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第5課時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一、三國與西晉1.三國鼎立時期政權 建立 都城魏 220年, 稱帝,國號魏,東漢滅亡 洛陽蜀 221年,劉備稱帝,仍用漢的國號,史稱蜀漢 成都吳 229年,孫權稱帝 建業2.西晉時期(1)266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 。 (2)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滅亡。3.五族內遷:自東漢以來,西、北邊陲的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到西晉,內遷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動在長城一帶的鮮卑。二、東晉與南朝1.東晉的建立與士族的形成(1)東晉建立:317年,西晉宗室 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 (2)士族的形成:自三國、西晉以來,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特權,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稱為 。 2.南朝的政權更替:420年,劉裕奪取皇位,改國號宋。此后170年間,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合稱南朝,四個王朝均定都建康。3.江南開發(1)條件: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充實了勞動力資源。(2)表現:東晉南朝時期,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有明顯進步。三、十六國與北朝1.西晉末年到東晉時期,北方先后出現了15個主要的割據政權,加上西南地區的成漢,合稱“ ”,其中大部分由內遷少數民族建立。 2.前秦統一北方與淝水之戰:4世紀下半葉,氐族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隨后大舉進攻東晉,被擊敗于淝水。由于內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統治基礎脆弱,前秦政權戰敗后迅速崩潰。3.北魏孝文帝改革(1)時間:5世紀后期,北魏 拓跋宏大力推動民族交融。 (2)改革措施①遷都洛陽。②穿漢服,說漢語,改鮮卑姓為漢姓。③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高門士族通婚。(3)意義: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 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4.北朝的政權更迭: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上述五個王朝合稱北朝。第6課時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一、隋朝興亡1.隋朝的建立與統一: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定都長安。589年,隋滅陳,完成統一。2.隋的統治:廣設倉庫;興建洛陽城;開通的 ,貫通南北。 3.隋的滅亡:618年,隋煬帝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二、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1.唐朝的繁榮(1)唐朝的建立與統一: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隨后,唐朝統一全國。(2)“貞觀之治”:李世民繼位后吸取隋亡的教訓,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知人善任,虛懷納諫。在他統治時期,國家出現了少有的開明政治局面,史稱“ ”。 (3)武則天的統治:武則天廢唐稱帝,改國號為周。武則天當權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4)“開元盛世”: 選賢任能,改革吏治,發展生產,大興文治,改革兵制,將唐朝推向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2.唐朝時的民族交融(1)突厥:貞觀初年,唐軍擊敗并俘獲東突厥可汗,東突厥汗國滅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為“ ”。 (2)西域:唐朝中央政權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與 ,統轄天山南北。 (3)吐蕃:唐太宗時, 入藏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蕃和親。9世紀前期,吐蕃與唐會盟。 (4)靺鞨:唐玄宗封東北的靺鞨族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三、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1.安史之亂: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歷時八年,后被唐平定,史稱“安史之亂”。從此,唐朝由盛轉衰;逐漸形成了 的局面。 2.黃巢起義:875年,黃巢起義爆發,起義軍橫掃大半個中國,沉重打擊了唐朝的統治。3.唐朝滅亡: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唐朝滅亡。4.五代十國(1)五代:黃河流域先后經歷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王朝,合稱“五代”。(2)十國:南方各地先后出現吳越、南唐等九個割據政權,連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漢,稱為“十國”。第7課時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一、選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概況 選官方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選官標準 選官標準從初創時期的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演變為西晉時期主要看重 影響 后期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2.科舉制(1)隋朝:隋朝建立后,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 ,科舉制度形成。 (2)唐朝: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 (3)影響:科舉制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 。 二、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時期,三省職權分工明確, 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 負責審核詔令; 負責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三、賦稅制度1.魏晉時期:租調制。(1)按戶征收糧和絹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 ,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 2.唐初:租庸調制,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3.唐朝后期:兩稅法。(1)時間: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2)內容: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秋兩次納稅。(3)意義:兩稅法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 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第8課時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1.儒學的發展(1)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2)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主張以 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3)唐中期:佛教和道教的發展使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以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2.道教的發展(1)東漢末年:在中國本土興起。(2)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民間廣為傳播。(3)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3.佛教的發展(1)兩漢之際:傳入中國。(2)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盛行;南朝無神論思想家范縝對佛教進行抨擊。(3)唐朝:武則天時,佛教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發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4.反佛斗爭(1)概況①南朝范縝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統治者幾度滅佛。(2)影響: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二、文學藝術1.魏晉南北朝文學:出現了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 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學形式。 2.唐朝詩歌: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 、 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他們分別被譽為“詩仙”和“詩圣”。 3.書法: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種藝術;東晉大書法家 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書圣”。隋唐時期,顏真卿的顏體和柳公權的柳體最為有名。 4.繪畫:東晉顧愷之的代表作《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唐朝的 被尊為“畫圣”。 5.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 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都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三、科技1.數學:南朝 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間。 2.農學:北朝賈思勰著述的《 》,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3.地理學:西晉杰出地圖學家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4.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5.印刷術、火藥、天文學: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6.醫藥學:醫學家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 》。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及影響:東晉法顯西行天竺取經;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貞觀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經,成為公認的佛學大師。2.中國佛教的發展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唐朝高僧 六次東渡,歷盡艱險最終到達日本,傳授佛法。 3.新羅、日本兩國文化受到唐朝巨大影響。(2021·江蘇合格考)公元9世紀,朝鮮人崔致遠“那堪顏氏巷,得接孟家鄰。守道惟稽古,交情豈憚貧”的詩句,體現了對孔孟儒學的仰慕之情。詩句所言儒學的核心指向是( )A.涵養道德 B.順應自然 C.強化法制 D.空談仁義一、單項選擇題1.(2022·連云港合格考模擬)《魏書》高度評價北魏孝文帝深厚的漢文化修養以及他改革的意義。其中,北魏孝文帝對民族關系發展的貢獻是( )A.促進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B.推動了經濟文化的復蘇C.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礎 D.鞏固了北魏的政治統治2.(2023·南京六校聯合體調研)下圖為某一歷史書籍的部分目錄,據此判斷此歷史書籍敘述的歷史時期是( )A.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B.公元220年—公元581年C.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D.公元907年—公元1368年3.(2023·常州三中合格性考試模擬)三國時期,孫吳立國江東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個年號,如黃龍、赤烏、神鳳、天冊、天璽、天紀等,而曹魏和蜀漢此類符瑞年號較少。據此可知,孫吳政權( )A.推崇天人感應思想 B.權力更迭導致年號更換頻繁C.借助年號宣揚正統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導地位4.(2023·徐州銅山合格性考試模擬二)河西走廊地區墓中有魏晉時期的壁畫《采桑護桑圖》。壁畫中一位女子提籃采桑,一位鮮卑族男子拉弓射箭保護桑林。這反映出當時( )A.男耕女織的產生 B.民族交融的趨勢C.農產品的商品化 D.民族隔閡的消失5.(2023·淮安高中校協作體高二期中)杜甫是我國偉大的詩人,被后人譽為“詩圣”。下列選項與杜甫創作風格最相似的是( )A.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 B.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C.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D.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6.(2022·常熟高級中學合格考模擬)下圖為我國某一歷史階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圖。其中①②③分別代表的朝代是( )A.北魏、西晉、北周 B.西晉、前秦、后周C.西晉、北魏、北周 D.北魏、前秦、西晉7.(2023·江蘇合格性考試仿真模擬A)唐制,中書省設中書舍人六員,負責起草詔書。草詔時如認為旨意有不妥,可將其封還,拒絕為其“撰詞”。門下省設給事中四人,負責封駁中書省起草的詔敕,不妥則封還或“涂歸”。這兩個職務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強皇帝權力 B.強化中央集權 C.提高行政效率 D.減少決策失誤8.(2023·揚州合格性考試模擬一)宋人葉適在評價北魏孝文帝遷都時說:“孝文遷洛,不止慕古人居中原,蓋欲身在近地,經營江左耳。”他認為孝文帝遷都旨在( )A.南征統一全國 B.學習漢族文化C.促進民族交融 D.維持南北對峙9.(2023·沛縣合格性考試模擬)北朝時期,內遷的少數民族貴族醉心于高冠博帶的漢族章服制度;緊身、便于勞作的北方游牧民族服裝在漢族勞動人民中廣泛流行,并影響著漢族傳統的服飾。這種現象體現了( )A.科技進步 B.政權對峙 C.民族交融 D.經濟繁榮10.(2022·鹽城合格考模擬)有學者指出,□□□□□,其影響既是歷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現在我國中央政府的部門仍然叫部,日本的則仍然叫省。這里的“□□□□□”應該是( )A.三公九卿制 B.郡縣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11.(2022·揚州合格考模擬二)實物史料往往能真實生動地再現當時的社會生產生活面貌。下圖是考古發掘出土的“胡人耙田壁畫磚”和“北齊仰覆蓮六系青瓷尊”,它們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北方經濟的發展 B.江南地區的開發C.經濟重心的南移 D.南北差距的擴大12.(2023·南通石港中學合格性考試模擬一)隋朝盛極一時,雖短命而亡,但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列與此相關的有( )①結束南北長期分裂局面 ②廣設倉庫,積儲豐富③開通大運河,貫通南北 ④采用分科考試選拔官員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3.(2022·鹽城中學合格考模擬)以下盛世局面,按時序排列第三的是( )A.文景之治 B.貞觀之治 C.光武中興 D.開元盛世14.(2022·姜堰中學合格考模擬)有學者說,魏碑書法,“筆畫嚴謹”“字形規整”,上可窺漢秦舊范,下能察隋唐習風。據此判斷魏碑字體屬于( )A.小篆 B.草書 C.楷書 D.行書15.(2023·漣水一中合格性考試模擬)唐朝科舉制形成以后,逐漸傳到了高麗、日本和越南,在一定意義上形成了東亞文化圈。這反映出( )A.中外文化互相借鑒 B.文化交流豐富社會生活C.唐朝文化影響力大 D.科舉制適用于任何地區16.(2022·徐州合格考模擬)某朝代雖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但留下的物質遺產、文化遺產和政治遺產,比如大運河、科舉制等,則直到明清兩代都讓人受用無窮。這一朝代是( )A.秦朝 B.西晉 C.隋朝 D.唐朝17.(2023·江蘇合格性考試仿真模擬A)《集古錄·唐顏魯公二十二字帖》中評價顏真卿寫道:“斯人忠義出于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與這一評價相符的書法作品是( )ABCD18.(2022·鹽城中學合格考模擬)“隋大業中,始設進士科,至唐為盛。”材料所反映的選官方式( )A.主要依據軍功選拔人才 B.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C.郡國每年向中央推薦人才 D.世家子弟依靠門第即可做官19.(2022·徐州合格性考試模擬)唐中期出現了“恣行吞并,莫懼章程”和“口分永業(國家授予的田地),違法買賣”的現象。面對這種現實,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唐政府實行了( )A.租庸調制 B.兩稅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稅法20.(2023·常州三中合格性考試模擬)下圖為陜西長安縣韋洞墓出土的彩繪打馬球俑。馬球運動源于波斯,唐初經西域傳入中國,李唐王室因“善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義不可舍”而大力倡導,馬球運動風靡全國。據此可知唐代( )A.豪邁進取開放的時代風貌B.市民階層娛樂活動豐富C.外來文化已成為社會主流D.皇室喜好決定社會風尚二、非選擇題21.(2023·沛縣合格性考試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王朝吸取隋亡教訓,經前期幾位皇帝勵精圖治,王朝統治逐漸走向全盛。杜甫的《憶昔》一詩生動描述了當時的情景:“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李唐王朝對少數民族秉持開明政策,吸引邊地各族慕風向化,紛紛歸附。唐都長安城內寓居的外國使節、商人、留學生人數眾多,在波斯人開的酒肆中,常見胡姬當壚沽酒、招徠顧客的情景,極為繁華熱鬧。——摘編自王家范《大學中國史》材料二 唐初統治者在隋制基礎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為唐前期的繁榮提供了政治制度保證。隋朝確立的科舉制,在唐朝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起到了抑制門閥、選拔寒庶的作用,成為唐朝興盛的人事保證。唐初繼續實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扶植自耕農,并在此基礎上推行租庸調制,從而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減輕了農民的徭役負擔,促進了唐前期社會生產的恢復與發展。——摘編自《簡明中國歷史讀本》(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前期鼎盛局面的主要表現。(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唐朝前期出現鼎盛局面的原因及啟示。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考點填空】第5課時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一、1.曹丕 2.(1)西晉二、1.(1)司馬睿 (2)士族三、1.十六國 3.(1)孝文帝 (3)隋唐盛世第6課時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一、2.大運河二、1.(2)貞觀之治 (4)唐玄宗 2.(1)天可汗 (2)北庭都護府 (3)文成公主三、1.藩鎮割據第7課時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一、1.家世 2.(1)進士科 (2)殿試 (3)中央集權二、中書省 門下省 尚書省三、1.(2)均田令 3.(3)人丁第8課時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一、1.(2)儒學二、1.陶淵明 2.李白 杜甫 3.王羲之 4.吳道子 5.龍門三、1.祖沖之 2.齊民要術 6.千金方四、2.鑒真【典例精析】A【過關檢測】一、單項選擇題1.A 【解析】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助推了北方民族交融,A項正確;B、C、D三項均與民族關系發展無關,排除。2.B3.C 【解析】題干中未提及“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排除A項;題干中的18個年號均屬于孫吳政權時期,故B項中“權力更迭”的說法錯誤,排除;題干中的年號帶有“龍”“天”等字眼,表明孫吳政權以正統自居,故C項正確;該現象體現了傳統儒家思想對封建統治的影響,排除D項。4.B 【解析】A項發生于春秋戰國時期,排除;題干中“女子提籃采桑”“鮮卑族男子拉弓射箭保護桑林”等信息體現了鮮卑民眾對農耕經濟的重視,故B項正確;題干中未提及農產品是否進入市場流通,排除C項;D項中“消失”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5.C6.C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即滅掉魏、蜀、吳的西晉,②為結束十六國局面的北魏,③是代替西魏,滅亡北齊,統一北方的北周,C項正確。7.D 【解析】由題干中“認為旨意有不妥,可……拒絕為其‘撰詞’”“封駁……詔敕”等信息可知,此舉有利于減少決策失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權,故A項錯誤,D項正確;題干中未提及“中央”與“地方”之間關系的變化,排除B項;題干中的“中書省”和“門下省”分別負責詔令的草擬和審核,尚書省負責詔令的執行,排除C項。8.A 【解析】由題干中的信息“蓋欲身在近地,經營江左耳”可知,孝文帝遷都洛陽旨在控制中原地區,為南征統一中國奠定基礎。9.C10.C 【解析】由題干中的“部”“省”可知是三省六部制,C項正確。11.A 12.D13.B 【解析】文景之治是西漢時期,貞觀之治是唐太宗統治時期,光武中興是東漢時期,開元盛世是唐玄宗統治時期,排在第三位的是貞觀之治,B項正確。14.C 【解析】“筆畫嚴謹”“字形規整”是楷書的特點,C項正確;小篆、草書、行書與題干描述的字體特征不符,排除A、B、D三項。15.C 【解析】題干中僅提及唐朝科舉制度對高麗、日本和越南等國的影響,故A項中“互相借鑒”、B項中“文化交流”的說法錯誤,排除;這體現了中國的科舉制度對東亞部分國家的深遠影響,故C項正確;D項中“適用于任何地區”的說法過于夸大,排除。16.C 【解析】隋朝581年建立,618年滅亡,存在30多年,開鑿大運河、開創科舉制等,對后世影響深遠,故C項正確。17.C18.B 【解析】材料信息“隋大業中,始設進士科,至唐為盛”反映的是科舉制。科舉制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B項正確。A項指的是軍功爵制,C項指的是察舉制,D項指的是九品中正制。19.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中期隨著均田制的破壞,為解決財政困難,政府實行了兩稅法,B項正確。租庸調制是和均田制相配合的賦稅制度,A項錯誤。募役法、方田均稅法都是北宋王安石變法的內容,C、D兩項不符合題意。20.A二、非選擇題21.(1)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族關系和睦;對外交往活躍;疆域拓展;民眾生活安定(或答“社會穩定”);文化繁榮;社會風氣開放。(任答4點即可)(2)原因:吸取隋亡教訓;統治者勵精圖治;完善的政治制度;開明的政策;人民辛勤勞動。(任答4點即可)啟示:重視制度創新;關注民生(或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認識人民群眾的力量”);堅持對外開放。(任答2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