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一單元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導學案2023-2024 部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一單元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導學案2023-2024 部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上冊

資源簡介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課標·定位 核心·導學
1.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2.通過了解兩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1.注意“一個特征”: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2.理解“兩個原因”: (1)經濟:豪強地主勢力膨脹,土地兼并嚴重 (2)政治: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政治黑暗 3.把握“三個措施”:加強中央集權、開疆拓土、尊崇儒術
學習任務一  西漢的興亡
【活動1】閱讀教材第一目,了解西漢初年是怎樣進行統治的。
1.西漢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2.“文景之治”
(1)原因:
①漢初,人口銳減,社會經濟極為殘破。
②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奉行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
(2)措施: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
(3)結果:經濟得到了明顯恢復,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
3.“漢承秦制”:西漢初年的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
(1)郡國并行制:漢高祖先后分封了大批諸侯王,對中央集權構成嚴重威脅,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
(2)“七國之亂”:漢景帝削減諸侯封地,引發了吳、楚等七國叛亂。
[教材·再開發]
閱讀課本“史料閱讀——《漢書·景帝紀》”,面對漢初經濟凋敝的狀況,統治者采取了怎樣的政策 結果如何
提示:采取“與民休息”政策。出現“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活動2】閱讀教材第二目,掌握漢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西漢進入強盛時期。
1.政治上
推恩令 要求諸侯王將封地再行分封子弟,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
內外朝 制度 加強皇權,削弱相權,設立中朝,尚書令的作用開始提升
察舉制 確立以察舉制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
監察制度 在地方設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
社會治理 任用酷吏,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
2.經濟上
(1)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2)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
(3)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
(4)抑制工商業者:向工商業者征收財產稅。
3.思想上
(1)概況: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
(2)影響: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4.開疆拓土
(1)北擊匈奴,設置河西四郡:①漢武帝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②在河西走廊設立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
(2)出使西域: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中國的絲織品沿著這條道路傳向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3)行政管理:公元前60年,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
(4)東南西南:鞏固邊疆,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
[教材·再開發]
觀察課本“西漢形勢圖”,從圖片中可以看出西漢采取了哪些措施開拓疆域
提示:設西域都護府和河西四郡,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統治。
[易錯·明辨析]
(1)漢武帝設立中朝的主要目的是加強皇權。 ( √ )
(2)漢武帝設立的刺史是地方行政長官。 ( × )
提示:漢武帝時期的刺史只掌握監察權,沒有行政權。
(3)西漢時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 √ )
(4)西域都護府的設立強化了中央對西域的管轄。 ( √ )
【活動3】閱讀教材第三目第一自然段,了解西漢是怎樣滅亡的。
1.西漢的衰亡
(1)原因
政治 日趨黑暗
經濟 土地兼并嚴重,賦稅徭役沉重
社會 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
(2)滅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
2.王莽改制
目的 試圖挽救社會危機
結果 措施不切實際,激化社會矛盾,王莽統治末年,綠林、赤眉等農民大起義爆發,政權被推翻
[情境·新創設]
西漢“興于外戚,亡于外戚”。你知道西漢亡于外戚的主要表現是什么嗎
提示:公元9年,西漢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滅亡西漢。
學習任務二 東漢的興衰和兩漢的文化
【活動1】閱讀教材第三目第二至四自然段,思考東漢興衰的史實。
1.建立: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2.前期:“光武中興”
(1)背景:劉秀重建漢朝,平定一些割據政權,實現全國統一。
(2)措施
政治 ①中央: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的作用;控制外戚干政 ②地方: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整頓吏治
經濟 ①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②釋放奴婢
思想 重視儒學
(3)影響:穩定政局,社會經濟重新發展,史稱“光武中興”。
3.中期:社會動蕩
(1)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原因 皇帝大多年幼繼位,年壽不長
影響 政治腐朽黑暗
(2)“清議”和“黨錮之禍”
“清議” 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不滿現實,品評人物,抨擊時政
“黨錮之禍” “清議”之士觸犯了宦官利益,被誣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壓
(3)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4.后期:軍閥割據
黃巾起義 184年,張角創立“太平道”,在多個地方同時發動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軍閥割據 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教材·再開發]
閱讀教材“東漢畫像磚中描繪的集市”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東漢經濟方面的什么信息
提示:東漢商業的繁榮和發展。
[易錯·明辨析]
(1)東漢初出現了“光武中興”的盛世局面。 ( √ )
(2)東漢中后期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局面。 ( √ )
(3)黃巾起義推翻了東漢的統治。 ( × )
提示:黃巾起義沒有推翻東漢政權,只是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活動2】閱讀教材第四目,概括兩漢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
1.史學
《史記》 西漢司馬遷撰寫,首創紀傳體通史體裁,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
《漢書》 東漢班固撰寫,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2.文學
③ 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
② 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
① 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
(從【智選】中選出相對應的序號)
智選:①五言詩 ②樂府詩 ③漢賦
3.科技
(1)醫學
《黃帝內經》 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神農本草經》 成書于東漢,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
(2)數學:《九章算術》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造紙術
①改進: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②意義: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情境·新創設]
說起中醫的傳承,國醫大師李濟仁先生認為:“傳承什么,怎么傳 首先經典的學習和傳承是必須的。中醫世代傳承都離不開經典傳承,傳承經典的核心就是《黃帝內經》。”
思考:國醫大師李濟仁先生為什么認為《黃帝內經》是傳承經典核心
提示:《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主題一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情境探究】
1.分析問題——漢初的統治
史料 漢初政府純粹代表一種農民樸素的精神,無為主義即為農民社會政治思想之反映。因此恭儉無為、與民休息,遂成為漢初政府之兩大信念。因亂后社會經濟破產,人心厭亂,戰國晚年黃老一派消極思想,遂最先在農民政府里得勢。無為之實則為“因循”。
——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
[研討交流]黃老思想為何在漢初“農民政府里得勢” 你如何理解史料中“無為之實則為‘因循’”的說法 (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破法]抓住關鍵信息:“恭儉無為”“與民休息”“社會經濟破產”“人心厭亂”結合所學進行分析。
[成果展示]
得勢原因: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黃老思想主張無為,注重民生;黃老思想既符合漢初人民厭惡戰爭、渴望社會安定的意愿,也與漢初統治者與民休息的政策相切合。
理解:漢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縣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秦制,如沿襲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國并行的局面;采取與民休息政策,與秦的殘暴苛政全然不同。
2.獲取信息——漢武帝的統治
史料 漢武帝時,主父偃主張: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漢武帝于元鼎四年將鑄幣權從各郡國收歸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對五銖錢進行統一鑄造和發行。……“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
[研討交流]閱讀史料,指出漢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簡析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破法]根據材料信息“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國”“五銖錢進行統一鑄造和發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可分別歸納措施;共同作用可從國家宏觀治理角度作答。
[成果展示]
措施:頒布“推恩令”;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尊崇儒術。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一。
【史論闡釋】
  兩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意義
  1.鞏固統一:(1)漢武帝鞏固邊疆;(2)公元前60年,為了管理西域,西漢建立西域都護府;(3)東漢對西域等地的經營等舉措,對疆域拓展、鞏固統一、開發邊疆、推動民族交融,有重要意義。
2.制度創設:發展中央集權體制,發展官僚選拔、管理和監察體制,為后世政治體制的進一步創新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3.經濟發展: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促進了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為中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4.價值觀念:推廣儒學的價值觀念及“大一統”的政治理論,沖破學派、地域、民族的藩籬,增強了國家統一意識與凝聚力。
5.民族交融:境內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入,出現相互交融、共同創造新文化的局面。如樂舞文化,大量少數民族樂器融入華夏古樂之中,豐富了樂舞的表現手段與形式。
6.統一心理:秦漢之后,統一多民族國家成為歷史發展的主導模式,也成為一種人心所向的必然歸宿。即使是在分裂狀態下,“華夏必將走向統一”也是占據主導地位的政治意識。
主題二  兩漢的衰亡
【情境探究】
1.獲取信息——西漢滅亡的原因
史料 西漢后期,朝廷的賦稅勞役日益嚴重,統治階級“多畜奴婢,田宅無限”,奢侈揮霍,弄得民窮國虛,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數量惡性膨脹,成為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導致各地起義不斷。9年,外戚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各地一些豪強地主和劉氏宗族也紛紛結寨自保,甚至聚兵割據。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等
[研討交流]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漢滅亡的原因。(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破法]抓住關鍵信息:“賦稅勞役日益嚴重”“土地兼并”“各地起義不斷”“外戚王莽稱帝”“豪強地主和劉氏宗族……聚兵割據”。
[成果展示]
賦稅沉重、土地兼并、外戚掌權、農民起義、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
2.分析問題——東漢的衰亡
史料 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綺室;倡謳伎樂,列乎深堂。……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敗而不可飲。……榮樂過于封君,勢力侔于守令。……刺客死士,為之投命。
——《后漢書》
[研討交流]閱讀史料,分析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與東漢政權衰亡的關系。(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破法]可從唯物史觀角度分析豪強地主所帶來的危害,如階級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等方面。
[成果展示]
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兼并土地現象嚴重,生活奢華,加劇了階級矛盾;東漢豪強地主勢力強大,削弱了中央集權。
【史論闡釋】
一、西漢滅亡原因
方面 闡釋
政治 西漢后期,統治階級奢侈、荒淫、昏庸
經濟 土地兼并導致大量農民破產
思想 片面推崇儒家學說,重用儒生,減刑寬政,使權貴、官吏、地主如脫韁野馬,貪殘暴虐,對百姓敲骨吸髓,使百姓所受災禍變本加厲,削弱了國家權力
根源 西漢后期,重用外戚和宦官導致政局混亂
二、東漢時期威脅王朝統治的主要因素
方面 表現
匈奴 問題 東漢后期,國力衰敗,匈奴又趁機發展起來,成為威脅東漢政權的外部力量
豪強 地主 (1)東漢政權依靠豪強地主而建立,東漢建立后,豪強地主勢力進一步膨脹;(2)豪強地主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逐漸演變為地方割據勢力,對東漢王朝構成巨大威脅
外戚宦 官專權 東漢中期以后,由于皇帝年幼,出現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激烈爭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亂,政治更趨腐朽黑暗
土地兼 并嚴重 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強地主,或成為流民,階級矛盾尖銳,這是造成農民起義的最主要原因
點撥 東漢中后期面臨的這些問題瓦解了東漢的統治,加速了東漢政權的滅亡。
課堂練習
【題組1】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
1.西漢建立之初,統治者最推崇的治國思想是 (  )
A.法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黃老無為思想 D.儒家思想
解析:選C。本題考查漢初的治國思想。漢初面對社會經濟凋敝的現實,統治者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推崇的治國思想是黃老無為思想,故選C,排除A、B、D。
2.(2023·惠州高一檢測)呂思勉曾對西漢初期所奉行的某一制度作出這樣的評價:“封建者,過時之制也。漢初用之,雖收夾輔之效,然其勢終不可以復行。”這一制度是 (  )
A.郡國并行 B.皇帝獨尊
C.與民休息 D.尊崇儒術
解析:選A。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提到的“封建者”指的是分封制,“漢初用之”即漢初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分封制,實行郡國并行制,A正確;皇帝獨尊是皇帝制度的特點,西漢一直實行皇帝制度,排除B;漢初以黃老無為思想治國,實行與民休息政策,與分封制無關,排除C;漢武帝時期尊崇儒術,與分封制無關,排除D。
3.(2022·廣東合格考)漢文帝將齊國一分為六,立已故齊王六子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立已故淮南王三子為王。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解決邊疆危機 B.削弱諸侯勢力
C.加快經濟開發 D.抑制土地兼并
解析:選B。本題考查漢初的政治。西漢前期,漢文帝把齊國、淮南國等,一國分為多國,目的在于削弱諸侯勢力,故選B。分化地方王國勢力與解決邊疆危機不符,排除A;加快經濟開發并非漢文帝分化王國力量的主要目的,排除C;漢文帝將王國一分為多個,主要目的并非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
【補償訓練】
  西漢初年,政論家賈誼指出,當下形勢就像是一個病人,小腿腫得像腰,腳趾腫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上述言論針對的問題是 (  )
A.農民起義     B.匈奴的威脅
C.王國問題 D.統治者的腐敗
解析:選C。本題考查漢初的王國問題。由“西漢初年”可知,“小腿”和“腳趾”的腫脹暗喻地方封國勢力壯大,威脅中央,故選C。A、B、D均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
【題組2】西漢的強盛及東漢的興衰
4.(2023·肇慶高一檢測)漢武帝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稱為“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名。這一措施是為了 (  )
A.加強軍事防備 B.擴大疆域版圖
C.增加財政收入 D.加強中央集權
解析:選D。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稱為“十三州部”,每個州部派刺史一人,負責監督地方官員及其子弟,并抑制和打擊地方豪強等勢力,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因此他這一做法的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D正確;漢武帝時期實行刺史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與加強軍事防備無關,排除A;漢武帝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并派刺史的主要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而不是擴大疆域版圖,排除B;漢武帝時期設置刺史制度主要目的是監督地方官員,不能增加財政收入,排除C。
5.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對策中說:“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這表明他主張 (  )
A.百家爭鳴 B.減輕賦稅
C.鹽鐵官營 D.尊崇儒術
解析:選D。本題考查漢武帝加強思想專制的措施。題干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為此,他提出了“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主張,故選D。“百家爭鳴”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A;材料并未涉及減輕賦稅的內容,排除B;鹽鐵官營屬于經濟方面的措施,排除C。
【深化點撥】尊崇儒術適應了西漢政府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補償訓練】
  為配合對匈奴的戰爭,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這一舉措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  )
A.增強了西漢實力
B.密切了西域與中原的聯系
C.解除了匈奴的威脅
D.加強了與歐洲和北非的交往
解析:選B。本題考查張騫出使西域的影響。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與中原的聯系,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故選B。A、C、D不符合史實,排除。
6.東漢初年,劉秀完善察舉制,“退功臣而進文吏”,廣納賢才,在他們的輔佐下,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據此可知,“光武中興”出現的關鍵是 (  )
A.輕徭薄賦 B.重視儒學
C.抑制豪強 D.選賢任能
解析:選D。本題考查“光武中興”的原因。據“廣納賢才”“在他們的輔佐下,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可知,“光武中興”出現的重要原因是劉秀選賢任能,故選D。材料信息與輕徭薄賦、重視儒學、抑制豪強無關,排除A、B、C。
【補償訓練】
  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歷史上將該統治時期稱為 (  )
A.武帝光復      B.“文景之治”
C.大漢盛世 D.“光武中興”
解析:選D。本題考查東漢初年的政治。東漢初年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史稱“光武中興”,故選D。東漢初年治世局面史稱“光武中興”,排除A;B是漢景帝、漢文帝時期出現的盛世局面,排除;C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時期,排除。
拓展延伸:西漢“文景之治”與東漢“光武中興”的比較
相 同 點 ①背景:都是在農民起義推翻前朝統治,統治階級吸取前朝滅亡教訓的背景下出現的 ②內容:統治階級都注意調整統治政策,如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減輕或廢除刑罰;提倡節儉等 ③結果:都呈現出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的局面
不 同 點 ①思想:文帝和景帝奉行“無為而治”思想,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光武帝注重文治,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 ②內容:光武帝劉秀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污吏。這是“文景之治”沒有的
【補償訓練】
  “清議”是東漢后期官僚、儒生以儒家的倫理道德為依據來臧否人物的一種輿論風尚。“清議”的主要斗爭對象最有可能是 (  )
A.外戚      B.豪強地主
C.宦官 D.地方軍閥
解析:選C。本題考查東漢中后期的政治。東漢后期,宦官專權,當時“清議”的對象主要是宦官,排除A、B、D,故選C。
【題組3】兩漢的文化
7.(2023·廣州高一檢測)兩漢科技成就突出,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的某專著,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該專著為 (  )
A.《黃帝內經》 B.《神農本草經》
C.《九章算術》 D.《傷寒雜病論》
解析:選A。本題考查漢代的科技成就。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的《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故選A。《神農本草經》實成書于東漢,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藥物學著作,排除B;《九章算術》為數學專著,排除C;《傷寒雜病論》作者是東漢末年張仲景,排除D。
【補償訓練】
  1.我國古代歷來重視史書的編撰和修訂,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 (  )
A.《春秋》      B.《漢書》
C.《史記》 D.《左傳》
解析:選B。本題考查漢代的文化成就。《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故選B。《春秋》和《左傳》均是編年體史書,排除A、D;《史記》是紀傳體通史,排除C。
2.《史記》為我們了解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提供了重要資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下列史實不能在《史記》中查到的是 (  )
A.劉秀建漢
B.武王伐紂
C.陳勝、吳廣起義
D.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解析:選A。本題考查漢代的史學成就。《史記》為西漢司馬遷所著,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故它不可能記載東漢初年劉秀建漢的歷史,A正確。B、C、D均在《史記》記述歷史范圍之內,均不符合題意,排除。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課標·定位 核心·導學
1.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2.通過了解兩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1.注意“一個特征”: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2.理解“兩個原因”: (1)經濟:豪強地主勢力膨脹,土地兼并嚴重 (2)政治: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政治黑暗 3.把握“三個措施”:加強中央集權、開疆拓土、尊崇儒術
學習任務一  西漢的興亡
【活動1】閱讀教材第一目,了解西漢初年是怎樣進行統治的。
1.西漢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2.“文景之治”
(1)原因:
①漢初,人口銳減,社會經濟極為殘破。
②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奉行黃老無為思想,采取“ ”政策。
(2)措施:減輕 、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
(3)結果:經濟得到了明顯恢復,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
3.“漢承秦制”:西漢初年的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
(1)郡國并行制:漢高祖先后分封了大批諸侯王,對 構成嚴重威脅,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
(2)“七國之亂”: 削減諸侯封地,引發了吳、楚等七國叛亂。
[教材·再開發]
閱讀課本“史料閱讀——《漢書·景帝紀》”,面對漢初經濟凋敝的狀況,統治者采取了怎樣的政策 結果如何
提示:采取“與民休息”政策。出現“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活動2】閱讀教材第二目,掌握漢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西漢進入強盛時期。
1.政治上
推恩令 要求諸侯王將封地再行分封子弟,成功削弱了 的勢力
內外朝 制度 加強皇權,削弱相權,設立中朝, 的作用開始提升
察舉制 確立以 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
監察制度 在地方設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
社會治理 任用酷吏,打擊 、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
2.經濟上
(1)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 。
(2) :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
(3)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 。
(4)抑制工商業者:向工商業者征收財產稅。
3.思想上
(1)概況:接受董仲舒的建議, 。
(2)影響: 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4.開疆拓土
(1)北擊匈奴,設置河西四郡:①漢武帝任用 為將,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②在 設立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
(2)出使西域: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中國的絲織品沿著這條道路傳向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這就是著名的“ ”。
(3)行政管理:公元前60年,在烏壘城設置 ,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
(4)東南西南:鞏固邊疆,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
[教材·再開發]
觀察課本“西漢形勢圖”,從圖片中可以看出西漢采取了哪些措施開拓疆域
提示:設西域都護府和河西四郡,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統治。
[易錯·明辨析]
(1)漢武帝設立中朝的主要目的是加強皇權。 ( √ )
(2)漢武帝設立的刺史是地方行政長官。 ( × )
提示:漢武帝時期的刺史只掌握監察權,沒有行政權。
(3)西漢時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 √ )
(4)西域都護府的設立強化了中央對西域的管轄。 ( √ )
【活動3】閱讀教材第三目第一自然段,了解西漢是怎樣滅亡的。
1.西漢的衰亡
(1)原因
政治 日趨黑暗
經濟 嚴重,賦稅徭役沉重
社會 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
(2)滅亡:公元9年,外戚 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
2.王莽改制
目的 試圖挽救社會危機
結果 措施不切實際,激化社會矛盾,王莽統治末年, 等農民大起義爆發,政權被推翻
[情境·新創設]
西漢“興于外戚,亡于外戚”。你知道西漢亡于外戚的主要表現是什么嗎
提示:公元9年,西漢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滅亡西漢。
學習任務二 東漢的興衰和兩漢的文化
【活動1】閱讀教材第三目第二至四自然段,思考東漢興衰的史實。
1.建立: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不久定都 ,史稱東漢。
2.前期:“光武中興”
(1)背景:劉秀重建漢朝,平定一些割據政權,實現全國統一。
(2)措施
政治 ①中央:加強皇權,增強 的作用;控制外戚干政 ②地方: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整頓
經濟 ①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②釋放
思想 重視儒學
(3)影響:穩定政局,社會經濟重新發展,史稱“光武中興”。
3.中期:社會動蕩
(1)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原因 皇帝大多年幼繼位,年壽不長
影響 政治腐朽黑暗
(2)“清議”和“黨錮之禍”
“清議” 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不滿現實,品評人物,抨擊時政
“黨錮之禍” “清議”之士觸犯了 ,被誣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壓
(3) 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4.后期:軍閥割據
184年,張角創立“太平道”,在多個地方同時發動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軍閥割據 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教材·再開發]
閱讀教材“東漢畫像磚中描繪的集市”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東漢經濟方面的什么信息
提示:東漢商業的繁榮和發展。
[易錯·明辨析]
(1)東漢初出現了“光武中興”的盛世局面。 ( √ )
(2)東漢中后期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局面。 ( √ )
(3)黃巾起義推翻了東漢的統治。 ( × )
提示:黃巾起義沒有推翻東漢政權,只是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活動2】閱讀教材第四目,概括兩漢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
1.史學
《史記》 西漢司馬遷撰寫,首創 體裁,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
《漢書》 東漢 撰寫,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2.文學
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
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
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
(從【智選】中選出相對應的序號)
智選:①五言詩 ②樂府詩 ③漢賦
3.科技
(1)醫學
《 》 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 》 成書于東漢,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
(2)數學:《 》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造紙術
①改進:105年,東漢 改進造紙術。
②意義: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情境·新創設]
說起中醫的傳承,國醫大師李濟仁先生認為:“傳承什么,怎么傳 首先經典的學習和傳承是必須的。中醫世代傳承都離不開經典傳承,傳承經典的核心就是《黃帝內經》。”
思考:國醫大師李濟仁先生為什么認為《黃帝內經》是傳承經典核心
主題一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情境探究】
1.分析問題——漢初的統治
史料 漢初政府純粹代表一種農民樸素的精神,無為主義即為農民社會政治思想之反映。因此恭儉無為、與民休息,遂成為漢初政府之兩大信念。因亂后社會經濟破產,人心厭亂,戰國晚年黃老一派消極思想,遂最先在農民政府里得勢。無為之實則為“因循”。
——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
[研討交流]黃老思想為何在漢初“農民政府里得勢” 你如何理解史料中“無為之實則為‘因循’”的說法 (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破法]抓住關鍵信息:“恭儉無為”“與民休息”“社會經濟破產”“人心厭亂”結合所學進行分析。
[成果展示]
得勢原因: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黃老思想主張無為,注重民生;黃老思想既符合漢初人民厭惡戰爭、渴望社會安定的意愿,也與漢初統治者與民休息的政策相切合。
理解:漢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縣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秦制,如沿襲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國并行的局面;采取與民休息政策,與秦的殘暴苛政全然不同。
2.獲取信息——漢武帝的統治
史料 漢武帝時,主父偃主張: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漢武帝于元鼎四年將鑄幣權從各郡國收歸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對五銖錢進行統一鑄造和發行。……“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
[研討交流]閱讀史料,指出漢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簡析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破法]根據材料信息“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國”“五銖錢進行統一鑄造和發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可分別歸納措施;共同作用可從國家宏觀治理角度作答。
[成果展示]
措施:頒布“推恩令”;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尊崇儒術。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一。
【史論闡釋】
  兩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意義
  1.鞏固統一:(1)漢武帝鞏固邊疆;(2)公元前60年,為了管理西域,西漢建立西域都護府;(3)東漢對西域等地的經營等舉措,對疆域拓展、鞏固統一、開發邊疆、推動民族交融,有重要意義。
2.制度創設:發展中央集權體制,發展官僚選拔、管理和監察體制,為后世政治體制的進一步創新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3.經濟發展: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促進了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為中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4.價值觀念:推廣儒學的價值觀念及“大一統”的政治理論,沖破學派、地域、民族的藩籬,增強了國家統一意識與凝聚力。
5.民族交融:境內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入,出現相互交融、共同創造新文化的局面。如樂舞文化,大量少數民族樂器融入華夏古樂之中,豐富了樂舞的表現手段與形式。
6.統一心理:秦漢之后,統一多民族國家成為歷史發展的主導模式,也成為一種人心所向的必然歸宿。即使是在分裂狀態下,“華夏必將走向統一”也是占據主導地位的政治意識。
主題二  兩漢的衰亡
【情境探究】
1.獲取信息——西漢滅亡的原因
史料 西漢后期,朝廷的賦稅勞役日益嚴重,統治階級“多畜奴婢,田宅無限”,奢侈揮霍,弄得民窮國虛,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數量惡性膨脹,成為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導致各地起義不斷。9年,外戚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各地一些豪強地主和劉氏宗族也紛紛結寨自保,甚至聚兵割據。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等
[研討交流]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漢滅亡的原因。(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破法]抓住關鍵信息:“賦稅勞役日益嚴重”“土地兼并”“各地起義不斷”“外戚王莽稱帝”“豪強地主和劉氏宗族……聚兵割據”。
[成果展示]
賦稅沉重、土地兼并、外戚掌權、農民起義、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
2.分析問題——東漢的衰亡
史料 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綺室;倡謳伎樂,列乎深堂。……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敗而不可飲。……榮樂過于封君,勢力侔于守令。……刺客死士,為之投命。
——《后漢書》
[研討交流]閱讀史料,分析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與東漢政權衰亡的關系。(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破法]可從唯物史觀角度分析豪強地主所帶來的危害,如階級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等方面。
[成果展示]
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兼并土地現象嚴重,生活奢華,加劇了階級矛盾;東漢豪強地主勢力強大,削弱了中央集權。
【史論闡釋】
一、西漢滅亡原因
方面 闡釋
政治 西漢后期,統治階級奢侈、荒淫、昏庸
經濟 土地兼并導致大量農民破產
思想 片面推崇儒家學說,重用儒生,減刑寬政,使權貴、官吏、地主如脫韁野馬,貪殘暴虐,對百姓敲骨吸髓,使百姓所受災禍變本加厲,削弱了國家權力
根源 西漢后期,重用外戚和宦官導致政局混亂
二、東漢時期威脅王朝統治的主要因素
方面 表現
匈奴 問題 東漢后期,國力衰敗,匈奴又趁機發展起來,成為威脅東漢政權的外部力量
豪強 地主 (1)東漢政權依靠豪強地主而建立,東漢建立后,豪強地主勢力進一步膨脹;(2)豪強地主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逐漸演變為地方割據勢力,對東漢王朝構成巨大威脅
外戚宦 官專權 東漢中期以后,由于皇帝年幼,出現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激烈爭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亂,政治更趨腐朽黑暗
土地兼 并嚴重 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強地主,或成為流民,階級矛盾尖銳,這是造成農民起義的最主要原因
點撥 東漢中后期面臨的這些問題瓦解了東漢的統治,加速了東漢政權的滅亡。
課堂練習
【題組1】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
1.西漢建立之初,統治者最推崇的治國思想是 (  )
A.法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黃老無為思想 D.儒家思想
2.(2023·惠州高一檢測)呂思勉曾對西漢初期所奉行的某一制度作出這樣的評價:“封建者,過時之制也。漢初用之,雖收夾輔之效,然其勢終不可以復行。”這一制度是 (  )
A.郡國并行 B.皇帝獨尊
C.與民休息 D.尊崇儒術
3.(2022·廣東合格考)漢文帝將齊國一分為六,立已故齊王六子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立已故淮南王三子為王。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
A.解決邊疆危機 B.削弱諸侯勢力
C.加快經濟開發 D.抑制土地兼并
【補償訓練】
  西漢初年,政論家賈誼指出,當下形勢就像是一個病人,小腿腫得像腰,腳趾腫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上述言論針對的問題是 (  )
A.農民起義     B.匈奴的威脅
C.王國問題 D.統治者的腐敗
【題組2】西漢的強盛及東漢的興衰
4.(2023·肇慶高一檢測)漢武帝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稱為“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名。這一措施是為了 (  )
A.加強軍事防備 B.擴大疆域版圖
C.增加財政收入 D.加強中央集權
5.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對策中說:“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這表明他主張 (  )
A.百家爭鳴 B.減輕賦稅
C.鹽鐵官營 D.尊崇儒術
【補償訓練】
  為配合對匈奴的戰爭,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這一舉措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  )
A.增強了西漢實力
B.密切了西域與中原的聯系
C.解除了匈奴的威脅
D.加強了與歐洲和北非的交往
6.東漢初年,劉秀完善察舉制,“退功臣而進文吏”,廣納賢才,在他們的輔佐下,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據此可知,“光武中興”出現的關鍵是 (  )
A.輕徭薄賦 B.重視儒學
C.抑制豪強 D.選賢任能
【補償訓練】
  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歷史上將該統治時期稱為 (  )
A.武帝光復      B.“文景之治”
C.大漢盛世 D.“光武中興”
拓展延伸:西漢“文景之治”與東漢“光武中興”的比較
相 同 點 ①背景:都是在農民起義推翻前朝統治,統治階級吸取前朝滅亡教訓的背景下出現的 ②內容:統治階級都注意調整統治政策,如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減輕或廢除刑罰;提倡節儉等 ③結果:都呈現出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的局面
不 同 點 ①思想:文帝和景帝奉行“無為而治”思想,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光武帝注重文治,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 ②內容:光武帝劉秀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污吏。這是“文景之治”沒有的
【補償訓練】
  “清議”是東漢后期官僚、儒生以儒家的倫理道德為依據來臧否人物的一種輿論風尚。“清議”的主要斗爭對象最有可能是 (  )
A.外戚      B.豪強地主
C.宦官 D.地方軍閥
【題組3】兩漢的文化
7.(2023·廣州高一檢測)兩漢科技成就突出,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的某專著,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該專著為 (  )
A.《黃帝內經》 B.《神農本草經》
C.《九章算術》 D.《傷寒雜病論》
【補償訓練】
  1.我國古代歷來重視史書的編撰和修訂,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 (  )
A.《春秋》      B.《漢書》
C.《史記》 D.《左傳》
2.《史記》為我們了解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提供了重要資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下列史實不能在《史記》中查到的是 (  )
A.劉秀建漢
B.武王伐紂
C.陳勝、吳廣起義
D.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川县| 隆德县| 云浮市| 河间市| 龙岩市| 蓬安县| 台南市| 荆州市| 泸州市| 万山特区| 嘉鱼县| 新干县| 雷山县| 海盐县| 余江县| 青州市| 墨竹工卡县| 江津市| 兰西县| 昌平区| 正阳县| 湘潭县| 广宗县| 张掖市| 永清县| 佳木斯市| 凉城县| 康马县| 日照市| 泰和县| 麟游县| 衢州市| 澄城县| 磐石市| 环江| 清苑县| 高邑县| 伊通| 乌鲁木齐县| 长宁区| 纳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