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兩次鴉片戰爭課標·定位 核心·導學1.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2.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1.把握“一個比較”:19世紀中期中外歷史走向的比較 2.關注“兩次戰爭”:兩次鴉片戰爭 3.認識“五個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由閉關走向開放、由朝貢外交轉向近代外交學習任務一 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活動】閱讀教材第一目,思考19世紀中期的世界和中國歷史走向有何不同。1.19世紀中期的世界(從【智選】中選出相對應的序號)方面 表現經濟 (1)工業革命后, 在英、法、美等國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2)英國社會生產力飛速增長,對 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政治 世界主要殖民主義國家都把矛頭指向中國 (1)英國:掌握著 ,把目標對準了亞洲 (2)法國:從 打開侵入亞洲的缺口 (3)俄國:侵入 (4)美國:積極參與到 中智選:①資本主義世界的霸權 ②越南 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④中國東北和新疆地區 ⑤市場和原料 ⑥侵華活動2.19世紀中期的中國方面 表現政治 仍停留在封建社會, 依舊頑固經濟 自給自足的 是主要的生產方式科技 科技落后軍事 八旗和綠營作戰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遠落后于英國的熱兵器社會 矛盾 社會階級矛盾激化,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教材·再開發]觀察課本“英國東印度公司設在印度的鴉片倉庫”圖,思考:鴉片輸入對中國有什么影響 影響:鴉片大量輸入,不僅使中國的社會經濟和國家財政遭到重大破壞和損失,也損害了中國人的健康。學習任務二 兩次鴉片戰爭【活動】閱讀教材第二目,思考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1.第一次鴉片戰爭(1)導火線——虎門銷煙原因 導致白銀大量外流,加劇了政治腐敗,削弱了軍隊戰斗力,加重了人民負擔過程 湖廣總督 將英美商人呈繳的走私鴉片在虎門海灘公開銷毀影響 ①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煙的決心 ②英國政府借此宣布對華發動戰爭(2)經過①1840年6月,英國遠征軍總司令懿律率英國遠征軍開進 ,發動侵略戰爭。②1842年8月,清政府戰敗。(3)結果:清政府被迫簽署大量不平等條約。時間 條約 內容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 割讓 、賠款2 100萬銀元、接受協定關稅以及開放五口通商等1843年 中英《虎門條約》 英、美、法三國獲得了協定關稅、 、 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等1844年 中美《望廈條約》1844年 中法《黃埔條約》(4)影響①《南京條約》等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長期影響了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②鴉片戰爭成為 的開端。2.第二次鴉片戰爭(1)原因①根本原因:列強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②直接原因:列強向清政府提出修訂條約的要求被拒絕。(2)經過時間 條約1856年 兩國對中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美、俄兩國以調停人面目出現1858年 清政府分別與英、法、美、俄四國簽訂1859年 英法聯軍進攻1860年 英法聯軍占領1860年 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迫使清政府簽訂(3)結果:清政府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時間 條約 影響1858年 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條約》 ①英、法獲取了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以及 等權益 ②實現 合法化1860年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1860年 中俄《北京條約》 ①承認 ②搶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 平方千米的中國土地 ③把俄方提出的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4)影響: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侵犯,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 。[情境·新創設]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有一幅浮雕格外引人注目:一箱又一箱的煙土傾倒入銷煙池中,在濃煙滾滾的混沌背景下是銷煙志士們鎮定而堅毅的神情。這一壯舉,被視為中國近代反侵略的序幕。思考:這幅浮雕所反映的著名歷史事件是什么 學習任務三 開眼看世界【活動】閱讀教材第三目,指出“開眼看世界”新思潮出現的背景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貢獻,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1.原因:清朝統治階級高層的封閉、愚昧與腐朽。2.表現代表 主要活動林則徐 在廣州開辦譯館,匯譯成《 》等書稿,供對外交涉時參考魏源 編成了《海國圖志》,該書被譽為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全書”,提出了“ ”的思想徐繼畬 撰成《 》,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3.影響:初步提出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易錯·明辨析](1)林則徐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 )(2)《瀛寰志略》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主題 兩次鴉片戰爭【情境探究】1.獲取信息——中西形勢史料西方 中國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44年,清軍入關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政體 1729年,軍機處設立,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1765年,珍妮紡紗機標志工業革命開始 1736年,乾隆親自祈谷于上天,以后每年如此,并建先蠶壇17、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 1602年,反對思想禁錮的李贄在獄中自殺1840年前后,英國率先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 1840年前后,中國處于內憂外患的前夜[研討交流]你能從上表中看出19世紀中期的西方與中國有哪些不同嗎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破法]結合表格內容,可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分析。[成果展示]西方:政治上確立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經濟上完成了工業革命,思想上啟蒙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中國:政治上君主專制制度強化,經濟上是傳統的自然經濟,思想上保守禁錮。2.分析問題——鴉片戰爭的影響史料一 按照《南京條約》,中國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并開放五個對外通商口岸——廣州、福州、寧波、廈門和上海。……中國還同意實行一種按照價值的5%固定下來的統一關稅,若要變動這一關稅,須經雙方同意。……此外,第二年締結了一個補充條約,承認英國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權;條約還包括一項最惠國條款,保證英國人享有中國在將來準予其他國家享受的附加特權。——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研討交流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在中國獲取的特權有何影響。(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開放五個對外通商口岸”“變動這一關稅,須經雙方同意”“承認英國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權”“最惠國條款”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成果展示1]①割讓香港島成為英國侵略中國的支點;②開放通商口岸便利對華商品輸出;③協商關稅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④治外法權使中國司法權遭到破壞;⑤片面最惠國待遇便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侵略。史料二 但無論什么時候我們談判條約的修訂,我們都可以提出建議……一、爭取廣泛地進入中華帝國的整個內地以及沿海各域。二、爭取揚子江的自由航行,并進入沿江兩岸直至南京為止(包括南京在內)的各域以及浙江沿海人煙稠密的各大城市……——1854年英國《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研討交流2]史料二所列舉的內容,英法等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得到了沒有 簡述你的理由。(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破法]結合史料二的設問,需要聯系第二次鴉片戰爭相關條約進行闡釋。[成果展示2]得到了。理由:通過《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增開了通商口岸,各國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3.論證觀點——對《南京條約》的看法史料 道光 皇帝 此外一切緊要事件必應籌及者,均著責成該大臣等一一分晰妥議,不厭反復詳明,務須永絕后患。該大臣既知善后難于措手,他國之不免生心,即應思前顧后,預為籌畫,于勉從下策之中力求弭患未然之計浙江 布政 使李 星沅 閱江南鈔寄合同(指《南京條約》),令人氣短,我朝金甌無缺,忽有此磋跌,至夷婦與大皇帝并書,且約中如贖城、給煙價、官員平行、漢奸免罪,公然大書特書,千秋萬世何以善后 耆英 照會 璞鼎 查 茲蒙大皇帝解嫌釋惑,恩準照舊通商,于廣州一處之外,又給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四處,俾得廣為貿易,實屬體恤有加。惟貴國所定條款,期于永久遵行;而中國也有盟言,必須預為要約。言歸于好,無話不可商量[研討交流]根據上述史料并結合所學,概述清朝君臣對《南京條約》的看法,并進行評論。(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第一小問看法,根據材料“均著責成該大臣等一一分晰妥議,不厭反復詳明,務須永絕后患”“閱江南鈔寄合同(指《南京條約》),令人氣短……公然大書特書,千秋萬世何以善后”“俾斯得廣為貿易,實屬體恤有加。惟貴國所定條款,期于永久遵行”等進行分析。第二小問評論,評論時,要堅持一分為二的方法,即看到積極方面、消極方面。[成果展示]看法:簽訂條約要一勞永逸,以絕后患;條約的簽署是莫大的恥辱,無法向歷史“交賬”;開辟通商口岸是皇帝的恩澤,雙方應廣為遵守。評論:清朝君臣對《南京條約》感到恥辱,極力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體現了一定的民族氣節;盲目維護所謂天朝的“體面”;缺乏近代國際知識,不懂得用近代國際法維護本國利益。【史論闡釋】鴉片戰爭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方面 闡釋政治 (1)社會性質: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前者是最主要矛盾 (3)革命任務:由反封建轉變為反封建反侵略,中國革命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濟 沖擊了中國的自然經濟,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客觀上促進中國經濟近代化思想 文化 一批先進的中國人開始覺醒,他們拋棄陳腐的觀念,重新認識世界,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發生變化外交 (1)清政府由閉關自守轉為被迫開放;(2)由朝貢外交轉為近代外交;(3)由盲目自大轉為對外妥協,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公開勾結社會 生活 西方的生活習俗傳入中國,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點撥 中國近代史是以民族危機與民族覺醒為主線交織的歷史,鴉片戰爭在帶來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同時,也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鴉片戰爭后出現的新思想的特點1.在西方堅船利炮的打擊下萌生。2.以學習西方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為主要內容,根本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3.以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探索為主,啟迪人們探索新知識和重新認識世界。4.這些先進思想和主張未能實施。課堂練習【題組1】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1.有學者認為,“就世界大勢論,鴉片戰爭是不能避免的”。這里所說的“大勢”是指( )A.英國推行炮艦政策 B.西方列強加緊擴張C.中國社會全面落后 D.工業文明迅速發展【補償訓練】 如圖為19世紀30年代中國白銀外流情況示意圖。導致圖中白銀外流趨勢形成的原因是( )A.中外貿易的發展 B.鴉片走私的興盛C.自然經濟的衰敗 D.地方政府的腐朽2.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開放一處對外通商。這一處是( )A.上海 B.泉州 C.寧波 D.廣州【題組2】兩次鴉片戰爭3.(2023·珠海高一檢測)“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煙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英國發動這場“戰爭”的主要目的是( )A.打開中國市場 B.傳播先進技術C.推翻清朝統治 D.傳播天主教4.(2022·廣東合格考)馬克思說:“與外界完全隔絕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在英國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這里的“暴力”指的是(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中法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補償訓練】 “自今以后,大清皇帝恩準英國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貿易通商無礙。”該內容出自( )A.《南京條約》 B.《望廈條約》C.《黃埔條約》 D.《北京條約》5.(2023·佛山高一檢測)中英《虎門條約》中規定:“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用示平允。”該條款( )A.使中國獲得與英國對等貿易的待遇B.激化了西方列強彼此間的矛盾C.對中國的司法主權造成了嚴重破壞D.便利了英國擴大在中國的特權【題組3】開眼看世界6.為了解對手,設立譯館,編譯出《四洲志》等資料,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是( )A.魏源 B.林則徐C.徐光啟 D.道光帝【補償訓練】 《海國圖志》中有根據“香港英夷公司所呈大憲圖”繪制的世界和各國地圖共78幅。這些地圖的排列順序先是地球正面和背面兩幅總圖,并標明各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然后是各洲總圖,再是各國分圖。這反映出魏源( )A.開啟了向西方學習的先河B.踐行了“中體西用”思想C.初步具有了近代世界意識D.拋棄了“華夷有別”觀念7.某一思想家在評論近代中國一部文獻時說:“中國士大夫稍有世界地理智識(知識),實自此始。”該文獻最有可能是( )A.《海國圖志》 B.《南京條約》C.《四洲志》 D.《瀛寰志略》【補償訓練】 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是( )A.《四洲志》 B.《海國圖志》C.《瀛寰志略》 D.《禹貢地域圖》第15課 兩次鴉片戰爭 課標·定位 核心·導學1.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2.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1.把握“一個比較”:19世紀中期中外歷史走向的比較 2.關注“兩次戰爭”:兩次鴉片戰爭 3.認識“五個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由閉關走向開放、由朝貢外交轉向近代外交學習任務一 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活動】閱讀教材第一目,思考19世紀中期的世界和中國歷史走向有何不同。1.19世紀中期的世界(從【智選】中選出相對應的序號)方面 表現經濟 (1)工業革命后,③在英、法、美等國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2)英國社會生產力飛速增長,對⑤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政治 世界主要殖民主義國家都把矛頭指向中國 (1)英國:掌握著①,把目標對準了亞洲 (2)法國:從②打開侵入亞洲的缺口 (3)俄國:侵入④ (4)美國:積極參與到⑥中智選:①資本主義世界的霸權 ②越南 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④中國東北和新疆地區 ⑤市場和原料 ⑥侵華活動2.19世紀中期的中國方面 表現政治 仍停留在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統治依舊頑固經濟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主要的生產方式科技 科技落后軍事 八旗和綠營作戰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遠落后于英國的熱兵器社會 矛盾 社會階級矛盾激化,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教材·再開發]觀察課本“英國東印度公司設在印度的鴉片倉庫”圖,思考:鴉片輸入對中國有什么影響 影響:鴉片大量輸入,不僅使中國的社會經濟和國家財政遭到重大破壞和損失,也損害了中國人的健康。學習任務二 兩次鴉片戰爭【活動】閱讀教材第二目,思考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1.第一次鴉片戰爭(1)導火線——虎門銷煙原因 鴉片走私導致白銀大量外流,加劇了政治腐敗,削弱了軍隊戰斗力,加重了人民負擔過程 湖廣總督林則徐將英美商人呈繳的走私鴉片在虎門海灘公開銷毀影響 ①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煙的決心 ②英國政府借此宣布對華發動戰爭(2)經過①1840年6月,英國遠征軍總司令懿律率英國遠征軍開進廣州海口,發動侵略戰爭。②1842年8月,清政府戰敗。(3)結果:清政府被迫簽署大量不平等條約。時間 條約 內容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 割讓香港島、賠款2 100萬銀元、接受協定關稅以及開放五口通商等1843年 中英《虎門條約》 英、美、法三國獲得了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等1844年 中美《望廈條約》1844年 中法《黃埔條約》(4)影響①《南京條約》等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長期影響了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②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第二次鴉片戰爭(1)原因①根本原因:列強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②直接原因:列強向清政府提出修訂條約的要求被拒絕。(2)經過時間 條約1856年 英、法兩國對中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美、俄兩國以調停人面目出現1858年 清政府分別與英、法、美、俄四國簽訂《天津條約》1859年 英法聯軍進攻大沽炮臺1860年 英法聯軍占領天津1860年 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3)結果:清政府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時間 條約 影響1858年 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條約》 ①英、法獲取了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內河航行權等權益 ②實現鴉片貿易合法化1860年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1860年 中俄《北京條約》 ①承認《璦琿條約》 ②搶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余萬平方千米的中國土地 ③把俄方提出的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4)影響: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侵犯,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情境·新創設]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有一幅浮雕格外引人注目:一箱又一箱的煙土傾倒入銷煙池中,在濃煙滾滾的混沌背景下是銷煙志士們鎮定而堅毅的神情。這一壯舉,被視為中國近代反侵略的序幕。思考:這幅浮雕所反映的著名歷史事件是什么 提示:虎門銷煙。學習任務三 開眼看世界【活動】閱讀教材第三目,指出“開眼看世界”新思潮出現的背景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貢獻,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1.原因:清朝統治階級高層的封閉、愚昧與腐朽。2.表現代表 主要活動林則徐 在廣州開辦譯館,匯譯成《四洲志》等書稿,供對外交涉時參考魏源 編成了《海國圖志》,該書被譽為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全書”,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徐繼畬 撰成《瀛寰志略》,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3.影響:初步提出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易錯·明辨析](1)林則徐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 × )提示: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主張的是魏源,林則徐主持編譯了《四洲志》。(2)《瀛寰志略》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 )主題 兩次鴉片戰爭【情境探究】1.獲取信息——中西形勢史料西方 中國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44年,清軍入關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政體 1729年,軍機處設立,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1765年,珍妮紡紗機標志工業革命開始 1736年,乾隆親自祈谷于上天,以后每年如此,并建先蠶壇17、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 1602年,反對思想禁錮的李贄在獄中自殺1840年前后,英國率先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 1840年前后,中國處于內憂外患的前夜[研討交流]你能從上表中看出19世紀中期的西方與中國有哪些不同嗎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破法]結合表格內容,可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分析。[成果展示]西方:政治上確立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經濟上完成了工業革命,思想上啟蒙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中國:政治上君主專制制度強化,經濟上是傳統的自然經濟,思想上保守禁錮。2.分析問題——鴉片戰爭的影響史料一 按照《南京條約》,中國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并開放五個對外通商口岸——廣州、福州、寧波、廈門和上海。……中國還同意實行一種按照價值的5%固定下來的統一關稅,若要變動這一關稅,須經雙方同意。……此外,第二年締結了一個補充條約,承認英國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權;條約還包括一項最惠國條款,保證英國人享有中國在將來準予其他國家享受的附加特權。——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研討交流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在中國獲取的特權有何影響。(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開放五個對外通商口岸”“變動這一關稅,須經雙方同意”“承認英國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權”“最惠國條款”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成果展示1]①割讓香港島成為英國侵略中國的支點;②開放通商口岸便利對華商品輸出;③協商關稅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④治外法權使中國司法權遭到破壞;⑤片面最惠國待遇便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侵略。史料二 但無論什么時候我們談判條約的修訂,我們都可以提出建議……一、爭取廣泛地進入中華帝國的整個內地以及沿海各域。二、爭取揚子江的自由航行,并進入沿江兩岸直至南京為止(包括南京在內)的各域以及浙江沿海人煙稠密的各大城市……——1854年英國《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研討交流2]史料二所列舉的內容,英法等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得到了沒有 簡述你的理由。(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破法]結合史料二的設問,需要聯系第二次鴉片戰爭相關條約進行闡釋。[成果展示2]得到了。理由:通過《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增開了通商口岸,各國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3.論證觀點——對《南京條約》的看法史料 道光 皇帝 此外一切緊要事件必應籌及者,均著責成該大臣等一一分晰妥議,不厭反復詳明,務須永絕后患。該大臣既知善后難于措手,他國之不免生心,即應思前顧后,預為籌畫,于勉從下策之中力求弭患未然之計浙江 布政 使李 星沅 閱江南鈔寄合同(指《南京條約》),令人氣短,我朝金甌無缺,忽有此磋跌,至夷婦與大皇帝并書,且約中如贖城、給煙價、官員平行、漢奸免罪,公然大書特書,千秋萬世何以善后 耆英 照會 璞鼎 查 茲蒙大皇帝解嫌釋惑,恩準照舊通商,于廣州一處之外,又給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四處,俾得廣為貿易,實屬體恤有加。惟貴國所定條款,期于永久遵行;而中國也有盟言,必須預為要約。言歸于好,無話不可商量[研討交流]根據上述史料并結合所學,概述清朝君臣對《南京條約》的看法,并進行評論。(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第一小問看法,根據材料“均著責成該大臣等一一分晰妥議,不厭反復詳明,務須永絕后患”“閱江南鈔寄合同(指《南京條約》),令人氣短……公然大書特書,千秋萬世何以善后”“俾斯得廣為貿易,實屬體恤有加。惟貴國所定條款,期于永久遵行”等進行分析。第二小問評論,評論時,要堅持一分為二的方法,即看到積極方面、消極方面。[成果展示]看法:簽訂條約要一勞永逸,以絕后患;條約的簽署是莫大的恥辱,無法向歷史“交賬”;開辟通商口岸是皇帝的恩澤,雙方應廣為遵守。評論:清朝君臣對《南京條約》感到恥辱,極力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體現了一定的民族氣節;盲目維護所謂天朝的“體面”;缺乏近代國際知識,不懂得用近代國際法維護本國利益。【史論闡釋】鴉片戰爭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方面 闡釋政治 (1)社會性質: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前者是最主要矛盾 (3)革命任務:由反封建轉變為反封建反侵略,中國革命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濟 沖擊了中國的自然經濟,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客觀上促進中國經濟近代化思想 文化 一批先進的中國人開始覺醒,他們拋棄陳腐的觀念,重新認識世界,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發生變化外交 (1)清政府由閉關自守轉為被迫開放;(2)由朝貢外交轉為近代外交;(3)由盲目自大轉為對外妥協,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公開勾結社會 生活 西方的生活習俗傳入中國,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點撥 中國近代史是以民族危機與民族覺醒為主線交織的歷史,鴉片戰爭在帶來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同時,也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鴉片戰爭后出現的新思想的特點1.在西方堅船利炮的打擊下萌生。2.以學習西方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為主要內容,根本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3.以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探索為主,啟迪人們探索新知識和重新認識世界。4.這些先進思想和主張未能實施。課堂練習【題組1】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1.有學者認為,“就世界大勢論,鴉片戰爭是不能避免的”。這里所說的“大勢”是指( )A.英國推行炮艦政策 B.西方列強加緊擴張C.中國社會全面落后 D.工業文明迅速發展解析:選D。工業革命完成后,工業文明迅速發展,英國對市場和原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是鴉片戰爭發生的根源,故選D。A、B、C不符合題干材料,排除。【深化點撥】工業文明以工業化為重要標志,機械化大生產占主導地位,表現為工業化、城市化、法治化與民主化、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強、教育普及等。【補償訓練】 如圖為19世紀30年代中國白銀外流情況示意圖。導致圖中白銀外流趨勢形成的原因是( )A.中外貿易的發展 B.鴉片走私的興盛C.自然經濟的衰敗 D.地方政府的腐朽解析:選B。本題考查鴉片走私貿易。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中英貿易中,中國一直處于貿易順差地位,英國處于逆差地位。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獲取暴利,造成中國白銀大量外流,故選B。中外貿易的發展使白銀流入中國,與材料現象不符,排除A;農業經濟生產率低下,自然災害頻繁,導致農業生產不穩定,造成清代自然經濟的衰敗,與白銀外流無關,排除C;地方政府的腐朽與白銀外流無關,排除D。2.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開放一處對外通商。這一處是( )A.上海 B.泉州 C.寧波 D.廣州解析:選D。本題考查鴉片戰爭前清朝的對外關系。清政府在鴉片戰爭前只允許廣州十三行對外進行貿易,故選D,A、B、C均不符合題意,排除。【題組2】兩次鴉片戰爭3.(2023·珠海高一檢測)“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煙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英國發動這場“戰爭”的主要目的是( )A.打開中國市場 B.傳播先進技術C.推翻清朝統治 D.傳播天主教解析:選A。根據“激烈的禁煙運動”可知,題干所述戰爭是鴉片戰爭。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主要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A正確。4.(2022·廣東合格考)馬克思說:“與外界完全隔絕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在英國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這里的“暴力”指的是(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中法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解析:選A。本題考查鴉片戰爭的爆發。根據材料“這種隔絕狀態在英國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可知,鴉片戰爭的爆發打破了中國閉關自守的狀態,故選A;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八國聯軍侵華都發生在鴉片戰爭之后,排除B、C、D。【補償訓練】 “自今以后,大清皇帝恩準英國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貿易通商無礙。”該內容出自( )A.《南京條約》 B.《望廈條約》C.《黃埔條約》 D.《北京條約》解析:選A。本題考查《南京條約》的內容。“大清皇帝恩準英國人”在廣州等五處通商口岸貿易,是《南京條約》中的內容,故選A。英國商人可以在五處口岸“通商無礙”并非中美《望廈條約》的內容,B錯誤;《黃埔條約》是中法兩國簽訂的,C錯誤;《北京條約》簽訂以前,上海等五處通商口岸已開放了十多年,D錯誤。5.(2023·佛山高一檢測)中英《虎門條約》中規定:“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用示平允。”該條款( )A.使中國獲得與英國對等貿易的待遇B.激化了西方列強彼此間的矛盾C.對中國的司法主權造成了嚴重破壞D.便利了英國擴大在中國的特權解析:選D。根據材料“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用示平允”可知,英國獲得了片面最惠國待遇,便利了英國擴大在中國的特權,D正確;《虎門條約》簽訂后,中國沒有獲得與英國對等貿易的待遇,排除A;材料未涉及激化西方列強在侵略中國問題上的矛盾,排除B;中國司法主權遭到破壞,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題組3】開眼看世界6.為了解對手,設立譯館,編譯出《四洲志》等資料,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是( )A.魏源 B.林則徐C.徐光啟 D.道光帝解析:選B。本題考查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根據“編譯出《四洲志》”“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可知這個人指的是林則徐,故選B;魏源的著作是《海國圖志》,排除A;徐光啟和道光帝與“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描述不符,排除C、D。【深化點撥】林則徐、魏源、徐繼畬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先驅。“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提出,標志著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邁出了重要一步。【補償訓練】 《海國圖志》中有根據“香港英夷公司所呈大憲圖”繪制的世界和各國地圖共78幅。這些地圖的排列順序先是地球正面和背面兩幅總圖,并標明各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然后是各洲總圖,再是各國分圖。這反映出魏源( )A.開啟了向西方學習的先河B.踐行了“中體西用”思想C.初步具有了近代世界意識D.拋棄了“華夷有別”觀念解析:選C。本題考查《海國圖志》體現的思想。根據材料“這些地圖的排列順序先是地球正面和背面兩幅總圖,以標明各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然后是各洲總圖,再是各國分圖”可知,魏源通過地圖來介紹世界,說明其初步具有了世界意識,故選C;開啟向西方學習先河的是林則徐,排除A;“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排除B;魏源提倡“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說明其還存在“華夷有別”觀念,排除D。7.某一思想家在評論近代中國一部文獻時說:“中國士大夫稍有世界地理智識(知識),實自此始。”該文獻最有可能是( )A.《海國圖志》 B.《南京條約》C.《四洲志》 D.《瀛寰志略》解析:選A。本題考查《海國圖志》的作用。在中國近代史上,《海國圖志》是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由題干中“世界地理智識(知識),實自此始”可知該文獻為《海國圖志》。【補償訓練】 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是( )A.《四洲志》 B.《海國圖志》C.《瀛寰志略》 D.《禹貢地域圖》解析:選C。本題考查“開眼看世界”的新思潮。根據“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聯系所學可知,是《瀛寰志略》,故選C。《四洲志》和《海國圖志》不符合“第一部”等限制條件,排除A、B;《禹貢地域圖》是魏晉時期的地圖學家裴秀的著作,排除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五單元 第15課 兩次鴉片戰爭 導學案(學生版)2023-2024 部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上冊.docx 第五單元 第15課 兩次鴉片戰爭 導學案(教師版)2023-2024 部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上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