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平面向量的應用1 平面幾何中的向量方法① 由于向量的線性運算和數量積運算具有鮮明的幾何背景,平面幾何圖形的許多性質,如全等、相似、長度、夾角等都可以由向量的線性運算及數量積表示出來,因此平面幾何中的許多問題都可用向量運算的方法加以解決.② 用向量方法解決平面幾何問題的“三部曲”建立平面幾何與向量的聯系,用向量表示問題中涉及的幾何元素,將平面幾何問題轉化為向量問題;通過向量運算,研究幾何元素之間的關系,如距離、夾角等問題;把運算結果“翻譯”成幾何關系.Eg 點不在同一直線上證明直線平行或共線:證明直線垂直:求線段比值:且證明線段相等:2 向量在物理中的應用① 速度、力是向量,都可以轉化為向量問題;② 力的合成與分解符合平行四邊形法則.【題型一】平面向量在幾何中的應用【典題1】證明: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典題2】 已知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為,求證 (即對角線的平方和等于鄰邊平方和的倍).【典題3】 用向量方法證明:三角形三條高線交于一點.【典題4】證明三角形三條中線交于一點.鞏固練習1(★★) 如圖,分別是四邊形的邊,的中點,,,,,則線段的長是 .2(★★) 證明勾股定理,在中,,則3(★★) 用向量方法證明 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4(★★)用向量方法證明 設平面上四點滿足條件,則.5(★★)用向量方法證明 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6(★★★) 已知向量、、滿足0,||=||=||=1.求證 △P1P2P3是正三角形.【題型二】平面向量在物理中的應用【典題1】 如圖,已知河水自西向東流速為,設某人在靜水中游泳的速度為,在流水中實際速度為.(1)若此人朝正南方向游去,且,求他實際前進方向與水流方向的夾角和的大小;(2)若此人實際前進方向與水流垂直,且,求他游泳的方向與水流方向的夾角和的大小.【典題2】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如圖所示的情境,兩個人共提一個行李包.假設行李包所受重力為,作用在行李包上的兩個拉力分別為,且,與的夾角為θ.給出以下結論①越大越費力,越小越省力; ②的范圍為;③當時,; ④當時,.其中正確結論的序號是 .【典題3】 如圖,重為的勻質球,半徑為,放在墻與均勻的木板之間,端鎖定并能轉動,端用水平繩索拉住,板長,與墻夾角為,如果不計木板的重量,則為何值時,繩子拉力最小?最小值是多少?鞏固練習1(★★) 一條漁船以的速度向垂直于對岸的方向行駛,同時河水的流速為,則這條漁船實際航行的速度大小為 .2(★★) 如圖所示,一個物體被兩根輕質細繩拉住,且處于平衡狀態,已知兩條繩上的拉力分別是,且與水平夾角均為45°,,則物體的重力大小為 .3(★★) 已知一艘船以的速度向垂直于對岸方向行駛,航船實際航行方向與水流方向成角,求水流速度和船實際速度.4 (★★)一個物體受到同一平面內三個力的作用,沿北偏東的方向移動了.已知,方向為北偏東;,方向為東偏北30°;,方向為西偏北60°,求這三個力的合力所做的功.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平面向量的應用1 平面幾何中的向量方法① 由于向量的線性運算和數量積運算具有鮮明的幾何背景,平面幾何圖形的許多性質,如全等、相似、長度、夾角等都可以由向量的線性運算及數量積表示出來,因此平面幾何中的許多問題都可用向量運算的方法加以解決.② 用向量方法解決平面幾何問題的“三部曲”建立平面幾何與向量的聯系,用向量表示問題中涉及的幾何元素,將平面幾何問題轉化為向量問題;通過向量運算,研究幾何元素之間的關系,如距離、夾角等問題;把運算結果“翻譯”成幾何關系.Eg 點不在同一直線上證明直線平行或共線:證明直線垂直:求線段比值:且證明線段相等:2 向量在物理中的應用① 速度、力是向量,都可以轉化為向量問題;② 力的合成與分解符合平行四邊形法則.【題型一】平面向量在幾何中的應用【典題1】證明: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證明】 設四邊形的對角線交于點,且,即且所以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即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點撥】① 證明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且.② 證明幾何中的平行和長度關系可以轉化為向量的倍數關系.【典題2】 已知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為,求證 (即對角線的平方和等于鄰邊平方和的倍).【證明】由兩式相加得即【點撥】利用可證明線段長度關系.【典題3】 用向量方法證明:三角形三條高線交于一點.【證明】(分析 設是高線的交點,再證明,則三條高線就交于一點.)設是高線的交點,則有化簡得則(向量中證明只需要證明)所以三角形三條高線交于一點.【典題4】證明三角形三條中線交于一點.【證明】(分析 設、交于,證明三點共線便可)是三角形的三條中線設交于點,點是中點,連接,易證明,且相似比是,,即三點共線,(向量中證明三點共線,只需證明)交于一點,即三角形三條中線交于一點.鞏固練習1(★★) 如圖,分別是四邊形的邊,的中點,,,,,則線段的長是 .【答案】【解析】 由圖象,得,.∵E,F分別是四邊形ABCD的邊AD,BC的中點,∴.∵∠ABC=75°,∠BCD=45°,∴,∴.∴EF的長為 .故答案為 .2(★★) 證明勾股定理,在中,,則【證明】 由,得即故3(★★) 用向量方法證明 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證明】如圖平行四邊形,四邊形是菱形.4(★★)用向量方法證明 設平面上四點滿足條件,則.【證明】 因AD⊥BC,所以,因BD⊥AC,所以,于是,,所以,,即,所以,即AB⊥CD.5(★★)用向量方法證明 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證明】如圖,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交于點,設,對角線相等即四邊形是矩形.6(★★★) 已知向量、、滿足0,||=||=||=1.求證 △P1P2P3是正三角形.【證明】法一 ∵0,∴.∴||=||.∴||2+||2+2 ||2.又∵||=||=||=1,∴ .∴||||cos∠P1OP2,即∠P1OP2=120°.同理∠P1OP3=∠P2OP3=120°.∴△P1P2P3為等邊三角形.法二 以O點為坐標原點建立直角坐標系,設P1(x1,y1),P2(x2,y2),P3(x3,y3),則(x1,y1),(x2,y2),(x3,y3).由0,得∴,由||=||=||=1,得x12+y12=x22+y22=x32+y32=1∴2+2(x1x2+y1y2)=1∴||同理||,||∴△P1P2P3為正三角形【題型二】平面向量在物理中的應用【典題1】 如圖,已知河水自西向東流速為,設某人在靜水中游泳的速度為,在流水中實際速度為.(1)若此人朝正南方向游去,且,求他實際前進方向與水流方向的夾角和的大小;(2)若此人實際前進方向與水流垂直,且,求他游泳的方向與水流方向的夾角和的大小.【解析】如圖,設,則由題意知,,根據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得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1)由此人朝正南方向游去得四邊形為矩形,且,如下圖所示,則在直角中,,,又,所以;(2)由題意知,且,如下圖所示,則在直角△OBC中,,,又,所以,則,答 (1)他實際前進方向與水流方向的夾角為的大小為;(2)他游泳的方向與水流方向的夾角為的大小為.【點撥】注意平行四邊形法則的使用!【典題2】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如圖所示的情境,兩個人共提一個行李包.假設行李包所受重力為,作用在行李包上的兩個拉力分別為,且,與的夾角為θ.給出以下結論①越大越費力,越小越省力; ②的范圍為;③當時,; ④當時,.其中正確結論的序號是 .【解析】 對于①,由為定值,所以,解得;由題意知時,單調遞減,所以單調遞增,即越大越費力,越小越省力;①正確.對于②,由題意知,的取值范圍是,所以②錯誤.對于③,當時,,所以,③錯誤.對于④,當時,,所以,④正確.綜上知,正確結論的序號是①④.故答案為 ①④.【典題3】 如圖,重為的勻質球,半徑為,放在墻與均勻的木板之間,端鎖定并能轉動,端用水平繩索拉住,板長,與墻夾角為,如果不計木板的重量,則為何值時,繩子拉力最小?最小值是多少?【解析】 如圖,設木板對球的支持力為,則,設繩子的拉力為.又,由動力矩等于阻力矩得,,當且僅當 即,亦即時,有最小值.鞏固練習1(★★) 一條漁船以的速度向垂直于對岸的方向行駛,同時河水的流速為,則這條漁船實際航行的速度大小為 .【答案】2【解析】如圖所示,漁船實際航行的速度為;大小為||=|| =2.2(★★) 如圖所示,一個物體被兩根輕質細繩拉住,且處于平衡狀態,已知兩條繩上的拉力分別是,且與水平夾角均為45°,,則物體的重力大小為 .【答案】20【解析】如圖,∵,∴,∴物體的重力大小為20.故答案為 20.3(★★) 已知一艘船以的速度向垂直于對岸方向行駛,航船實際航行方向與水流方向成角,求水流速度和船實際速度.【答案】5【解析】如圖,設表示船垂直于對岸的速度,表示水流的速度,以AD,AB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ABCD,則就是船實際航行的速度.在Rt△ABC中,∠CAB=30°,||=||=5,∴10,5.故船實際航行速度的大小為,水流速度5.4 (★★)一個物體受到同一平面內三個力的作用,沿北偏東的方向移動了.已知,方向為北偏東;,方向為東偏北30°;,方向為西偏北60°,求這三個力的合力所做的功.【答案】24 J【解析】 以三個力的作用點為原點,正東方向為x軸正半軸,建立直角坐標系.則由已知可得(1,),(2,2),(﹣3,3).∴(22,42).又位移(4,4).∴ (22)×4(42)×424(J).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6.4.1-6.4.2 平面向量的應用知識點精講與典型例題分類練習-(必修第二冊)(教師版).docx 6.4.1-6.4.2 平面向量的應用知識點精講與典型例題分類練習-(必修第二冊)(學生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