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川省小學科學學科課堂教學基本要求課堂是中小學全面育人的主渠道,是學生成人和成才的主 陣地,抓好課堂教學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依據國家、省有關義務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綱領性文件精神,制定四川省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如下基本要求。一、課堂教學研究(一)學習課程標準認真學習《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理解課程性質和基本理念,了解課程設計思路,明確課程總目標及“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四個方面的具體目標;了解課程內容,熟知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的 18 個主要概念,了解各領域的學習內容結構圖,并能運用于具體的教材、教學研究中;理解、內化從教學、評價、教材編寫和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四個方面提出的實施建議,并以此指導自己的科學教育實踐。(二)研究教材教法通讀教材(或教材目錄),了解四大領域學習內容及18個主要概念在 1-6 年級教材的分布,結合課程具體目標和各領域學習內容的知識結構圖,理解教材整體編排思路。閱讀執教年級的教材(包括學生活動手冊)和教師教學用書,深入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及編寫特點,理解教材的邏輯關系和呈現方式, 深入挖掘教材的育人價值。根據科學學科特點和現實基礎,科學地對教材內容進行加工、重構,準確找到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和形成的切入點和落腳點,創造性地使用和發揮教材作用。(三)分析教學實際明確課程、教材和課堂的目標結構,整合教師、學生、教 材與環境四個結構要素,分析利弊,作出預見,并采取相應的教學對策,實現學生學習方式、教材呈現方式、教師教學方式與師生互動方式的合理更新和選擇。(四)制定階段計劃階段計劃包括學期教學計劃和單元教學計劃。1.制定學期教學計劃。開學前,制定初步的學期教學計劃,開學初期,再利用教 研組集體備課,完善學期教學計劃。準確分析各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探究水平,了解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科學學習習慣及班級狀況等,分析利弊,作出預見;在此基礎上結合課標和教材要求,制定學期教學計劃。內容包括:學情分析;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及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后20學生的學業幫扶措施;教學進度安排,對季節性較強的內容可按季節情況適當調整教學進程,編寫教學進度表。2.制訂單元教學計劃。單元教學計劃包括每個單元整體內容分析、目標確定、教學材料準備及教學進度安排。內容分析時需結合教學參考用書(包括配套教學光盤)和其他書籍,掌握和理解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科學知識,把握本單元的核心概念,了解編寫意圖,在課標引領下理清單元各課時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單元目標的確定,需要通過調查、訪談、抽測、作業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前概念, 從而做到目標的科學準確;明確本單元教學需要的學具和教具, 列出不足或缺少的學具和教具,以及解決的辦法;單元教學進度應細致安排,教學按計劃進行,盡可能不拖延或超趕進度。(五)開展集體備課小學科學學科的集體備課,應嚴格按照課程標準和國家課 程教科書的課時建議,科學系統地設計學期、單元以及學習任務的課時數,根據所教學生的科學概念、探究能力水平,年齡和心理特點等合理確定難度、進度;從課程、教材、教法、學校條件、測評等方面綜合思考科學教學內容和形式,努力實現教學結構性改革,有效增加學生自主探究時間,減少教師講課時間,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采用單元式備課、問題式備課, 項目式備課等方式,對獲得的備課資源進行符合學生實際和自身特長的再思考,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充分凸顯不同類型教師的個性特點。二、課堂教學設計(一)設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設計教學過程、選擇教學方法和安排師生活動 方式的依據,是測量與評價教學結果的依據,清晰而具體的目標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學科學習。1.落實立德樹人認識到科學學科課堂教學目標必須體現學科課程立德樹人、 全面育人的宗旨和學科育人功能,體現教材、學生活動手冊、配套實驗材料等學習資源的綜合教學價值,致力于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需求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并直接、具體地體現在教學目標的設定與表述中。2.聚焦學科素養理解小學科學是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促進形成科學的思 維習慣、行為習慣和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終身學習、生存和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學科。教學目標的設定,要將學生通過科學學習內化的帶有科學學科特性的品質表達出來, 包括科學觀念與運用、科學思維與創新、科學探究與交流、科學態度與責任。3.結合實際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探究水平,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習慣,年齡特征、心理特點、思維方式等學情, 因地制宜,結合自身地域特色和優勢、分析利弊,作出預見, 合理確定標高和容量。用清晰的語言表述學生在學習后的科學知識、行為及能力、科學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目標的達成度, 在目標達成描述上充分體現彈性和差異性。(二)確定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科學確定,是聚焦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有效開展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1.明確重點難點在熟悉國家課程標準,明確科學課程年段目標和內容的基 礎上,熟悉國家課程教材編寫體例、意圖和章節、單元、課時和學習任務的具體目標與內容,在對課程標準和教材準確理解基礎上,確定教學重點,分析突出重點的教學策略;結合學生年齡特征、心理特點、前概念及教學條件,準確定位學生“最 近發展區”,準確分析學生已有的科學概念水平和探究能力水平, 以及學生個體間的差異,確定教學難點,尋找突破難點的方法。2.融入思想方法強化科學課對證據的追求、尊重,注重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在確定教學內容時,重視思想方法的及時引入和適時建構,正確反映教學內容的內涵及其蘊涵的學科思維;努力將科學概念、科學探究與基本思想方法相結合,形成科學學習經驗, 使學生獲取認識自然、社會和自我的正確思想和科學方法,實現學生的全面、協同、內涵式發展。3.聯系生活實際加強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充分考慮季節氣候、環 境條件和生產生活安全等因素,創設出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真實情境,并以問題為導向,鼓勵學生深入體驗、理解、應用和探究。應充分利用項目式學習方式和問題解決方案,使科學學習成為質疑與反思、交流與討論、探究與創造的過程,逐步增強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三)明確教學策略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分析各種教學方式方法和學習方式的利弊,應因學情、學段、內容、課型等現實需求, 恰當選擇教學策略,形成規程,建構范式。教師要有意識的指導學生選取合適的學習方式,完成學習任務,形成終生學習能力。1.選擇教學方法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編寫理念和教學內容特點,針對學生學習行為和狀況的差異性,恰當選擇教學方式方法,因材施教。加強學科課程內和學科課程間的結構化整合,找到學科內和學科間多個教學內容內在邏輯結構關系,強化“大單元” 內容設計,將有關聯的教學內容結構化,采用互動式、啟發式、 探究式、體驗式等方式,盡可能為學生創設情境化、開放性的學習任務,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展、認知結構優化,進一步培養學生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2.注重學生學法聚焦科學學科素養,重視科學實踐,教師要發展學生運用混合式學習方式進行學習的能力。應教會學生有意識地使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以培養其主動參與、合作共享的意識和行為;以學科內及跨學科整合學習改變其認知方式和認知結構;采用研究性學習、深度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其整合、評價、探究、應用等高階思維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維;嘗試以專題學習、項目式學習方式,使之學會化整為零、化難為易,學會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并形成豐富多彩的物化成果。3.豐富教學手段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及學生學習的需要,充分發揮常規教 學手段優勢,利用傳統的板書、簡筆畫、掛圖、教具等手段輔助日常教學,保證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的有效開展。恰當選擇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學內容與真實情境的融合,通過多種方式為學生提供生動、直觀、富有啟發性的學習材料,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現代化的學習與求知環境, 創設形象直觀的交互學習環境。有效整合教學資源,以更好地揭示學科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及其本質,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科學知識,發展科學思維。努力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精準的定向測評,推動教與學行為的數字化記錄和分析,構建線上線下交互式的學習新生態。積極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的高度共享性, 通過網絡查閱,獲取網絡上相關的知識和學習使用各種網絡工具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開拓學生的思維。三、課堂教學實施(一)開展課前預習1.明確預習任務科學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的知識面廣,并多與生 活相關聯,其課前預習包括資料收集、材料準備、生活實踐、調查訪問等。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內容的核心知識和能力提出問 題,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通過“學習任務單”讓學生明確預 習任務,引發學生接觸學習內容、初步具備探究關鍵問題的興趣和行為。2.指導預習方法運用好微課、任務單等形式幫助學生有效完成預習。預習方法可以有生活觀察、探索思考、小實驗、資料搜集、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預習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以及個體差異,任務單需要幫助學生將預習過程中的思考和疑問進行梳理,教師應當根據內容選擇氣泡圖、思維導圖等形式幫助學生對前概念進行梳理。3.檢測預習效果教師要對學生是否預習進行檢查、并對預習效果進行分析, 如收集學生前概念、分析任務單反饋數據,尋找學生的學習起點。(二)推進課中教學課堂教學的實施應體現預設的有序、生成的靈動,應充滿 師生的雙邊互動和彼此促進。1.運用預習結果科學教師應充分運用預習形成的個性化的學習結果,分析 任務單反饋數據,基于學生的前概念,找準學生的探究起點, 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構建本課學生的發展區和知識體系,為學生提供推動學習進程和行為的內驅力。2.明確目標任務依據教材內容和學情分析定位課時目標,課時目標應準確、 具體、恰當,具有可操作性、可觀察性和可測量性,關注科學學科核心能力培養,體現科學知識、科學探究(過程、方法與能力)、科學態度和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的課程目標。3.創設學習情境科學課堂上,教師應當有計劃、有目的的創設情境,喚起 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為學習新知識做好精神準備。對學習情境的選擇應當本著直入主題、結合學生實際、重視學生生活體驗、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富有趣味等特征,拒絕花哨、繁復、無效的情境設置;教師應當在對課前預習充分分析的基礎上,合理選擇小實驗、科學史小故事等,通過再現情境、激疑懸念、直觀演示、游戲增趣等方法,為學生創設適宜有效的情境;4.開展師生活動①精心組織教學活動。科學教師應從學習任務分配、目標確定、方法指引、過程引導、行為調控等方面充分起到組織者、引導者和學生學習幫助者的作用,具體落實教和學雙邊活動。包括在科學課堂的問題創設、實驗操作、觀察探究、反思總結等環節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以及興趣特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探究空間和時間,準備充足的實驗材料,保證學生觀察、實驗活動順利進行。教師自身也應該以探究伙伴的身份適度參與,激發學生的探究和創造熱情。②適時調節教學過程。根據課堂實際適時調整教學進程和節奏,處理好“預設” 與“生成”的關系;利用觀察、提問和練習等方式發現教學問 題并準確歸因,恰當運用反饋調節機制,適當降低難度或拓展延伸,及時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排除學習障礙,提高教學效益。③恰當使用教學手段。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及學生學習的需要,恰當選擇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并首先用好教師教學用書和教學配套軟件,有效整合教學資源,選擇合理、充分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與課堂內容互動,充分運用探究發現法、實驗探索法、小組討論法、調查研討法、信息搜集法、模擬實驗法等科學探究方法, 以更好地揭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及其本質,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科學知識,發展科學思維,培育核心素養。5.檢測學習效果運用學生課堂參與度、動手探究等方面組成的課堂測評方 法,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即時性測評,精準了解課堂教學綜合性目標達成狀況。通過生生互評、教師點評、自我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鼓勵學生多參與小組合作,承擔探究任務,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發展,促進教學相長。(三)優化課后作業合理選擇完成配套的科學活動手冊上的內容,幫助學生設 計實驗記錄單、觀察記錄單等,鼓勵學生參與種植、飼養、制作等活動,鼓勵學生自主的課外研究,并給予積極的評價。1.注重作業設計小學科學的作業形式分為長作業和短作業。長作業指在一段較長的時間里,學生要完成一定的主題任務,長作業內容設置要針對學生實際,以實踐性作業為主,倡導“家庭實驗項目” 操作理念,形式可以是觀察記錄、種植養殖、實驗探究、科學考查、調查活動和資料查閱等。中、高年級學生長作業一個學期設置 1-2 個,可以個人研究,也可以小組合作完成,鼓勵學生做科學記錄,寫網絡科學觀察日志、科學研究報告等。短作業指一節課中學生要當堂完成的練習,它可以是當堂完成教材配套的作業本的相關內容,也可以是教師自行設計的與本課相關的問題解決,一般要在課堂上 5 分鐘內完成。另外,一些觀察實驗記錄單、記錄本均可視作科學課的課堂作業,對于整體推進學生科學記錄本實踐的班級,配套《作業本》的“活動記錄”部分可作靈活處理,不得重復記錄摘抄, 以免加重學生學業負擔。2.加強批改輔導要關注對《科學活動手冊》以及《科學記錄單》的及時評 改,除了運用一些約定俗成的符號進行批改外,還要通過合適的批語達到提醒、幫助和激勵學生的目的。要組織課堂講評與矯正,對優秀長作業要予以展示,提倡對學生作業登記記錄。評價的方式除教師評價外,還應關注生生互評和自我評價。鼓勵學生自主課外科學研究活動,并給予積極的關注、跟 進與指導。認真對待學生科學探究活動中的閃光發現,鼓勵學生進行 小專題以及探究項目的形式予以研究,并指導其形成成果。四、課堂教學評價課堂教學評價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與焦點問題,是促進 課堂教學立德樹人的內在動力與實踐尺度,也是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內容與關鍵環節。科學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評價則不僅可以深層次促進課堂教學立德樹人的有效落實,也將直接影響教育評價整體改革的進程與成效。(一)確立評價主體課堂教學評價主體不僅是教師,還應包括每一個有主體意識的學生。課堂評價必須是師生、生生、生師間的多元互動過程和行為。(二)確定評價內容課堂教學評價以促使學生發展為目的,評價學生的科學學 習,不僅要關注科學知識檢測,還要指向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實踐的評價,對學生的科學學習態度、習慣的評價和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要有對學生 學習興趣、態度、過程、行為、能力等的精準量化分析和質性評價。評價內容應做到具體、有針對性,避免片面、盲目、浮泛的夸贊或否定。(三)選擇評價方式課堂教學評價更多是激勵性的,教師應恰當運用有針對性的、具體的語言、動作、行為,或其他適當的可感的外顯方式, 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行為、方法、過程和結果進行恰如其分的夸贊、表揚,從積極的態度、優化的行為、有效的方法、科學的過程和可感的成效等角度,多元展示學生的努力和進步。(四)呈現評價結果課堂教學的評價應顯現出教師鮮明的態度和立場,評價有 破有立,給予學生在個性化學習和差異化發展中的正確影響和導引,要盡量避免無立場的完全肯定或否定。(五)發揮評價作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 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 革的重點任務——“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和激 勵作用,為科學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評價確立了總基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