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課標·定位 核心·導學認識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1.注意“一個趨勢”:古代中國封建制度逐步走向成熟 2.把握“三個方面”:選官制度、中樞權力機構和賦稅制度 3.理解“六個制度”:九品中正制、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租調制、租庸調制和兩稅法學習任務一 政治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活動1】閱讀教材第一目,了解魏晉至隋唐選官制度是怎樣發展演變的。1.九品中正制時間 曹魏創立方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評定人才等級,朝廷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標準 由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演變為西晉時期主要看重家世實質 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2.科舉制(1)創立:隋朝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2)發展唐太宗 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 擴大了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3)影響:①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②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教材·再開發]閱讀教材“學思之窗——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進士》”。根據史料,歸納隋唐科舉制的主要特點。提示:不斷發展和完善;分科取士,進士科最重要。【活動2】閱讀教材第二目,掌握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的主要史實。1.沿革: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它們共同輔助決策,行使權力。2.確立:隋文帝時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3.職權中書省 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 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 負責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4.特點: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5.發展(1)唐太宗時常給品位較低的官員以宰相名號,擴大任用宰相的范圍。(2)設立政事堂(中書門下),宰相集體議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6.影響: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情境·新創設]唐太宗時,宰相不能單獨與君主議政,只能集體晉見,共商軍國大事,并規定:“中書、門下及三品官入奏事,必使諫官、史官隨之,有失則匡正,美惡必記之。”思考:唐朝的這種做法有何影響 提示:有助于宰相間相互制約和加強對官員的監督,減少決策失誤,其主要目的是強化君權。學習任務二 賦稅制度的變化和創新【活動1】閱讀教材第三目第一自然段,梳理魏晉至唐初賦稅制度的演變歷程。1.租調制(1)確立:魏晉時期,按戶征收糧和絹帛。(2)發展:北魏孝文帝頒布均田令,規定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2.唐初租庸調制(1)內容:唐初,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至59歲的成年男子。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2)影響: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易錯·明辨析](1)北魏租調制的基礎是均田制。 ( √ )(2)唐朝時期繳納貨幣代替服役稱為“庸”。 ( × )提示:唐朝的“庸”是納絹或布代役,不是繳納貨幣。(3)唐朝的以庸代役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 ( √ )【活動2】閱讀教材第三目第二、三自然段,概括唐朝兩稅法的主要史實。1.原因: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2.目的:解決財政困難。3.實施: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4.內容標準 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時間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5.影響(1)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2)它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教材·再開發]閱讀教材“史料閱讀——兩稅法實行的背景”,據史料概括兩稅法實行的背景。提示:土地兼并嚴重,租庸調制無法實行,政府財政收入減少。主題一 科舉制度及三省六部制【情境探究】1.分析問題——科舉制的特點史料 (隋朝)明確規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書省所屬吏部任免……選舉權也集中到中央。……科舉制的特點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首先設立秀才、明經等科……一律按才學標準錄取……隋煬帝時增設進士科,放寬錄取標準。——樊樹志《國史概要》[研討交流]閱讀史料,概括隋朝選官制度的特點。(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破法]抓住關鍵信息:“地方官一律由尚書省所屬吏部任免”“選舉權也集中到中央”“設立秀才、明經等科”“一律按才學標準錄取”“ 放寬錄取標準”進行概括。[成果展示]官吏任免權和選舉權收歸中央;以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以才學為主要標準;逐步放寬錄取標準。2.論證觀點——科舉制的影響史料 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于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摘編自薛明揚主編《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冊)》[研討交流]提取史料信息,并據此說明科舉制客觀的歷史合理性。 (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 “機會均等”“ 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進行說明。[成果展示]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提供了“機會均等”的機制;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3.獲取信息——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史料 (唐太宗時期)三省長官品位崇高,不輕易授人,宰相卻不可缺員。唐太宗特置參議得失、參知政事、參預朝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名號,職務都是宰相,不過作相的官員品位不高,進退較易,在使用上顯得便利。——馮國超《中國通史》[研討交流]閱讀史料,指出唐太宗對宰相之職的設置特點及其目的。(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作相的官員品位不高,進退較易,在使用上顯得便利”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成果展示]特點:唐太宗常任命品位不高的官員為宰相;擴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圍。目的:分散相權,加強皇權對相權的掌控。4.分析問題——三省六部制的影響史料 隋唐更看重的是權力的制衡,把立法與執法、決策與行政分離開。相權分散到三省,更兼中書門下相互制約,皇權得到加強。同時三省都是從宮廷獨立出來而成為真正的政府部門,宰相由個人變成了集體,反倒更有力量制衡皇權。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一個嚴密而精致的體系,盡可能地實現了官僚政治與皇權政治的平衡。君臣共治的理想得以提出和實踐,并延續到兩宋。——根據《易中天中華史:隋唐定局》整理[研討交流]據史料,說明作者對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認識,并據此闡述三省六部制的影響。(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權力的制衡”“ 相權分散到三省”“ 由個人變成了集體”“ 君臣共治”結合所學分析。[成果展示]認識:注重權力制衡;分散相權;集體議政;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影響:加強了皇權;對權力進行了制衡。【史論闡釋】一、科舉制對中國的影響積極 方面 (1)國家統治:加速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擴大了統治基礎 (2)官員素質: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3)選官權力:把選官權從世家大族手中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 (4)社會風氣:有利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會文化水平消極 方面 (1)奴化教育:考試內容以儒學經義為主,使儒學成為執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科技發展: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阻礙科學技術的新發展 (3)專制統治: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創造性,成為維護專制統治的工具二、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及趨勢 1.演變 2.趨勢 (1)選拔標準:由家世門第、財產等級等演變為學識、才能。 (2)選拔方式:由血緣、推薦、地方評論及品評演變為考試。 (3)選拔原則:逐漸走向制度化,體現相對的公平、公開。 三、三省六部制的特點相權 三分 中書省起草政令,門下省審核政令,尚書省執行政令,這樣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職權 分明 三省職權按行政程序劃分,政令從起草、審核至執行,都經由三省處理加強 皇權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互相牽制,尚書省權分六部,加強了皇權提高 效率 設立政事堂,宰相集體議政,提高行政效率,三省趨向一體化節制 君權 皇帝所頒政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制君權點撥 三省六部制較好地處理了分割相權、減少決策失誤與提高行政效率的關系,它是古代中國中央官制成熟的標志。主題二 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情境探究】1.獲取信息——租庸調制史料 “賦役之制……課戶每丁租粟二石;其調隨鄉土所產綾、絹、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輸綾、絹、絁者綿三兩,輸布者麻三斤……凡丁歲役二旬,無事則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戶皆有優復蠲免之制(諸皇宗籍屬宗正者及諸親,五品已上父祖、兄弟、子孫,及諸色雜有職掌人)……悉免課役。”——摘自《唐六典卷三·尚書戶部》[研討交流]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租庸調制的主要特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每丁租粟二石”“收其庸”“有優復蠲免之制”結合所學歸納。[成果展示]特點:按丁征稅;以實物稅為主;納絹代役,稱為庸;貴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調的特權。2.分析問題——兩稅法史料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發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農民很多。農民逃亡,政府往往責成鄰保代納租庸調,結果迫使更多的農民逃亡,租庸調制的維持已經十分困難。……公元780年,唐朝推行兩稅法,兩稅法的主要原則是只要在當地有資產、土地,就算當地人,上籍征稅。同時不再按照中、丁(以年齡分為黃、小、中、丁、老五類)的原則征租庸調,而是按貧富等級征財產稅及土地稅,將貴族也納入征稅范圍。——黃永年《唐史十二講》[研討交流] 據史料,指出兩稅法取代租庸調制的原因。分析兩稅法在征收標準和納稅對象上的新變化及其影響。(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破法]根據提示語“由于”到“十分困難”可歸納原因,根據信息“當地有資產、土地”“上籍征稅”“按貧富等級征財產稅及土地稅”可得出變化。[成果展示]原因:土地兼并嚴重,按丁、戶征稅無法延續。變化: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到以資產、土地為主;增加納稅對象(貴族官僚也要交稅)。影響: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史論闡釋】比較租庸調制和兩稅法項目 租庸調制 兩稅法時間 唐朝前期 唐朝后期(780年開始)前提 均田制 均田制遭到破壞目的 保障政府的財政收入 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標準 人丁 土地與財產內容 ①租:納粟 ②調:納帛或布 ③庸:納絹或布代役 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每年分夏、秋兩次納稅意義 ①保證農民生產時間,農民賦役負擔相對減輕 ②保障政府賦稅收入 ①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②擴大了稅源,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點撥 賦稅制度的變化,反映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松,直到兩稅法實行,征稅的主要標準從人丁轉為財產。課堂練習【題組1】選官制度1.魏晉時期,大、小中正官多被各個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壟斷,他們以“家世”“閥閱”評定品級。這表明,此時的選官標準主要是 ( )A.軍功 B.品德 C.門第 D.才學解析:選C。本題考查九品中正制。根據材料“大、小中正官多被各個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壟斷,他們以‘家世’‘閥閱’評定品級”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該制度以門第為選官標準,故選C。【補償訓練】東漢末年,名士清議、品評人物演變為朋黨標榜、虛偽無用的行為,導致“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的社會狀況。為改變這一狀況,曹魏政權 ( )A.創立了九品中正制B.明確了六部的分工C.察舉基層賢良文士D.分科考試錄取人才解析:選A。本題考查九品中正制。東漢末年察舉制失去了社會基礎,選官權操縱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們結交朋黨,嚴重干擾了人才選拔,為此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故選A。B與題干無關,排除;東漢末年社會動蕩,察舉制失去了作用,排除C;分科考試是隋朝時期開始采用的選官方式,排除D。2.下圖為“大雁塔唐朝進士題名帖”。大雁塔位于陜西西安的慈恩寺中,“雁塔題名”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與此現象有關的制度是 ( )A.刺史制度 B.察舉制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解析:選D。本題考查科舉制。從題干材料“唐朝進士題名帖”可知反映了唐代的科舉制,故選D。A不是選官制度;B、C與題干材料無關。3.(2023·茂名高一檢測)中國古代官吏選拔經歷了“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的過程。下列表述與“科舉制”相關的是 ( )A.“龍生龍,鳳生鳳”B.“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C.“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D.“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解析:選C。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的選拔標準是考試成績,分為進士科和明經科,因此C符合題意,;A是對世官制的描述,排除;B是對九品中正制的描述,排除; D是對察舉制的描述,排除。4.(2022·廣東合格考)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任命禮部侍郎(正四品下)取代吏部考功員外郎(從六品上)來主持科舉考試,從而提高科舉考試的地位。這說明了唐朝 ( )A.士族地位提高 B.社會階層固化C.重視人才選拔 D.六部分工不明解析:選C。本題考查唐代的科舉制。唐玄宗任命官職更高的官員主持科舉考試,提高科舉考試的地位,說明了唐朝重視人才選拔,故選C。唐代的科舉制沖擊了士族,削弱了士族的地位,排除A;科舉考試促進而非固化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B;唐代六部分工是明確的,排除D。【題組2】三省六部制5.“三省六部制”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影響深遠的中央官制,其最終的確立是在 ( )A.魏晉時期 B.南北朝時期C.隋文帝時期 D.唐太宗時期解析:選C。本題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確立。隋文帝時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故選C。“魏晉時期”“南北朝時期”和“唐太宗時期”均與三省六部制確立的時間不符,排除A、B、D。6.(2023·揭陽高一檢測)“它排除了宰相的個人專權、相權過大而威脅皇權的政治危機,而且增加了決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分封制度 B.郡縣制度C.三省六部制 D.九品中正制解析:選C。依據材料“它排除了宰相的個人專權、相權過大而威脅皇權的政治危機,而且增加了決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將相權一分為三,并相互制約,加強了皇權,削弱了相權;同時三省分工明確,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因此材料中的“它”是指三省六部制,C正確;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制度,分封制下諸侯王有很大的獨立性,最高統治者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而且西周時還沒有宰相和皇帝,排除A;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屬于中央集權的范疇,材料涉及的是君主專制的范疇,排除B;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其標準是門第族望,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7.唐朝門下省的職能為:“凡百司奏抄(文書),侍中審定,則先讀而署之,以駁正違失。”由此可知,門下省的設置意在 ( )A.緩和君相矛盾B.實現分權制衡C.減少決策失誤D.提高行政效率解析:選C。本題考查三省六部制。唐朝門下省的職能是封駁審議,主要目的是減少決策失誤,故選C。三省六部制的設立起到分割相權、加強皇權的作用,排除A;門下省起到分割宰相權力的作用,與中書省、尚書省相互制約,但與材料無關,排除B;材料未涉及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補償訓練】唐朝在中國歷史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開創了政治新格局,唐朝主要“新”在 ( )A.宰相集體議事,分工明確B.中央增設中朝,加強皇權C.創立科舉制度,任人唯賢D.實行鹽鐵官營,增加財政解析:選A。本題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特點。三省六部制將宰相權力一分為三,宰相集體議事,分工明確,加強了君主專制,故選A。中央增設中朝、實行鹽鐵官營是在漢武帝時期,排除B、D;創立科舉制度是在隋朝,排除C。8. 下圖是隋唐時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圖,三省中的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詔令的草擬、審核和執行。該制度使 ( )A.地方權力徹底消亡B.君主專制達到頂峰C.相權分割和中央行政效率低下D.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解析:選D。本題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影響。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的實行使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故選D。A、B與三省六部制無關,C敘述不符合史實,均排除。拓展延伸:三省六部制運行機制【題組3】賦稅制度9.北魏政府對戶口極為重視,經常下達檢查戶口的指令。這一現象出現的背景是( )A.井田制的恢復B.分封制的推行C.租調制的施行D.科舉制的創立解析:選C。本題考查北魏的租調制。北魏時期實行租調制征收賦稅,征收的標準是人丁,所以經常下達檢查戶口的指令,是為了清點戶口以征收賦稅,故選C。北魏實行的是均田制,不是井田制,排除A;北魏沒有實行分封制,排除B;科舉制的創立是在隋朝,排除D。10.我國古代社會,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從隋唐開始,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這被稱為 ( )A.稅 B.庸 C.租 D.調解析:選B。本題考查唐朝的租庸調制。唐代實行租庸調制,農民如果不愿為國家服役,可以納庸代役,故選B。A、C、D均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11.唐朝實行的“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的賦稅制度是 ( )A.租調制 B.租庸調制C.兩稅法 D.攤丁入畝解析:選C。本題考查唐朝的兩稅法。唐中期實行的兩稅法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故選C。租調制和租庸調制均與材料無關,排除A、B;D是在清朝時期推行的,排除。【深化點撥】兩稅法把中唐極其紊亂的稅制統一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體現了社會的進步。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課標·定位 核心·導學認識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1.注意“一個趨勢”:古代中國封建制度逐步走向成熟 2.把握“三個方面”:選官制度、中樞權力機構和賦稅制度 3.理解“六個制度”:九品中正制、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租調制、租庸調制和兩稅法學習任務一 政治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活動1】閱讀教材第一目,了解魏晉至隋唐選官制度是怎樣發展演變的。1.九品中正制時間 創立方式 中央委任 評定人才等級,朝廷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標準 由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演變為西晉時期主要看重實質 成為維護 的工具2.科舉制(1)創立:隋朝開始采用 的方式選拔官員。 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2)發展唐太宗 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 兩科為主武則天 擴大了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3)影響:①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 。②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 。[教材·再開發]閱讀教材“學思之窗——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進士》”。根據史料,歸納隋唐科舉制的主要特點。【活動2】閱讀教材第二目,掌握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的主要史實。1.沿革: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它們共同輔助決策,行使權力。2.確立: 時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3.職權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負責審核詔令負責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4.特點: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5.發展(1)唐太宗時常給品位較低的官員以宰相名號,擴大任用宰相的范圍。(2)設立 (中書門下),宰相集體議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6.影響: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情境·新創設]唐太宗時,宰相不能單獨與君主議政,只能集體晉見,共商軍國大事,并規定:“中書、門下及三品官入奏事,必使諫官、史官隨之,有失則匡正,美惡必記之。”思考:唐朝的這種做法有何影響 學習任務二 賦稅制度的變化和創新【活動1】閱讀教材第三目第一自然段,梳理魏晉至唐初賦稅制度的演變歷程。1.租調制(1)確立:魏晉時期,按 征收糧和絹帛。(2)發展:北魏孝文帝頒布 ,規定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2.唐初租庸調制(1)內容:唐初,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至59歲的成年男子。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 。(2)影響: 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易錯·明辨析](1)北魏租調制的基礎是均田制。 ( )(2)唐朝時期繳納貨幣代替服役稱為“庸”。 ( )(3)唐朝的以庸代役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 ( )【活動2】閱讀教材第三目第二、三自然段,概括唐朝兩稅法的主要史實。1.原因: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 和租庸調制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2.目的:解決財政困難。3.實施: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4.內容標準 每戶按 繳納戶稅,按 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時間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5.影響(1)簡化稅收名目,擴大 ,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2)它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 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教材·再開發]閱讀教材“史料閱讀——兩稅法實行的背景”,據史料概括兩稅法實行的背景。主題一 科舉制度及三省六部制【情境探究】1.分析問題——科舉制的特點史料 (隋朝)明確規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書省所屬吏部任免……選舉權也集中到中央。……科舉制的特點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首先設立秀才、明經等科……一律按才學標準錄取……隋煬帝時增設進士科,放寬錄取標準。——樊樹志《國史概要》[研討交流]閱讀史料,概括隋朝選官制度的特點。(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破法]抓住關鍵信息:“地方官一律由尚書省所屬吏部任免”“選舉權也集中到中央”“設立秀才、明經等科”“一律按才學標準錄取”“ 放寬錄取標準”進行概括。[成果展示]官吏任免權和選舉權收歸中央;以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以才學為主要標準;逐步放寬錄取標準。2.論證觀點——科舉制的影響史料 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于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摘編自薛明揚主編《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冊)》[研討交流]提取史料信息,并據此說明科舉制客觀的歷史合理性。 (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 “機會均等”“ 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進行說明。[成果展示]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提供了“機會均等”的機制;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3.獲取信息——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史料 (唐太宗時期)三省長官品位崇高,不輕易授人,宰相卻不可缺員。唐太宗特置參議得失、參知政事、參預朝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名號,職務都是宰相,不過作相的官員品位不高,進退較易,在使用上顯得便利。——馮國超《中國通史》[研討交流]閱讀史料,指出唐太宗對宰相之職的設置特點及其目的。(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作相的官員品位不高,進退較易,在使用上顯得便利”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成果展示]特點:唐太宗常任命品位不高的官員為宰相;擴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圍。目的:分散相權,加強皇權對相權的掌控。4.分析問題——三省六部制的影響史料 隋唐更看重的是權力的制衡,把立法與執法、決策與行政分離開。相權分散到三省,更兼中書門下相互制約,皇權得到加強。同時三省都是從宮廷獨立出來而成為真正的政府部門,宰相由個人變成了集體,反倒更有力量制衡皇權。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一個嚴密而精致的體系,盡可能地實現了官僚政治與皇權政治的平衡。君臣共治的理想得以提出和實踐,并延續到兩宋。——根據《易中天中華史:隋唐定局》整理[研討交流]據史料,說明作者對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認識,并據此闡述三省六部制的影響。(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權力的制衡”“ 相權分散到三省”“ 由個人變成了集體”“ 君臣共治”結合所學分析。[成果展示]認識:注重權力制衡;分散相權;集體議政;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影響:加強了皇權;對權力進行了制衡。【史論闡釋】一、科舉制對中國的影響積極 方面 (1)國家統治:加速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擴大了統治基礎 (2)官員素質: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3)選官權力:把選官權從世家大族手中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 (4)社會風氣:有利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會文化水平消極 方面 (1)奴化教育:考試內容以儒學經義為主,使儒學成為執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科技發展: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阻礙科學技術的新發展 (3)專制統治: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創造性,成為維護專制統治的工具二、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及趨勢 1.演變 2.趨勢 (1)選拔標準:由家世門第、財產等級等演變為學識、才能。 (2)選拔方式:由血緣、推薦、地方評論及品評演變為考試。 (3)選拔原則:逐漸走向制度化,體現相對的公平、公開。 三、三省六部制的特點相權 三分 中書省起草政令,門下省審核政令,尚書省執行政令,這樣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職權 分明 三省職權按行政程序劃分,政令從起草、審核至執行,都經由三省處理加強 皇權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互相牽制,尚書省權分六部,加強了皇權提高 效率 設立政事堂,宰相集體議政,提高行政效率,三省趨向一體化節制 君權 皇帝所頒政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制君權點撥 三省六部制較好地處理了分割相權、減少決策失誤與提高行政效率的關系,它是古代中國中央官制成熟的標志。主題二 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情境探究】1.獲取信息——租庸調制史料 “賦役之制……課戶每丁租粟二石;其調隨鄉土所產綾、絹、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輸綾、絹、絁者綿三兩,輸布者麻三斤……凡丁歲役二旬,無事則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戶皆有優復蠲免之制(諸皇宗籍屬宗正者及諸親,五品已上父祖、兄弟、子孫,及諸色雜有職掌人)……悉免課役。”——摘自《唐六典卷三·尚書戶部》[研討交流]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租庸調制的主要特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破法]抓住關鍵信息:“每丁租粟二石”“收其庸”“有優復蠲免之制”結合所學歸納。[成果展示]特點:按丁征稅;以實物稅為主;納絹代役,稱為庸;貴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調的特權。2.分析問題——兩稅法史料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發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農民很多。農民逃亡,政府往往責成鄰保代納租庸調,結果迫使更多的農民逃亡,租庸調制的維持已經十分困難。……公元780年,唐朝推行兩稅法,兩稅法的主要原則是只要在當地有資產、土地,就算當地人,上籍征稅。同時不再按照中、丁(以年齡分為黃、小、中、丁、老五類)的原則征租庸調,而是按貧富等級征財產稅及土地稅,將貴族也納入征稅范圍。——黃永年《唐史十二講》[研討交流] 據史料,指出兩稅法取代租庸調制的原因。分析兩稅法在征收標準和納稅對象上的新變化及其影響。(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破法]根據提示語“由于”到“十分困難”可歸納原因,根據信息“當地有資產、土地”“上籍征稅”“按貧富等級征財產稅及土地稅”可得出變化。[成果展示]原因:土地兼并嚴重,按丁、戶征稅無法延續。變化: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到以資產、土地為主;增加納稅對象(貴族官僚也要交稅)。影響: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史論闡釋】比較租庸調制和兩稅法項目 租庸調制 兩稅法時間 唐朝前期 唐朝后期(780年開始)前提 均田制 均田制遭到破壞目的 保障政府的財政收入 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標準 人丁 土地與財產內容 ①租:納粟 ②調:納帛或布 ③庸:納絹或布代役 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每年分夏、秋兩次納稅意義 ①保證農民生產時間,農民賦役負擔相對減輕 ②保障政府賦稅收入 ①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②擴大了稅源,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點撥 賦稅制度的變化,反映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松,直到兩稅法實行,征稅的主要標準從人丁轉為財產。課堂練習【題組1】選官制度1.魏晉時期,大、小中正官多被各個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壟斷,他們以“家世”“閥閱”評定品級。這表明,此時的選官標準主要是 ( )A.軍功 B.品德 C.門第 D.才學【補償訓練】東漢末年,名士清議、品評人物演變為朋黨標榜、虛偽無用的行為,導致“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的社會狀況。為改變這一狀況,曹魏政權 ( )A.創立了九品中正制B.明確了六部的分工C.察舉基層賢良文士D.分科考試錄取人才2.下圖為“大雁塔唐朝進士題名帖”。大雁塔位于陜西西安的慈恩寺中,“雁塔題名”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與此現象有關的制度是 ( )A.刺史制度 B.察舉制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3.(2023·茂名高一檢測)中國古代官吏選拔經歷了“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的過程。下列表述與“科舉制”相關的是 ( )A.“龍生龍,鳳生鳳”B.“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C.“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D.“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4.(2022·廣東合格考)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任命禮部侍郎(正四品下)取代吏部考功員外郎(從六品上)來主持科舉考試,從而提高科舉考試的地位。這說明了唐朝 ( )A.士族地位提高 B.社會階層固化C.重視人才選拔 D.六部分工不明【題組2】三省六部制5.“三省六部制”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影響深遠的中央官制,其最終的確立是在 ( )A.魏晉時期 B.南北朝時期C.隋文帝時期 D.唐太宗時期6.(2023·揭陽高一檢測)“它排除了宰相的個人專權、相權過大而威脅皇權的政治危機,而且增加了決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分封制度 B.郡縣制度C.三省六部制 D.九品中正制7.唐朝門下省的職能為:“凡百司奏抄(文書),侍中審定,則先讀而署之,以駁正違失。”由此可知,門下省的設置意在 ( )A.緩和君相矛盾B.實現分權制衡C.減少決策失誤D.提高行政效率【補償訓練】唐朝在中國歷史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開創了政治新格局,唐朝主要“新”在 ( )A.宰相集體議事,分工明確B.中央增設中朝,加強皇權C.創立科舉制度,任人唯賢D.實行鹽鐵官營,增加財政8. 下圖是隋唐時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圖,三省中的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詔令的草擬、審核和執行。該制度使 ( )A.地方權力徹底消亡B.君主專制達到頂峰C.相權分割和中央行政效率低下D.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拓展延伸:三省六部制運行機制【題組3】賦稅制度9.北魏政府對戶口極為重視,經常下達檢查戶口的指令。這一現象出現的背景是( )A.井田制的恢復B.分封制的推行C.租調制的施行D.科舉制的創立10.我國古代社會,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從隋唐開始,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這被稱為 ( )A.稅 B.庸 C.租 D.調11.唐朝實行的“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的賦稅制度是 ( )A.租調制 B.租庸調制C.兩稅法 D.攤丁入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二單元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導學案(學生版)2023-2024 部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上冊.docx 第二單元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導學案(教師版)2023-2024 部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上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