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學習目標【唯物史觀】通過戊戌維新運動背景及影響,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影響等問題的探究,培育學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結合時代背景,梳理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的過程,強化時空觀念。【史料實證】通過探析教材中的文獻資料,歷史圖片研習以及課內外史料解析題的訓練,培育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和方法。【歷史解釋】通過史料分析和所學知識,解釋戊戌維新、公車上書、戊戌六君子、義和團起義、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東南互保、《辛丑條約》【家國情懷】掌握八國聯軍侵華過程,認識列強的侵華罪行,感悟民族英雄悲壯事跡。分析《辛丑條約》的內容,認識近代中國的沉淪,樹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課前自主探究1、結合教材和所學,探討戊戌變法的背景?2、結合歷史縱橫和材料探討康有為為什么要借助“孔子”進行改革?維新派提出怎樣的救亡主張?反映出康有為思想的什么特點?3、依據教材梳理公車上書的過程和影響?4、觀察上表內容,指出戊戌變法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在哪里?5、依據材料并結合教材,總結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6、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想一想戊戌維新運動為什么會失敗?7、如何評價“扶清滅洋”的口號?8、結合教材和史料概括清政府對義和團運動態度的變化,這種變化導致什么后果?9、如何評價義和團運動的作用 10、結合所學和教材內容概括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背景?11、展示材料,講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開端與慈禧的宣戰,并引導學生從材料中概括出慈禧的宣戰原因是什么?12、東南互保出現說明了什么問題?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13、展示表格,引導學生學習《辛丑條約》的內容,分析每條內容的危害,并概括《辛丑條約》有何特點?14、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和史料分析《辛丑條約》有何影響?15、如何理解慈禧在西方人眼中形象的變化?如何理解“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慈禧宣布此為今后清政府的對外方針,這代表了什么?16、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列強的侵華方式和趨勢有什么變化?【概念闡釋】1.百日維新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開始變法。1898年為戊戌年,這次變法也被稱為“戊戌變法”或“戊戌維新”。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意味著這場運動歷時103天就宣告失敗,故又稱為“百日維新”。這期間頒布的上百道變法詔令,涉及教育、文化、經濟、軍事、政治等方面,主要包括:廢除八股,開辦新式學堂,鼓勵留學;倡辦實業,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裁減綠營,訓練新式海陸軍;開放言路,精簡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等等。2.“東南互保”義和團興起后,英國擔心其波及自己的勢力范圍長江流域,于是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國“宣戰”決定后,更多督撫加入進來,包括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骙、山東巡撫袁世凱等。6月26日,由盛宣懷牽線策劃,上海道余聯沅與各國駐滬領事共同商定了“保護東南章程九款”,主要內容包括:“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產業為主。”“長江及蘇杭內地各國商民教士產業,均歸南洋大臣劉、兩湖總督張,允認真切實保護,并移知各省督撫及嚴飭各該文武官員一律認真保證。”該協議雖未簽字,但在清政府向各國“宣戰”的背景下,地方大員尋求自保,無疑昭示著中央權威的式微。課前自主探究一、資產階級維新派——戊戌維新運動1、背景(1)政治:甲午戰爭后, 空前嚴重,激發了 的民族意識。(2)經濟(根本原因): 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3)思想:康梁宣傳維新思想。①康有為:撰寫《 》《 》,奠定了維新派的理論基礎。②梁啟超: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等文章,宣傳維新變法。2、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譚嗣同3、過程(1)序幕:時間:1895年概況: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各省舉人,聯名上書,反對議和,請求變法。影響:揭開了 的序幕。(2)高潮:百日維新概況: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 》宣布變法。歷時103天,史稱“百日維新”。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沒有涉及實行 等主張(3)結果:①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 ”,囚禁光緒帝。②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 外全部廢止。③“戊戌六君子: 、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4、影響:性質:①是自上而下的 改良運動;影響:②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③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 。教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 的道路走不通。5、失敗原因:(1)客觀:以 為代表的守舊勢力的強大。(2)主觀: 資產階級維新派的①維新派缺乏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②維新派把希望寄托在沒有實權的 身上二、農民階級:義和團運動1、原因(1)根本原因:列強掀起 的狂潮,民族危機加深;(2)直接原因:反洋教斗爭的興起。2、過程:⑴口號:“扶清 進步性:具有 性質。能夠爭取愛國官兵,動員民眾反帝。滅洋” 局限性: ;對清政府的本質缺乏認識。⑵開始:1898年,興起于山東,1900年,在京津地區形成高潮。⑶各方態度:①清政府的策略:先撫后剿— ——鎮壓剿滅②列強的態度:要求清政府取締——聯合鎮壓⑷結果:失敗失敗原因:主觀上: 的局限性;客觀上: 聯合絞殺。3、評價:(1)性質: ① 的反帝愛國運動;(2)積極: ②具有 傾向,展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③粉碎了列強 的狂妄計劃。(3)局限: ④存在明顯的 行為;⑤沒有 的領導,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背景:(1)根本原因:為進一步侵略瓜分中國,維護 ;(2)直接原因:鎮壓2、經過:(1)1900年6月, 率聯軍在廊坊、天津遭到義和團和清軍愛國官兵的英勇打擊;(2)1900年6月, 慈禧向各國“宣戰”;(3)慈禧攜光緒出逃西安,下令清軍鎮壓義和團,并“議和”。3、結果: (1)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俄軍趁機侵占中國東北。(2)“ ”: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四、民族危機的加深1、簽約:1901年9月,清政府與11國侵略者簽訂《辛丑條約》。2、《辛丑條約》內容及危害條約內容 主要危害懲辦“首禍諸臣” 標志著 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賠款白銀 加劇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將 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使館區”成為“國中之國”,成為列強侵略中國的大本營拆毀炮臺,駐兵要地 嚴重破壞中國的主權完整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 禁止中國人參加反帝集會 清政府已成為“洋人的朝廷”,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3、影響:⑴它是中國近代史上 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⑵清政府成為“ ”,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⑶推動了清末“ ”,客觀上有利于近代化進程,有利于革命爆發。課上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探究一 學思之窗 (教材P103)想一想,戊戌維新有怎樣的局限性。探究二 結合教材P105思考點的內容,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探究三:結合教材P106問題探究,結合所學,談談戊戌變法的背景。當堂檢測一、選擇題1.19世紀90年代初,康有為在廣州創辦萬木草堂,至1897年已有求學者數百人。在課堂上,康有為縱論天下大事,每講一學,必然上下古今,究其沿革得失,并舉出歐洲的例子以資證明。康有為此舉力圖( )A.培養近代新式變法人才 B.揭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C.開啟經世致用治學路徑 D.增強國人民族民主意識2.百日維新期間,光緒以上諭形式所發的變法詔書達數百道之多,涉及人事、文化教育、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但是維新派最重視的政治方面的改革方案并不多,真正獲得通過并以上諭形式頒布的更少。這表明百日維新( )A.并未涉及政治領域改革 B.注重變法措施的策略性C.造成維新陣營內部的分裂 D.深受守舊派勢力的掣肘3.1898年,湖南按察使黃遵憲奏請設立警察署,獲準后在長沙創設湖南保衛局,“去民害,衛民生,檢非違,索罪犯”。戊戌政變后該局撤并于保甲局。1902年改為湖南保甲團練總局。1905年改保甲團練總局為湖南警務總局。據此可知( )A.清政府地方官員有變革精神 B.變革未超出中體西用的范疇C.長沙的地方治理趨向近代化 D.中國資本主義發展艱難曲折4.關于義和團的記載中有大量荒誕無稽的謠傳。如清末仲芳氏著《庚子紀事》中寫道;“團民善用遁法,山嶺城垣不能阻擋……刀槍炮彈不能傷身,槍炮子至即落,皮膚毫無痕跡”。這些在當時社會廣為傳播的謠言( )A.完全不具備任何史料價值 B.表明了對西方自然科學的抵觸C.體現出了樸素的民族情感 D.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5.戊戌變法期間,德國獲悉《京師大學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習12人、德文教習1人的計劃后,德國公使照會總理衙門,稱這將會“損害中國的獨立并使個別國家施加占優勢的和不合理的影響”,要求增加德文教習名額。這一要求的實質是為了( )A.緩和德英關系 B.推廣德語教育 C.維護中國權益 D.爭取在華利益6.近代上海,萬國商團擔負著武力防御租界的任務。1900年,萬國商團總共花費3萬兩白銀,這是其自成立以來最高的支出數字,其中有1.4萬兩用于各種制服和裝備。其增加開支的背景是( )A.義和團運動不斷向南方擴展 B.中國人民反帝情緒高漲C.南方督撫大力扶植反帝力量 D.清政府與列強徹底決裂7.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向英國等11國同時宣戰。當月,上海道余聯遠與各國駐滬領事議定條約,其內容包括:長江及蘇杭內地,各國商民教士產業,均歸南洋大臣劉坤一、兩湖督憲張之洞切實保護: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該條約的簽訂( )A.是清政府成為洋人朝廷的標志 B.使清政府無力控制地方財政C.表明清政府內部存在政見分歧 D.助推了義和團運動發展壯大8.1900年6月26日,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聯合上奏:“蓋長江商務英國為重,各國覬覦已久,懼英國而不敢先發,英亦慮各國干預而不敢強占,以啟各國戒心。在我正可就其所忌而羈縻牽制之。”此舉客觀上有利于( )A.遏制列強在北方的侵略 B.激化列強之間的矛盾C.維護清政府的中央權威 D.保障東南經濟的發展9.維新變法期間,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變法改革,但在上《請厘正學術造就人才折》中稱“康有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書……其徒和之,持之愈堅,失之愈遠,囂然自命,號為‘康學’,而民權平等之說熾矣”,并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這種主張( )A.推動了新舊勢力的合流 B.試圖突破“中體西用”束縛C.有助于減少變法的阻力 D.意在徹底否定變法理論基礎10.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論文》。嚴復翻譯的《天演論》節選自第九卷,在譯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語,表達自己的維新立場。1898年,《天演論》出版,產生巨大影響。該書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意義在于( )A.睜眼看世界 B.宣傳民主共和 C.思想啟蒙 D.托古改制11.“百日維新前”,梁啟超任教于湖南時務學堂,“所言皆當時一派之民權論”,又竊印《明夷待訪錄》《揚州十日記》等禁書,“加以案語,秘密分布,傳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眾”,于是“湖南新舊派大哄”。這反映出,當時( )A.革命已成為主要思潮 B.維新派變法策略未能統一C.變法思想的根本轉變 D.維新派側重動員民眾變法12.清末某報發表的《論體育》一文提出:“體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礎也。今之國勢者,定一國之盛衰,不定于版圖之大小與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國民身體之強弱。”這表明,當時國人( )A.已認識到落后根源 B.重體輕文蔚然成風C.救亡自強愿望迫切 D.呼吁實施分科教育13.1898年夏,吳汝綸為嚴復的譯著《天演論》作序,稱譽該書“與晚周諸子相上下”,但又擔心難以引起“以時文、公牘、說部為學”的一般士子的關注。據此可推知當時( )A.維新運動的社會基礎較為薄弱 B.新舊知識分子陣營分明C.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尚未彰顯 D.科舉制度改革勢在必行14.1898年,某書商慨嘆廢八股將使自己損失慘重,后來發現“經學書猶有人買”,其損失并不如以前估計之大,而該書商對新學書籍的投資不久又面臨虧損。這可以反映出該時期( )A.儒學地位顛覆 B.列強侵略加劇 C.政局變化迅速 D.西學深入民心15.光緒帝之死,歷來眾說紛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光緒生前診病的脈案非常詳細,從中可以斷定光緒因病死亡。又據《清宮檔案揭秘》記載,1980年通過化驗光緒的頸椎和頭發,發現無中毒現象。現在高科技手段則檢測出光緒體內有砷中毒現象。據此可以得出( )A.原始檔案比研究文獻更接近歷史事實 B.歷史研究可以通過多種手段探尋真相C.通過文獻記錄最終能夠還原歷史真相 D.綜合多種歷史記錄即可確認客觀事實二、非選擇題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以來,隨著國門的打開,西方體育開始逐步傳入我國。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出于強兵的作用,主動接觸和引進西方軍事體操,創辦軍事學堂,開設體操課程。維新派人物譚嗣同認為西方諸國的強大在喜動,而中國的落后在于好靜,倡導引進西方體育,以體育興國強民。1903年,清政府推行以日式兵操為主的體育課程,近代體育課程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之后北洋政府正式將體操科改名為體育科,打破了兵操就是體育的觀念,體育課程分為田徑、球類等多種項目。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期間,頒布了中國第一部體育法《國民體育法》,設立了專門的體育管理機構,舉辦了四屆全國運動會,參加了三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摘編自《中國近代體育史》材料二 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要把發展體育工作擺上重要日程,精心謀劃,狠抓落實,不斷開創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國建設成為體育強國。——習近平會見全國體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代表時的講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近代中國體育運動發展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說明發展體育運動的意義。【本課記憶要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