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一單元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導學案2023-2024 部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一單元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導學案2023-2024 部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上冊

資源簡介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課標·定位 核心·導學
1.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2.通過了解秦朝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滅亡的原因。(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1.注意“一個核心”: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2.理解“一個原因”:秦因暴政短命而亡 3.掌握“三個重要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
學習任務一  秦的統一
【活動1】閱讀教材第一目第一至三自然段,了解秦朝是怎樣實現統一的。
1.條件
客觀 條件 (1)政治: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 (2)經濟: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 (3)地理: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
主觀 條件 (1)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 (2)商鞅變法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2.過程
(1)滅東方六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策略,相繼滅掉東方六國,建立秦朝,定都咸陽。
(2)統治南方和西南:征服南方越族地區,加強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
(3)北擊匈奴:擊退匈奴進攻,修筑萬里長城。
[情境·新創設]
某學校學生集體計劃去考察秦長城的最西端。思考:他們應該去哪一地方進行考察
提示:甘肅臨洮。
【活動2】閱讀教材第一目第四、五自然段,掌握秦朝為鞏固統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1.實行中央集權
制度 內容
皇帝 制度 (1)皇帝獨尊:兼采三皇五帝名號,定名為皇帝,突出皇帝的獨尊地位 (2)皇帝世襲:嬴政自稱“始皇帝”,皇位世代相傳 (3)皇權至上: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
三公 九卿制 組成中央政府,負責管理全國的政務。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
郡縣制 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縣以下設鄉、里和亭,管理民眾和治安
2.鞏固統一
(1)統一車軌、文字、貨幣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
(2)頒行法律,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整頓社會風俗等。
3.統一的意義
(1)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
(2)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客觀需要。
(3)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
[情境·新創設]
嶺南,是我國南方五嶺以南地區的概稱,以五嶺為界與內陸相隔。嶺南是一個歷史概念,歷史上包括廣東在內,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嶺南建制的劃分和稱謂也有很大變化。
思考:秦朝建立后在此地推行怎樣的行政制度
提示:郡縣制。
      [易錯·明辨析]
(1)秦始皇開創了皇帝制度。 ( √ )
(2)秦朝開創了郡縣制。 ( × )
提示:郡縣制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
(3)秦朝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促進經濟發展。 ( √ )
(4)秦朝遷徙六國貴族豪強有利于國家統一。 ( √ )
學習任務二 秦朝的滅亡
【活動1】閱讀教材第二目,說出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有哪些,產生了什么影響。
1.表現
(1)經濟:窮奢極欲,大興土木,求仙訪藥,巡游、封禪,征發繁重。
(2)政治:刑法嚴苛,社會矛盾激化。
(3)思想:“焚書坑儒”。
①目的:建立新的封建秩序,鞏固法家思想。
②措施:下令將非秦國歷史的史書、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等全部交給官府焚毀,只有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不在其列。
③結果: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惡劣的影響。
2.影響:激化了社會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爆發,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教材·再開發]
閱讀課本“史料閱讀——《過秦論》”,史料中賈誼認為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殘暴統治。
【活動2】閱讀教材第三目第一自然段,概括秦朝是怎樣滅亡的。
1.秦末農民起義
(1)爆發: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自立為王,號為“張楚”,不久兵敗。
(2)發展:項羽、劉邦等領導的反秦勢力日益壯大。
2.秦的滅亡:公元前207年,劉邦的軍隊進占咸陽,秦朝滅亡。
[情境·新創設]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體現出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以追求平等為目標。如果讓你研究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你會推薦哪一起義
提示:秦末陳勝、吳廣起義。
【活動3】閱讀教材第三目第二自然段,了解楚漢戰爭的主要史實有哪些。
1.時間:公元前206-前202年。
2.結果:劉邦擊敗項羽,建立西漢。
3.原因
劉邦 “約法三章”,廢秦苛法,善于用人,聽取諫言,指揮得當
項羽 剛愎自用,不善用人,賞罰不明,燒殺擄掠,分封政策失當,缺乏穩固的根據地
[情境·新創設]
成語“霸王別姬”的典故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這一成語的來源與秦漢之際的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提示:楚漢戰爭。
主題一 秦朝的統一
【情境探究】
1.分析問題——秦朝統一的背景
史料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李白《古風·其三》
[研討交流]秦王為什么能“掃六合”,而其他國家卻不能做到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破法]結合秦朝實現統一的背景進行分析。
[成果展示]
商鞅變法使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秦國采取了遠交近攻的正確策略,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相繼滅掉東方六國;秦國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秦始皇具有雄才大略;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
2.論證觀點——秦朝鞏固統一
史料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寫道:“秦人統一,此期間有極關重要者四事: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二為中國民族之摶成,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四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
[研討交流]用史實說明秦朝統一對“中國民族”形成的作用。概述“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的主要內容。(家國情懷、史料實證)
[破法]結合秦朝鞏固中央集權和統一的措施進行說明。
[成果展示]
作用:秦統一六國,促進多民族共處,有利于民族交融;秦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促進了統一國家的形成。
內容:秦朝在中央實行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其開創的中央集權體制,成為我國歷代王朝政治的藍本。
【史論闡釋】
一、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
皇權 獨尊 皇權至高無上,皇位世襲,皇帝獨尊
官僚 政治 (1)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行政管理系統 (2)各級管理機構不再由貴族世襲、壟斷,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高度 集權 (1)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絕對服從中央 (2)中央官員以皇權為中心,各司其職,相互監督,最終集權于皇帝
家國 同治 (1)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職為皇室專設,為皇帝服務 (2)國與家同治,這是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
二、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意義
主題二  秦朝的滅亡
【情境探究】
1.獲取信息——秦朝的暴政
史料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長城,多年未相逢;老二守邊關,至今未歸還;老三忙耕田,租稅沉甸甸;飯菜不得飽,一家難團圓;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難。
——秦朝民謠
[研討交流]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暴政的主要表現有哪些,對社會造成了什么影響。(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破法]抓住關鍵信息:“修長城”“守邊關”“租稅沉甸甸”“敢怒不敢言”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成果展示]
表現: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沉重的賦稅,殘酷的刑罰。影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活痛苦,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2.論證觀點——對秦朝滅亡的認識
史料 秦王朝建立后,統治者沒有以發展經濟、安定民生為首務,而是為滿足自身好大喜功的政治私欲……在擊胡攻越的擴張戰爭中耗盡民財國力。
——摘編自高旭《記憶 反思 民權——<淮南子>
視閾中的秦末陳勝起義》
[研討交流]歸納史料中作者對秦亡觀點的認識。你怎樣評價秦朝“擊胡攻越”的戰爭政策 (唯物史觀、史料實證)
[破法]抓住關鍵信息:“好大喜功”“ 耗盡民財國力”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成果展示]
認識:不能及時調整統治政策,而是好大喜功,繼續施行武力征伐政策。
評價:鞏固了國家統一,促進了民族交融,發展了多民族國家;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秦短命而亡。
【史論闡釋】
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及對后世的影響
  1.原因
原因 具體闡釋
“輕罪重罰” 的苛政暴政 商鞅之法的特點就是“輕罪重罰”,但剛從長期的戰亂狀態中掙脫出來的人們,難以適應嚴苛的法令
沉重的賦稅 和徭役負擔 從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到修筑長城、大興土木,賦稅加徭役,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政治腐敗 秦二世的無能和腐化,權臣專擅朝政,致使君臣上下相欺,相互殘殺
文化的專制 與落后 (1)沿用法家思想,實施嚴酷律法(2)忽視文化對統一的功用,用相對落后的秦文化來兼并和統一先進的六國文化,終為其所累,導致自身滅亡
  2.影響
  (1)秦亡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使統治者對民眾的力量有了重新認識,促使君主調整治民政策,有利于人民的休養生息和王朝的長治久安。
  (2)秦朝滅亡后,后世君主和思想家深刻反思,在承認君權至上的前提下,對君主權力加以適度限制,以防范君權走向極端而失控。
課堂練習
【題組1】秦的統一
1.(2023·清遠高一檢測)戰國時期,“天下”意識逐漸普及,許多思想家提出統一天下的主張。這反映了當時 (  )
A.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長
B.諸子百家致力于爭霸戰爭
C.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趨勢
D.秦國為統一制造輿論準備
解析:選C。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頻繁,出現天下統一的趨勢,許多思想家提出統一天下的主張,這表明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趨勢,故C正確;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長,排除A;材料未涉及統一的手段,且致力于爭霸戰爭與史實不符,排除B;材料反映了國家統一的趨勢,不能體現秦國為統一制造輿論準備,排除D。
【補償訓練】
  它是中國第一帝都,秦人從這里東進,橫掃六合,奠定了中國統一的歷史趨勢。材料中的“中國第一帝都”位于 (  )
A.河南  B.陜西  C.山西  D.河北
解析:選B。本題考查秦朝的都城。秦朝定都咸陽,咸陽屬于陜西,故選B,排除A、C、D。
2.有人在評價秦朝確立的某一政治制度時說:(它)保持了與遠古神祇圣哲強烈聯想的稱呼,恰當地象征了一個人的成就。該制度是 (  )
A.禪讓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度 D.郡縣制
解析:選C。本題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字結合起來,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功業,創立了皇帝制度,故選C。禪讓制不是秦朝的,排除A;B、D均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
3.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下列屬于秦朝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措施是 (  )
A.創立禪讓制 B.建立內外服制
C.實行分封制 D.推行郡縣制
解析:選D。本題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在全國推廣的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故選D。A是在原始社會末期,B是在商朝,C是在西周,均排除。
【深化點撥】秦朝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補償訓練】
  秦朝建立后,統一車軌、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其主要目的是 (  )
A.鞏固國家統一    B.促進經濟交流
C.加強思想控制 D.增加政府收入
解析:選A。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統一車軌、文字、貨幣和度量衡都是秦進一步鞏固統一、維護統治的措施,故選A;B、C、D都只涉及一個方面,不全面,也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
拓展延伸:對秦“書同文”的認識
(1)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已存在著“文字同形”的情況。諸侯國所使用的絕大部分文字的形、音、義等方面都是統一的。許多常用字在逐步簡化,產生了隸書,而且隸書已經遍及楚、秦、晉諸大國,使用范圍也十分廣泛,包括法律的抄寫、殉葬遺冊、盟誓載書等,甚至有的私人印章也以隸書為之。
(2)“書同文”當然是件好事,但是這里還有一個“同”于何種文字的問題。秦始皇從維護其皇帝尊嚴出發,以小篆“書同文字”違背了文字發展的客觀規律,也阻礙了隸書的發展,甚至影響到漢代。
【題組2】秦朝的暴政
4.(2021·廣東合格考)秦朝法律規定“步過六尺者,有罰”“誹謗者,族”“有敢偶語者,棄市”等。這說明秦朝 (  )
A.徭役繁重 B.限制特權
C.社會動蕩 D.法律嚴苛
解析:選D。本題考查秦朝的暴政。材料“步過六尺者,有罰”“誹謗者,族”“有敢偶語者,棄市”體現的是秦朝的法律嚴苛,故選D。其他選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補償訓練】
  唐代文學家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指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消滅)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他旨在說明秦朝被“族”是由于 (  )
A.六國后代發動叛亂
B.秦朝自身暴虐無道
C.秦朝推行分封制度
D.秦朝建立皇帝制度
解析:選B。本題考查秦朝的暴政。材料強調“族(消滅)秦者,秦也”,秦朝滅亡主要是自身的暴政導致的,故選B。A是外部原因,排除;秦朝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排除C;建立皇帝制度有利于政局穩定,不是秦朝滅亡的原因,排除D。
5.(2023·梅州高一檢測)“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這些詞是描述 (  )
A.秦朝的經濟情況
B.秦朝民眾素質不高
C.秦朝的法制嚴苛
D.秦朝民眾法制觀念淡薄
解析:選C。材料“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的大意為穿囚服的犯人擠滿了街道,監獄像集市一樣熱鬧,人們怨聲載道。結合所學可知,秦朝實行嚴刑峻法,法律過于嚴苛導致民眾容易遭到懲罰,所以出現“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現象,故選C;材料反映的是秦朝法律嚴苛、罪犯很多的現象,無法說明秦朝的經濟、民眾素質和法制觀念等情況,故排除A、B、D。
【題組3】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
6.秦帝國的橫空出世和頃刻間灰飛煙滅的命運,似乎是被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所主宰。最后秦朝統治者向誰投降 (  )
A.項羽 B.陳勝
C.吳廣 D.劉邦
解析:選D。本題考查秦朝的滅亡。公元前207年,劉邦的軍隊進占咸陽,秦朝滅亡,故選D。
7.中國象棋是中華文明非物質文化經典產物,根據下面棋盤,請你判斷這一棋類運動的產生可能與下列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  )
A.國人暴動 B.楚漢之爭
C.吳越爭霸 D.晉楚爭霸
解析:選B。本題考查楚漢之爭。楚河漢界是秦朝滅亡后楚漢爭霸時期的歷史典故,故選B。國人暴動、吳越爭霸以及晉楚爭霸的說法均與材料無關,排除A、C、D。
【補償訓練】
  “大楚興,陳勝王”,對應的歷史事件是 (  )
A.楚漢戰爭     B.秦末農民起義
C.牧野之戰 D.戰國七雄
解析:選B。本題考查秦末農民起義。材料是陳勝、吳廣起義時期的口號,故選B。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課標·定位 核心·導學
1.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2.通過了解秦朝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滅亡的原因。(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1.注意“一個核心”: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2.理解“一個原因”:秦因暴政短命而亡 3.掌握“三個重要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
學習任務一  秦的統一
【活動1】閱讀教材第一目第一至三自然段,了解秦朝是怎樣實現統一的。
1.條件
客觀 條件 (1)政治: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 (2)經濟: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 (3)地理: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
主觀 條件 (1)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 (2) 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2.過程
(1)滅東方六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國采取 策略,相繼滅掉東方六國,建立秦朝,定都 。
(2)統治南方和西南:征服南方 地區,加強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
(3)北擊匈奴:擊退匈奴進攻,修筑 。
[情境·新創設]
某學校學生集體計劃去考察秦長城的最西端。思考:他們應該去哪一地方進行考察
【活動2】閱讀教材第一目第四、五自然段,掌握秦朝為鞏固統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1.實行中央集權
制度 內容
皇帝 制度 (1)皇帝獨尊:兼采三皇五帝名號,定名為皇帝,突出皇帝的獨尊地位 (2)皇帝世襲:嬴政自稱“始皇帝”,皇位世代相傳 (3) :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
三公 九卿制 組成中央政府,負責管理全國的政務。 三公指丞相、太尉、 ,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
郡縣制 主要官員由 任免和考核。縣以下設鄉、里和亭,管理民眾和治安
2.鞏固統一
(1)統一車軌、 、貨幣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
(2)頒行 ,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整頓社會風俗等。
3.統一的意義
(1)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
(2)統一 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客觀需要。
(3)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 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
[情境·新創設]
嶺南,是我國南方五嶺以南地區的概稱,以五嶺為界與內陸相隔。嶺南是一個歷史概念,歷史上包括廣東在內,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嶺南建制的劃分和稱謂也有很大變化。
思考:秦朝建立后在此地推行怎樣的行政制度
      [易錯·明辨析]
(1)秦始皇開創了皇帝制度。 (  )
(2)秦朝開創了郡縣制。 (  )
(3)秦朝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促進經濟發展。 (  )
(4)秦朝遷徙六國貴族豪強有利于國家統一。 (  )
學習任務二 秦朝的滅亡
【活動1】閱讀教材第二目,說出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有哪些,產生了什么影響。
1.表現
(1)經濟:窮奢極欲,大興土木,求仙訪藥,巡游、封禪,征發繁重。
(2)政治:刑法嚴苛,社會矛盾激化。
(3)思想:“ ”。
①目的:建立新的封建秩序,鞏固法家思想。
②措施:下令將非秦國歷史的史書、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等全部交給官府焚毀,只有 不在其列。
③結果: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惡劣的影響。
2.影響:激化了 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爆發,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教材·再開發]
閱讀課本“史料閱讀——《過秦論》”,史料中賈誼認為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活動2】閱讀教材第三目第一自然段,概括秦朝是怎樣滅亡的。
1.秦末農民起義
(1)爆發: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 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陳勝自立為王,號為“ ”,不久兵敗。
(2)發展:項羽、劉邦等領導的反秦勢力日益壯大。
2.秦的滅亡:公元前207年, 的軍隊進占咸陽,秦朝滅亡。
[情境·新創設]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體現出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以追求平等為目標。如果讓你研究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你會推薦哪一起義
【活動3】閱讀教材第三目第二自然段,了解楚漢戰爭的主要史實有哪些。
1.時間:公元前206-前202年。
2.結果:劉邦擊敗項羽,建立 。
3.原因
劉邦 “約法三章”,廢秦苛法,善于用人,聽取諫言,指揮得當
項羽 剛愎自用,不善用人,賞罰不明,燒殺擄掠,分封政策失當,缺乏穩固的根據地
[情境·新創設]
成語“霸王別姬”的典故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這一成語的來源與秦漢之際的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主題一 秦朝的統一
【情境探究】
1.分析問題——秦朝統一的背景
史料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李白《古風·其三》
[研討交流]秦王為什么能“掃六合”,而其他國家卻不能做到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破法]結合秦朝實現統一的背景進行分析。
[成果展示]
商鞅變法使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秦國采取了遠交近攻的正確策略,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相繼滅掉東方六國;秦國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秦始皇具有雄才大略;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
2.論證觀點——秦朝鞏固統一
史料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寫道:“秦人統一,此期間有極關重要者四事: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二為中國民族之摶成,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四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
[研討交流]用史實說明秦朝統一對“中國民族”形成的作用。概述“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的主要內容。(家國情懷、史料實證)
[破法]結合秦朝鞏固中央集權和統一的措施進行說明。
[成果展示]
作用:秦統一六國,促進多民族共處,有利于民族交融;秦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促進了統一國家的形成。
內容:秦朝在中央實行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其開創的中央集權體制,成為我國歷代王朝政治的藍本。
【史論闡釋】
一、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
皇權 獨尊 皇權至高無上,皇位世襲,皇帝獨尊
官僚 政治 (1)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行政管理系統 (2)各級管理機構不再由貴族世襲、壟斷,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高度 集權 (1)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絕對服從中央 (2)中央官員以皇權為中心,各司其職,相互監督,最終集權于皇帝
家國 同治 (1)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職為皇室專設,為皇帝服務 (2)國與家同治,這是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
二、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意義
主題二  秦朝的滅亡
【情境探究】
1.獲取信息——秦朝的暴政
史料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長城,多年未相逢;老二守邊關,至今未歸還;老三忙耕田,租稅沉甸甸;飯菜不得飽,一家難團圓;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難。
——秦朝民謠
[研討交流]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暴政的主要表現有哪些,對社會造成了什么影響。(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破法]抓住關鍵信息:“修長城”“守邊關”“租稅沉甸甸”“敢怒不敢言”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成果展示]
表現: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沉重的賦稅,殘酷的刑罰。影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活痛苦,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2.論證觀點——對秦朝滅亡的認識
史料 秦王朝建立后,統治者沒有以發展經濟、安定民生為首務,而是為滿足自身好大喜功的政治私欲……在擊胡攻越的擴張戰爭中耗盡民財國力。
——摘編自高旭《記憶 反思 民權——<淮南子>
視閾中的秦末陳勝起義》
[研討交流]歸納史料中作者對秦亡觀點的認識。你怎樣評價秦朝“擊胡攻越”的戰爭政策 (唯物史觀、史料實證)
[破法]抓住關鍵信息:“好大喜功”“ 耗盡民財國力”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成果展示]
認識:不能及時調整統治政策,而是好大喜功,繼續施行武力征伐政策。
評價:鞏固了國家統一,促進了民族交融,發展了多民族國家;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秦短命而亡。
【史論闡釋】
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及對后世的影響
  1.原因
原因 具體闡釋
“輕罪重罰” 的苛政暴政 商鞅之法的特點就是“輕罪重罰”,但剛從長期的戰亂狀態中掙脫出來的人們,難以適應嚴苛的法令
沉重的賦稅 和徭役負擔 從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到修筑長城、大興土木,賦稅加徭役,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政治腐敗 秦二世的無能和腐化,權臣專擅朝政,致使君臣上下相欺,相互殘殺
文化的專制 與落后 (1)沿用法家思想,實施嚴酷律法(2)忽視文化對統一的功用,用相對落后的秦文化來兼并和統一先進的六國文化,終為其所累,導致自身滅亡
  2.影響
  (1)秦亡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使統治者對民眾的力量有了重新認識,促使君主調整治民政策,有利于人民的休養生息和王朝的長治久安。
  (2)秦朝滅亡后,后世君主和思想家深刻反思,在承認君權至上的前提下,對君主權力加以適度限制,以防范君權走向極端而失控。
課堂練習
【題組1】秦的統一
1.(2023·清遠高一檢測)戰國時期,“天下”意識逐漸普及,許多思想家提出統一天下的主張。這反映了當時 (  )
A.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長
B.諸子百家致力于爭霸戰爭
C.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趨勢
D.秦國為統一制造輿論準備
【補償訓練】
  它是中國第一帝都,秦人從這里東進,橫掃六合,奠定了中國統一的歷史趨勢。材料中的“中國第一帝都”位于 (  )
A.河南  B.陜西  C.山西  D.河北
2.有人在評價秦朝確立的某一政治制度時說:(它)保持了與遠古神祇圣哲強烈聯想的稱呼,恰當地象征了一個人的成就。該制度是 (  )
A.禪讓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度 D.郡縣制
3.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下列屬于秦朝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措施是 (  )
A.創立禪讓制 B.建立內外服制
C.實行分封制 D.推行郡縣制
【補償訓練】
  秦朝建立后,統一車軌、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其主要目的是 (  )
A.鞏固國家統一    B.促進經濟交流
C.加強思想控制 D.增加政府收入
拓展延伸:對秦“書同文”的認識
(1)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已存在著“文字同形”的情況。諸侯國所使用的絕大部分文字的形、音、義等方面都是統一的。許多常用字在逐步簡化,產生了隸書,而且隸書已經遍及楚、秦、晉諸大國,使用范圍也十分廣泛,包括法律的抄寫、殉葬遺冊、盟誓載書等,甚至有的私人印章也以隸書為之。
(2)“書同文”當然是件好事,但是這里還有一個“同”于何種文字的問題。秦始皇從維護其皇帝尊嚴出發,以小篆“書同文字”違背了文字發展的客觀規律,也阻礙了隸書的發展,甚至影響到漢代。
【題組2】秦朝的暴政
4.(2021·廣東合格考)秦朝法律規定“步過六尺者,有罰”“誹謗者,族”“有敢偶語者,棄市”等。這說明秦朝 (  )
A.徭役繁重 B.限制特權
C.社會動蕩 D.法律嚴苛
【補償訓練】
  唐代文學家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指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消滅)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他旨在說明秦朝被“族”是由于 (  )
A.六國后代發動叛亂
B.秦朝自身暴虐無道
C.秦朝推行分封制度
D.秦朝建立皇帝制度
5.(2023·梅州高一檢測)“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這些詞是描述 (  )
A.秦朝的經濟情況
B.秦朝民眾素質不高
C.秦朝的法制嚴苛
D.秦朝民眾法制觀念淡薄
【題組3】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
6.秦帝國的橫空出世和頃刻間灰飛煙滅的命運,似乎是被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所主宰。最后秦朝統治者向誰投降 (  )
A.項羽 B.陳勝
C.吳廣 D.劉邦
7.中國象棋是中華文明非物質文化經典產物,根據下面棋盤,請你判斷這一棋類運動的產生可能與下列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  )
A.國人暴動 B.楚漢之爭
C.吳越爭霸 D.晉楚爭霸
【補償訓練】
  “大楚興,陳勝王”,對應的歷史事件是 (  )
A.楚漢戰爭     B.秦末農民起義
C.牧野之戰 D.戰國七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化市| 阿鲁科尔沁旗| 福安市| 镇雄县| 防城港市| 勃利县| 仁寿县| 华坪县| 浦县| 郸城县| 南汇区| 怀安县| 昆明市| 郁南县| 库伦旗| 德昌县| 墨脱县| 南通市| 嘉鱼县| 馆陶县| 石狮市| 铜川市| 额济纳旗| 高安市| 雷州市| 吴堡县| 尚志市| 铅山县| 九江市| 六安市| 南安市| 翁牛特旗| 鹿邑县| 崇礼县| 宁蒗| 白城市| 开江县| 家居| 福建省| 团风县|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