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下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1953——1976年) ( 10年8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1.歷史解釋:通過自主閱讀課本,以及總復習的配套資料,能夠梳理這一時期的基礎知識,能全面把握這一時期的特點。2.時空觀念:通過年代尺的形式,學生能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掌握新中國發展情況,培養時間的觀念。。3.史料實證:通過對“兩會”資料的收集,可以表達、交流自己的認識,明白“兩會”的作用。4.家國情懷:講述王進喜、雷鋒、鄧稼先、焦裕祿的艱苦奮斗的事跡,領會這種精神的內涵,感受家國情懷。5.唯物史觀:通過本單元復習,了解社會主義的建立,社會主義的艱難探索,在新中國發展歷史中的重要意義【內容要點】一條線索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一個良好開端 中共八大的召開。四大成就 一五計劃、三大改造、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兩彈一星三大失誤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四大模范人物 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雷鋒。知識點1:第一個五年計劃;三大改造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一五”計劃為什么優先發展重工業?受蘇聯影響 工業基礎薄弱 ③加強國防的需要 ④正常國際交往被切斷2.“一五”計劃的目的: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3.“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①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②相應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③相應的培養建設人才。4.“一五”計劃的起止時間:1953年——1957年“一五”計劃的背景 “一五”計劃建設成就示意圖5.我國開展“一五”計劃建設的重要條件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簡析取得重大成就原因?(1)條件:①新中國成立,祖國大陸獲得統一;②抗美援朝的勝利;③土地改革的完成,為國家的工業化準備了條件。(2)成就:①工業成就:鞍鋼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必考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1956年,生產出中國第一輛汽車);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制成功地一架噴氣式飛機)②交通運輸業: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密切了內地與邊疆的聯系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巧記:“一五”計劃建設成就: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二鐵(寶成鐵路、鷹廈鐵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廠(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3)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①黨的正確領導; ②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③全國人民的支持和艱苦努力; ④蘇聯的幫助。6.意義: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二、三大改造(一)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背景、方式、階段、結果背景:土地改革后,我國農業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當時貧苦農民缺少生產工具、資金,不合理利用土地等。因此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的建設的需要。方式:農業生產合作社階段: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結果: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絕大多數農民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方式、結果方式: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結果:1956年90%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三)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原因、方式、創舉、結果1、原因:私營工商業不利于國計民生。一些私營工商業主為了牟取暴利而不顧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采取不法手段,嚴重擾亂了經濟秩序。2、方式:公私合營3、創舉:和平贖買結果: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四)三大改造的內容、時間、實質、意義1.三大改造的內容: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三大改造完成時間:1956年底。3.三大改造的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4.三大改造的意義: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知識點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7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過70周年)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時間、地點:1954年9月在北京召開。2.內容(1)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地位: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意義: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2)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3.意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地位: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意義: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知識點3:中共八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國民經濟的調整;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一、中共八大 (1)時間1956年、地點 北京;(2)主要內容:主要矛盾 人民對于先進的工業國的需求和落后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要求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狀況之間的矛盾;根據主要矛盾確定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3)評價: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標志: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2)評價:是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次嚴重失誤,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困難。(3)20世紀五六十年代黨和國家出現經濟困難的原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自然災害。(4)經濟恢復:1961年,黨和政府全面調整經濟,取得顯著成效。三、國民經濟的調整1.建設總路線: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左”的錯誤) 2.兩大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 但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2)特點:浮夸風、高指標、瞎指揮、“共產”風;(3)后果:加上當時自然災害嚴重等因素,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4)國民經濟調整措施: 中共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5)啟示:經濟發展要實事求是、遵循客觀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四、建設成就①工業方面:工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項目。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1965年,我國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原有的沿海工業基地得到加強,內地新建了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新興的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②交通方面:修建了蘭新、蘭青、包蘭等鐵路。③科學技術:我國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④國防技術:國防尖端技術取得巨大進展。⑤工業和經濟體系: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知識點4:王進喜、雷鋒、錢學森、鄧稼先、焦裕祿1.模范人物:(1)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表現出艱苦創業的精神;(2)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表現出了為黨、國家做貢獻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3)解放軍好戰士雷鋒,表現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2.優秀品質:①愛國主義精神 ②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③為社會主義奮斗的精神 ④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3.影響: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知識點5:“文化大革命”(1)毛澤東錯誤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把階級矛盾當成了社會的主要矛盾;(2)開始的標志:中共中央發出開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并成立中央文革小組;(3)結束的標志: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此事件的意義:結束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從危難中挽救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4)性質: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為爭奪統治階級內部最高領導權的一場內亂;(5)林彪反革命提集團的覆滅: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墜機事件。(6)抗爭 二月逆流、四五運動;(7)四人幫: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8)四五運動:是為了紀念周恩來,痛斥了“四人幫”的群眾運動,為粉碎“四人幫”奠定了群眾基礎。(9)對文革的認識:文革是使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和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啟示:我國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反對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必須堅定不移地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放到經濟建設中來,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10)最大的冤案 文革期間強加給劉少奇的種種罪名。 【易混易錯】1.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調動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哦積極性,鞏固和發展了農村革命根據地。(2)抗日戰爭時期∶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即減輕了了農民的負擔,提高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又有利于團結地主中的開明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致抗日。(3)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區,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解放區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哦積極性,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一個可靠保證。2.土地改革為什么要把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有利于恢復和發展生產。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并在政治上實行中立富農的政策。這樣使中農放心,他們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也有利于穩定城市中的民族資產階級,孤立地主階級,減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從而有利于發展生產。3.新中國成立后,為鞏固新生政權進行了那些努力?各有何重要意義?(1)和平解放西藏。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2)抗美援朝。鞏固了新生政權,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打擊了美國的侵略政策,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3)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4.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經濟建設為什么要學習蘇聯?(1)新中國剛劇成立,在經濟建設上沒有經驗可循。(2)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中國社會主建設提供了經驗,同時蘇聯對中國進行了援助。(3)以美國為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政治孤立,軍事威脅的政策,中國與當時的西方國家相互隔絕。(4)西方兩大陣營對立,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存在著嚴重對立。【核心素養】【史料實證】1.下圖為1952年與1957年我國工農業主要產品的產量。根據圖表,結合課本說說我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結果,并談談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有何歷史意義。提示:(1)結果: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2.全國人大會議與政治協商會議的區別比較項 全國人大會議 政治協商會議性質 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機構職能 行使國家立法權等,決定國家大事 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成立 成立于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 成立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代行全國人大職權3.中國特色民主制度4. 中國近現代社會性質的變化三次變化 標志 概況第一次 鴉片戰爭 1840~1842年鴉片戰爭后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我國由封建社會開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 中華人民共 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第三次 三大改造完成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5.中國近現代工業化探索【歷史解釋】1.我國取得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成就的歷史經驗有哪些?(1)政府高度重視并制定合乎國情的發展規劃。(2)政府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3)發展經濟需要一個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體現了什么原則?(1)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體現了社會主義原則。(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說明這部憲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3.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么 (1)隨著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基本完成,農民已由個體農民轉變為合作化的農民,資產階級已處在被消滅的過程中,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已經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2)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基本解決,幾千年來階級剝削的歷史已基本結束。(3)通過三大改造,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所以,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變革。4.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和平贖買政策的原因與作用。(1)原因:①民族資本家歷史上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國革命;②資本家也擁護社會主義改造;③資本家有管理經驗,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這樣的人才。(2)作用:①減少了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阻力,使資本家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有利于把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逐步收歸國有;②這一政策為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找到了一條和平過渡的道路。中共八大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失誤的原因是什么 這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教訓 原因:①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不足。②對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經濟的基本情況認識不足。③經濟建設急于求成。④嚴重自然災害的影響。(2)教訓:①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②要立足本國國情制定相關發展政策。③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④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重視民主法制建設等。⑤提高對重大自然災害的防控能力。5.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出現失誤的原因(1)黨和人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估計不足;(2)全黨缺乏領導大規模經濟建設的經驗;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3)廣大人民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愿望非常迫切,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非常高漲。6.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之間的關系【唯物史觀】理解三大改造的實質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關系的變革。1.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居于領導地位,非社會主義的經濟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向社會主義過渡過程中,經濟領域的任務就是發展社會主義的成分、改造非社會主義的成分,把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2.隨著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基本完成,農民和手工業者陸續參加了合作社,資產階級中的絕大多數人已經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基本解決,幾千年來階級剝削的歷史已基本結束。3.通過三大改造,我國已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家國情懷】1.時代楷模2.標語口號體現時代特色1.(2023·深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建立了工業基礎,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材料意在說明(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C.“一五”計劃 D.三大改造【答案】C【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答題關鍵信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建立了工業基礎,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據此分析: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土地改革消滅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合題干信息,排除A;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抗美援朝打敗了聯合國軍,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保衛了國家安全,不合題干信息,排除B;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到1957年,我國進行了一五計劃,初步建立了工業基礎,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促進了我國的工業化,C項正確;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標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合題干信息,排除D;所以,C項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歷史基礎性識記試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考查學生的歷史基礎識記能力,解題關鍵要牢記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工業化建設的相關史實。2.(2022·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鞍鋼技術革新能手王崇倫發明和改進了“萬能工具胎”,一年完成三年的勞動定額。這一時期出現了“每一秒鐘都為創造社會主義社會而勞動"的口號。材料反映的精神內涵是( )A.樂于助人 B.嚴守紀律 C.忘我奉獻 D.生命至上【答案】C【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根據材料“鞍鋼技術革新能手王崇倫發明和改進了‘萬能工具胎’,一年完成三年的勞動定額。這一時期出現了‘每一秒鐘都為創造社會主義社會而勞動’的口號。”可知,這體現了勞動工人忘我奉獻的精神,C項符合題意;A,材料沒有體現樂于助人,排除A;B,材料沒有體現嚴守紀律,排除B;D,材料沒有體現生命至上,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的知識點,考查對基礎知識的掌握。3.(2022·貴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公布前,曾有1.5億人民參加討論,提出118萬條修改和補充意見。這說明( )A.它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B.它是真正反映人民意志的憲法C.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D.它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保證【答案】B【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解析】A. 它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不符合題意;B.根據“曾有1.5億人民參加討論,提出118萬條修改和補充意見”可得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充分征求與采納了廣大人民的意見,反映出它是真正反映人民意志的憲法,故選項B符合題意;C.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不符合題意;D. 它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保證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4.(2021·廣東)如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制定過程中,毛澤東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員參考以下文獻。這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 )國家或地區 主要文獻蘇聯 1918年蘇俄憲法、1936年蘇聯憲法歐洲 羅馬尼亞、波蘭、德國、法國等國憲法中國 1923年曹錕憲法、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A.沿襲了中國近代憲法的精神 B.以東歐憲法為主要依據C.主要借鑒西方國家法制思想 D.體現了開放的國際視野【答案】D【知識點】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解析】據“毛澤東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員參考的文獻”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具有世界眼光與歷史視野,體現了開放的國際視野。故答案選:D;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不僅參考了中國近代憲法,還參考了蘇聯、德國、法國等國外憲法,排除 A;材料無法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東歐憲法為主要依據,排除 B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還參考了中國近代憲法,排除 C 。故答案為D。【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相關內容,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歸納和綜合運用歷史史實的能力。5.(2020·廣東)題18圖是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立初期,蘇聯專家正在給中國工人講解“吉斯-150”型汽車。這一場景出現在( )A.解放戰爭時期 B.“一五計劃”時期C.國民經濟調整時期 D.“文化大革命”時期【答案】B【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根據所學可知,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立建立于一五計劃期間。1953年7月15日,“一五”期間的重點工程---長春汽車制造廠動工修建。1956年7月13日該廠研制成功國產載重汽車,毛澤東把這種汽車命名為“解放”牌。解放牌汽車的問世,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ACD三項和題干場景的出現無關,不符合題意;B項“一五計劃”時期出現了題干場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一五計劃的相關內容及學生的分析歸納和綜合運用歷史史實的能力。知道1953年-1957年,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黨和政府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6.(2022·廣州)1954年春,廣州郊區農村以22個常年互助組、5個臨時互助組為基礎,并吸收了一批單干農民,建成了11個農業生產合作社。這反映了( )A.社會主義改造的需要 B.企業公私合營的開展C.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 D.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答案】A【知識點】三大改造;農業、手工業合作化【解析】根據“1954年春,廣州郊區農村以22個常年互助組、5個臨時互助組為基礎,并吸收了一批單干農民,建成了11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互助組的推行主要是為了進行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需要,A項正確;公私合營針對的是工商業的改造,排除B項;雜交水稻1973年才出現,排除C項;對外開放是在1978年后開始的,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和分析能力,掌握三大改造的相關知識。解題關鍵是理解題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進行作答。7.(2022·廣州)下圖是某解放軍戰士的日記(部分)。該戰士默默無聞地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毛主席曾為他題詞,號召全國人民向他學習,其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精神教育和影響了幾代中國人。這名解放軍戰士是( )A.黃繼光 B.邱少云 C.焦裕祿 D.雷鋒【答案】D【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解析】根據題干“某解放軍戰士的日記(部分)。該戰士默默無聞地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毛主席曾為他題詞,號召全國人民向他學習,其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精神教育和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的是解放軍的好戰士雷鋒。雷鋒是實踐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道德的楷模,以短暫的一生譜寫了無比壯麗的人生詩篇,樹起了一座令人敬仰的思想道德豐碑,是全國人民學習的光輝榜樣,他的精神品質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D項正確;黃繼光、邱少云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戰士,是抗美援朝戰場上“最可愛的人”,排除AB項;焦裕祿是“黨的好干部”,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雷鋒的主要事跡,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結合材料選擇正確答案。8.(2019·廣東)下圖漫畫作者意在說明( )A.社會主義建設遭遇到挫折 B.人民的生產熱情空前高漲C.經濟建設要尊重客觀規律 D.大躍進遏制浮夸風的蔓延【答案】C【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躍進運動不顧客觀經濟規律,給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災難,因此材料中的意思是經濟建設要尊重客觀規律,C選項符合題意。社會主義建設遭到挫折的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A選項排除。B選項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大躍進的典型標志就是浮夸風,D選項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側重對材料分析和知識遷移能力的考查,解題關鍵在于對大躍進運動的準確把握,大躍進運動最主要的教訓就是尊重客觀規律。1.(2023·惠東二模)1954年9月16日,《人民日報》記者袁水拍在《六億人民心花開》一文中寫道:“代表們走進了會場,坐在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席位。他們從車床邊來,從田地里來,從礦井來,從海岸的防哨來……”這一段描述反映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A.是我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B.完善了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C.真正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意志 D.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答案】C【知識點】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解析】A.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B.材料沒有涉及法制建設的內容,不能說明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完善了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排除B;C.根據材料“……他們從車床邊來,從田地里來,從礦井來,從海岸的防哨來……”可知,材料描述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來自各行各業,反映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真正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意志,故C正確;D.材料未說明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準確解讀材料主旨的能力,識記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相關內容,理解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特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2.(2023·湛江二模)近日中國高校正在進行大文科改革。下表是新中國成立后,高校學習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學生在總學生中占比,從比值變化中,我們可以知道這一變化是由于( )時間 1949 1953 1956文科學生占比 33.10% 14.90% 9%A.土地改革的需要 B.工業化起步的需要C.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 D.大躍進運動的需要【答案】B【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從1949年到1956年,文科學生所占的比例大幅下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由于我國從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我國工業化開始起步,工業化發展需要大量的理科人才,這就造成高校文科學生大幅減少,故選項B符合題意;A.土地改革的需要,不符合題意;C.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 ,不符合題意;D.大躍進運動 的需要,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包括文字和表格內容,特別是其中的時間等信息,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理解回答。3.(2023·天河二模)自1952年至1954年,全國抽調到工業部門的干部,共有16萬多名。1952、1953兩屆理工科大學生全部提前一年畢業奔赴建設崗位。這表明我國( )A.集中主要力量發展工業 B.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成就C.重視民族地區經濟建設 D.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答案】A【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根據題干材料“1952、1953兩屆理工科大學生全部提前一年畢業奔赴建設崗位”分析可知,國家集中建設人才服務于工業建設,集中主要力量發展工業,A項正確;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大部分指標超額完成,排除B項;重視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材料未涉及,排除C項;1958年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一五計劃的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4.(2023·海珠一模)下圖是著名畫家楊之光創作于1954東的畫作《一輩子第一回》,描繪了一位老人拿到選民證時喜笑顏開的情境。該畫作的創作背景是(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舉行 B.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正式確立 D.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答案】B【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解析】B、根據題干時間及“ 一位老人拿到選民證 ”結合所學可知與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相關,B正確;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于1949年召開,A錯誤;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正式確立是在1949年,C錯誤;D、中共八大是1956年召開,大會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D錯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現代史一些制度確立時間及會議召開時間的準確識記,根據材料提取相關信息的能力。5.(2023·汕尾二模)1954 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毛澤東在開幕詞中指出:“這次會議是標志著我國人民從一九四九年建國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展的里程碑”這里的“里程碑”是指( )A.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B.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C.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D.根本政治制度的確立【答案】D【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解析】據題干“這次會議是標志著我國人民從一九四九年建國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展的里程碑”結合所學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D符合題意;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排除AC;土地改革的完成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排除B。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內容與影響。解題關鍵是理解題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進行作答。6.(2023·惠城一模)題圖為《1957年與1952年相比總產值提升統計圖》。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工農業實現同步協調發展 B.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成就顯著C.我國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D.工業產值已經超越農業產值【答案】B【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根據圖片信息“《1957年與1952年相比總產值提升統計圖》”可知,圖示經濟建設成就顯著與一五計劃建設成就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國民經濟,從1953年起開始實行“一五”計劃,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并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B項正確;工農業實現同步協調發展,與題干內容不符,因為題干片內容體現農業提升幅度小,重工業生產總值提升最快,最突出,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我國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工業產值已經超越農業產值,在題干內容中無法體現,因為題干內容體現農業提升幅度小,重工業生產總值提升最快,最突出,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一五計劃的成就和歷史意義。7.(2023·東莞模擬)1961年,毛澤東說:“搞社會主義建設不能那么急,十分急搞不成,要波浪式前進,明后年搞幾年慢吞吞,搞扎實一些,然后再上去,指標不要那么高,把質量搞上去,不要務虛名而受實禍。”這一指示( )A.有利于調整經濟克服困難 B.使“一五”計劃指標超額完成C.推動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 D.為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基礎【答案】A【知識點】農業、手工業合作化【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由于黨和人民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又急于求成,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1958年總路線的指引下,黨中央錯誤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得“左”的錯誤在全國各地嚴重泛濫開來。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再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致使國家和人民面臨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困難。為此,1961年春,中共中央決定全面調整國民經濟,恢復發展生產,A項正確;“一五”計劃是1953年到1957年,排除B項;由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不能實現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排除C項;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基礎,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要正確理解題意,只有理解題意,才能明確考查的知識點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才能做出正確選擇。8.(2023·廣東模擬)20世紀50年代,有一位中國資本家曾這樣說:“對于我,失去的是我個人的一些剝削所得,它比起國家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投資總額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卻是一個人人富裕,繁榮強盛的社會主義國家”。說這句話的資本家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是( )A.第一屆政協會議的召開 B.三大改造即將完成C.第一屆全國人大的召開 D.改革開放正在進行【答案】B【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對于我,失去的是我個人的一些剝削所得,它比起來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投資總額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卻是一個人人富裕、繁榮強盛的國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開始,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企業的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在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故材料說明了建國后民族資本家愿意接受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B項正確;1949年9月第一屆政協會議的召開,排除A項;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的召開,排除C項;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新征程,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三大改造的相關史實。9.(2023·順德三模)宣傳畫是頗具時代特色的一種繪畫。下圖是1958年11月刊登在《人民日報》上的宣傳畫,它反映豬羊肥大賽黃牛(木刻)了當時我國人民群眾( )A.渴望進行土地改革的迫切心情 B.急于求成忽視客觀的經濟規律C.變革生產關系實現強國的愿望 D.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心【答案】B【知識點】農業、手工業合作化【解析】根據題干畫中的“豬羊肥大賽黃牛”結合所學可得出這是大躍進運動中的浮夸風,反映出在生產中急于求成忽視客觀經濟的規律,B項正確;土地改革1952年基本完成,材料反映的是1958年的大躍進,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不是變革生產關系,而是涉及生產力方面,排除C項;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后,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基礎知識掌握狀況,熟記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急于求成忽視客觀經濟的規律,存在浮夸風。10.(2023·昭通一模)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這時,中國的土地制度是( )A.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B.社會主義公有制C.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D.社會主義私有制【答案】B【知識點】農業、手工業合作化【解析】提取題干關鍵信息“農業生產合作化運動”,據此分析;、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土地改革之前,舊中國的土地制度,排除A;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通過農業合作化道路,使得農民土地所有制成為集體所有制,即社會主義公有制土地,故B項正確;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土地改革廢除了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時代不存在土地私有制,排除D;所以,B項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知識考點是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與理解能力,解答此題關鍵掌握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知識,以此結合題干信息分析理解,逐項排除即可得出答案。11.(2023·潮南模擬)我國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方面采取了以下辦法:第一步,號召農民組織農業生產互助組;第二步,號召農民組織帶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第三步,依據同樣自愿和互利的原則,組織大型的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生產合作社。這表明社會主義改造( )A.循序漸進變私為公 B.鞏固發展小農經濟C.消滅剝削實現平等 D.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答案】A【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促使農民踴躍參加合作社。農業合作化開始時實行自愿互利的原則,通過典型示范逐步推廣。它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據題干“第一步,號召農民組織農業生產互助組;第二步,號召農民組織帶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第三步,依據同樣自愿和互利的原則,組織大型的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可知,這表明社會主義改造循序漸進變私為公,A項正確;農業合作化運動是變農民土地所有制為集體所有制,“鞏固發展小農經濟”說法錯誤,排除B項;“消滅剝削實現平等”在題干中未有體現,排除C項;農業合作化運動是變農民土地所有制為集體所有制,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三大改造的相關史實。12.(2023·清遠一模)創建于清道光年間(1840年)的鎮江恒順醬醋廠是醬醋行業著名的老字號。1954年恒順醬醋廠響應國家號召,順利實現子公私合營。公私合營出現在( )A.土地改革運動時期 B.三大改造時期C.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 D.“文化大革命”時期【答案】B【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此題中明確的提示:1954年恒順醬醋廠,實現了公私合營。根據時間和這些關鍵詞,學生就能想到課本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實行公私合營。此事件發生在三大改造時期,排除ACD,選項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掌握三大改造的含義及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3.(2023·惠東二模)從1964年開始,我國投入巨資,在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中,建成了攀枝花鋼鐵公司、酒泉航天中心、東方汽輪機廠、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等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上述材料說明,我國( )A.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B.實現偉大的歷史轉折C.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 D.工業化建設成就斐然【答案】D【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解析】據“從1964年開始”“我國……建成了攀枝花鋼鐵公司、酒泉航天中心、東方汽輪機廠、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等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可知,我國的工業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成就斐然,D項符合題意;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排除A項;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排除B項;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后,我國開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我國的工業化建設成就的相關史實。14.(2023·汕尾二模)百位卓越共產黨人肖像藝術展于2021年7月1日在滎陽舉行。展中肖像有焦裕祿、雷鋒、王進喜等時代楷模,錢學森、鄧稼先等科技巨擘。上述人物肖像入選展覽是因為他們( )A.堅定信念潛心科研 B.艱苦奮斗無私奉獻C.保家衛國舍生忘死 D.勇于改革不斷創新【答案】B【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解析】社會主義道路探索時期,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雷鋒、雷鋒、錢學森等時代楷模,體現的是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B符合題意;ACD概括的都不全,排除AC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雷鋒、雷鋒、錢學森反映的時代精神。解題關鍵是理解題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進行作答。15.(2023·德慶模擬)大會期間周恩來作了《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大會著重提出了加強執政黨建設的問題,強調貫徹執行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和群眾路線。此次大會是( )A.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B.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C.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 D.社會主義建設的良好開端【答案】D【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解析】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開,大會期間,周恩來作了《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大會著重提出了加強執政黨建設的問題,強調貫徹執行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和群眾路線。大會正確地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國階級關系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明確指出,國內內的主要矛盾不再是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當前黨和人民主要的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成為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但中共八大提出的路線和許多正確意見未能在實踐中堅持下去。故D符合題意;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故A不符合題意;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故B不符合題意;一五計劃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 ,故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共八大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16.(2023·番禺一模)1961年,毛澤東主席要求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要搞個實事求是年。在此基礎上,黨中央決定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這一決策旨在( )A.化解土地改革中的矛盾 B.根本上糾正“左”傾錯誤C.平反文革中的冤假錯案 D.解決國民經濟的困難【答案】D【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解析】土地改革是1950至1952年,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相符,排除A;從根本上糾正“左”傾錯誤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排除B;平反文革中的冤假錯案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排除C;根據材料關鍵詞“1961年”“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結合所學知識是對國民經濟的調整,主要是針對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帶來的嚴重的經濟困難,經過幾年的努力,調整工作取得重大成就,有利于解決經濟困難,D項正確;所以,D項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1961年開始的國民經濟的調整。試題難度不大,一是識記,二是依據材料關鍵信息“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即可迎刃而解。17.(2023·德慶模擬)觀察《我國城鎮人口數的變化情況》(圖五)。下列信息的解讀符合史實的( )A.A-B點的增長主要是因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推動B.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導致C點高峰的出現C.“文化大革命"動亂與國民經濟嚴重困難導致D點城鎮人口大幅減少D.D-E點的增長主要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答案】A【知識點】“文化大革命”;第一個五年計劃;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解析】根據圖片材料橫坐標時間線,A-B是1955-1957年,此時正是我國實行一五計劃時期,開展了國家工業化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經濟建設取得了較大成就,城鎮人口呈現上升趨勢,所以A項符合史實;根據圖片信息,C點城鎮人口數達到一個峰值,之后城鎮人口下降,因C點對應時間是1960年,國民經濟正值嚴重困難時期,國家開始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B項不符合史料;圖片材料中D點對應的是1965年,“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開始,彼此無關,排除C;D-E段對應時間是1965-1975年,城鎮人口數有所上升,主要是因為1965年國民經濟的調整取得了一定成效和文革期間周恩來主持工作,實行經濟調整,此期還未開始改革開放,排除D;所以,A項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圖片類選擇題,主要考查了建國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歷程及城鎮化發展變化。解題關鍵是對這一歷史進程中的基礎知識要掌握好,以此結合圖片材料的時空曲線分析解答。‘18.(2023·廣州模擬)如圖是1960年春王進喜率隊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在井噴的險情發生時,他奮不顧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制服了井噴,被譽為“鐵人”。由此可以看到當時( )A.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 B.助人為樂的社會風貌C.誠實守信的價值追求 D.親民愛民的公仆情懷【答案】A【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解析】1960年,王進喜率領1205鉆井隊參加大慶石油會戰,克服重重困難,打出了原油,王進喜贏得了“鐵人”的稱號。他身上具有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A項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王進喜的識記能力和理解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模范人物王進喜、焦裕祿、雷鋒的事跡及時代精神。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涌現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雷鋒等。材料分析題19.(2023·龍崗一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雖有很好的工農群眾,若沒有相當力量的正式武裝,便決然不能造成割據局面……——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材料二: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綱領,即在政治上,要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在經濟上,要沒收操縱一切國計民生的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建立國營經濟;沒收地主土地歸農民所有,并引導農民發展合作經濟;允許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富農經濟的存在。在文化上……——出自《中國共產黨簡史》材料三: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感慨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材料四:我們現在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期間(1956——1966年)建設起來的;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們的工作經驗,大部分也是在這個期間培養和積累起來的。這是這個期間黨的工作的主導方面。——出自1981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1927—1930年毛澤東思想初步形成。閱讀材料一,指出實現“工農武裝割據局面”的必備條件。(2)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思想發展成熟。根據材料二,總結毛澤東這一闡述對全黨和中國革命的意義。(3)建國后毛澤東思想深入發展。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方面簡述我國開始工業化建設的背景。(4)根據材料三、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黨的第一代領導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的貢獻。【答案】(1)發動群眾、建立紅軍。(2)明確了全黨對現階段革命的認識;對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起了重大的指導作用。(3)國民經濟實現了恢復和發展,但工農業發展水平落后(一窮二白)。(4)領導全國人民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領導全國人民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工農武裝割據;中共七大【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實現“工農武裝割據局面”的必備條件是發動群眾、建立紅軍。(2)根據材料二中的“在政治上,要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在經濟上,要沒收操縱一切國計民生的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建立國營經濟;沒收地主土地歸農民所有,并引導農民發展合作經濟;允許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富農經濟的存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毛澤東這一闡述對全黨和中國革命的意義是明確了全黨對現階段革命的認識,對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起了重大的指導作用”。(3)根據材料三中的“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我國開始工業化建設的背景是國民經濟實現了恢復和發展,但工農業發展水平落后”。(4)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黨的第一代領導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的貢獻有:領導全國人民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領導全國人民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故答案為:(1)發動群眾、建立紅軍。(2)明確了全黨對現階段革命的認識;對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起了重大的指導作用。(3)國民經濟實現了恢復和發展,但工農業發展水平落后(一窮二白)。(4)領導全國人民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領導全國人民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點評】本題考查對毛澤東思想以及一五計劃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解讀圖示和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理解題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進行作答。20.(2021·廣東模擬)鋼鐵業是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近代以來備受各國重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見圖1和圖2圖1 1889年法國埃菲爾鐵塔建成, 圖2 1890年張之洞主持建成中國第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圖 一個大型鋼鐵企業漢陽鐵廠材料二 1953—1957 年中、英、美工業年平均增長率 英國 美國 中國工業增長率 4.1% 2.8% 18%鋼增長率 5.7% 3.9% 31.7%——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卷》材料三 當今中國已進入工業化的成熟期,擁有大量優勢產業和富余產能。中國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中國機床產量占世界的40%以上,發電設備產量占60%以上。這些產能不是落后產能,而是富有競爭力的優勢產能。中國的優質產能已經跨出國門,走向全球。——摘編自陳勇勤《中國經濟史》等(1)根據材料一中的兩幅圖片提取一個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2)根據材料二,指出工業年平均增長率中國與英美相比有何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形成這種特點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國工業的發展現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現代鋼鐵業發展對中國的意義。(4)綜合上述材料,你能從中獲得什么啟示?【答案】(1)例如: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符合工業化發展潮流。說明:1890年正值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漢陽鐵廠作為我國第一家大型鋼鐵企業,有利于鋼鐵業的發展。(再如:中國鋼鐵工業遠遠落后于法國。說明:法國已能用鋼鐵建造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而中國的鋼鐵業剛剛起步。)(2)特點:增長速度快。原因:實行“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蘇聯的援助;美英工業化已達到比較高的水平,增長速度相對較慢。(3)現狀:工業已走向成熟;多種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富有競爭力;工業品已走向世界。意義: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動了國防事業的發展;推動了“優質產能”走向世界;有利于提高經濟競爭力。(4)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鋼鐵業發展的重要保證;鋼鐵業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要注重鋼鐵業的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等。【知識點】洋務運動;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1)依據材料一的兩幅圖片“1889年法國埃菲爾鐵塔建成,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筑”“1890年張之洞主持建成中國第一個大型鋼鐵企業漢陽鐵廠”可得信息:1890年正值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漢陽鐵廠作為我國第一家大型鋼鐵企業,促進鋼鐵業的發展。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法國等西方國家工業快速發展;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符合工業化發展潮流;通過“最高”“第一個”,說明法國已能用鋼鐵建造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而中國的鋼鐵業剛剛起步。中國鋼鐵工業遠遠落后于法國。(2)依據材料二中國的工業增長率18%;英國的4.1%、法國的2.8%,由此得出:中國增長速度快;依據表格時間:1953——1957年,結合課本所學,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在蘇聯的援助下,從1953——1957年我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促進我國工業迅速發展;而經過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美英工業化已達到比較高的水平,增長速度相對較慢。(3)依據材料三“當今中國已進入工業化的成熟期,擁有大量優勢產業和富余產能。中國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首位。”“……而是富有競爭力的優勢產能。中國的優質產能已經跨出國門,走向全球。”由此得出:工業已走向成熟;多種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富有競爭力;工業品已走向世界;結合所學可知,現代鋼鐵業發展,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動了國防事業的發展;推動了“優質產能”走向世界;有利于提高經濟競爭力。(4)依據前面的材料,清朝時建成中國第一個大型鋼鐵企業漢陽鐵廠,遠遠落后世界其他國家,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通過一五計劃,我國工業化開始起步;現在中國已進入工業化的成熟期,許多工業居世界首位。由此得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鋼鐵業發展的重要保證;鋼鐵業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要注重鋼鐵業的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等。故答案為:(1)例如: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符合工業化發展潮流。說明:1890年正值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漢陽鐵廠作為我國第一家大型鋼鐵企業,有利于鋼鐵業的發展。(再如:中國鋼鐵工業遠遠落后于法國。說明:法國已能用鋼鐵建造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而中國的鋼鐵業剛剛起步。)(2)特點:增長速度快。原因:實行“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蘇聯的援助;美英工業化已達到比較高的水平,增長速度相對較慢。(3)現狀:工業已走向成熟;多種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富有競爭力;工業品已走向世界。意義: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動了國防事業的發展;推動了“優質產能”走向世界;有利于提高經濟競爭力。(4)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鋼鐵業發展的重要保證;鋼鐵業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要注重鋼鐵業的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鋼鐵業是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近代以來備受各國重視”為切入點,考查洋務運動與世界工業化發展潮流、工業年平均增長率中國與英美相比的特點以及原因、中國工業的發展現狀、現代鋼鐵業發展對中國的意義等知識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洋務運動與世界工業化發展潮流、工業年平均增長率中國與英美相比的特點以及原因、中國工業的發展現狀、現代鋼鐵業發展對中國的意義等知識,明確鋼鐵業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要注重鋼鐵業的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等。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下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1953——1976年) ( 10年8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1.歷史解釋:通過自主閱讀課本,以及總復習的配套資料,能夠梳理這一時期的基礎知識,能全面把握這一時期的特點。2.時空觀念:通過年代尺的形式,學生能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掌握新中國發展情況,培養時間的觀念。。3.史料實證:通過對“兩會”資料的收集,可以表達、交流自己的認識,明白“兩會”的作用。4.家國情懷:講述王進喜、雷鋒、鄧稼先、焦裕祿的艱苦奮斗的事跡,領會這種精神的內涵,感受家國情懷。5.唯物史觀:通過本單元復習,了解社會主義的建立,社會主義的艱難探索,在新中國發展歷史中的重要意義【內容要點】一條線索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一個良好開端 中共八大的召開。四大成就 一五計劃、三大改造、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兩彈一星三大失誤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四大模范人物 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雷鋒。知識點1:第一個五年計劃;三大改造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一五”計劃為什么優先發展重工業?受蘇聯影響 工業基礎薄弱 ③加強國防的需要 ④正常國際交往被切斷2.“一五”計劃的目的: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3.“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①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②相應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③相應的培養建設人才。4.“一五”計劃的起止時間:1953年——1957年“一五”計劃的背景 “一五”計劃建設成就示意圖5.我國開展“一五”計劃建設的重要條件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簡析取得重大成就原因?(1)條件:①新中國成立,祖國大陸獲得統一;②抗美援朝的勝利;③土地改革的完成,為國家的工業化準備了條件。(2)成就:①工業成就:鞍鋼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必考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1956年,生產出中國第一輛汽車);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制成功地一架噴氣式飛機)②交通運輸業: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密切了內地與邊疆的聯系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巧記:“一五”計劃建設成就: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二鐵(寶成鐵路、鷹廈鐵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廠(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3)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①黨的正確領導; ②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③全國人民的支持和艱苦努力; ④蘇聯的幫助。6.意義: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二、三大改造(一)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背景、方式、階段、結果背景:土地改革后,我國農業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當時貧苦農民缺少生產工具、資金,不合理利用土地等。因此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的建設的需要。方式:農業生產合作社階段: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結果: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絕大多數農民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方式、結果方式: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結果:1956年90%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三)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原因、方式、創舉、結果1、原因:私營工商業不利于國計民生。一些私營工商業主為了牟取暴利而不顧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采取不法手段,嚴重擾亂了經濟秩序。2、方式:公私合營3、創舉:和平贖買結果: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四)三大改造的內容、時間、實質、意義1.三大改造的內容: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三大改造完成時間:1956年底。3.三大改造的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4.三大改造的意義: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知識點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7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過70周年)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時間、地點:1954年9月在北京召開。2.內容(1)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地位: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意義: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2)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3.意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地位: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意義: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知識點3:中共八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國民經濟的調整;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一、中共八大 (1)時間1956年、地點 北京;(2)主要內容:主要矛盾 人民對于先進的工業國的需求和落后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要求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狀況之間的矛盾;根據主要矛盾確定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3)評價: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標志: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2)評價:是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次嚴重失誤,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困難。(3)20世紀五六十年代黨和國家出現經濟困難的原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自然災害。(4)經濟恢復:1961年,黨和政府全面調整經濟,取得顯著成效。三、國民經濟的調整1.建設總路線: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左”的錯誤) 2.兩大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 但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2)特點:浮夸風、高指標、瞎指揮、“共產”風;(3)后果:加上當時自然災害嚴重等因素,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4)國民經濟調整措施: 中共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5)啟示:經濟發展要實事求是、遵循客觀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四、建設成就①工業方面:工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項目。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1965年,我國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原有的沿海工業基地得到加強,內地新建了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新興的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②交通方面:修建了蘭新、蘭青、包蘭等鐵路。③科學技術:我國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④國防技術:國防尖端技術取得巨大進展。⑤工業和經濟體系: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知識點4:王進喜、雷鋒、錢學森、鄧稼先、焦裕祿1.模范人物:(1)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表現出艱苦創業的精神;(2)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表現出了為黨、國家做貢獻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3)解放軍好戰士雷鋒,表現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2.優秀品質:①愛國主義精神 ②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③為社會主義奮斗的精神 ④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3.影響: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知識點5:“文化大革命”(1)毛澤東錯誤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把階級矛盾當成了社會的主要矛盾;(2)開始的標志:中共中央發出開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并成立中央文革小組;(3)結束的標志: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此事件的意義:結束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從危難中挽救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4)性質: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為爭奪統治階級內部最高領導權的一場內亂;(5)林彪反革命提集團的覆滅: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墜機事件。(6)抗爭 二月逆流、四五運動;(7)四人幫: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8)四五運動:是為了紀念周恩來,痛斥了“四人幫”的群眾運動,為粉碎“四人幫”奠定了群眾基礎。(9)對文革的認識:文革是使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和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啟示:我國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反對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必須堅定不移地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放到經濟建設中來,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10)最大的冤案 文革期間強加給劉少奇的種種罪名。 【易混易錯】1.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調動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哦積極性,鞏固和發展了農村革命根據地。(2)抗日戰爭時期∶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即減輕了了農民的負擔,提高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又有利于團結地主中的開明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致抗日。(3)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區,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解放區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哦積極性,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一個可靠保證。2.土地改革為什么要把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有利于恢復和發展生產。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并在政治上實行中立富農的政策。這樣使中農放心,他們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也有利于穩定城市中的民族資產階級,孤立地主階級,減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從而有利于發展生產。3.新中國成立后,為鞏固新生政權進行了那些努力?各有何重要意義?(1)和平解放西藏。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2)抗美援朝。鞏固了新生政權,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打擊了美國的侵略政策,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3)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4.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經濟建設為什么要學習蘇聯?(1)新中國剛劇成立,在經濟建設上沒有經驗可循。(2)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中國社會主建設提供了經驗,同時蘇聯對中國進行了援助。(3)以美國為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政治孤立,軍事威脅的政策,中國與當時的西方國家相互隔絕。(4)西方兩大陣營對立,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存在著嚴重對立。【核心素養】【史料實證】1.下圖為1952年與1957年我國工農業主要產品的產量。根據圖表,結合課本說說我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結果,并談談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有何歷史意義。提示:(1)結果: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2.全國人大會議與政治協商會議的區別比較項 全國人大會議 政治協商會議性質 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機構職能 行使國家立法權等,決定國家大事 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成立 成立于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 成立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代行全國人大職權3.中國特色民主制度4. 中國近現代社會性質的變化三次變化 標志 概況第一次 鴉片戰爭 1840~1842年鴉片戰爭后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我國由封建社會開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 中華人民共 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第三次 三大改造完成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5.中國近現代工業化探索【歷史解釋】1.我國取得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成就的歷史經驗有哪些?(1)政府高度重視并制定合乎國情的發展規劃。(2)政府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3)發展經濟需要一個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體現了什么原則?(1)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體現了社會主義原則。(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說明這部憲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3.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么 (1)隨著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基本完成,農民已由個體農民轉變為合作化的農民,資產階級已處在被消滅的過程中,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已經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2)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基本解決,幾千年來階級剝削的歷史已基本結束。(3)通過三大改造,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所以,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變革。4.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和平贖買政策的原因與作用。(1)原因:①民族資本家歷史上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國革命;②資本家也擁護社會主義改造;③資本家有管理經驗,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這樣的人才。(2)作用:①減少了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阻力,使資本家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有利于把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逐步收歸國有;②這一政策為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找到了一條和平過渡的道路。中共八大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失誤的原因是什么 這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教訓 原因:①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不足。②對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經濟的基本情況認識不足。③經濟建設急于求成。④嚴重自然災害的影響。(2)教訓:①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②要立足本國國情制定相關發展政策。③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④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重視民主法制建設等。⑤提高對重大自然災害的防控能力。5.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出現失誤的原因(1)黨和人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估計不足;(2)全黨缺乏領導大規模經濟建設的經驗;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3)廣大人民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愿望非常迫切,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非常高漲。6.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之間的關系【唯物史觀】理解三大改造的實質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關系的變革。1.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居于領導地位,非社會主義的經濟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向社會主義過渡過程中,經濟領域的任務就是發展社會主義的成分、改造非社會主義的成分,把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2.隨著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基本完成,農民和手工業者陸續參加了合作社,資產階級中的絕大多數人已經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基本解決,幾千年來階級剝削的歷史已基本結束。3.通過三大改造,我國已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家國情懷】1.時代楷模2.標語口號體現時代特色1.(2023·深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建立了工業基礎,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材料意在說明(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C.“一五”計劃 D.三大改造2.(2022·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鞍鋼技術革新能手王崇倫發明和改進了“萬能工具胎”,一年完成三年的勞動定額。這一時期出現了“每一秒鐘都為創造社會主義社會而勞動"的口號。材料反映的精神內涵是( )A.樂于助人 B.嚴守紀律 C.忘我奉獻 D.生命至上3.(2022·貴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公布前,曾有1.5億人民參加討論,提出118萬條修改和補充意見。這說明( )A.它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B.它是真正反映人民意志的憲法C.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D.它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保證4.(2021·廣東)如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制定過程中,毛澤東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員參考以下文獻。這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 )國家或地區 主要文獻蘇聯 1918年蘇俄憲法、1936年蘇聯憲法歐洲 羅馬尼亞、波蘭、德國、法國等國憲法中國 1923年曹錕憲法、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A.沿襲了中國近代憲法的精神 B.以東歐憲法為主要依據C.主要借鑒西方國家法制思想 D.體現了開放的國際視野5.(2020·廣東)題18圖是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立初期,蘇聯專家正在給中國工人講解“吉斯-150”型汽車。這一場景出現在( )A.解放戰爭時期 B.“一五計劃”時期C.國民經濟調整時期 D.“文化大革命”時期6.(2022·廣州)1954年春,廣州郊區農村以22個常年互助組、5個臨時互助組為基礎,并吸收了一批單干農民,建成了11個農業生產合作社。這反映了( )A.社會主義改造的需要 B.企業公私合營的開展C.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 D.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7.(2022·廣州)下圖是某解放軍戰士的日記(部分)。該戰士默默無聞地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毛主席曾為他題詞,號召全國人民向他學習,其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精神教育和影響了幾代中國人。這名解放軍戰士是( )A.黃繼光 B.邱少云 C.焦裕祿 D.雷鋒8.(2019·廣東)下圖漫畫作者意在說明( )A.社會主義建設遭遇到挫折 B.人民的生產熱情空前高漲C.經濟建設要尊重客觀規律 D.大躍進遏制浮夸風的蔓延1.(2023·惠東二模)1954年9月16日,《人民日報》記者袁水拍在《六億人民心花開》一文中寫道:“代表們走進了會場,坐在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席位。他們從車床邊來,從田地里來,從礦井來,從海岸的防哨來……”這一段描述反映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A.是我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B.完善了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C.真正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意志 D.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2.(2023·湛江二模)近日中國高校正在進行大文科改革。下表是新中國成立后,高校學習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學生在總學生中占比,從比值變化中,我們可以知道這一變化是由于( )時間 1949 1953 1956文科學生占比 33.10% 14.90% 9%A.土地改革的需要 B.工業化起步的需要C.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 D.大躍進運動的需要3.(2023·天河二模)自1952年至1954年,全國抽調到工業部門的干部,共有16萬多名。1952、1953兩屆理工科大學生全部提前一年畢業奔赴建設崗位。這表明我國( )A.集中主要力量發展工業 B.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成就C.重視民族地區經濟建設 D.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4.(2023·海珠一模)下圖是著名畫家楊之光創作于1954東的畫作《一輩子第一回》,描繪了一位老人拿到選民證時喜笑顏開的情境。該畫作的創作背景是(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舉行 B.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正式確立 D.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5.(2023·汕尾二模)1954 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毛澤東在開幕詞中指出:“這次會議是標志著我國人民從一九四九年建國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展的里程碑”這里的“里程碑”是指( )A.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B.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C.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D.根本政治制度的確立6.(2023·惠城一模)題圖為《1957年與1952年相比總產值提升統計圖》。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工農業實現同步協調發展 B.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成就顯著C.我國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D.工業產值已經超越農業產值7.(2023·東莞模擬)1961年,毛澤東說:“搞社會主義建設不能那么急,十分急搞不成,要波浪式前進,明后年搞幾年慢吞吞,搞扎實一些,然后再上去,指標不要那么高,把質量搞上去,不要務虛名而受實禍。”這一指示( )A.有利于調整經濟克服困難 B.使“一五”計劃指標超額完成C.推動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 D.為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基礎8.(2023·廣東模擬)20世紀50年代,有一位中國資本家曾這樣說:“對于我,失去的是我個人的一些剝削所得,它比起國家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投資總額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卻是一個人人富裕,繁榮強盛的社會主義國家”。說這句話的資本家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是( )A.第一屆政協會議的召開 B.三大改造即將完成C.第一屆全國人大的召開 D.改革開放正在進行9.(2023·順德三模)宣傳畫是頗具時代特色的一種繪畫。下圖是1958年11月刊登在《人民日報》上的宣傳畫,它反映豬羊肥大賽黃牛(木刻)了當時我國人民群眾( )A.渴望進行土地改革的迫切心情 B.急于求成忽視客觀的經濟規律C.變革生產關系實現強國的愿望 D.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心10.(2023·昭通一模)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這時,中國的土地制度是( )A.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B.社會主義公有制C.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D.社會主義私有制11.(2023·潮南模擬)我國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方面采取了以下辦法:第一步,號召農民組織農業生產互助組;第二步,號召農民組織帶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第三步,依據同樣自愿和互利的原則,組織大型的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生產合作社。這表明社會主義改造( )A.循序漸進變私為公 B.鞏固發展小農經濟C.消滅剝削實現平等 D.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12.(2023·清遠一模)創建于清道光年間(1840年)的鎮江恒順醬醋廠是醬醋行業著名的老字號。1954年恒順醬醋廠響應國家號召,順利實現子公私合營。公私合營出現在( )A.土地改革運動時期 B.三大改造時期C.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 D.“文化大革命”時期13.(2023·惠東二模)從1964年開始,我國投入巨資,在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中,建成了攀枝花鋼鐵公司、酒泉航天中心、東方汽輪機廠、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等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上述材料說明,我國( )A.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B.實現偉大的歷史轉折C.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 D.工業化建設成就斐然14.(2023·汕尾二模)百位卓越共產黨人肖像藝術展于2021年7月1日在滎陽舉行。展中肖像有焦裕祿、雷鋒、王進喜等時代楷模,錢學森、鄧稼先等科技巨擘。上述人物肖像入選展覽是因為他們( )A.堅定信念潛心科研 B.艱苦奮斗無私奉獻C.保家衛國舍生忘死 D.勇于改革不斷創新15.(2023·德慶模擬)大會期間周恩來作了《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大會著重提出了加強執政黨建設的問題,強調貫徹執行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和群眾路線。此次大會是( )A.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B.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C.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 D.社會主義建設的良好開端16.(2023·番禺一模)1961年,毛澤東主席要求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要搞個實事求是年。在此基礎上,黨中央決定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這一決策旨在( )A.化解土地改革中的矛盾 B.根本上糾正“左”傾錯誤C.平反文革中的冤假錯案 D.解決國民經濟的困難17.(2023·德慶模擬)觀察《我國城鎮人口數的變化情況》(圖五)。下列信息的解讀符合史實的( )A.A-B點的增長主要是因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推動B.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導致C點高峰的出現C.“文化大革命"動亂與國民經濟嚴重困難導致D點城鎮人口大幅減少D.D-E點的增長主要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18.(2023·廣州模擬)如圖是1960年春王進喜率隊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在井噴的險情發生時,他奮不顧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制服了井噴,被譽為“鐵人”。由此可以看到當時( )A.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 B.助人為樂的社會風貌C.誠實守信的價值追求 D.親民愛民的公仆情懷材料分析題19.(2023·龍崗一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雖有很好的工農群眾,若沒有相當力量的正式武裝,便決然不能造成割據局面……——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材料二: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綱領,即在政治上,要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在經濟上,要沒收操縱一切國計民生的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建立國營經濟;沒收地主土地歸農民所有,并引導農民發展合作經濟;允許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富農經濟的存在。在文化上……——出自《中國共產黨簡史》材料三: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感慨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材料四:我們現在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期間(1956——1966年)建設起來的;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們的工作經驗,大部分也是在這個期間培養和積累起來的。這是這個期間黨的工作的主導方面。——出自1981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1927—1930年毛澤東思想初步形成。閱讀材料一,指出實現“工農武裝割據局面”的必備條件。(2)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思想發展成熟。根據材料二,總結毛澤東這一闡述對全黨和中國革命的意義。(3)建國后毛澤東思想深入發展。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方面簡述我國開始工業化建設的背景。(4)根據材料三、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黨的第一代領導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的貢獻。20.(2021·廣東模擬)鋼鐵業是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近代以來備受各國重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見圖1和圖2圖1 1889年法國埃菲爾鐵塔建成, 圖2 1890年張之洞主持建成中國第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圖 一個大型鋼鐵企業漢陽鐵廠材料二 1953—1957 年中、英、美工業年平均增長率 英國 美國 中國工業增長率 4.1% 2.8% 18%鋼增長率 5.7% 3.9% 31.7%——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卷》材料三 當今中國已進入工業化的成熟期,擁有大量優勢產業和富余產能。中國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中國機床產量占世界的40%以上,發電設備產量占60%以上。這些產能不是落后產能,而是富有競爭力的優勢產能。中國的優質產能已經跨出國門,走向全球。——摘編自陳勇勤《中國經濟史》等(1)根據材料一中的兩幅圖片提取一個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2)根據材料二,指出工業年平均增長率中國與英美相比有何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形成這種特點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國工業的發展現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現代鋼鐵業發展對中國的意義。(4)綜合上述材料,你能從中獲得什么啟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廣東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下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學案 原卷版.docx 【廣東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下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學案 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