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十講 人民解放戰爭知識點一 知道重慶談判,理解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認識國民黨實行獨裁、發動內戰的本質概況 1945年8月,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前往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經過談判, 10月10 日, 國共雙方代表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 (即“雙十協定”)。協定規定,堅決避免內戰,在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的基礎上,建立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和平建國方案談判 出發點 國民黨方面:一是需要爭取時間調兵遣將部署內戰;二是欺騙輿論、蒙蔽人民,掩蓋其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共產黨方面:一是要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二是利用談判的機會,揭露蔣介石的假和平陰謀,以利于教育和團結人民,爭取中間勢力知識點二 了解中共中央轉戰陜北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史實;知道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一) 中共中央轉戰陜北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全面內 戰爆發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國民黨軍隊進攻①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中共中央 轉戰陜北 經過半年多的自衛反擊戰,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轉而發動對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毛澤東、周恩來率中共中央主動撤出延安。彭德懷等率領西北野戰軍,粉碎了敵人對陜北的重點進攻劉鄧大軍 挺進大別山 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在山東西南強渡黃河,向國民黨統治區發動大規模進攻, 挺進大別山地區, 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二) 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戰役 基本內容 意義遼沈 戰役 時間:1948年9—11月。 指揮:林彪、羅榮桓。 主力:東北人民解放軍。 主要戰略:攻占錦州,形成“關門打狗”之勢。 作用:東北全境解放 三大戰役后, 國民黨主力基本 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淮海 戰役 時間: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揮: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 主力: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 突出特點:人民群眾大力支持前線。 作用:解放了⑦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平津 戰役 時間: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主力:華北人民解放軍、東北人民解放軍 重要戰績:⑧北平和平解放 作用:華北全境基本解放渡江 戰役 1949年4月,毛澤東和朱德向中國人民解放軍下達進軍的命令, 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 占領南京 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知識點三 知道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簡析國民黨南京政權覆亡和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一) 解放區的土地改革1. 政策調整:將抗日戰爭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2. 法令文件:1947 年, 中國共產黨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3. 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4. 結果: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歷時一年多順利完成,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和衣物。5. 改革意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 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二)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1. 從國民黨方面看:蔣介石發動內戰是反人民的,政治上不得人心; 國民黨的腐敗和賣國行徑導致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政治上空前孤立,軍隊戰斗力低下。2. 從中共方面看: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建立了廣泛的統一戰線;廣大人民的大力支持;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