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四單元 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導學案2023-2024 部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四單元 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導學案2023-2024 部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上冊

資源簡介

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課標·定位 核心·導學
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唯物史觀) 1.了解“三個發展”: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商品經濟的繁榮 2.關注“兩個趨向”:個性自由和反專制思想出現、西學東漸出現 3.把握“一個總結”:傳統科技出現總結性科學巨著
學習任務一 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
【活動】閱讀教材第一目,思考明清時期經濟的發展有哪些表現,又有何局限。
1.農業的發展
(1)背景:隨著 ,明朝后期,一些新的農作物品種輸入中國。
(2)表現
①糧食:高產糧食作物玉米、 的推廣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
②經營:江南等地區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 品種繁多,種植廣泛,很多農民還兼營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以獲取更多的收入。
2.手工業的進步
(1)手工業各行業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2)資本主義萌芽
①產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區的絲織、榨油、制瓷等行業中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
②表現:開設 ,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
③發展:這類情況在清朝繼續有所發展。
3.商品經濟繁榮
(1)白銀成為主要貨幣
自明朝后期起,美洲等地的 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也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
(2)商幫形成
一些地方的人以經商聞名,形成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如 和 。
4.社會局限
(1)經濟基礎: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 還占據壓倒優勢。
(2)政治制度:日益僵化的 ,也壓制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
[情境·新創設]
清代道光年間,山西忻州詩人王錫綸曾在詩中寫道:“某家攜歸萬斛裝,某客手揮千金便。”
思考:詩中反映了什么現象
學習任務二 明至清中葉的文化
【活動1】閱讀教材第二目,分析明末清初思想領域有何變化。
1.陸王心學
背景 逐漸失去活力
興起 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陸九淵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一套以“ ”為核心的理論
內容 “良知”就是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 ”,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發現、擴充和踐行,這樣就可以達到圣賢境界
評價 (1)強調 ,激勵人們奮發立志 (2)以自己的內心為準則,又隱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3)帶有主觀唯心主義傾向
2.李贄的思想
(1)內容:提倡 ,蔑視權威和教條,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
(2)影響: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震動。
3.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
背景 明末清初
代表 人物 黃宗羲 (1)嚴厲抨擊 ,稱專制帝王為“天下之大害” (2)反對重農抑商觀念,提出“ ”
顧炎武 (1)批判 的政治制度。 (2)顧炎武認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被后人概括為“天下興亡, ”。
王夫之
[易錯·明辨析]
(1)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要達到圣賢境界,需要“致良
知”。 ( )
(2)李贄提倡個性自由,對傳統倫理道德標準進行批判,其思想已不再是儒家
思想。 ( )
(3)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批判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試圖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 ( )
【活動2】閱讀教材第三目,思考明清小說與戲曲發展的背景及表現。
1.背景
(1)經濟:城市 繁榮。
(2)生活:社會娛樂活動豐富。
(3)文化: 進一步普及。
2.表現
(1)小說
作者 時間 成就 意義
施耐庵 元末 明初 《 》 是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了 的寫作體裁
羅貫中 元末 明初 《三國志通 俗演義》
吳承恩 明朝 中期 《 》 神話小說的杰作
吳敬梓 清朝 中期 《 》 的杰作
曹雪芹 清朝 中期 《 》 是我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
(2)戲曲
傳奇 作家有明朝 、清朝孔尚任等
昆曲 發源于江蘇 一帶,長期流行
京劇 清朝 年間,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 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而形成,并且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
[易錯·明辨析]
(1)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是《水滸傳》和《三國志通俗演義》,開創了章回體的寫作體裁。 ( )
(2)《儒林外史》是明朝吳承恩創作的長篇小說,是中國古代神魔小說的
杰作。 ( )
(3)清朝道光年間,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形成了昆曲。 ( )
【活動3】閱讀教材第四目,概括明清科技的成就,指出科技領域出現了什么新現象。
1.傳統科技
作者 科技著作 主要內容或貢獻
李時珍 《 》 分別系統記載了中國古代醫藥學、農學、工藝學的相關知識,在各自領域對傳統科學技術進行了總結
徐光啟 《 》
宋應星 《 》
徐弘祖 《 》 是一部地理和地質學名著
2.西學東漸
背景 從明朝后期起,一些歐洲 傳教士前來中國傳教
代表 意大利人 等
目的 借助傳播 傳教
表現 (1)與開明中國士大夫合作翻譯西方科學書籍 (2)清朝前期,傳教士運用歐洲先進 ,幫助清廷繪制了較為精確的全國地圖
評價 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
[教材·再開發]
觀察教材“利瑪竇在中國刊印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摹本)”: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曾經把子午線從世界地圖中央向西移動170度,使中國正好處于《坤輿萬國全圖》的中央,他這樣做的目的何在
主題 明清時期的經濟與文化
【情境探究】
1.獲取信息——明清農業
史料 明清農業較之前代的發展相比,在農作物品種的增加、多種經營方式的推廣方面,則有比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玉米、番薯、馬鈴薯自海外傳入中國,它們不僅單位畝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明清時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種植日益廣泛,產品大量流入市場。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農業發展的特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破法]抓住關鍵信息:“農作物品種的增加”“多種經營方式的推廣”“玉米、番薯、馬鈴薯自海外傳入”“產品大量流入市場”。
[成果展示]
特點:農作物品種增加;經營方式多樣;高產作物的引進;農產品商品化趨勢加強等。
2.分析問題——明清商業
史料 明正德年間松江府青浦縣的朱家角“商賈湊聚,貿易花布……為今巨鎮”。在江南地區,史載“鬻諸雙林鎮,為織包頭紗之用”。在17世紀,僅荷蘭東印度公司就運出景德鎮等中國瓷器1 600萬件。制瓷業的發展不僅帶來巨額的利潤,也帶來了更多的自由雇工。
——摘編自林家豪《明代工商業城鎮的形成與
經濟發展的內在關系》
[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明后期江南市鎮的新變化。(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破法]抓住關鍵信息:“商賈湊聚”“織包頭紗之用”“荷蘭東印度公司就運出景德鎮等中國瓷器” “更多的自由雇工”進行分析。
[成果展示]
新變化:出現專業化市鎮;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生聯系;自由雇工增多。
3.論證觀點——明清之際的文化
史料 明清之際的文化,橫亙在傳統和近代的交界處。近年來,學術界關于明清之際文化的性質,有多種意見。在這些意見中,存在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明清之際是“中國哲學的啟蒙”,其性質與西方的文藝復興相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明清之際的文化是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的自我調整”,絕不是“啟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時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陳衛平《第一頁與胚胎:明清之際的中西文
化比較》
[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任選一種觀點加以論證。(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破法]抓住關鍵信息:“明清之際是‘中國哲學的啟蒙’,其性質與西方的文藝復興相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明清之際的文化是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的自我調整’,絕不是‘啟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時天空中的‘一抹晚霞’”進行分析。
[成果展示]
“曙光說”:明清時期,西學東漸與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促進了進步思想家的出現,他們反對君主專制,提倡經世致用,主張“工商皆本”,迎合了近代歷史的發展潮流,并對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思潮的興起產生了啟蒙作用。
“晚霞說”: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儒家思想仍占統治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極其緩慢。明清的進步思想未能從根本上突破傳統文化的桎梏,只是對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發展,最終也沒有改變中國落后于西方的命運。
【史論闡釋】
一、明至清中葉經濟出現的新現象
領域 闡釋
農業 (1)高產農作物如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提高了糧食總產量 (2)農業生產結構發生變化,經濟作物品種繁多,農業生產商品化趨勢加強
手工 業 (1)手工業地域分工明顯 (2)紡織、榨油、制瓷等行業出現新的經營方式,出現自由雇傭勞動
商業 (1)白銀交易盛行 (2)長途和大額貿易得到發展 (3)涌現出地域性的商人群體
城市 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興起,地區性商業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
社會 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以及對人身依附關系的控制逐漸減弱
人口 人口迅猛增長,人口密集地區的人口逐漸向邊地遷徙,海外移民的規模逐漸擴大
外貿 實行“海禁”、閉關自守政策,影響了經濟的對外交流與發展
點撥 西歐用從美洲掠奪的白銀換取中國的商品,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推動了“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的實行。
二、阻礙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因素
角度 闡釋
市場 (1)農民貧困、購買力低下 (2)自然經濟的封閉性造成國內市場狹小 (3)閉關政策很難形成海外市場
資金 重農抑商政策使地主、商人往往把賺來的錢大量買房置地,嚴重影響了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
勞動力 自然經濟把農民牢固地束縛在土地上,造成自由勞動力缺乏
政策 政府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對商品征收重稅,并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規模;對外推行閉關自守政策,這都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政治 專制集權統治和傳統綱常禮教阻滯著社會結構的更新、變革
點撥 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直到19世紀鴉片戰爭前,仍只是稀疏地存在,中國未能像西歐那樣進入工場手工業時代。
三、明清之際進步思想的評價
角度 闡釋
積極性 (1)根植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工商階層的興起,為儒學的發展變革注入新的活力,使儒學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近 (2)帶有早期啟蒙性質,強烈沖擊了君主專制統治,給后世民眾以深刻的啟迪,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啟蒙的歷史進步性
消極性 (1)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2)未明確提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本質上仍屬于傳統儒學的范疇
點撥 由于自然經濟、專制集權和文化專制的阻礙,早期民主思想的發展極其有限,未能占據思想界的統治地位,未能促成中國社會的轉型。
四、明清時期科的特點及科技發展受阻的原因
1.特點
特點 闡釋
世界領先 中國在傳統科技領域仍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系統總結 帶有明顯的總結性色彩,如《本草綱目》 《農政全書》《天工開物》分別系統記載中國古代醫藥學、農學、工藝學的相關知識,在各自領域對傳統科學技術進行了總結
西學東漸 出現西學東漸的新特征,如歐洲先進水利方法的傳入,歐洲自然科學著作的翻譯、傳入等
2.科技發展受阻的原因
角度 闡釋
政治 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和封建制度的漸趨衰落
經濟 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
文化 (1)科學技術的創新缺乏經濟推動力;(2)八股取士及大興文字獄,使人才受到嚴重束縛
點撥 明清時期,中國科技由發展轉為停滯,仍以實用性、經驗性為宗旨,中國科技已經落后于世界,未能進一步推動中國生產力和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課堂練習
【題組1】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
1.從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婦女經常成為小說的主人公。這是由于 (  )
A.程朱理學衰弱 B.商品經濟發展
C.農耕經濟的強化 D.西學的傳播
拓展延伸:商品經濟繁榮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較為安定。
(2)高產農作物的引進。
(3)農業、手工業商品化趨勢加強。
(4)新航路開辟后,白銀大量流入。
2.(2022·廣東合格考)1638年,有一位西班牙海軍軍官說:“中國皇帝能夠用來自秘魯的銀條修建一座宮殿。”另一位意大利旅行家曾記載:“中國人曾稱呼西班牙國王為‘白銀之王’。”這說明當時 (  )
A.鴉片走私導致中國白銀外流
B.海禁阻礙中國經濟發展
C.西方對中國的殖民侵擾加劇
D.美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
拓展延伸: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的原因及對晚明經濟發展的影響
(1)原因
①歐洲新航路開辟以及對美洲殖民地的掠奪。
②西方對中國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的需求。
③中國自然經濟對西方商品的抵制作用,在中西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
(2)影響
①促進了商業發展、市場擴大和農業、手工業的專業化生產。
②促進了賦稅制度的改革。
③滿足了國內對貨幣的需求,也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促進了晚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④政府對社會資源的壟斷被打破。
3.(2022·廣東合格考)明朝后期姚旅提出,“古有四民……以為今有二十四民”,以為除士、農、工、商及兵、僧之外,還有道家、醫者、卜者、星命等十八民。這十八民“皆不稼不穡”,卻“家懸鐘鼓,比樂公侯”。這反映了明朝后期 (  )
A.程朱理學失去正統地位
B.商品經濟繁榮
C.朝廷廢除重農抑商政策
D.人口急劇膨脹
【題組2】思想領域的變化
4.(2022·廣東合格考)顧炎武認為,凡是有益的思考,必定結合“國家治亂之源,生民根本之計”。據此可知,他的主張是 (  )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工商皆本 D.經世致用
5.(2023·廣州高一檢測)有學者指出,中國文化似一條壯觀偉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15世紀,“它終于淤塞成一個醬缸”,而王守仁的心學“是醬缸文化的最后一劑解藥”。王守仁心學理論的核心是 (  )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個性自由 D.反對專制
6.明末清初三大家指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循天下之公”。這些主張的相同點是 (  )
A.抨擊君主專制 B.反對君主制度
C.倡導離經叛道 D.提倡君主立憲
7.(2023·汕頭高一檢測)黃宗羲認為,“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顧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興工商業。這些言論 (  )
A.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
B.突破儒家思想的藩籬
C.體現工商皆本的主張
D.促進商人地位的提高
【題組3】小說與戲曲及科技
8.清中期出現了反對八股文和科舉制,諷刺士子醉心功名的諷刺小說。其代表性作品是 (  )
A.《水滸傳》 B.《西游記》
C.《儒林外史》 D.《紅樓夢》
拓展延伸:影響明清小說的因素
(1)素材來源:中國古代悠久的歷史文化等為小說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文學素材。
(2)物質基礎:城市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人們的社會生活日益豐富。
(3)社會基礎:市民階層要求文學作品進一步通俗化。
(4)個人因素:作者豐富的生活閱歷、知識水平,對社會生活的深刻觀察等。
9.被后人譽為“東方藥物巨典”的古代醫藥學總結性著作是 (  )
A.《千金方》 B.《資治通鑒》
C.《夢溪筆談》 D.《本草綱目》
10.公元1790年,為慶祝乾隆皇帝80大壽,徽班進京,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其他戲曲的藝術成分,最終發展為 (  )
A.雜劇 B.散曲 C.昆曲 D.京劇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課標·定位 核心·導學
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唯物史觀) 1.了解“三個發展”: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商品經濟的繁榮 2.關注“兩個趨向”:個性自由和反專制思想出現、西學東漸出現 3.把握“一個總結”:傳統科技出現總結性科學巨著
學習任務一 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
【活動】閱讀教材第一目,思考明清時期經濟的發展有哪些表現,又有何局限。
1.農業的發展
(1)背景: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農作物品種輸入中國。
(2)表現
①糧食:高產糧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
②經營:江南等地區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經濟作物品種繁多,種植廣泛,很多農民還兼營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以獲取更多的收入。
2.手工業的進步
(1)手工業各行業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2)資本主義萌芽
①產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區的絲織、榨油、制瓷等行業中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
②表現:開設工場,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
③發展:這類情況在清朝繼續有所發展。
3.商品經濟繁榮
(1)白銀成為主要貨幣
自明朝后期起,美洲等地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也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
(2)商幫形成
一些地方的人以經商聞名,形成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如徽商和晉商。
4.社會局限
(1)經濟基礎: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還占據壓倒優勢。
(2)政治制度: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也壓制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
[情境·新創設]
清代道光年間,山西忻州詩人王錫綸曾在詩中寫道:“某家攜歸萬斛裝,某客手揮千金便。”
思考:詩中反映了什么現象
提示: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學習任務二 明至清中葉的文化
【活動1】閱讀教材第二目,分析明末清初思想領域有何變化。
1.陸王心學
背景 程朱理學逐漸失去活力
興起 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陸九淵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為核心的理論
內容 “良知”就是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發現、擴充和踐行,這樣就可以達到圣賢境界
評價 (1)強調主觀能動性,激勵人們奮發立志 (2)以自己的內心為準則,又隱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3)帶有主觀唯心主義傾向
2.李贄的思想
(1)內容:提倡個性自由,蔑視權威和教條,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
(2)影響: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震動。
3.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
背景 明末清初社會的劇烈動蕩
代表 人物 黃宗羲 (1)嚴厲抨擊君主專制制度,稱專制帝王為“天下之大害” (2)反對重農抑商觀念,提出“工商皆本”
顧炎武 (1)批判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 (2)顧炎武認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被后人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王夫之
[易錯·明辨析]
(1)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要達到圣賢境界,需要“致良
知”。 (√)
(2)李贄提倡個性自由,對傳統倫理道德標準進行批判,其思想已不再是儒家
思想。 (×)
提示:李贄對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等傳統倫理道德標準進行批判,但他并不反對儒學,他的思想給儒學發展注入了活力,其思想依舊屬于儒家思想。
(3)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批判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試圖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 (×)
提示: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反對君主專制,提出了限制君權的設想,體現了早期民主思想,但尚未提出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的主張。
【活動2】閱讀教材第三目,思考明清小說與戲曲發展的背景及表現。
1.背景
(1)經濟:城市商品經濟繁榮。
(2)生活:社會娛樂活動豐富。
(3)文化:文化知識進一步普及。
2.表現
(1)小說
作者 時間 成就 意義
施耐庵 元末 明初 《水滸傳》 是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了章回體的寫作體裁
羅貫中 元末 明初 《三國志通 俗演義》
吳承恩 明朝 中期 《西游記》 神話小說的杰作
吳敬梓 清朝 中期 《儒林外史》 諷刺小說的杰作
曹雪芹 清朝 中期 《紅樓夢》 是我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
(2)戲曲
傳奇 作家有明朝湯顯祖、清朝孔尚任等
昆曲 發源于江蘇昆山一帶,長期流行
京劇 清朝道光年間,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而形成,并且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
[易錯·明辨析]
(1)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是《水滸傳》和《三國志通俗演義》,開創了章回體的寫作體裁。 (√)
(2)《儒林外史》是明朝吳承恩創作的長篇小說,是中國古代神魔小說的
杰作。 (×)
提示:《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是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杰作;吳承恩創作的長篇小說是《西游記》,是中國古代神話小說的杰作。
(3)清朝道光年間,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形成了昆曲。 (×)
提示: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形成的是京劇。
【活動3】閱讀教材第四目,概括明清科技的成就,指出科技領域出現了什么新現象。
1.傳統科技
作者 科技著作 主要內容或貢獻
李時珍 《本草綱目》 分別系統記載了中國古代醫藥學、農學、工藝學的相關知識,在各自領域對傳統科學技術進行了總結
徐光啟 《農政全書》
宋應星 《天工開物》
徐弘祖 《徐霞客游記》 是一部地理和地質學名著
2.西學東漸
背景 從明朝后期起,一些歐洲天主教傳教士前來中國傳教
代表 意大利人利瑪竇等
目的 借助傳播科學知識傳教
表現 (1)與開明中國士大夫合作翻譯西方科學書籍 (2)清朝前期,傳教士運用歐洲先進測繪技術,幫助清廷繪制了較為精確的全國地圖
評價 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
[教材·再開發]
觀察教材“利瑪竇在中國刊印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摹本)”: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曾經把子午線從世界地圖中央向西移動170度,使中國正好處于《坤輿萬國全圖》的中央,他這樣做的目的何在
提示:迎合清朝統治者“天朝上國”的心理。
主題 明清時期的經濟與文化
【情境探究】
1.獲取信息——明清農業
史料 明清農業較之前代的發展相比,在農作物品種的增加、多種經營方式的推廣方面,則有比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玉米、番薯、馬鈴薯自海外傳入中國,它們不僅單位畝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明清時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種植日益廣泛,產品大量流入市場。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農業發展的特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破法]抓住關鍵信息:“農作物品種的增加”“多種經營方式的推廣”“玉米、番薯、馬鈴薯自海外傳入”“產品大量流入市場”。
[成果展示]
特點:農作物品種增加;經營方式多樣;高產作物的引進;農產品商品化趨勢加強等。
2.分析問題——明清商業
史料 明正德年間松江府青浦縣的朱家角“商賈湊聚,貿易花布……為今巨鎮”。在江南地區,史載“鬻諸雙林鎮,為織包頭紗之用”。在17世紀,僅荷蘭東印度公司就運出景德鎮等中國瓷器1 600萬件。制瓷業的發展不僅帶來巨額的利潤,也帶來了更多的自由雇工。
——摘編自林家豪《明代工商業城鎮的形成與
經濟發展的內在關系》
[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明后期江南市鎮的新變化。(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破法]抓住關鍵信息:“商賈湊聚”“織包頭紗之用”“荷蘭東印度公司就運出景德鎮等中國瓷器” “更多的自由雇工”進行分析。
[成果展示]
新變化:出現專業化市鎮;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生聯系;自由雇工增多。
3.論證觀點——明清之際的文化
史料 明清之際的文化,橫亙在傳統和近代的交界處。近年來,學術界關于明清之際文化的性質,有多種意見。在這些意見中,存在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明清之際是“中國哲學的啟蒙”,其性質與西方的文藝復興相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明清之際的文化是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的自我調整”,絕不是“啟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時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陳衛平《第一頁與胚胎:明清之際的中西文
化比較》
[研討交流]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任選一種觀點加以論證。(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破法]抓住關鍵信息:“明清之際是‘中國哲學的啟蒙’,其性質與西方的文藝復興相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明清之際的文化是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的自我調整’,絕不是‘啟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時天空中的‘一抹晚霞’”進行分析。
[成果展示]
“曙光說”:明清時期,西學東漸與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促進了進步思想家的出現,他們反對君主專制,提倡經世致用,主張“工商皆本”,迎合了近代歷史的發展潮流,并對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思潮的興起產生了啟蒙作用。
“晚霞說”: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儒家思想仍占統治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極其緩慢。明清的進步思想未能從根本上突破傳統文化的桎梏,只是對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發展,最終也沒有改變中國落后于西方的命運。
【史論闡釋】
一、明至清中葉經濟出現的新現象
領域 闡釋
農業 (1)高產農作物如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提高了糧食總產量 (2)農業生產結構發生變化,經濟作物品種繁多,農業生產商品化趨勢加強
手工 業 (1)手工業地域分工明顯 (2)紡織、榨油、制瓷等行業出現新的經營方式,出現自由雇傭勞動
商業 (1)白銀交易盛行 (2)長途和大額貿易得到發展 (3)涌現出地域性的商人群體
城市 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興起,地區性商業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
社會 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以及對人身依附關系的控制逐漸減弱
人口 人口迅猛增長,人口密集地區的人口逐漸向邊地遷徙,海外移民的規模逐漸擴大
外貿 實行“海禁”、閉關自守政策,影響了經濟的對外交流與發展
點撥 西歐用從美洲掠奪的白銀換取中國的商品,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推動了“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的實行。
二、阻礙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因素
角度 闡釋
市場 (1)農民貧困、購買力低下 (2)自然經濟的封閉性造成國內市場狹小 (3)閉關政策很難形成海外市場
資金 重農抑商政策使地主、商人往往把賺來的錢大量買房置地,嚴重影響了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
勞動力 自然經濟把農民牢固地束縛在土地上,造成自由勞動力缺乏
政策 政府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對商品征收重稅,并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規模;對外推行閉關自守政策,這都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政治 專制集權統治和傳統綱常禮教阻滯著社會結構的更新、變革
點撥 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直到19世紀鴉片戰爭前,仍只是稀疏地存在,中國未能像西歐那樣進入工場手工業時代。
三、明清之際進步思想的評價
角度 闡釋
積極性 (1)根植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工商階層的興起,為儒學的發展變革注入新的活力,使儒學更趨實事求是,與國計民生靠得更近 (2)帶有早期啟蒙性質,強烈沖擊了君主專制統治,給后世民眾以深刻的啟迪,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啟蒙的歷史進步性
消極性 (1)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2)未明確提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本質上仍屬于傳統儒學的范疇
點撥 由于自然經濟、專制集權和文化專制的阻礙,早期民主思想的發展極其有限,未能占據思想界的統治地位,未能促成中國社會的轉型。
四、明清時期科的特點及科技發展受阻的原因
1.特點
特點 闡釋
世界領先 中國在傳統科技領域仍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系統總結 帶有明顯的總結性色彩,如《本草綱目》 《農政全書》《天工開物》分別系統記載中國古代醫藥學、農學、工藝學的相關知識,在各自領域對傳統科學技術進行了總結
西學東漸 出現西學東漸的新特征,如歐洲先進水利方法的傳入,歐洲自然科學著作的翻譯、傳入等
2.科技發展受阻的原因
角度 闡釋
政治 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和封建制度的漸趨衰落
經濟 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
文化 (1)科學技術的創新缺乏經濟推動力;(2)八股取士及大興文字獄,使人才受到嚴重束縛
點撥 明清時期,中國科技由發展轉為停滯,仍以實用性、經驗性為宗旨,中國科技已經落后于世界,未能進一步推動中國生產力和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課堂練習
【題組1】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
1.從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婦女經常成為小說的主人公。這是由于 (  )
A.程朱理學衰弱 B.商品經濟發展
C.農耕經濟的強化 D.西學的傳播
解析:選B。本題考查商品經濟的發展對文化的影響。根據材料“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婦女經常成為小說的主人公”可知,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市民階層的壯大,促成了人們價值觀的變化,小說等適應市民階層文化需求的文學開始關注商人等群體,故選B。明朝程朱理學占據思想界的統治地位,程朱理學并未衰弱,排除A。農耕經濟的強化,進一步鞏固了傳統的儒家思想,不利于人們價值觀的轉變,排除C。西學的傳播促進了國人視野的開闊,推動了早期民主思想的產生,與材料中商人等成為小說主人公無關,排除D。
拓展延伸:商品經濟繁榮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較為安定。
(2)高產農作物的引進。
(3)農業、手工業商品化趨勢加強。
(4)新航路開辟后,白銀大量流入。
2.(2022·廣東合格考)1638年,有一位西班牙海軍軍官說:“中國皇帝能夠用來自秘魯的銀條修建一座宮殿。”另一位意大利旅行家曾記載:“中國人曾稱呼西班牙國王為‘白銀之王’。”這說明當時 (  )
A.鴉片走私導致中國白銀外流
B.海禁阻礙中國經濟發展
C.西方對中國的殖民侵擾加劇
D.美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
解析:選D。本題考查美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根據材料“中國皇帝能夠用來自秘魯的銀條修建一座宮殿”“中國人曾稱呼西班牙國王為‘白銀之王’”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用掠奪的美洲白銀購買中國商品,美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故選D。18世紀后半葉開始,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大規模向中國走私鴉片,造成了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與材料中美洲白銀流入中國不符,排除A。明朝實行海禁政策阻礙了中國經濟發展,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明朝中期以后,西方對中國的殖民侵擾加劇,威脅中國沿海安全,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
拓展延伸: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的原因及對晚明經濟發展的影響
(1)原因
①歐洲新航路開辟以及對美洲殖民地的掠奪。
②西方對中國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的需求。
③中國自然經濟對西方商品的抵制作用,在中西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
(2)影響
①促進了商業發展、市場擴大和農業、手工業的專業化生產。
②促進了賦稅制度的改革。
③滿足了國內對貨幣的需求,也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促進了晚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④政府對社會資源的壟斷被打破。
3.(2022·廣東合格考)明朝后期姚旅提出,“古有四民……以為今有二十四民”,以為除士、農、工、商及兵、僧之外,還有道家、醫者、卜者、星命等十八民。這十八民“皆不稼不穡”,卻“家懸鐘鼓,比樂公侯”。這反映了明朝后期 (  )
A.程朱理學失去正統地位
B.商品經濟繁榮
C.朝廷廢除重農抑商政策
D.人口急劇膨脹
解析:選B。本題考查明朝后期商品經濟的繁榮。根據材料“這十八民‘皆不稼不穡’,卻‘家懸鐘鼓,比樂公侯’”可知,明朝后期除了士農工商之外,還有其他分工較細的行業,而且這些行業的收入較高,這說明明朝后期商品經濟繁榮,故選B。明朝后期程朱理學依然處于正統地位,排除A。明朝后期依然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C。行業種類增多不等于人口增加,排除D。
【題組2】思想領域的變化
4.(2022·廣東合格考)顧炎武認為,凡是有益的思考,必定結合“國家治亂之源,生民根本之計”。據此可知,他的主張是 (  )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工商皆本 D.經世致用
解析:選D。本題考查顧炎武的思想主張。根據材料“國家治亂之源,生民根本之計”,可知顧炎武強調士大夫應當心懷天下的經世致用思想,故選D。格物致知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致良知”是王守仁的主張,排除B。材料內容與工商皆本無關,排除C。
【深化點撥】“經世致用”是指學習應以治事、救世為急務,勇于任事,致力創新,反對當時的偽理學家不切實際的空虛之學。
5.(2023·廣州高一檢測)有學者指出,中國文化似一條壯觀偉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15世紀,“它終于淤塞成一個醬缸”,而王守仁的心學“是醬缸文化的最后一劑解藥”。王守仁心學理論的核心是 (  )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個性自由 D.反對專制
解析:選B。結合所學知識,心學家認為“理”在心中,“心即理也”,所以強調人們應該通過自我反省實現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來恢復人的本心,B正確;格物致知是理學家探索天理的途徑,排除A;心學歸根結底是維護封建統治,扼殺人性的,排除C;心學依然屬于儒學的范疇,主要服務于封建統治的需要,排除D。
6.明末清初三大家指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循天下之公”。這些主張的相同點是 (  )
A.抨擊君主專制 B.反對君主制度
C.倡導離經叛道 D.提倡君主立憲
解析:選A。本題考查明末清初進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張。據材料可知,明末清初三大家的思想主張都體現了抨擊君主專制的觀點,故選A。三大家都是封建士大夫的代表,不反對君主制度,也不可能提出資本主義性質的君主立憲制,B、D錯誤。離經叛道是李贄的主張,C錯誤。
7.(2023·汕頭高一檢測)黃宗羲認為,“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顧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興工商業。這些言論 (  )
A.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
B.突破儒家思想的藩籬
C.體現工商皆本的主張
D.促進商人地位的提高
解析:選C。根據“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等信息可得出明末清初的幾位思想家主張工商皆本,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體現,C正確;A、B、D說法錯誤,排除。
【題組3】小說與戲曲及科技
8.清中期出現了反對八股文和科舉制,諷刺士子醉心功名的諷刺小說。其代表性作品是 (  )
A.《水滸傳》 B.《西游記》
C.《儒林外史》 D.《紅樓夢》
解析:選C。本題考查清朝的諷刺性小說。清中期的《儒林外史》中出現了反對八股文和科舉制,諷刺士子醉心功名的內容,如《范進中舉》等,故選C。《水滸傳》是反映宋朝時期農民起義的小說,排除A;《西游記》是反映玄奘西游求佛法的神話小說,排除B;《紅樓夢》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為線索,揭示封建社會走向衰落的歷史,排除D。
拓展延伸:影響明清小說的因素
(1)素材來源:中國古代悠久的歷史文化等為小說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文學素材。
(2)物質基礎:城市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人們的社會生活日益豐富。
(3)社會基礎:市民階層要求文學作品進一步通俗化。
(4)個人因素:作者豐富的生活閱歷、知識水平,對社會生活的深刻觀察等。
9.被后人譽為“東方藥物巨典”的古代醫藥學總結性著作是 (  )
A.《千金方》 B.《資治通鑒》
C.《夢溪筆談》 D.《本草綱目》
解析:選D。本題考查明朝的科技成就。明朝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編撰成《本草綱目》,它是中國古代醫藥學總結性著作,被后人譽為“東方藥物巨典”,故選D。《千金方》是唐朝醫學家孫思邈所著,它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藥學成果,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資治通鑒》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所著的編年體史學巨著,排除B。《夢溪筆談》是北宋科學家沈括所著,記載和總結了當時的許多科技成果,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C。
【深化點撥】《本草綱目》提出了較為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融入了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
10.公元1790年,為慶祝乾隆皇帝80大壽,徽班進京,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其他戲曲的藝術成分,最終發展為 (  )
A.雜劇 B.散曲 C.昆曲 D.京劇
解析:選D。本題考查清朝的戲曲成就。根據材料“徽班進京,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其他戲曲的藝術成分”可知,京劇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而形成,故選D。雜劇盛行于元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散曲盛行于元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昆曲形成于清朝之前,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乐县| 彭泽县| 静乐县| 建平县| 吉木萨尔县| 合阳县| 江口县| 巫山县| 方正县| 济源市| 曲阳县| 建水县| 大冶市| 东山县| 墨江| 杭锦旗| 晋城| 谷城县| 新津县| 彩票| 南丰县| 江津市| 班戈县| 白沙| 盖州市| 孝昌县| 溆浦县| 永靖县| 通渭县| 晋城| 古蔺县| 农安县| 泸西县| 霍山县| 石屏县| 丰宁| 莎车县| 潜山县| 塘沽区| 北川| 肇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