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部分 中國近代史第六講 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知識點一 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列舉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林則徐 虎門銷煙 背景 工業革命后,①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 要求開辟海外市場, 傾銷工業產品,掠奪原料;中國男耕女織式的②自然經濟的排斥, 使英國工業產品滯銷。為牟取暴利, 英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鴉片泛濫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經過 1838年底,道光帝派③林則徐到廣東查禁鴉片。1939年6月, 在林則徐的主持下,收繳的全部鴉片在④虎門海灘被當眾銷毀意義 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 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 背景 1840年,英國借口虎門銷煙發動鴉片戰爭, 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 清政府在1842年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南京條約》 主要內容 (1) 割地:割⑤香港島給英國。 (2) 賠款:2 100萬銀元。 (3) 五口通商:開放⑥廣州、⑦廈門、福州、寧波、⑧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4) 協定關稅: 英商進出口應繳稅款, 中國須同⑨英國商定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1)《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⑩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2) 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喪失了完全獨立的主權。 (3) 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古老的中國開始被卷進世界 資本主義的漩渦。 (4) 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 近代史的開端 (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知識點二 知道洪秀全, 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衰(一) 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1. 背景:鴉片戰爭的失敗,加深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統治階級與勞動群眾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2. 過程。(1) 金田起義:1851年, 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①金田村起義,標志太平天國運動爆發。(2) 永安建制:洪秀全永安封王,太平天國初步建立起政權組織。(3) 定都天京: 1853 年, 攻占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為都城,形成與清政府南北對峙的局面。(4) 頒布《天朝田畝制度》。(5) 西征:西征取得重大勝利,軍事上進入全盛時期。(二)太平天國運動的衰落1. 天京事變: 1856年, 發生 “天京事變”, 是太平天國②由盛轉衰的轉折點。2. 失敗: 1864 年天京陷落,標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3. 歷史意義: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③農民戰爭(運動性質),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壯烈的一章。4. 失敗的原因: 一是④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二是被⑤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知識點三 簡述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英法聯軍 火燒圓明園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年) 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英法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擴大侵略權益,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 年,①英法聯軍攻入②北京,搶劫、火燒③圓明園。這 是人類文明史上的浩劫俄國割占 中國領土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④俄國通過先武力強占,再強迫簽約的手段, 先后簽訂中俄《璦琿條約》、中 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東北、西北共計⑤150_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是割占我國領 土最⑥多的國家知識點四 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列舉《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說明《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名稱 時間 背景 經過或內容 影響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7月—1895年1月 日本明治維新后,走上 了發展資 本主義的道路,把侵略矛頭指向 朝鮮和中國,蓄意挑起戰爭 戰爭主要經過:1894年7月,日艦 對中國運兵船發動襲擊,清政府被迫 對日宣戰(1) 黃海海戰:致遠艦管帶①鄧世昌壯烈殉國(2) 威海衛戰役: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甲午中日戰爭是近 代日本對中國發動 的第一次大規模的 侵略戰爭《馬關條約》 1895年4月 1895 年春,甲 午 戰 爭 清軍戰敗,清政 府 急 命②李鴻章赴日本馬關議和 (1) 割地:清政府割遼東半島、③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2) 賠款:賠償日本兵費白銀④2億兩 (3) 增辟通商口岸:開放沙市、⑤重慶、蘇州、⑥杭州為商 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長江中游一帶) (4) 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⑦工廠(西方列強開始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 大大加深了中國⑧半殖民地化程度, 引起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民族危機加深知識點五 知道義和團運動和抗擊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一)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 背景:19 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外國傳教士活動的猖獗激起民憤。①義和團運動打出 “②扶清滅洋” 的旗號, 先后在山東、直隸等地開展起來。1900 年春,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2. 經過: 1900年6月, 為鎮壓義和團運動, ③英、 法、俄、④美、日、德、意、奧八國聯軍由天津向北京進犯, 不久攻占北京,采取了報復性的屠殺、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兇惡本質。(二)《辛丑條約》時間 1901年(農歷辛丑年)背景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清政府戰敗, 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內容 (1) 經濟: 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 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2) 政治: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⑤反帝活動 (3) 軍事: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至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 (4) 外交:劃定北京⑥東交民巷為使館界, 允許各國派兵駐守, 不準中國人居住;設總理衙門為外務部, 班列六部之前影響 (1) 戰爭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 (2) 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表明清政府已經成為“⑦洋人的朝廷”。 (3) 軍事、外交方面的條約, 大大便利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國防安全;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