紅海沿岸。(3)評價積極性 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于半個多世紀之后的歐洲遠洋航海家的航行消極性 給明朝帶來較大的 ,未能持續2.平倭斗爭(從【智選】中選出相對應的序號)背 景 (1)元朝末年:日本海盜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被稱為 (2)明朝前期:朝廷嚴禁 ,東南沿海地區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與倭寇混雜,造成巨大破壞過 程 (1)戚繼光率領 ,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 (2)在福建、廣州與抗倭將領 合作,連續重創倭寇結 果 東南沿海形勢穩定下來,朝廷遂放松了對 的限制智選:①私人海外貿易 ②“倭寇” ③俞大猷 ④戚家軍 ⑤海外貿易3.西方侵擾(1)背景:明朝中后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 在中國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2)表現:①16世紀中期, 獲得在濠鏡澳的租住權。②16世紀后期,荷蘭和 先后占據臺灣島的南部和北部。③明朝末年, 擊敗西班牙,獨占臺灣。[教材·再開發]觀察教材“鄭和航海路線圖”,思考:鄭和下西洋的實質是什么 實質:朝貢貿易體制。[情境·新創設]有這樣一副對聯:“愛國名將,百戰不敗掃平倭寇之患;民族英雄,八方敬重留傳不朽名著。”他曾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思考:這位歷史人物是誰 學習任務二 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活動1】閱讀教材第三目第一至三自然段,梳理明朝的邊疆管理措施。1.明蒙關系(1)背景:元朝滅亡后,蒙古人逐漸形成 兩大集團。(2)關系防御 明朝重修了 ,防御韃靼、瓦剌南下戰爭 明中期,瓦剌和韃靼不斷威脅明朝北部邊防,瓦剌還曾經俘虜了和平 1571年,韃靼首領 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3)結果: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 局面。2.明藏關系封授稱號 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 、王等稱號設機構 設立 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民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3.管轄東北(1)設機構: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 。(2)冊封:明朝對東北 封授官號。[易錯·明辨析](1)明朝在黑龍江流域設置奴兒干都司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等地區。 ( )(2)韃靼首領皇太極與明朝議和使得明朝與蒙古之間大規模戰事基本平息,迎來了長時間和平。 ( )(3)明朝在西藏地區設立行都指揮使司兼理民政,并封授給西藏各地宗教領袖“法王”“王”等名號。 ( )【活動2】閱讀教材第三目第三至四自然段,思考明朝是如何被清朝取代的。明清易代滿洲興起 (1)16、17世紀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領 逐漸統一女真各部 (2)1616年稱汗,國號 ,并對明朝展開進攻 (3)皇太極將女真族名改為滿洲,并于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明朝滅亡 1644年, 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即攻占北京清軍入關 (1)1644年,清軍進入山海關,打敗李自成,遷都 (2)清朝將農民軍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殘余勢力逐一擊敗,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教材·再開發]閱讀教材“學思之窗——《天聰朝臣工奏議·寧完我請變通<大明會典>設六部通事奏》”,指出《大明會典》對大金統治的影響。影響:《大明會典》被大金統治者高度重視,對清朝入關前的制度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主題一 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情境探究】1.獲取信息——廢除宰相史料 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胡惟庸的專權,因為他專權,即使他沒有罪,也要把他殺掉。宰相的權力太大……于是,朱元璋干脆一勞永逸地取消宰相制度,就不會再有宰相與皇帝分權了。——摘編自毛佩琦《胡惟庸案之謎》[研討交流]根據史料,指出朱元璋為何廢除宰相,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宰相的權力太大”“取消宰相制度,就不會再有宰相與皇帝分權了”進行分析。[成果展示]原因:胡惟庸專權,相權威脅皇權。根本目的:防止權臣專權,加強皇權。2.分析問題——內閣權力史料 人嘗謂輔臣(內閣大學士)擬旨,幾于擅國柄,乃大不然。見其所擬,帝一一省攬審定。有不留數字者,雖全當帝心,亦必更易數字,以示明斷,有不符意,則駁使再擬;再不符意者,譙讓(qiáo rànɡ譴責)隨之矣。故閣臣無不惴惴懼者。——《皇明大政記》[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分析為什么“閣臣無不惴惴懼者”。(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見其所擬,帝一一省攬審定”“更易數字,以示明斷”“駁使再擬”“譙讓”進行分析。[成果展示]原因:閣臣無決策權,只是皇帝的侍從顧問,皇帝審定閣臣的票擬,如果票擬不符合皇帝意愿,閣臣就會遭到譴責。3.論證觀點——內閣性質史料 明朝大學士葉向高言:“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之職,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之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取禍。臣備員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斷,分毫不敢欺負。部務盡聽主者,分毫不敢與聞。”——摘編自《明神宗實錄》[研討交流]根據史料,提取葉向高評論內閣的觀點。表明自己的態度,并說明理由。(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之職,原非宰相”“上竊君上之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取禍”“部務盡聽主者”進行分析。[成果展示]觀點:閣臣只是顧問,不是宰相;閣臣與君權、部權發生沖突,往往是閣臣落敗;內閣對君權、部權都很尊重,一切都聽命于皇帝。態度:葉向高的觀點是正確的。理由:明代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史論闡釋】明朝內閣制的特點和影響1.特點特點 表現內閣沒有行政權 (1)內閣不能正式統率六部百司 (2)內閣首輔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長官內閣權力來自皇權 (1)閣臣升降和職權大小由皇帝決定 (2)雖有內閣首輔大權在握的現象,但其權力是來自皇帝的支持與信任內閣不能制約皇權 (1)內閣票擬必須符合皇帝心意,票擬的采納與否也取決于皇帝的批紅 (2)內閣的建立實際上加強了君主專制2.影響(1)減輕了皇帝的政務負擔;提高了政治統治的質量與效率。(2)制衡了六部的權力;強化了君主專制;形成新的中央行政運行體制并影響后世。(3)埋下宦官專權等政治腐敗現象的隱患。點撥 廢除宰相制度,固然可解決君相矛盾,但必然導致皇帝負擔加重,設立內閣就是采取的補救措施。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演變朝代 宰相制度的演變秦朝 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協助皇帝處理事務,宰相制度形成漢朝 中外朝制度 漢武帝設“中朝”,中朝負責決策,外朝負責執行,相權受到削弱隋唐 三省六部制 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相權遭到削弱宋朝 二府三司制 中書主政、樞密掌軍、三司理財,相權進一步被分割,宰相地位大大下降明朝 廢除宰相制度 裁撤中書省,廢除宰相制度,皇帝親自掌管六部點撥 中國古代皇帝通過增設多個職位,分割相權,加強皇權或者重用身邊侍從、秘書,讓他們參與決策,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主題二 明朝經略邊疆及對外交往【情境探究】1.獲取信息——明朝經略邊疆史料 朱元璋分封的諸子大都遣鎮北方,前朝重北輕南的治邊傳統仍被明朝繼承。為防范“北虜”再次南下,明朝修建九邊重鎮,修繕長城并駐重兵。在南部“蠻夷地區”大量派駐軍隊,以衛所的形式駐守各地。在設置衛所以外“蠻夷”聚居的邊遠地區,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摘編自方鐵《論元明清三朝的邊疆治理制度》[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對南北邊疆治理的不同措施。(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北方措施根據材料“朱元璋分封的諸子大都遣鎮北方”“明朝修建九邊重鎮,修繕長城并駐重兵”進行概括;南方措施根據材料“在南部‘蠻夷地區’大量派駐軍隊,以衛所的形式駐守各地”“在設置衛所以外‘蠻夷’聚居的邊遠地區,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進行概括。[成果展示]北方:分封的諸子遣鎮北方;修建九邊重鎮,修繕長城并駐重兵守衛。南方:派駐軍隊建立衛所管理南方各地;南方邊遠地區實行土司制度。2.分析問題——明蒙關系史料 1570年,俺答汗之孫投附明朝,雙方關系頓時緊張,在三娘子的勸說下,俺答汗同意與明朝和談。明朝送還俺答汗之孫,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并開放十余處市場供蒙漢人民自由貿易。每當開市時,蒙漢人民“醉飽謳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騎,擁胡姬,貂帽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輔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區建城,后明朝賜名為“歸化城”。——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研討交流]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三娘子能夠推動明蒙關系實現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并簡要評價三娘子的歷史功績。(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醉飽謳歌,婆娑忘返”[成果展示]原因:多年戰爭,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間商業互市的需求;個人能力與威望。評價:推動了蒙漢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維護了明蒙之間的長期和平;促進了草原地區社會進步。3.論證觀點——鄭和下西洋史料 鄭和的出海確實是種奢侈的冒險,除了聲勢浩蕩并帶回奇談異聞外,幾乎沒有產生什么商業利益。……明朝政府對航海缺乏持久的興趣不說,也未能抓住發展海上力量的機會。鄭和的航海并未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而只是成為一種空前絕后的冒險創舉。——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鄭和的航海只是“空前絕后的冒險創舉”作出合理解釋。(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破法]關于原因,抓住關鍵信息:“奢侈的冒險”“幾乎沒有產生什么商業利益”“明朝政府對航海缺乏持久的興趣”“未能抓住發展海上力量的機會”進行分析。關于啟示,結合所學,從鄭和下西洋對當時及后世影響角度分析。[成果展示]解釋: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壯舉,其規模之大、歷時之久、航程之遠,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比歐洲的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鄭和下西洋進一步推動了華僑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鄭和下西洋的主觀目的是宣揚國威,不計經濟效益,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問題。隨著國力衰退,航海的壯舉也悄然結束。【史論闡釋】一、明代民族政策的積極影響1.國家統一:少數民族保留原有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統一。2.經濟發展:北方邊境維持一段時間的穩定,為明朝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3.民族交融:對邊疆少數民族和內地的少數民族采取兼容并包政策,有利于民族交融。二、明朝時期對外交往呈現的歷史特征發展 趨勢 (1)明初實行相對開放的外交政策 (2)明朝中后期,因倭寇之患,實行“海禁”政策,逐漸走向“閉關”新舊 交替 (1)明朝時期,世界經歷了從古代到近代的轉變 (2)傳統朝貢體系依然存在,西方列強開始侵擾中國,西學開始傳入中國和平 外交 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友好往來、和平相處的對外交往理念政治 優先 (1)宣揚天朝大國的政治目的,是明朝對外交往的顯著特點 (2)對外交往缺乏深層的經濟動力,阻礙了中國融入世界的進程,是中國逐漸落伍的重要原因優勢 明顯 (1)明朝在與西方國家的貿易中,占據著絕對的優勢,處于出超地位 (2)瓷器、絲綢、茶葉等商品大量輸往世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點撥 “海禁”政策妨礙了海外市場的擴展,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課堂練習【題組1】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2023·珠海高一檢測)明太祖說:“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基于這一認識,明太祖 ( )A.設立廠衛特務機構 B.設立內閣輔佐政務C.允許外戚參與政務 D.廢除宰相權分六部2.(2023·梅州高一檢測)明朝時期,正式確立內閣制度的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雍正帝拓展延伸:明朝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1)進步性①有利于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穩定和重建社會秩序。②有利于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③有利于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2)消極性:將全國統治置于一人之下,杜絕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預,加劇了統治危機。3.如圖所示政治制度出現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唐朝【補償訓練】 自秦代以后,君權逐步加強,曾有一些大臣說:“昭代本無相名,吾儕止供票擬。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這些大臣應是 (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長官C.明代的內閣大學士 D.清代的軍機大臣【題組2】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4.(2023·深圳高一檢測)《明史》記載:“(鄭和下西洋)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據此判斷鄭和下西洋的初衷是 ( )A.了解海外形勢 B.開拓貿易市場C.彰顯明朝國威 D.加強友好往來5.(2023·佛山高一檢測)“鄭和七次遠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它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這段話贊譽鄭和下西洋 ( )A.增加了明王朝的財政收入B.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高超C.促進了中外之間友好交往D.推動了中國社會近代化6.1553年,一隊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風浪,請求到濠鏡澳(澳門)晾曬“水濕貢物”,而后侵入中國澳門地區的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C.荷蘭 D.沙皇俄國7.新航路的開辟拉開了西歐殖民擴張的序幕。在列強擴張過程中曾一度占領中國臺灣的國家是( )A.法國 B.葡萄牙 C.英國 D.荷蘭【題組3】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8.1571年,某位少數民族首領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基本維持了邊疆的和平局面。該首領是 ( )A.完顏阿骨打 B.俺答汗C.努爾哈赤 D.皇太極9.中國古代歷朝政府非常重視東北地區的經營和管理,下列選項中為明朝政府設立的管理機構是( )A.黑水都督府 B.渤海都督府C.安東都護府 D.奴兒干都司10.女真人開始建立全國性的政權的標志是 ( )A.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B.皇太極將女真改為滿洲C.皇太極稱帝建立大清D.清軍入關并遷都北京第12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課標·定位 核心·導學1.通過了解明朝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2.通過了解明朝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1.把握“一個壯舉”: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2.理解“兩個新問題”:倭寇和西方殖民入侵成為海防的兩個新問題 3.認識“三個變化”:廢除宰相制度、設立內閣、建立廠衛制度學習任務一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對外關系【活動1】閱讀教材第一目,思考明朝建立后政治制度出現了哪些變化。1.明朝建立:(1)1351年,元朝爆發農民起義,朱元璋勢力逐步強大,統一南方大部分地區。(2)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大明。2.制度變化(1)廢宰相目的 加強皇權表現 明太祖廢除了宰相制度結果 對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2)設內閣原因 皇帝直接領導六部等具體職能部門,工作壓力增加設立 明成祖選拔文官到皇宮內的文淵閣值班,稱“內閣”性質 常設的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職能 ①大學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票擬” ②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稱為“批紅”發展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學士深得皇帝信任,權力很大,被比喻為宰相(3)宦官專權原因 宦官比內閣更多地得到皇帝的信任表現 ①內廷宦官機構司禮監獲得了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 ②負責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 ③對官民的言行進行監視、偵查,有權逮捕、施刑[易錯·明辨析](1)裁撤中書省和廢除宰相制度后,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 (√)(2)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機構,沒有決策權,不能正式統領百官。 (√)(3)司禮監利用代皇帝批紅的機會,干預明朝的中央決策,甚至可以隨意廢立皇帝。 (×)提示:雖然明代的司禮監權力很大,但不能像唐代后期宦官那樣隨意廢立皇帝,司禮監始終受制于皇權。【活動2】閱讀教材第二目,分析鄭和下西洋有何影響,中國沿海面臨怎樣的形勢。1.鄭和下西洋(1)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2)概況:15世紀前期,鄭和船隊先后七次出海,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3)評價積極性 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于半個多世紀之后的歐洲遠洋航海家的航行消極性 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未能持續2.平倭斗爭(從【智選】中選出相對應的序號)背 景 (1)元朝末年:日本海盜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被稱為② (2)明朝前期:朝廷嚴禁⑤,東南沿海地區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與倭寇混雜,造成巨大破壞過 程 (1)戚繼光率領④,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 (2)在福建、廣州與抗倭將領③合作,連續重創倭寇結 果 東南沿海形勢穩定下來,朝廷遂放松了對①的限制智選:①私人海外貿易 ②“倭寇” ③俞大猷 ④戚家軍 ⑤海外貿易3.西方侵擾(1)背景:明朝中后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2)表現:①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獲得在濠鏡澳的租住權。②16世紀后期,荷蘭和西班牙先后占據臺灣島的南部和北部。③明朝末年,荷蘭擊敗西班牙,獨占臺灣。[教材·再開發]觀察教材“鄭和航海路線圖”,思考:鄭和下西洋的實質是什么 實質:朝貢貿易體制。[情境·新創設]有這樣一副對聯:“愛國名將,百戰不敗掃平倭寇之患;民族英雄,八方敬重留傳不朽名著。”他曾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思考:這位歷史人物是誰 提示:戚繼光。學習任務二 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活動1】閱讀教材第三目第一至三自然段,梳理明朝的邊疆管理措施。1.明蒙關系(1)背景:元朝滅亡后,蒙古人逐漸形成韃靼、瓦剌兩大集團。(2)關系防御 明朝重修了長城,防御韃靼、瓦剌南下戰爭 明中期,瓦剌和韃靼不斷威脅明朝北部邊防,瓦剌還曾經俘虜了明英宗和平 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3)結果: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2.明藏關系封授稱號 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設機構 設立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民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3.管轄東北(1)設機構: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奴兒干都司。(2)冊封:明朝對東北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易錯·明辨析](1)明朝在黑龍江流域設置奴兒干都司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等地區。 (√)(2)韃靼首領皇太極與明朝議和使得明朝與蒙古之間大規模戰事基本平息,迎來了長時間和平。 (×)提示: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3)明朝在西藏地區設立行都指揮使司兼理民政,并封授給西藏各地宗教領袖“法王”“王”等名號。 (√)【活動2】閱讀教材第三目第三至四自然段,思考明朝是如何被清朝取代的。明清易代滿洲興起 (1)16、17世紀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女真各部 (2)1616年稱汗,國號大金,并對明朝展開進攻 (3)皇太極將女真族名改為滿洲,并于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明朝滅亡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即攻占北京清軍入關 (1)1644年,清軍進入山海關,打敗李自成,遷都北京 (2)清朝將農民軍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殘余勢力逐一擊敗,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教材·再開發]閱讀教材“學思之窗——《天聰朝臣工奏議·寧完我請變通<大明會典>設六部通事奏》”,指出《大明會典》對大金統治的影響。影響:《大明會典》被大金統治者高度重視,對清朝入關前的制度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主題一 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情境探究】1.獲取信息——廢除宰相史料 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胡惟庸的專權,因為他專權,即使他沒有罪,也要把他殺掉。宰相的權力太大……于是,朱元璋干脆一勞永逸地取消宰相制度,就不會再有宰相與皇帝分權了。——摘編自毛佩琦《胡惟庸案之謎》[研討交流]根據史料,指出朱元璋為何廢除宰相,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宰相的權力太大”“取消宰相制度,就不會再有宰相與皇帝分權了”進行分析。[成果展示]原因:胡惟庸專權,相權威脅皇權。根本目的:防止權臣專權,加強皇權。2.分析問題——內閣權力史料 人嘗謂輔臣(內閣大學士)擬旨,幾于擅國柄,乃大不然。見其所擬,帝一一省攬審定。有不留數字者,雖全當帝心,亦必更易數字,以示明斷,有不符意,則駁使再擬;再不符意者,譙讓(qiáo rànɡ譴責)隨之矣。故閣臣無不惴惴懼者。——《皇明大政記》[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分析為什么“閣臣無不惴惴懼者”。(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見其所擬,帝一一省攬審定”“更易數字,以示明斷”“駁使再擬”“譙讓”進行分析。[成果展示]原因:閣臣無決策權,只是皇帝的侍從顧問,皇帝審定閣臣的票擬,如果票擬不符合皇帝意愿,閣臣就會遭到譴責。3.論證觀點——內閣性質史料 明朝大學士葉向高言:“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之職,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之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取禍。臣備員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斷,分毫不敢欺負。部務盡聽主者,分毫不敢與聞。”——摘編自《明神宗實錄》[研討交流]根據史料,提取葉向高評論內閣的觀點。表明自己的態度,并說明理由。(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之職,原非宰相”“上竊君上之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取禍”“部務盡聽主者”進行分析。[成果展示]觀點:閣臣只是顧問,不是宰相;閣臣與君權、部權發生沖突,往往是閣臣落敗;內閣對君權、部權都很尊重,一切都聽命于皇帝。態度:葉向高的觀點是正確的。理由:明代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史論闡釋】明朝內閣制的特點和影響1.特點特點 表現內閣沒有行政權 (1)內閣不能正式統率六部百司 (2)內閣首輔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長官內閣權力來自皇權 (1)閣臣升降和職權大小由皇帝決定 (2)雖有內閣首輔大權在握的現象,但其權力是來自皇帝的支持與信任內閣不能制約皇權 (1)內閣票擬必須符合皇帝心意,票擬的采納與否也取決于皇帝的批紅 (2)內閣的建立實際上加強了君主專制2.影響(1)減輕了皇帝的政務負擔;提高了政治統治的質量與效率。(2)制衡了六部的權力;強化了君主專制;形成新的中央行政運行體制并影響后世。(3)埋下宦官專權等政治腐敗現象的隱患。點撥 廢除宰相制度,固然可解決君相矛盾,但必然導致皇帝負擔加重,設立內閣就是采取的補救措施。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演變朝代 宰相制度的演變秦朝 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協助皇帝處理事務,宰相制度形成漢朝 中外朝制度 漢武帝設“中朝”,中朝負責決策,外朝負責執行,相權受到削弱隋唐 三省六部制 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相權遭到削弱宋朝 二府三司制 中書主政、樞密掌軍、三司理財,相權進一步被分割,宰相地位大大下降明朝 廢除宰相制度 裁撤中書省,廢除宰相制度,皇帝親自掌管六部點撥 中國古代皇帝通過增設多個職位,分割相權,加強皇權或者重用身邊侍從、秘書,讓他們參與決策,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主題二 明朝經略邊疆及對外交往【情境探究】1.獲取信息——明朝經略邊疆史料 朱元璋分封的諸子大都遣鎮北方,前朝重北輕南的治邊傳統仍被明朝繼承。為防范“北虜”再次南下,明朝修建九邊重鎮,修繕長城并駐重兵。在南部“蠻夷地區”大量派駐軍隊,以衛所的形式駐守各地。在設置衛所以外“蠻夷”聚居的邊遠地區,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摘編自方鐵《論元明清三朝的邊疆治理制度》[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對南北邊疆治理的不同措施。(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北方措施根據材料“朱元璋分封的諸子大都遣鎮北方”“明朝修建九邊重鎮,修繕長城并駐重兵”進行概括;南方措施根據材料“在南部‘蠻夷地區’大量派駐軍隊,以衛所的形式駐守各地”“在設置衛所以外‘蠻夷’聚居的邊遠地區,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進行概括。[成果展示]北方:分封的諸子遣鎮北方;修建九邊重鎮,修繕長城并駐重兵守衛。南方:派駐軍隊建立衛所管理南方各地;南方邊遠地區實行土司制度。2.分析問題——明蒙關系史料 1570年,俺答汗之孫投附明朝,雙方關系頓時緊張,在三娘子的勸說下,俺答汗同意與明朝和談。明朝送還俺答汗之孫,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并開放十余處市場供蒙漢人民自由貿易。每當開市時,蒙漢人民“醉飽謳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騎,擁胡姬,貂帽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輔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區建城,后明朝賜名為“歸化城”。——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研討交流]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三娘子能夠推動明蒙關系實現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并簡要評價三娘子的歷史功績。(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醉飽謳歌,婆娑忘返”[成果展示]原因:多年戰爭,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間商業互市的需求;個人能力與威望。評價:推動了蒙漢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維護了明蒙之間的長期和平;促進了草原地區社會進步。3.論證觀點——鄭和下西洋史料 鄭和的出海確實是種奢侈的冒險,除了聲勢浩蕩并帶回奇談異聞外,幾乎沒有產生什么商業利益。……明朝政府對航海缺乏持久的興趣不說,也未能抓住發展海上力量的機會。鄭和的航海并未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而只是成為一種空前絕后的冒險創舉。——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鄭和的航海只是“空前絕后的冒險創舉”作出合理解釋。(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破法]關于原因,抓住關鍵信息:“奢侈的冒險”“幾乎沒有產生什么商業利益”“明朝政府對航海缺乏持久的興趣”“未能抓住發展海上力量的機會”進行分析。關于啟示,結合所學,從鄭和下西洋對當時及后世影響角度分析。[成果展示]解釋: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壯舉,其規模之大、歷時之久、航程之遠,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比歐洲的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鄭和下西洋進一步推動了華僑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鄭和下西洋的主觀目的是宣揚國威,不計經濟效益,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問題。隨著國力衰退,航海的壯舉也悄然結束。【史論闡釋】一、明代民族政策的積極影響1.國家統一:少數民族保留原有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統一。2.經濟發展:北方邊境維持一段時間的穩定,為明朝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3.民族交融:對邊疆少數民族和內地的少數民族采取兼容并包政策,有利于民族交融。二、明朝時期對外交往呈現的歷史特征發展 趨勢 (1)明初實行相對開放的外交政策 (2)明朝中后期,因倭寇之患,實行“海禁”政策,逐漸走向“閉關”新舊 交替 (1)明朝時期,世界經歷了從古代到近代的轉變 (2)傳統朝貢體系依然存在,西方列強開始侵擾中國,西學開始傳入中國和平 外交 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友好往來、和平相處的對外交往理念政治 優先 (1)宣揚天朝大國的政治目的,是明朝對外交往的顯著特點 (2)對外交往缺乏深層的經濟動力,阻礙了中國融入世界的進程,是中國逐漸落伍的重要原因優勢 明顯 (1)明朝在與西方國家的貿易中,占據著絕對的優勢,處于出超地位 (2)瓷器、絲綢、茶葉等商品大量輸往世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點撥 “海禁”政策妨礙了海外市場的擴展,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課堂練習【題組1】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2023·珠海高一檢測)明太祖說:“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基于這一認識,明太祖 ( )A.設立廠衛特務機構 B.設立內閣輔佐政務C.允許外戚參與政務 D.廢除宰相權分六部解析:選D。根據“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可知明太祖認為在宰相制度下,相權會對皇權造成嚴重的威脅,不利于君主專制統治,因此他廢除了宰相,權分六部,D正確;設立廠衛特務機構不是為了限制相權,排除A;設立內閣的是明成祖,排除B;明太祖廢除宰相也沒有允許外戚參與政務,排除C。2.(2023·梅州高一檢測)明朝時期,正式確立內閣制度的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雍正帝解析:選B。抓住關鍵信息“明朝”“確立內閣制度”,內閣是明成祖時期設立的,B正確。拓展延伸:明朝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1)進步性①有利于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穩定和重建社會秩序。②有利于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③有利于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2)消極性:將全國統治置于一人之下,杜絕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預,加劇了統治危機。3.如圖所示政治制度出現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唐朝解析:選C。本題考查內閣設立的時間。根據所學可知,明成祖設立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掌握最終決定的權力,故選C,排除A、B、D。【補償訓練】 自秦代以后,君權逐步加強,曾有一些大臣說:“昭代本無相名,吾儕止供票擬。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這些大臣應是 (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長官C.明代的內閣大學士 D.清代的軍機大臣解析:選C。本題考查明朝內閣的職責。根據材料“吾儕止供票擬”“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可知,該大臣有票擬的權力,具有顧問身份,與內閣大學士的職責相符,故選C。秦代的三公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掌管全國政務,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圖籍和監察百官,排除A。唐代的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負責草擬政令,門下省掌封駁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排除B。清代的軍機大臣協助皇帝處理奏折,并承皇帝旨意撰擬諭旨,上傳下達,排除D。【題組2】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4.(2023·深圳高一檢測)《明史》記載:“(鄭和下西洋)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據此判斷鄭和下西洋的初衷是 ( )A.了解海外形勢 B.開拓貿易市場C.彰顯明朝國威 D.加強友好往來解析:選C。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反映出鄭和下西洋的初衷是彰顯明朝國威,C正確;材料不能說明鄭和下西洋目的在于了解海外形勢,排除A;開拓貿易市場與“耀兵異域”不符,排除B;加強友好往來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D。【深化點撥】鄭和下西洋踐行了“懷遠以德”的觀念,使明王朝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拓展了朝貢體系。5.(2023·佛山高一檢測)“鄭和七次遠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它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這段話贊譽鄭和下西洋 ( )A.增加了明王朝的財政收入B.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高超C.促進了中外之間友好交往D.推動了中國社會近代化解析:選C。根據材料“鄭和七次遠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它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到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C正確;鄭和七次下西洋,加重了明朝政府的財政負擔,排除A;B是鄭和下西洋的條件,排除;鄭和下西洋不能推動中國社會近代化,排除D。6.1553年,一隊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風浪,請求到濠鏡澳(澳門)晾曬“水濕貢物”,而后侵入中國澳門地區的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C.荷蘭 D.沙皇俄國解析:選B。本題考查葡萄牙對中國的侵略。明朝中后期,隨著新航路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活動日益頻繁。葡萄牙人借口晾曬被海水打濕的貨物,賄賂廣東香山縣的地方官,獲得在澳門的租住權,故選B,A、C、D排除。7.新航路的開辟拉開了西歐殖民擴張的序幕。在列強擴張過程中曾一度占領中國臺灣的國家是( )A.法國 B.葡萄牙 C.英國 D.荷蘭解析:選D。本題考查荷蘭對中國的侵略。在早期殖民擴張中侵犯我國臺灣的是荷蘭,后來鄭成功收復臺灣,故選D,排除A、B、C。【題組3】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8.1571年,某位少數民族首領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基本維持了邊疆的和平局面。該首領是 ( )A.完顏阿骨打 B.俺答汗C.努爾哈赤 D.皇太極解析:選B。本題考查明朝與蒙古的關系。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故選B,完顏阿骨打、努爾哈赤、皇太極都是女真族的首領,排除A、C、D。9.中國古代歷朝政府非常重視東北地區的經營和管理,下列選項中為明朝政府設立的管理機構是( )A.黑水都督府 B.渤海都督府C.安東都護府 D.奴兒干都司解析:選D。本題考查明朝對東北地區的管理。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管理東北地區,明朝政府設立了奴兒干都司,故選D。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安東都護府是唐朝在東北地區設立的機構,A、B、C錯誤。【深化點撥】奴兒干都司對東北地區實行羈縻統治,用軍事打擊和政治壓力加以控制,以經濟和物質利益給予撫慰。10.女真人開始建立全國性的政權的標志是 ( )A.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B.皇太極將女真改為滿洲C.皇太極稱帝建立大清D.清軍入關并遷都北京解析:選D。本題考查女真人開始建立全國性的政權的標志。1644年,清軍入關,開始建立全國性的政權,故選D;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是在1616年,并未建立全國性的政權,排除A;皇太極將女真族名改為滿洲是在1636年,沒有建立起全國性的政權,排除B;皇太極稱帝建立大清是在1636年,沒有建立起全國性的政權,排除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四單元 第12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 導學案(學生版)2023-2024 部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上冊.docx 第四單元 第12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 導學案(教師版)2023-2024 部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上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