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十三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知識點一 了解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農村改革和深圳特區的發展,認識鄧小平對改革開放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 背景 “文化大革命”積累了許多嚴重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 人們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 1978年, 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 想基礎主要 內容 重新確立了①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 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②經濟建設上來,實行③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際上形成了以④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 中央領導集體歷史 意義 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⑤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 大征程。從此,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開始 時間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主要內容 (形式) 在土地⑥公有制基礎上,把集體所有的土地長期包給農民使用,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把農民的 責、權、利緊密結合起來,即“包產到戶, 自負盈虧”發展 進程 安徽鳳陽⑦小崗村農民首先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隨后在中央支持和倡導下逐步在全國推行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用 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深圳等經濟特區發展 目的 吸收僑資、外資, 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始 1980年,設四個經濟特區:廣東的⑧深圳、⑨珠海、汕頭,福建的廈門。其中, 深圳設立最早, 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和對外開放的“窗口”擴大與 發展 1984年開放14個沿海城市;1985年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 (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1988年增設海南經濟特區;1990年設立了上海⑩浦東開發區, 它成為20 世紀90年代對外開放的代表。1992年,對外開放縱深推進, 相繼開放了重慶、武漢等沿江城市,滿洲里等陸地邊境城市和昆明、烏魯木齊等內地省會和自治區首府格局 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 的作用 (1) 推動中國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2) 推動中國融入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3) 推動人才培養, 經濟發展知識點二 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認識改革對于中國發展的重大意義過程 (1) 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①城市為重 點的②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③企業活力。 (2)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⑤市場在國家⑥宏觀調控下對資源 配置起⑦基礎性作用作用 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 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 增強知識點三 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性;認識中國堅持科學發展、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發展 在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上,把①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在中國十六大上,把“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在中共十八大上,把③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在中共十九大上,把習近平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重要意義 這些指導思想都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產物,是馬克思主義⑤中國化的成果, 是指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光輝旗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