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廣東專版】2024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九下第一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學案 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廣東專版】2024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九下第一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學案 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九下第一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 18世紀末19世紀初—19世紀中期)(10年7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理解殖民地民族解放斗爭的正義性和艱巨性(唯物史觀、家國情懷)
·初步認識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唯物史觀)
【內容要點】
兩條主線 殖民地人民的抗爭。(拉美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
資本主義統治的鞏固與擴大。
四大事件 彼得一世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南北戰爭、明治維新。
六大人物 玻利瓦爾、圣馬丁、章西女王、林肯、亞歷山大二世、明治天皇。
知識點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
一、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18世紀末19世紀初)(勝利)
1.背景:①長期處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殘酷的殖民統治之下(內因)。
②受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外因) 。
2. 領導人: 玻利瓦爾 和 圣馬?。厦赖摹敖夥耪摺保? 。
3. 概況:①玻利瓦爾“從北往南”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②圣馬丁“從南往北”領導了阿根廷、智利、秘魯的獨立運動。他們兩個進攻的都是(西班牙殖民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義
1.原因:
(1)19世紀中期,印度已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2)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進一步加強對印度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
(3)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緒日益高漲。
2.時間:1857年―1859年。
3.導火線:涂油子彈事件。
4.領導階層:封建王公。
參與階層:印度土兵(主力)、農民、手工業者以及被剝奪權力的王公。
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6.結果:失敗
原因:(1)英國殖民者的殘酷鎮壓。
(2)封建王公叛變,削弱了起義力量。
(3)缺乏統一的領導。
(4)英國工業革命后,經濟軍事實力強大。反殖民主義的革命力量還不夠強大。
7.評價:
(1)性質:民族解放運動。
(2)影響:印度民族大起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這次起義也是19世紀中期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知識點2:彼得一世改革;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國統一:16世紀初,建立統一的俄羅斯國家。伊凡四世執政期間采用“沙皇”稱號,強化了君主專制。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紀初
(1)背景(原因):俄國盛行農奴制,封閉落后,工商業發展極其緩慢。
(2)目的: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
(3)內容:①政治:加強中央集權,設參政院。②經濟:興辦手工工場,重商主義,允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引進西方先進技術。③軍事:義務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備軍。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任職,按功勞提拔。④文化:派留學生,開辦學校、創辦科學院,辦報紙,⑤改革習俗:提倡人們學習西方的禮節和生活方式。
(4)作用:積極: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増強,成為歐洲軍事強國,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局限:農奴制進一步加強,成為日后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
(5)性質:彼得一世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性質的改革。
二、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a.俄國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亞戰爭慘敗,激化了社會矛盾 (直接原因)
2、目的:挽救沙皇統治危機,維護地主階級利益。
3、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4、內容:(1)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2)農奴獲得“解放”時的同時,可以獲得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所出的價錢高出當時的地價。
5、意義:(1)進步性:是俄國近代歷史的轉折點,廢除了農奴制,促進社會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了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2)局限性:但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俄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三、美國內戰
根本原因: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
(南方種植園奴隸制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發展)
兩種制度: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南方種植園奴隸制
矛盾焦點:奴隸制的廢存
戰爭過程
(1)導火線:1860年,林肯當選為總統
(2)開始標志:1861年,南方軍隊挑起戰爭,內戰爆發
(3)戰爭初期:北方屢屢失利(因為南方蓄謀已久,早有軍事準備)
(4)轉折點;1862年,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內容:《宅地法》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參加北方軍隊。
作用:調動了農民和黑人奴隸的積極性。他們踴躍參軍作戰,扭轉了戰局
(5)結束:1865年,南方軍隊投降,北方獲勝,避免了美國分裂
5、評價林肯: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做出了杰出貢獻,成為美國歷史上的著名總統
6、內戰性質;美國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7、影響: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沒有廢除種族歧視)
四、日本明治維新
1、明治維新的原因:
①、幕府的統治危機:19世紀中期,日本處于德川幕府統治之下。實權掌握在 幕府將軍 手中。德川幕府推行鎖國政策,造成日本與外界隔絕,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
②、民族危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的入侵,加劇了幕府統治危機。
2、前提:
倒幕運動:1868年,倒幕派結束了幕府的統治,改年號為“明治”。(王政復古、辭官納地)
3、時間:1868年
4、主要措施:
(1)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2)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
(3)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
(4)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5、評價
(1)積極: 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
(2)消極(局限性):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人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6、性質:是一場天皇領導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易混易錯】
1.【歸納比較】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印度民族大起義
時間 19世紀初 19世紀中(1857-1859)
領導者 玻利瓦爾、圣馬丁 章西女王(封建王公)
結果 勝利 失敗
意義 推翻殖民統治,贏得獨立戰爭勝利,鼓舞了殖民地人民;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的獨立國家,基本形成今天拉美國家的格局。 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
相同點 背景: 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 性質: 反抗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
★【歸納比較】美國獨立戰爭與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美國獨立戰爭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不同點 范圍 美國獨立戰爭只局限于北美13個殖民地 拉美獨立運動席卷整個拉丁美洲
領導者 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結成聯盟,起了領導作用 拉美的資產階級力量很弱,只是作為一股力量參加了運動,運動的領導權權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的手中
影響 美國獨立戰爭對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起了重大推動作用,美國贏得了徹底獨立,也為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拉美國家則面臨著新的殖民主義威脅,而國內則是封建主園經濟和獨裁統治的普遍存在, 資本主義發展困難重重
相同點 ①背景:美國獨立戰爭和拉美獨立運動都是在經濟發展、民族民主意識增強、啟蒙思想影響下爆發的。②目的:都要求擺脫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發展經濟。③特點:都以小抗大,以弱勝強。④性質:都是以獨立戰爭形式出現的資產階級革命
【歸納比較】彼得一世改革與1861年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改革
相同點 1、兩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進行的 2、改革的對內作用相似,都從不同方面推動了俄國社會的進步 3、改革的對外影響相似,都增強了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加快了擴張的步伐
不同點 背景 17世紀晚期,俄國經濟嚴重落后于西歐,為了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進行改革; 19世紀中期,俄國農奴制出現嚴重危機,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為了鞏固政權,延緩革命的到來,宣布廢除農奴制。
內容 彼得一世改革主要是加強中央集權,擴大軍事力量,發展經濟,推動學校教育,改革社會習俗,絲毫未觸動農奴制。 1861年改革宣布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廢除了農奴制度。
影響 彼得一世改革強化了俄國的農奴制度,增強了國力,使俄國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1861年改革雖然很不徹底,但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性質 彼得一世改革是地主(農奴主)階級性質的改革; 1861年改革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歸納比較】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比較
獨立戰爭 南北戰爭
不同點 原因 美國獨立戰爭是由于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美利堅民族觀念形成而引起的。 美國南北戰爭是由于北方資本主義制度和南方奴隸制度水火不容,圍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雙方的矛盾變得無法調和而引起的
性質 既是民族解放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既是內戰,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領導人 華盛頓 林肯
頒布文件 《獨立宜言》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意義 實現了國家獨立 維護了國家統一和廢除了奴隸制度
相同點 都是資產階級革命;都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歸納比較】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的異同
項目 明治維新 戊戌變法
不同點 國內背景 列強入侵激化國內矛盾;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幕府極端孤立 清政府對外妥協退讓,對內鎮壓人民革命,守舊勢力強大
國際環境 西方列強處于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國際環境相對寬松 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領導者 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級武士 資產階級維新派
目的 富國強兵 救亡圖存
結果 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強國 改革失敗,中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相同點 外部環境 都遭受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來侵略
改革性質 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變法圖強運動
改革內容 都有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內容
改革方式 都是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
★【歸納比較】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
項目 俄國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維新
不同點 直接原因 對戰爭的失敗加劇了農奴制的統治危機 民族危機加劇了社會矛盾,導致幕府統治被推翻
內容 主要是廢除農奴制 主要圍繞富國強兵、文明開化來進行
領導力量 以沙皇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 以倒幕派為核心的改革派
相同點 時代 都處在19世紀中葉。這一時期,資本主義是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
性質 都是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
結果 都使本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改革都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目的 都是維護自身統治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知識比較: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與印度民族大起義。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印度民族大起義
時間 18世紀末19世紀初 19世紀中期(1857-1859)
原因 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
代表人物 玻利瓦爾、圣馬丁 章西女王
結果 成功 失敗
性質 民族解放運動
意義 趕走了西、葡殖民者,拉丁美洲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獨立國家,基本形成今天拉丁美洲的國家格局 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
2.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幾種“解放”
3.拉美發展史
4、世界近代以來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5.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材料:17世紀末,尼德蘭和英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確立,而俄國依然是落后的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貴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統治階級。俄國經濟發展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統治階級上層的內訌和戰亂頻仍,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與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相聯系的政治機構、軍事制度、文化教育也存在著諸多弊端。這種落后狀況,嚴重地阻礙著俄國社會的發展。
——宗瑞仙《人文社會科學概要》
提示:俄國社會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方,封建農奴制盛行,經濟水平十分低下。
6.美國南北戰爭的背景:
材料:
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原料和市場 南主的種植園主把棉花和其他原料運往英國,從英國輸入大批工業品
北方資產階級希望提高關稅,保護本土工業 南方種植奴隸主主張降低關稅,自由貿易,使其得到廉價進口貨
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廉價自由勞動力 南方種植園主采用奴隸制生產方式占有大量勞動力
對于新擴張的西部領土,北方主張建立自由州 南部力圖擴展蓄奴州
(1)根本原因: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與南方種植園經濟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2)南北矛盾焦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7.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的影響:
材料:在美國歷史上唯一的這次內戰中……更擁有道義和價值觀優勢的北方取得了勝利。林肯解放了黑奴,也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南北戰爭對于美國日后成為一個世界大國的意義還不止于此。
南北戰爭的影響:廢除了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戰爭 性質 歷史意義(依據)
獨立 戰爭 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 它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了國家獨立,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
美國 內戰 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它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8.日本幕府統治對外政策及影響:
材料:
1633年日本德川幕府的鎖國令(節選):
(一)除特許船以外,嚴禁其他船只駛往外國。
(二)除特許船以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國,如有偷渡者,應處死罪,偷渡船及其船主,一并扣留。
…………
(六)外國船到來,應即呈報江戶,并應按照往例,通告大村藩主,請其派遣監視艦船。
提示:(1)政策:鎖國政策。(2)影響:造成日本與外界隔絕,也阻礙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
9.日本歷史上的兩次重要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有哪些相同點?
名稱 大化改新 明治維新
時間 7世紀中期 19世紀中期
主持者 孝德天皇 明治天皇
學習對象 中國 歐美
作用 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
1.俄國廢除農奴制的目的、實質和性質
提示:①所處時代相同:都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②性質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③結果相同(進步性):都通過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④局限性:都保留了舊制度的殘余,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10.比較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
改革 國際環境 改革阻力 群眾基礎 領導力量 結果
日本 明治維新 列強對日本的侵略尚不深入 幕府統治在改革前已被推翻 重視、利用人民群眾的力量,社會基礎堅實 倒幕派掌握實權 成功
中國 戊戌變法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地主階級頑固派掌握國家實權,力量強大 脫離群眾,社會基礎薄弱 維新派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 失敗
11.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歷程
【歷史解釋】
(1)目的:鞏固統治,緩和階級矛盾,增強國家實力,避免革命的發生。
(2)實質: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奴進行的雙重敲詐與掠奪。
(3)性質:是一場沙皇實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三種方式。
(1)資產階級革命:英國、法國、美國。
(2)民族獨立戰爭:美國。
(3)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俄國、日本。
3.19世紀中期,美國和俄國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共同問題。
19世紀中期,美國由于南方盛行奴隸制,占有大量勞動力,而這正是北方資本主義發展所急需的;俄國由于農奴制的盛行,大量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沒有人身自由。因此19世紀中期,美國和俄國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共同問題是急需自由勞動力。
4.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的異同比較。
(1)不同點:
①原因不同,美國獨立戰爭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殖民統治的阻礙;南北戰爭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奴隸制的阻礙。
②任務不同,獨立戰爭要求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民族獨立;南北戰爭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廢除黑人奴隸制。
③方式不同,美國獨立戰爭采取的是民族解放斗爭的方式;美國南北戰爭是以內戰的方式進行的。
④性質不同,獨立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和資產階級革命的雙重性質;南北戰爭是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2)相同點:都有杰出的領導人;都是資產階級革命;都通過戰爭方式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都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5.俄國1861年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比較。
(1)相同點:①都是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②改革都促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此后都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③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2)不同點:①背景不同,俄國改革前面臨著嚴重的國內危機,沒有民族危機;日本則不僅有國內危機,還面臨著外國侵略的民族危機。②前提不同,日本在改革前,通過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統治,為改革掃清了障礙;俄國在改革前沒有發生內戰。③內容不同,俄國改革以廢除農奴制為主;日本改革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以學習西方為主。
【唯物史觀】
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歷史意義分別是什么
(1)勝利原因:戰爭的正義性;人民的支持;領導者個人的才能;策略的正確;各個地區的聯合斗爭和互相支援。
(2)歷史意義:摧毀了西班牙、葡萄牙在南美洲的殖民統治;拉丁美洲出現了一系列新獨立的國家,奠定了今天拉丁美洲的政治版圖;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斗爭。
2.同樣是民族解放運動,為什么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取得成功,而印度民族大起義卻失敗了?
提示: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①拉丁美洲各國人民能聯合起來,協同作戰,南北夾擊,共同打擊殖民者,為民族獨立英勇斗爭。②有統一的指揮。③玻利瓦爾等領導人的卓越領導。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爭奪中力量日益衰落。
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原因:①印度單靠一國力量。②起義過程中沒有形成統一的領導,被英軍各個擊破。③工業革命后,英國經濟軍事實力強大,實力遠超西班牙和葡萄牙。
3.中、日近代化過程中的洋務運動、明治維新一敗一成的原因。
(1)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單純引進西方技術而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頑固派的阻撓;洋務運動缺乏堅強的領導核心;洋務派內部的腐敗;外國勢力的擠壓。
(2)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日本的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倒幕力量強大;在推翻幕府的基礎上實施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日本全方位學習西方;有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
4.如何客觀辯證地評價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
(1)積極影響: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法令中規定,農奴獲得人身自由,這一規定為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廉價的自由勞動力;農民必須出錢贖買土地,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來源。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2)消極影響:改革保留了大量農奴制的殘余。經濟上,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貴族地主占有大部分的私有土地,廣大農民繼續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和壓迫;政治上,貴族地主把持著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沙皇仍然擁有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權力,對人民實行君主專制統治。
【家國情懷】明治維新對中國的影響以及給我們提供的歷史借鑒。
(1)對中國的影響: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日本強迫中國簽訂《馬關條約》,這一事件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歷史借鑒: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培養人才;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
1.(2023·深圳)有學者認為“在19世紀的第一個四分之一時間里,玻利瓦爾就是美洲?!痹搶W者觀點的依據是,玻利瓦爾( ?。?br/>A.領導了美洲獨立運動 B.收回了巴拿馬運河的主權
C.發起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D.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答案】A
【知識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解析】解題關鍵信息“在19世紀的第一個四分之一時間里,玻利瓦爾就是美洲”,據此分析:
A項: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19世紀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中,玻利瓦爾是南美獨立運動的杰出領導人,解放了大半個南美,貢獻突出,影響巨大,故A項正確;
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馬拿馬收回了巴拿馬運河的主權是在20世紀末,不合題干信息,排除B;
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甘地發起領導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不合題干信息,排除C;
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不合題干信息,排除D;
所以,A項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是歷史基礎性測試,主要知識考點是拉美獨立運動的杰出領袖玻利瓦爾,主要考查學生的基礎記憶與材料解讀能力,答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拉美獨立運動的相關歷史知識,以此分析解讀題干信息,不難得出正確答案。
2.(2021·廣東)長期以來,俄國是一個“冰封”的內陸帝國,渴望擁有自己的“溫水港”,不管通過哪一條路,它都要通向這個或那個海洋,但海洋全都在西方人特別是英國人的控制之下。據此推知( ?。?br/>A.奪取出??谑嵌韲鴮ν鈹U張重要步驟
B.俄國是個封閉自守的國家
C.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受到俄國的挑戰
D.農奴制阻礙俄國海洋戰略
【答案】A
【知識點】俄國彼得一世的改革
【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介紹了俄國是一個內陸帝國,沒有通往海洋的溫水港,需要一個出???,奪取出??谑嵌韲鴮ν鈹U張重要步驟,故A選項正確;
B選項,封閉自守是狀況,題干介紹的是地理位置;
C選項,俄國沒有威脅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
D選項,題干沒有提到農奴制。
故答案選:A。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近代俄國的對外擴張,解題的關鍵是根據材料“不管通過哪一條路,它都要通向這個或那個海洋,但海洋全都在西方人特別是英國人的控制之下”。
3.(2021·廣東)托馬斯 杰斐遜認為奴隸制一定會產生一種不幸的影響,但又希望通過取得奴隸主同意而不是消滅他們的方式,為全面解放奴隸做好準備。這反映出杰斐遜( ?。?br/>A.在奴隸制問題上的保守與妥協 B.宣揚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C.主張用革命方式解放黑人奴隸 D.對奴隸制的危害認識不足
【答案】A
【知識點】美國南北兩種制度的矛盾
【解析】據題干關鍵信息“奴隸制一定會產生一種不幸的影響,但又希望通過取得奴隸主同意而不是消滅他們的方式,為全面解放奴隸做好準備”可知,這反映出杰斐遜在奴隸制問題上的保守與妥協;B在材料中沒有體現;C與材料意思相反;D理解片面;
BCD都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選:A。
【點評】 本題考查美國內戰(南北戰爭)。1861~1865年的美國內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
4.(2020·深圳)美國史學家愛默生在評價南北戰爭時,認為“符合社會利益的革命總是永遠地為人民所記憶”。對“符合社會利益”理解正確的是( ?。?br/>A.實現了民族獨立 B.緩解了美蘇矛盾
C.鞏固了奴隸主統治 D.維護了國家統一
【答案】D
【知識點】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
【解析】本題考查美國南北戰爭。解答本題需掌握南北戰爭影響。結合所學,1861年到1865年美國的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掃清了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選項D符合題意。其他選項與南北戰爭無關。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
5.(2019·深圳)馬丁·路德·金說:“《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到來猶如歡樂的黎明,結束了束縛黑人的漫漫長夜?!痹撔允购谌伺`獲得了( ?。?br/>A.選舉權 B.受教育權 C.人身自由權 D.土地所有權
【答案】C
【知識點】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使美國的黑人奴隸獲得了人身自由權,是扭轉南北戰爭局勢的關鍵因素,C選項符合題意。
ABD選項與《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無關,排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側重對材料分析和知識遷移能力的考查,解題關鍵在于對《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準確把握,《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使美國的黑人奴隸獲得了人身自由權。
6.(2023·廣州)以下是日本某學者在19世紀中期提出的部分觀點:
“國家的富強,在于貿易的發達” “脫亞入歐” “官民調和” “當今之急固屬富國強兵,然富國強兵之本,唯在專心培育人才”
這些觀點在日本產生了極大影響,推動了( ?。?br/>A.大化改新 B.鎖國時代到來
C.明治維新 D.彼得一世改革
【答案】C
【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
【解析】答題關鍵信息“日本某學者”“19世紀中期”“國家的富強,在于貿易的發達……然富國強兵之本,唯在專心培育人才”,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可知,645年,日本大化改新,推動日本由奴隸社會轉向封建社會,不合題意,排除A項。
B項:根據所學可知,1633年,日本幕府頒布了第一道鎖國令,開始了長達兩百多年的鎖國時代,不合題意,排除B項。
C項:根據所學可知,1688年,日本明治維新,宣揚“脫亞入歐”,推行“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和魂洋才”運動,故選C項。
D項:根據所學可知,17世紀,俄國彼得一世為鞏固沙皇統治,開始進行改革,開啟了俄國的近代化進程,排除D項。
所以,C項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日本明治維新。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日本明治維新的相關歷史知識。
7.(2023·廣東)明治政府在地稅改革過程中,設立了許多新稅種,如地方稅、戶頭稅、醬油稅等,農民不堪重負,紛紛破產,一部分流入城市。這些措施客觀上( ?。?br/>A.阻礙了經濟結構調整 B.推動廢藩置縣實施
C.為工業化提供勞動力 D.刺激日本海外擴張
【答案】C
【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
【解析】提取材料關鍵信息“明治政府設立許多新稅種……農民不堪重負,紛紛破產,一部分流入城市”可知,日本地稅改革加重了農民的稅收負擔,迫使農民破產涌入城市,不得不進入資本主義企業中務工,從而為日本工業化生產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故C項正確;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日本地稅改革導致農民破產,客觀上促進日本工業化,有利于日本經濟結構的調整,故A項錯誤;
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地稅改革導致農民破產,客觀上促進日本工業化,與廢藩置縣無關聯,排除B;
日本地稅改革導致農民破產,客觀上促進日本工業化,沒有體現日本海外擴張信息,排除D。
所以,C項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是材料分析解讀試題,主要考查了日本明治維中的地稅改革,是對學生歷史知識識記與材料解讀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題關鍵要牢固掌握明治維新的相關舉措,以此分析解讀材料信息。
8.(2022·深圳)1868 年,一批新的領導人在日本開始了革命性的變革,并最終把日本提高到一個具有國際威望的大國地位,這個改革( ?。?br/>A.仿效唐朝典章制度 B.開啟了幕府統治
C.推行鎖國政策 D.發展了資本主義
【答案】D
【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
【解析】根據題干“ 1868 年,一批新的領導人在日本開始了革命性的變革,并最終把日本提高到一個具有國際威望的大國地位,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68年明治政府開始實行一系列改革,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D符合題意;
仿效唐朝典章制度是大化改新的特點,排除A;
日本幕府時期是指從公元1192年到1867年,在日本歷史上是武士階級掌握政權、實行軍事封建統治的“幕府政治”時期,排除B;
日本幕府統治后期推行鎖國政策,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日本的明治維新。難度適中,理解材料掌握明治維新的時間、內容、意義即可作答。
9.(2019·深圳)明治維新初期,日本政府頒布了《學制》。從此日本的小學、中學、大學等近代教育系統逐漸取代了寺子屋和私塾等傳統教育組織形式。這一變化體現的措施是(  )
A.廢藩置縣 B.殖產興業
C.文明開化 D.建立新式軍隊
【答案】C
【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
【解析】材料“ 明治維新初期,日本政府頒布了《學制》 ”表現的是對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學習,體現的是文明開化,C選項符合題意。
廢藩置縣屬于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A選項排除。
殖產興業屬于發展經濟的措施,B選項排除。
建立新式軍隊屬于軍事方面的改革,D選項排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側重對材料分析和知識遷移能力的考查,解題關鍵在于對明治維新的準確把握,材料強調的是文明開化。
10.(2019·廣東)19世紀70年代起,在日本過去認為是臟物的牛肉、牛奶開始被列為上等食品,東京、大阪、橫濱、神戶各地出現許多牛肉菜館。“士農工商,男女老少,賢愚貧富等成以不吃牛肉為不開化”。上述變化表明日本(  )
A.政治改革促進社會平等 B.殖產興業推動經濟發展
C.文明開化影響社會生活 D.教育發展提升國民素質
【答案】C
【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
【解析】根據材料“ 在日本過去認為是臟物的牛肉、牛奶開始被列為上等食品,東京、大阪、橫濱、神戶各地出現許多牛肉菜館 ”可知體現的是日本文明開化影響社會生活,C選項符合題意。
材料未涉及社會平等的問題,A選項排除。
材料與殖產興業無關,B選項排除。
材料未涉及教育發展的問題,D選項排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側重對材料分析和知識遷移能力的考查,解題關鍵在于對明治維新的準確把握,材料體現的是日本文明開化影響社會生活。
1.(2023·惠東二模)洪國起在《論西蒙·玻利瓦爾》一文中認為:“玻利瓦爾的偉大并不在于他白璧無瑕,而在于他完成了偉大的革命事業,他有一顆堅強的心、不獲勝利不罷休的意志”,文中他完成的偉大事業是指( ?。?br/>A.領導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B.領導印度人民參加反英起義
C.積極支持埃及收回運河 D.大力在國內推行國有化改革
【答案】A
【知識點】殖民地人民的抗爭;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解析】在南美洲北部地區,玻利瓦爾解放黑人奴隸,承諾勝利后分給起義士兵土地。大批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種人參加起義部隊。1819年,玻利瓦爾率領隊伍,克服艱難險阻,越過常年積雪的安第斯山脈,大敗西班牙軍隊。玻利瓦爾先后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當選總統后,他繼續領導南美的獨立戰爭。在南美洲南部地區,圣馬丁先后領導了阿根廷、智利、秘魯的獨立戰爭。他和玻利瓦爾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題干文中玻利瓦爾完成的偉大事業是指領導拉丁美洲獨立運動,A項正確;
領導印度人民參加反英起義是章西女王,排除B項;
積極支持埃及收回運河是納賽爾,排除B項;
大力在國內推行國有化改革的是卡德納斯,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玻利瓦爾的貢獻的相關史實。
2.(2023九下·光明期中)下圖是某一世界近現代史上某一重要歷史主題發展脈絡的時間軸。請問下圖時間軸中①處最合適的主題應填(  )
A.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B.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C.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 D.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答案】B
【知識點】殖民地人民的抗爭;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及意義
【解析】分析時間軸可知,時間軸上主題是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和瓦解,時間軸之下主題是殖民國家爭取民族解放,建立獨立國家,所以A不符合題意,錯誤;B符合題意,正確;C不符合題意,錯誤;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包含拉丁美洲獨立運動,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斗爭,要學會利用時間軸歸納歷史事件的學習方法
3.(2023·寶安模擬)印度民族大起義在規模上遍及了印度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地區,在成分上包含了社會各階級、階層和政治集團,以及原屬于不同民族、種族和宗教信仰的人們。這反映了印度( ?。?br/>A.殖民統治的終結 B.統一國家的形成
C.民族意識的覺健 D.資本主義的發展
【答案】C
【知識點】印度民族大起義
【解析】根據“遍及了印度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地區,在成分上包含了社會各階級、階層和政治集團,以及原屬于不同民族、種族和宗教信仰的人們”可知,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這次起義也是19世紀中期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C項正確;
印度民族大起義不是英國殖民統治的終結,只是促進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排除A項;
統一國家的形成從題干信息體現不出,排除B項
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從題干信息體現不出,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19世紀中期的印度民族大起義以及影響等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4.(2023·汕尾二模)章西女王被稱為“印度民族女英雄”,是印度民族大起義的領導人之一。這次起義(  )
A.沉重打擊了法國殖民者
B.是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部分
C.實現了印度的民族獨立
D.使印度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答案】B
【知識點】印度民族大起義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起義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義軍奪取了德里。英軍雖然武器先進,但還是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才攻陷德里。英軍乘勢進攻章西城,年輕的章西女王領導軍民與英軍激戰。章西失陷后,她率軍轉戰外地。戰斗中,她身先士卒,直到壯烈犧牲。印度民族大起義是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部分,B符合題意;
殖民印度的是英國殖民者,排除A;
印度民族大起義沒有實現印度的民族獨立,排除C;
印度民族大起義沒有使印度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印度民族大起義,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印度民族大起義的地位。
5.(2023·封開一模)獨立運動未能扭轉拉丁美洲的民族分裂之勢,甚至還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惡性循環:分裂的拉丁美洲民族無法抵御歐美列強的侵略擴張,導致未能趕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遇。這說明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
A.沒有取得民族獨立 B.未徹底掃除拉美發展的障礙
C.導致拉美的民族分裂 D.沒有推翻殖民統治
【答案】B
【知識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解析】根據“獨立運動未能扭轉拉丁美洲的民族分裂之勢,甚至還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惡性循環,分裂的拉丁美洲民族無法抵御歐美列強的侵略擴張,導致未能趕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遇?!笨芍?,題干材料反映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遺留有分裂的問題,遺留的分裂問題還導致無法抵御歐美列強的侵略擴張,錯失發展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遇,這說明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未徹底掃除拉美發展的障礙,B符項正確;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中,很多國家實現了民族獨立,排除A項;
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未能扭轉拉丁美洲的民族分裂之勢,并不是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導致拉美的民族分裂,排除C項;
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運動,推翻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故D表述錯誤,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消極影響的相關史實。
6.(2023九下·南沙開學考)改革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下列對各國改革評價對應正確的是( ?。?br/>A.日本明治維新一—推翻君主制度
B.中國洋務運動一一實現富國強兵
C.1861年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D.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使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答案】C
【知識點】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C項正確;
日本明治維新保留了天皇制度,沒有推翻君主制度,排除A項;
中國洋務運動最終失敗了,沒有實現富國強兵,排除B項;
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實行兩個五年計劃,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1861年農奴制改革以及歷史意義。
7.(2023·東莞模擬)19世紀上半葉,農奴在俄國全國人口中占比很大,近40%參加工業生產的勞動者是農奴。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戰爭中,俄國戰敗。這些充分暴露了農奴制下俄國軍事和經濟的落后,同時加劇了俄國國內的社會矛盾。材料反映了(  )
A.農奴制改革迫在眉睫 B.俄國亟須進行工業化改革
C.俄國熱衷于對外征戰 D.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弊端
【答案】A
【知識點】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
【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上半葉,農奴在俄國全國人口中占比很大,近40%參加工業生產的勞動者是農奴。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戰爭中,俄國戰敗。這些充分暴露了農奴制下俄國軍事和經濟的落后,同時加劇了俄國國內的社會矛盾。材料反映了農奴制改革迫在眉睫;由于農奴制的阻礙,到19世紀中期,俄國的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落后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農奴暴動嚴重威脅著沙皇和貴族地主的統治。為維護貴族、地主的利益。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決定改革。A項正確;
題干反映的是農奴制改革迫在眉睫,沒有體現俄國亟須進行工業化改革,排除B項;
題干沒有反映出俄國熱衷于對外征戰,排除C項;
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指的是蘇聯模式,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俄國1861年改革的背景相關知識。
8.(2023·廣東模擬)俄國彼得一世實行重商主義政策,即通過鼓勵大量出口商品賺取利潤,增強國家實力,為此,彼得一世( ?。?br/>A.迫切希望國家統一 B.決心加強中央集權
C.鼓勵興辦手工工場 D.建立強大海軍力量
【答案】C
【知識點】俄國彼得一世的改革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 俄國彼得一世實行重商主義政策,即通過鼓勵大量出口商品賺取利潤,增強國家實力?!笨芍?,18世紀初,沙皇彼得一世決心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彼得一世在位期間,順應歷史潮流,進行改革,政治上,設立參政院;經濟上,鼓勵興辦手工工場,實行重商主義;軍事上,開辦炮兵學校、海軍學校培養專門軍事人才,彼得一世改革引進西方成果,擺脫封閉落后局面,仿照西歐實行軍事和經濟改革,增強了國家實力,躋身于歐洲強國行列,為俄國的近代化創造了條件,17世紀彼得一世的改革中,最能體現當時世界潮流的措施是鼓勵興辦手工工場,實行重商主義,C項正確;
題干材料不能體現迫切希望國家統一,排除A項;
題干材料不能體現決心加強中央集權,排除B項;
題干材料不能體現建立強大海軍力量,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與影響。
9.(2023·黃埔一模)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最高國務會議最后審定改革方案時說:“諸位請相信,為了保護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這說明,1861年改革( ?。?br/>A.不能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B.會降低廣大農奴的社會地位
C.有利于鞏固沙皇的統治地位 D.將開啟俄國近代化的歷程
【答案】C
【知識點】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
【解析】“諸位請相信,為了保護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說明1861年改革根本目的是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有利于鞏固沙皇的統治地位,故C符合題意;
1861年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排除A;
1861年改革提高了廣大農奴的社會地位,排除B;
彼得一世改革開啟俄國近代化的歷程,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俄國1861年改革,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1861年改革有利于鞏固沙皇的統治地位。
10.(2023·佛山二模)如圖,摘錄了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這些措施的推行( ?。?br/>*創建一支新式常備軍 *鼓勵興辦手工工場 *派遣留學生,創辦科學院、學校 *提倡學習西方的禮節和生活方式
A.建立起沙皇專制統治 B.廢除了腐朽的農奴制度
C.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 D.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答案】C
【知識點】俄國彼得一世的改革
【解析】根據材料中“創建一支新式常備軍 ,鼓勵興辦手工工場 ,派遣留學生,創辦科學院、學校 ,提倡學習西方的禮節和生活方式”的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彼得一世改革涉及領域廣泛,主張全面學習西方,以增強軍事力量,發展工商業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為重點,有利于推動俄國的近代化進程,故C項正確;
俄國沙皇專制統治從伊凡四世開始自稱“沙皇”開始就已逐步確立起來,排除A;
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發布廢除農奴制的法令,俄國才開始廢除了腐朽的農奴制度,逐步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排除BD兩項;
所以,C項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得是18世紀俄國彼得一世改革的相關知識,試題難度較小,解題關鍵是對改革內容的解讀與認識。
11.(2023九下·南沙開學考)一手史料相較于二手史料具有更高的研究價值,下表中有關美國內戰的材料,可信度最高的是(  )
  資源 名稱
A 歷史檔案 《宅地法》
B 電影 《亂世佳人》
C 小說 《湯姆叔叔的小屋》
D 論文 《論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識點】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
【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宅地法》是一份由美國總統林肯在內戰期間頒布的文件,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是能夠直接反映美國內戰的史實,屬于一手史料,是可信度最高的史料,A項正確;
電影是根據史實而創作的藝術作品,作品中難免有藝術創作的部分,排除B項;
小說屬于藝術創作,不是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排除C項;
論文是由后人撰寫,一定程度上受作者個人立場、階級、思想等方面的影響,不是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史料的分類以及價值等知識,解答本題需要學生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12.(2023·惠城一模)題圖是一位同學制作的“19世紀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示意圖”。對該圖解讀正確的是( ?。?br/>A.獨立戰爭的勝利增加了動力F1 B.南北戰爭的勝利增加了動力F1
C.南方種植園經濟減少了阻力F2 D.工業革命的開展增加了阻力F2
【答案】B
【知識點】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
【解析】分析題干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61年4月,美國南方軍隊挑起戰爭,美國內戰爆發,史稱“南北戰爭”。美國南北戰爭實質上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經過這場戰爭,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因此,南北戰爭的勝利增加了動力F1,B符合題意;
A.1775年4月19日凌晨,美國獨立戰爭爆發,1783年,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由此可知,美國取得獨立戰爭勝利的時間是在18世紀后期,與題干所給時間“19世紀”不符,排除;
C.美國南方以種植園經濟為主,大量使用黑奴勞動,奴隸制的存在,成為制約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排除;
D.19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使美國的資本主義獲得巨大的發展,排除。
故答案為B。
【點評】記憶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原因、經過、結果和影響,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
13.(2023·光明二模)林肯在信中寫道:“如果我無需解放任何一個奴隸便能拯救聯邦,我愿意那樣做;如果必須解放一部分奴隸便能拯救聯邦,我愿意那樣做;如果必須解放一部分奴隸而保留另部分才能拯救聯邦,我也愿意那樣做?!庇纱丝梢?,林肯廢除奴隸制旨在( ?。?br/>A.實現國家的獨立 B.維護聯邦的統一
C.緩解經濟的危機 D.實現種族的平等
【答案】B
【知識點】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
【解析】A:1775年—1783年,華盛頓領導的美國獨立戰爭已經實現了國家獨立,A項不符合題意;
B:根據題干“如果我無需解放任何一個奴隸便能拯救聯邦,我愿意那樣做;如果必須解放一部分奴隸便能拯救聯邦,我愿意那樣做;如果必須解放一部分奴隸而保留另部分才能拯救聯邦,我也愿意那樣做”和結合所學可知,美國的南北戰爭時,作為總統的林肯當時的首要任務是維護國家統一,解放黑人奴隸只是林肯為了實現國家統一這個目標采取的手段,B項符合題意;
C:解放黑人奴隸與緩解經濟的危機無關,為緩解經濟危機,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采用國家干預手段扭轉經濟形勢,C項不符合題意;
D:解放黑人奴隸沒有實現實現種族的平等,美國至今還存在種族歧視,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美國南北戰爭中林肯廢除奴隸制的主要目的,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林肯廢除奴隸制的主要目的。
14.(2023·大埔模擬)“內戰之后,美國成為了單一的、聯合的、強大的國家,這奠定了美國在20世紀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基礎。如果美國在19世紀60年代的時候分裂成了兩個或者更多的國家,或者北方沒有贏得勝利,這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边@說明美國的這場“內戰”( ?。?br/>A.調動了黑人奴隸的積極性 B.使它脫離英國獲得獨立
C.為美國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D.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
【答案】C
【知識點】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
【解析】根據題干“內戰之后,美國成為了單一的、聯合的、強大的國家,這奠定了美國在20世紀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基礎?!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的這場“內戰”指的是美國南北戰爭。美國南北戰爭廢除美國奴隸制度,鞏固了統一,為美國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故C符合題意;
調動了黑人奴隸的積極性在題干中未體現,故A不符合題意;
脫離英國獲得獨立的是美國獨立戰爭,故B不符合題意;
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在題干中未反映,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南北戰爭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美國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經過這場戰爭,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15.(2023·坪山模擬)以下關于美國內戰的說法正確的是( ?。?br/>A.為其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障礙 B.維護了美國的國家統一
C.首要目標是建立資本主義制度 D.使黑人獲得了平等權利
【答案】B
【知識點】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
【解析】題干關鍵信息“美國內戰”,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內戰,摧毀了黑人奴隸制度,為美國資本主義加速發展掃清了障礙,A項表達不嚴謹,早在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就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障礙,故排除A;
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內戰打敗了南方聯盟,以北方聯邦勝利而告終,維護了美國的國家統一,B項正確;
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獨立戰爭是以推翻殖民統治,建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為目標,美國內戰是為消滅黑奴制度,維護聯邦統一為目標,故排除C;
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內戰解放了黑奴,但黑人并未真正獲得平等權利,黑人民權斗爭依然任重道遠,故排除D;
所以,B項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是基礎性試題,考查了美國內戰的相關知識,解題需要學生掌握好美國內戰的基礎性知識,結合試題設置逐一排除,從而得出正確答案。
16.(2023·惠城一模)有學者指出,日本并不像中國,沒有形成極強大的、堅如磐石的帝國結構。因此,19世紀西方入侵時,與中國不同,日本能做出積極的、有創造性的反應。由此可知,該學者( ?。?br/>A.從國家結構層面否定天皇制度
B.為日本政治改革的順利開展提供依據
C.充分肯定日本的社會政治制度
D.認為幕府統治挽救了日本的民族危機
【答案】B
【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
【解析】根據“日本并不像中國,沒有形成極強大的、堅如磐石的帝國結構。因此,19世紀西方入侵時,與中國不同,日本能做出積極的、有創造性的反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本在面對西方入侵時,能做出積極的、有創造性的反應。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開始實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為榜樣,全面改造日本,史稱“明治維新”。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由此可知,題干中該學者的論述為日本政治改革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依據,B項正確;
19世紀中期,日本處于德川幕府的統治之下,天皇只是名義上的君主,幕府將軍掌握了實權。明治維新的各項措施,主要是由以明治天皇為主的明治政府頒布的。且題干中也沒有相關內容能表明該學者對天皇制度的否定,排除A項;
題干材料中并沒有相關內容對日本的社會政治制度進行介紹,因此,不能說該學者充分肯日本的社會政治制度,排除C項;
19世紀中期,日本處于德川幕府統治之下,德川幕府推行鎖國政策,造成日本與外界隔絕,也阻礙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D項說法有誤,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日本明治維新以及背景等知識。
17.(2023·珠海模擬)明治維新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是使日本(  )
A.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 B.淪為了殖民地國家
C.徹底清除了舊制度的殘余 D.結束了幕府統治
【答案】A
【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
【解析】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但是,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它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故A符合題意,C不符合題意。
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淪為了殖民地的危機,故B不符合題意;
幕府統治是在明治維新之后,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明治維新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18.(2023·潮南模擬)1871年,明治政府派巖倉使團出訪歐美。使團成員認識到“英國之制作,其基本在于煤鐵”“國之生利益者,最重工業,而應以紡織為第一”。這一認識推動日本在改革中(  )
A.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 B.“殖產興業”,發展近代經濟
C.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D.推行地稅改革,統一賦稅
【答案】B
【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
【解析】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屬于軍事上的改革措施,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項;
根據材料“英國之制作,其基本在于煤鐵”“國之生利益者,最重工業,而應以紡織為第一”可知,這與經濟領域有關,這使明治政府認識到發展經濟的重要性。明治維新在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B項正確;
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是明治維新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C項;
推行地稅改革,統一賦稅,與材料中的工業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日本的明治維新的主要措施。
19.(2023·清遠一模)1872年9月,明治政府頒布法令,要求人們不拘泥發髻形式,隨意剪去發髻,蓄留短發,此后,各地陸續實行這一法令。這體現了明治維新的哪一項政策(  )
A.殖產興業 B.文明開化 C.富國強兵 D.廢除農奴
【答案】B
【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
【解析】明治政府頒布的不拘泥發髻形式,隨意剪去發髻,蓄留短發的法令屬于社會生活方面的措施,即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B項正確;
殖產興業是關于經濟上的措施,強調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排除A項;
富國強兵是改革的目的,排除C項;
廢除農奴不是明治維新的措施,且廢除農奴與剪去發髻,蓄留短發無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對明治維新的認知與理解,考查了學生閱讀、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的能力。
20.(2023·榕城模擬)沒有一個西方列強愿意寬免對日本的不平等條約,身為副使的大久保利通苦惱之余,逐漸為歐美各國的富強所傾倒:……在英國,“世界工廠”支撐著日不落帝國空前的強大和自信。為此,日本所采取的舉措是( ?。?br/>A.普及教育 B.武力擴張 C.殖產興業 D.改變習俗
【答案】C
【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沒有一個西方列強愿意寬免對日本的不平等條約,身為副使的大久保利通苦惱之余,逐漸為歐美各國的富強所傾倒:……在英國,‘世界工廠’支撐著日不落帝國空前的強大和自信”,可知,日本面臨著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危機,為了擺脫民族危機,日本開始學習西方進行改革,從1868年起,明治政府在“富國強兵”的口號下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為了改變經濟落后的面貌,采取的措施是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C項正確;
普及教育是為了改變教育的落后面貌,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A項;
日本武力擴張是在明治維新后,排除B項;
改變習俗是為了提倡“文明開化”,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對日本明治維新的認知與理解,考查了學生閱讀、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的能力。
材料分析題
21.革命或改革往往是某種舊制度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生的,懂得改變,是一種智慧。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19世紀中期俄國與英國生鐵產量和鐵路總長對比表
俄國 英國 比例
生鐵(19世紀中葉) 26萬噸 385萬噸 1:14.8
鐵路總長(1861) 1500俄里 15000俄里 1:10
材料二: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能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獲得 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
——《世界歷史》
材料三:“大凡國家之強弱,系人民之貧富;人民之貧富,系于物產之多寡;而物產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勵人民之工業。所以歸根結底是依靠政府管理的誘導獎勵之力。”
——大久保利通
材料四: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和華盛頓紀念碑遙遙相望。有人說,是華盛頓創立了美國,是林肯拯救了美國。……后的30年對美國來說,是勇于創新的時代,也是開始騰飛的時代。……
——《大國崛起》解說詞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哪些?哪一事件后俄國落后局面有所改變?
(2)依據材料二回答,上述措施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
(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大久保利通的觀點在日本明治維新措施中是如何體現的?
(4)“華盛頓創立了美國”的戰爭開端是什么?林肯通過哪場戰爭“拯救了美國”?
(5)從這些大國的崛起中我們得到怎樣的啟示?
【答案】(1)工業革命、俄國農奴制的阻礙;俄國1861年改革。
(2)自由勞動力;資金。
(3)向西方學習,殖產興業,鼓勵發展近代工業。
(4)來克星頓的槍聲;南北戰爭。
(5)合理的改革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國家獨立、民族統一是大國崛起的前提等。
【知識點】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第一次工業革命
【解析】(1)根據材料“19世紀中期俄國與英國生鐵產量和鐵路總長對比表”,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現象:俄國冶鐵業及交通運輸業的落后(或工業生產落后);原因:英國工業革命,俄國落后的農奴制度的阻礙。俄國1861年改革后,落后局面有所改變。
(2)根據材料二“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俄國1861年改革的措施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和資金。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大久保利通的觀點在日本明治維新措施中,向西方學習,殖產興業,鼓勵發展近代工業。
(4)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華盛頓創立了美國,是林肯拯救了美國”,而華盛頓領導的是美國獨立戰爭,其開端是1775年4月來克星頓的槍聲;林肯領導美國南北戰爭,“拯救了美國”,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維護了國家統一。
(5)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國的崛起中歷史史實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崛起的歷程,就是一個國家追求現代化的歷程,國家獨立、民族統一是大國崛起的前提;符合本國國情的改革能促進經濟的發展等
【點評】注意對材料的解讀,識記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和美國獨立戰爭的相關知識。
22.(2023·廣州模擬)棉花作為全球性流動的商品,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860年,自鳴得意的棉花貿易商和棉產品制造商沾沾自喜:他們站立在一個世界性帝國一一棉花帝國的中心。他們統治的工廠里,成千上萬的工人操作著巨大的紡紗機和轟鳴的動力織布機。他們從美洲的奴隸種植園獲得棉花原料,再將其工廠的產品販賣到世界各地最偏遠的角落去……他們運轉著一個帝國,但看起來一點都不像帝王。
——摘編自《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
材料二:美國奴隸制已經開始威脅到它一手創造的繁榮,因為南方棉花獨特的政治經濟與剛剛出現的自由勞動和北方國內工業化的政治經濟相沖突。此外,這兩個經濟體同時向西部地區的暴力擴張給新生的國家機構帶來了一場又一場的危機……他們及時引發了第二次美國革命。
——摘編自《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
材料三: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圍繞著棉花的問題成為世界性話題。
2018年8月,中國科技部與商務部聯合增設了“一帶一路”中亞棉花聯合實驗室開展“棉花外交”。202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培育的6個棉花品種經審核出口到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2021年3月,H&M、耐克等多家企業因抵制新疆棉花在中國互聯網上引發眾怒。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發聲譴責,國內明星宣布終止與涉事企業合作,電商平臺和手機應用紛紛下架相關產品。
——摘編自新華網等相關報道
(1)根據材料一,指出“棉花帝國”的中心在哪?并結合所學,說明“棉花帝國”的建立條件。
(2)根據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美國革命”爆發的根源。
【答案】(1)中心:英國
條件:①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走上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道路;②三角貿易為英國帶來資本原始積累;③英國開辟殖民地,成為日不落帝國;④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生產技術飛速發展,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2)根源:工業革命后,南方的黑人奴隸制阻礙了北方資本主義的發展。
【知識點】英國的殖民擴張與“三角貿易”;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第一次工業革命
【解析】(1)17、18世紀英國逐漸成為世界棉花帝國的中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確立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17世紀以后,英國走上了殖民爭奪的道路;18世紀后半期,英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1840年前后,英國大機器生產已經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等為“棉花帝國”的建立準備了條件。
(2)根據材料二“美國奴隸制已經開始威脅到它一手創造的繁榮,因為南方棉花獨特的政治經濟與剛剛出現的自由勞動和北方國內工業化的政治經濟相沖突。此外,這兩個經濟體同時向西部地區的暴力擴張給新生的國家機構帶來了一場又一場的危機……他們及時引發了第二次美國革命”可知,“第二次美國革命”爆發的根源是工業革命后,南方的黑人奴隸制阻礙了北方資本主義的發展。
故答案為:(1)中心:英國;條件:①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走上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道路;②三角貿易為英國帶來資本原始積累;③英國開辟殖民地,成為日不落帝國;④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生產技術飛速發展,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2)根源:工業革命后,南方的黑人奴隸制阻礙了北方資本主義的發展。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角貿易、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本題綜合考查大國的歷史,綜合性強,側重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九下第一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 18世紀末19世紀初—19世紀中期)(10年7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理解殖民地民族解放斗爭的正義性和艱巨性(唯物史觀、家國情懷)
·初步認識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唯物史觀)
【內容要點】
兩條主線 殖民地人民的抗爭。(拉美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
資本主義統治的鞏固與擴大。
四大事件 彼得一世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南北戰爭、明治維新。
六大人物 玻利瓦爾、圣馬丁、章西女王、林肯、亞歷山大二世、明治天皇。
知識點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
一、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18世紀末19世紀初)(勝利)
1.背景:①長期處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殘酷的殖民統治之下(內因)。
②受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外因) 。
2. 領導人: 玻利瓦爾 和 圣馬丁(南美的“解放者”) 。
3. 概況:①玻利瓦爾“從北往南”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②圣馬丁“從南往北”領導了阿根廷、智利、秘魯的獨立運動。他們兩個進攻的都是(西班牙殖民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義
1.原因:
(1)19世紀中期,印度已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2)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進一步加強對印度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
(3)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緒日益高漲。
2.時間:1857年―1859年。
3.導火線:涂油子彈事件。
4.領導階層:封建王公。
參與階層:印度土兵(主力)、農民、手工業者以及被剝奪權力的王公。
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6.結果:失敗
原因:(1)英國殖民者的殘酷鎮壓。
(2)封建王公叛變,削弱了起義力量。
(3)缺乏統一的領導。
(4)英國工業革命后,經濟軍事實力強大。反殖民主義的革命力量還不夠強大。
7.評價:
(1)性質:民族解放運動。
(2)影響:印度民族大起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這次起義也是19世紀中期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知識點2:彼得一世改革;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國統一:16世紀初,建立統一的俄羅斯國家。伊凡四世執政期間采用“沙皇”稱號,強化了君主專制。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紀初
(1)背景(原因):俄國盛行農奴制,封閉落后,工商業發展極其緩慢。
(2)目的: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
(3)內容:①政治:加強中央集權,設參政院。②經濟:興辦手工工場,重商主義,允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引進西方先進技術。③軍事:義務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備軍。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任職,按功勞提拔。④文化:派留學生,開辦學校、創辦科學院,辦報紙,⑤改革習俗:提倡人們學習西方的禮節和生活方式。
(4)作用:積極: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増強,成為歐洲軍事強國,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局限:農奴制進一步加強,成為日后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
(5)性質:彼得一世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性質的改革。
二、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a.俄國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亞戰爭慘敗,激化了社會矛盾 (直接原因)
2、目的:挽救沙皇統治危機,維護地主階級利益。
3、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4、內容:(1)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2)農奴獲得“解放”時的同時,可以獲得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所出的價錢高出當時的地價。
5、意義:(1)進步性:是俄國近代歷史的轉折點,廢除了農奴制,促進社會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了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2)局限性:但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俄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三、美國內戰
根本原因: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
(南方種植園奴隸制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發展)
兩種制度: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南方種植園奴隸制
矛盾焦點:奴隸制的廢存
戰爭過程
(1)導火線:1860年,林肯當選為總統
(2)開始標志:1861年,南方軍隊挑起戰爭,內戰爆發
(3)戰爭初期:北方屢屢失利(因為南方蓄謀已久,早有軍事準備)
(4)轉折點;1862年,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內容:《宅地法》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參加北方軍隊。
作用:調動了農民和黑人奴隸的積極性。他們踴躍參軍作戰,扭轉了戰局
(5)結束:1865年,南方軍隊投降,北方獲勝,避免了美國分裂
5、評價林肯: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做出了杰出貢獻,成為美國歷史上的著名總統
6、內戰性質;美國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7、影響: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沒有廢除種族歧視)
四、日本明治維新
1、明治維新的原因:
①、幕府的統治危機:19世紀中期,日本處于德川幕府統治之下。實權掌握在 幕府將軍 手中。德川幕府推行鎖國政策,造成日本與外界隔絕,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
②、民族危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的入侵,加劇了幕府統治危機。
2、前提:
倒幕運動:1868年,倒幕派結束了幕府的統治,改年號為“明治”。(王政復古、辭官納地)
3、時間:1868年
4、主要措施:
(1)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2)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
(3)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
(4)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5、評價
(1)積極: 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
(2)消極(局限性):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人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6、性質:是一場天皇領導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易混易錯】
1.【歸納比較】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印度民族大起義
時間 19世紀初 19世紀中(1857-1859)
領導者 玻利瓦爾、圣馬丁 章西女王(封建王公)
結果 勝利 失敗
意義 推翻殖民統治,贏得獨立戰爭勝利,鼓舞了殖民地人民;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的獨立國家,基本形成今天拉美國家的格局。 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
相同點 背景: 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 性質: 反抗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
★【歸納比較】美國獨立戰爭與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美國獨立戰爭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不同點 范圍 美國獨立戰爭只局限于北美13個殖民地 拉美獨立運動席卷整個拉丁美洲
領導者 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結成聯盟,起了領導作用 拉美的資產階級力量很弱,只是作為一股力量參加了運動,運動的領導權權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的手中
影響 美國獨立戰爭對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起了重大推動作用,美國贏得了徹底獨立,也為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拉美國家則面臨著新的殖民主義威脅,而國內則是封建主園經濟和獨裁統治的普遍存在, 資本主義發展困難重重
相同點 ①背景:美國獨立戰爭和拉美獨立運動都是在經濟發展、民族民主意識增強、啟蒙思想影響下爆發的。②目的:都要求擺脫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發展經濟。③特點:都以小抗大,以弱勝強。④性質:都是以獨立戰爭形式出現的資產階級革命
【歸納比較】彼得一世改革與1861年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改革
相同點 1、兩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進行的 2、改革的對內作用相似,都從不同方面推動了俄國社會的進步 3、改革的對外影響相似,都增強了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加快了擴張的步伐
不同點 背景 17世紀晚期,俄國經濟嚴重落后于西歐,為了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進行改革; 19世紀中期,俄國農奴制出現嚴重危機,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為了鞏固政權,延緩革命的到來,宣布廢除農奴制。
內容 彼得一世改革主要是加強中央集權,擴大軍事力量,發展經濟,推動學校教育,改革社會習俗,絲毫未觸動農奴制。 1861年改革宣布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廢除了農奴制度。
影響 彼得一世改革強化了俄國的農奴制度,增強了國力,使俄國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1861年改革雖然很不徹底,但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性質 彼得一世改革是地主(農奴主)階級性質的改革; 1861年改革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歸納比較】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比較
獨立戰爭 南北戰爭
不同點 原因 美國獨立戰爭是由于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美利堅民族觀念形成而引起的。 美國南北戰爭是由于北方資本主義制度和南方奴隸制度水火不容,圍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雙方的矛盾變得無法調和而引起的
性質 既是民族解放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既是內戰,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領導人 華盛頓 林肯
頒布文件 《獨立宜言》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意義 實現了國家獨立 維護了國家統一和廢除了奴隸制度
相同點 都是資產階級革命;都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歸納比較】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的異同
項目 明治維新 戊戌變法
不同點 國內背景 列強入侵激化國內矛盾;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幕府極端孤立 清政府對外妥協退讓,對內鎮壓人民革命,守舊勢力強大
國際環境 西方列強處于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國際環境相對寬松 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領導者 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級武士 資產階級維新派
目的 富國強兵 救亡圖存
結果 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強國 改革失敗,中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相同點 外部環境 都遭受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來侵略
改革性質 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變法圖強運動
改革內容 都有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內容
改革方式 都是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
★【歸納比較】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
項目 俄國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維新
不同點 直接原因 對戰爭的失敗加劇了農奴制的統治危機 民族危機加劇了社會矛盾,導致幕府統治被推翻
內容 主要是廢除農奴制 主要圍繞富國強兵、文明開化來進行
領導力量 以沙皇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 以倒幕派為核心的改革派
相同點 時代 都處在19世紀中葉。這一時期,資本主義是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
性質 都是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
結果 都使本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改革都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目的 都是維護自身統治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知識比較: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與印度民族大起義。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印度民族大起義
時間 18世紀末19世紀初 19世紀中期(1857-1859)
原因 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
代表人物 玻利瓦爾、圣馬丁 章西女王
結果 成功 失敗
性質 民族解放運動
意義 趕走了西、葡殖民者,拉丁美洲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獨立國家,基本形成今天拉丁美洲的國家格局 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
2.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幾種“解放”
3.拉美發展史
4、世界近代以來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5.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材料:17世紀末,尼德蘭和英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確立,而俄國依然是落后的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貴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統治階級。俄國經濟發展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統治階級上層的內訌和戰亂頻仍,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與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相聯系的政治機構、軍事制度、文化教育也存在著諸多弊端。這種落后狀況,嚴重地阻礙著俄國社會的發展。
——宗瑞仙《人文社會科學概要》
提示:俄國社會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方,封建農奴制盛行,經濟水平十分低下。
6.美國南北戰爭的背景:
材料:
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原料和市場 南主的種植園主把棉花和其他原料運往英國,從英國輸入大批工業品
北方資產階級希望提高關稅,保護本土工業 南方種植奴隸主主張降低關稅,自由貿易,使其得到廉價進口貨
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廉價自由勞動力 南方種植園主采用奴隸制生產方式占有大量勞動力
對于新擴張的西部領土,北方主張建立自由州 南部力圖擴展蓄奴州
(1)根本原因: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與南方種植園經濟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2)南北矛盾焦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7.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的影響:
材料:在美國歷史上唯一的這次內戰中……更擁有道義和價值觀優勢的北方取得了勝利。林肯解放了黑奴,也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南北戰爭對于美國日后成為一個世界大國的意義還不止于此。
南北戰爭的影響:廢除了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戰爭 性質 歷史意義(依據)
獨立 戰爭 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 它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了國家獨立,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
美國 內戰 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它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8.日本幕府統治對外政策及影響:
材料:
1633年日本德川幕府的鎖國令(節選):
(一)除特許船以外,嚴禁其他船只駛往外國。
(二)除特許船以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國,如有偷渡者,應處死罪,偷渡船及其船主,一并扣留。
…………
(六)外國船到來,應即呈報江戶,并應按照往例,通告大村藩主,請其派遣監視艦船。
提示:(1)政策:鎖國政策。(2)影響:造成日本與外界隔絕,也阻礙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
9.日本歷史上的兩次重要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有哪些相同點?
名稱 大化改新 明治維新
時間 7世紀中期 19世紀中期
主持者 孝德天皇 明治天皇
學習對象 中國 歐美
作用 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
1.俄國廢除農奴制的目的、實質和性質
提示:①所處時代相同:都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②性質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③結果相同(進步性):都通過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④局限性:都保留了舊制度的殘余,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10.比較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
改革 國際環境 改革阻力 群眾基礎 領導力量 結果
日本 明治維新 列強對日本的侵略尚不深入 幕府統治在改革前已被推翻 重視、利用人民群眾的力量,社會基礎堅實 倒幕派掌握實權 成功
中國 戊戌變法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地主階級頑固派掌握國家實權,力量強大 脫離群眾,社會基礎薄弱 維新派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 失敗
11.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歷程
【歷史解釋】
(1)目的:鞏固統治,緩和階級矛盾,增強國家實力,避免革命的發生。
(2)實質: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奴進行的雙重敲詐與掠奪。
(3)性質:是一場沙皇實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三種方式。
(1)資產階級革命:英國、法國、美國。
(2)民族獨立戰爭:美國。
(3)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俄國、日本。
3.19世紀中期,美國和俄國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共同問題。
19世紀中期,美國由于南方盛行奴隸制,占有大量勞動力,而這正是北方資本主義發展所急需的;俄國由于農奴制的盛行,大量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沒有人身自由。因此19世紀中期,美國和俄國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共同問題是急需自由勞動力。
4.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的異同比較。
(1)不同點:
①原因不同,美國獨立戰爭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殖民統治的阻礙;南北戰爭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奴隸制的阻礙。
②任務不同,獨立戰爭要求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民族獨立;南北戰爭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廢除黑人奴隸制。
③方式不同,美國獨立戰爭采取的是民族解放斗爭的方式;美國南北戰爭是以內戰的方式進行的。
④性質不同,獨立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和資產階級革命的雙重性質;南北戰爭是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2)相同點:都有杰出的領導人;都是資產階級革命;都通過戰爭方式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都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5.俄國1861年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比較。
(1)相同點:①都是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②改革都促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此后都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③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2)不同點:①背景不同,俄國改革前面臨著嚴重的國內危機,沒有民族危機;日本則不僅有國內危機,還面臨著外國侵略的民族危機。②前提不同,日本在改革前,通過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統治,為改革掃清了障礙;俄國在改革前沒有發生內戰。③內容不同,俄國改革以廢除農奴制為主;日本改革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以學習西方為主。
【唯物史觀】
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歷史意義分別是什么
(1)勝利原因:戰爭的正義性;人民的支持;領導者個人的才能;策略的正確;各個地區的聯合斗爭和互相支援。
(2)歷史意義:摧毀了西班牙、葡萄牙在南美洲的殖民統治;拉丁美洲出現了一系列新獨立的國家,奠定了今天拉丁美洲的政治版圖;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斗爭。
2.同樣是民族解放運動,為什么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取得成功,而印度民族大起義卻失敗了?
提示: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①拉丁美洲各國人民能聯合起來,協同作戰,南北夾擊,共同打擊殖民者,為民族獨立英勇斗爭。②有統一的指揮。③玻利瓦爾等領導人的卓越領導。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爭奪中力量日益衰落。
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原因:①印度單靠一國力量。②起義過程中沒有形成統一的領導,被英軍各個擊破。③工業革命后,英國經濟軍事實力強大,實力遠超西班牙和葡萄牙。
3.中、日近代化過程中的洋務運動、明治維新一敗一成的原因。
(1)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單純引進西方技術而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頑固派的阻撓;洋務運動缺乏堅強的領導核心;洋務派內部的腐敗;外國勢力的擠壓。
(2)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日本的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倒幕力量強大;在推翻幕府的基礎上實施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日本全方位學習西方;有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
4.如何客觀辯證地評價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
(1)積極影響: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法令中規定,農奴獲得人身自由,這一規定為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廉價的自由勞動力;農民必須出錢贖買土地,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來源。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2)消極影響:改革保留了大量農奴制的殘余。經濟上,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貴族地主占有大部分的私有土地,廣大農民繼續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和壓迫;政治上,貴族地主把持著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沙皇仍然擁有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權力,對人民實行君主專制統治。
【家國情懷】明治維新對中國的影響以及給我們提供的歷史借鑒。
(1)對中國的影響: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日本強迫中國簽訂《馬關條約》,這一事件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歷史借鑒: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培養人才;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
1.(2023·深圳)有學者認為“在19世紀的第一個四分之一時間里,玻利瓦爾就是美洲?!痹搶W者觀點的依據是,玻利瓦爾( ?。?br/>A.領導了美洲獨立運動 B.收回了巴拿馬運河的主權
C.發起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D.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2.(2021·廣東)長期以來,俄國是一個“冰封”的內陸帝國,渴望擁有自己的“溫水港”,不管通過哪一條路,它都要通向這個或那個海洋,但海洋全都在西方人特別是英國人的控制之下。據此推知( ?。?br/>A.奪取出海口是俄國對外擴張重要步驟
B.俄國是個封閉自守的國家
C.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受到俄國的挑戰
D.農奴制阻礙俄國海洋戰略
3.(2021·廣東)托馬斯 杰斐遜認為奴隸制一定會產生一種不幸的影響,但又希望通過取得奴隸主同意而不是消滅他們的方式,為全面解放奴隸做好準備。這反映出杰斐遜( ?。?br/>A.在奴隸制問題上的保守與妥協 B.宣揚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C.主張用革命方式解放黑人奴隸 D.對奴隸制的危害認識不足
4.(2020·深圳)美國史學家愛默生在評價南北戰爭時,認為“符合社會利益的革命總是永遠地為人民所記憶”。對“符合社會利益”理解正確的是( ?。?br/>A.實現了民族獨立 B.緩解了美蘇矛盾
C.鞏固了奴隸主統治 D.維護了國家統一
5.(2019·深圳)馬丁·路德·金說:“《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到來猶如歡樂的黎明,結束了束縛黑人的漫漫長夜。”該宣言使黑人奴隸獲得了( ?。?br/>A.選舉權 B.受教育權 C.人身自由權 D.土地所有權
6.(2023·廣州)以下是日本某學者在19世紀中期提出的部分觀點:
“國家的富強,在于貿易的發達” “脫亞入歐” “官民調和” “當今之急固屬富國強兵,然富國強兵之本,唯在專心培育人才”
這些觀點在日本產生了極大影響,推動了( ?。?br/>A.大化改新 B.鎖國時代到來
C.明治維新 D.彼得一世改革
7.(2023·廣東)明治政府在地稅改革過程中,設立了許多新稅種,如地方稅、戶頭稅、醬油稅等,農民不堪重負,紛紛破產,一部分流入城市。這些措施客觀上( ?。?br/>A.阻礙了經濟結構調整 B.推動廢藩置縣實施
C.為工業化提供勞動力 D.刺激日本海外擴張
8.(2022·深圳)1868 年,一批新的領導人在日本開始了革命性的變革,并最終把日本提高到一個具有國際威望的大國地位,這個改革( ?。?br/>A.仿效唐朝典章制度 B.開啟了幕府統治
C.推行鎖國政策 D.發展了資本主義
9.(2019·深圳)明治維新初期,日本政府頒布了《學制》。從此日本的小學、中學、大學等近代教育系統逐漸取代了寺子屋和私塾等傳統教育組織形式。這一變化體現的措施是(  )
A.廢藩置縣 B.殖產興業
C.文明開化 D.建立新式軍隊
10.(2019·廣東)19世紀70年代起,在日本過去認為是臟物的牛肉、牛奶開始被列為上等食品,東京、大阪、橫濱、神戶各地出現許多牛肉菜館?!笆哭r工商,男女老少,賢愚貧富等成以不吃牛肉為不開化”。上述變化表明日本( ?。?br/>A.政治改革促進社會平等 B.殖產興業推動經濟發展
C.文明開化影響社會生活 D.教育發展提升國民素質
1.(2023·惠東二模)洪國起在《論西蒙·玻利瓦爾》一文中認為:“玻利瓦爾的偉大并不在于他白璧無瑕,而在于他完成了偉大的革命事業,他有一顆堅強的心、不獲勝利不罷休的意志”,文中他完成的偉大事業是指( ?。?br/>A.領導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B.領導印度人民參加反英起義
C.積極支持埃及收回運河 D.大力在國內推行國有化改革
2.(2023九下·光明期中)下圖是某一世界近現代史上某一重要歷史主題發展脈絡的時間軸。請問下圖時間軸中①處最合適的主題應填(  )
A.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B.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C.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 D.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3.(2023·寶安模擬)印度民族大起義在規模上遍及了印度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地區,在成分上包含了社會各階級、階層和政治集團,以及原屬于不同民族、種族和宗教信仰的人們。這反映了印度(  )
A.殖民統治的終結 B.統一國家的形成
C.民族意識的覺健 D.資本主義的發展
4.(2023·汕尾二模)章西女王被稱為“印度民族女英雄”,是印度民族大起義的領導人之一。這次起義(  )
A.沉重打擊了法國殖民者
B.是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部分
C.實現了印度的民族獨立
D.使印度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5.(2023·封開一模)獨立運動未能扭轉拉丁美洲的民族分裂之勢,甚至還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惡性循環:分裂的拉丁美洲民族無法抵御歐美列強的侵略擴張,導致未能趕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遇。這說明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br/>A.沒有取得民族獨立 B.未徹底掃除拉美發展的障礙
C.導致拉美的民族分裂 D.沒有推翻殖民統治
6.(2023九下·南沙開學考)改革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下列對各國改革評價對應正確的是( ?。?br/>A.日本明治維新一—推翻君主制度
B.中國洋務運動一一實現富國強兵
C.1861年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D.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使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7.(2023·東莞模擬)19世紀上半葉,農奴在俄國全國人口中占比很大,近40%參加工業生產的勞動者是農奴。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戰爭中,俄國戰敗。這些充分暴露了農奴制下俄國軍事和經濟的落后,同時加劇了俄國國內的社會矛盾。材料反映了(  )
A.農奴制改革迫在眉睫 B.俄國亟須進行工業化改革
C.俄國熱衷于對外征戰 D.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弊端
8.(2023·廣東模擬)俄國彼得一世實行重商主義政策,即通過鼓勵大量出口商品賺取利潤,增強國家實力,為此,彼得一世( ?。?br/>A.迫切希望國家統一 B.決心加強中央集權
C.鼓勵興辦手工工場 D.建立強大海軍力量
9.(2023·黃埔一模)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最高國務會議最后審定改革方案時說:“諸位請相信,為了保護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边@說明,1861年改革(  )
A.不能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B.會降低廣大農奴的社會地位
C.有利于鞏固沙皇的統治地位 D.將開啟俄國近代化的歷程
10.(2023·佛山二模)如圖,摘錄了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這些措施的推行( ?。?br/>*創建一支新式常備軍 *鼓勵興辦手工工場 *派遣留學生,創辦科學院、學校 *提倡學習西方的禮節和生活方式
A.建立起沙皇專制統治 B.廢除了腐朽的農奴制度
C.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 D.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1.(2023九下·南沙開學考)一手史料相較于二手史料具有更高的研究價值,下表中有關美國內戰的材料,可信度最高的是( ?。?br/>  資源 名稱
A 歷史檔案 《宅地法》
B 電影 《亂世佳人》
C 小說 《湯姆叔叔的小屋》
D 論文 《論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
A.A B.B C.C D.D
12.(2023·惠城一模)題圖是一位同學制作的“19世紀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示意圖”。對該圖解讀正確的是(  )
A.獨立戰爭的勝利增加了動力F1 B.南北戰爭的勝利增加了動力F1
C.南方種植園經濟減少了阻力F2 D.工業革命的開展增加了阻力F2
13.(2023·光明二模)林肯在信中寫道:“如果我無需解放任何一個奴隸便能拯救聯邦,我愿意那樣做;如果必須解放一部分奴隸便能拯救聯邦,我愿意那樣做;如果必須解放一部分奴隸而保留另部分才能拯救聯邦,我也愿意那樣做?!庇纱丝梢?,林肯廢除奴隸制旨在( ?。?br/>A.實現國家的獨立 B.維護聯邦的統一
C.緩解經濟的危機 D.實現種族的平等
14.(2023·大埔模擬)“內戰之后,美國成為了單一的、聯合的、強大的國家,這奠定了美國在20世紀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基礎。如果美國在19世紀60年代的時候分裂成了兩個或者更多的國家,或者北方沒有贏得勝利,這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边@說明美國的這場“內戰”( ?。?br/>A.調動了黑人奴隸的積極性 B.使它脫離英國獲得獨立
C.為美國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D.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
15.(2023·坪山模擬)以下關于美國內戰的說法正確的是( ?。?br/>A.為其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障礙 B.維護了美國的國家統一
C.首要目標是建立資本主義制度 D.使黑人獲得了平等權利
16.(2023·惠城一模)有學者指出,日本并不像中國,沒有形成極強大的、堅如磐石的帝國結構。因此,19世紀西方入侵時,與中國不同,日本能做出積極的、有創造性的反應。由此可知,該學者( ?。?br/>A.從國家結構層面否定天皇制度
B.為日本政治改革的順利開展提供依據
C.充分肯定日本的社會政治制度
D.認為幕府統治挽救了日本的民族危機
17.(2023·珠海模擬)明治維新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是使日本(  )
A.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 B.淪為了殖民地國家
C.徹底清除了舊制度的殘余 D.結束了幕府統治
18.(2023·潮南模擬)1871年,明治政府派巖倉使團出訪歐美。使團成員認識到“英國之制作,其基本在于煤鐵”“國之生利益者,最重工業,而應以紡織為第一”。這一認識推動日本在改革中( ?。?br/>A.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 B.“殖產興業”,發展近代經濟
C.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D.推行地稅改革,統一賦稅
19.(2023·清遠一模)1872年9月,明治政府頒布法令,要求人們不拘泥發髻形式,隨意剪去發髻,蓄留短發,此后,各地陸續實行這一法令。這體現了明治維新的哪一項政策( ?。?br/>A.殖產興業 B.文明開化 C.富國強兵 D.廢除農奴
20.(2023·榕城模擬)沒有一個西方列強愿意寬免對日本的不平等條約,身為副使的大久保利通苦惱之余,逐漸為歐美各國的富強所傾倒:……在英國,“世界工廠”支撐著日不落帝國空前的強大和自信。為此,日本所采取的舉措是(  )
A.普及教育 B.武力擴張 C.殖產興業 D.改變習俗
材料分析題
21.革命或改革往往是某種舊制度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生的,懂得改變,是一種智慧。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19世紀中期俄國與英國生鐵產量和鐵路總長對比表
俄國 英國 比例
生鐵(19世紀中葉) 26萬噸 385萬噸 1:14.8
鐵路總長(1861) 1500俄里 15000俄里 1:10
材料二: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能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獲得 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
——《世界歷史》
材料三:“大凡國家之強弱,系人民之貧富;人民之貧富,系于物產之多寡;而物產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勵人民之工業。所以歸根結底是依靠政府管理的誘導獎勵之力?!?br/>——大久保利通
材料四: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和華盛頓紀念碑遙遙相望。有人說,是華盛頓創立了美國,是林肯拯救了美國。……后的30年對美國來說,是勇于創新的時代,也是開始騰飛的時代。……
——《大國崛起》解說詞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哪些?哪一事件后俄國落后局面有所改變?
(2)依據材料二回答,上述措施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
(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大久保利通的觀點在日本明治維新措施中是如何體現的?
(4)“華盛頓創立了美國”的戰爭開端是什么?林肯通過哪場戰爭“拯救了美國”?
(5)從這些大國的崛起中我們得到怎樣的啟示?
22.(2023·廣州模擬)棉花作為全球性流動的商品,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860年,自鳴得意的棉花貿易商和棉產品制造商沾沾自喜:他們站立在一個世界性帝國一一棉花帝國的中心。他們統治的工廠里,成千上萬的工人操作著巨大的紡紗機和轟鳴的動力織布機。他們從美洲的奴隸種植園獲得棉花原料,再將其工廠的產品販賣到世界各地最偏遠的角落去……他們運轉著一個帝國,但看起來一點都不像帝王。
——摘編自《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
材料二:美國奴隸制已經開始威脅到它一手創造的繁榮,因為南方棉花獨特的政治經濟與剛剛出現的自由勞動和北方國內工業化的政治經濟相沖突。此外,這兩個經濟體同時向西部地區的暴力擴張給新生的國家機構帶來了一場又一場的危機……他們及時引發了第二次美國革命。
——摘編自《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
材料三: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圍繞著棉花的問題成為世界性話題。
2018年8月,中國科技部與商務部聯合增設了“一帶一路”中亞棉花聯合實驗室開展“棉花外交”。202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培育的6個棉花品種經審核出口到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2021年3月,H&M、耐克等多家企業因抵制新疆棉花在中國互聯網上引發眾怒。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發聲譴責,國內明星宣布終止與涉事企業合作,電商平臺和手機應用紛紛下架相關產品。
——摘編自新華網等相關報道
(1)根據材料一,指出“棉花帝國”的中心在哪?并結合所學,說明“棉花帝國”的建立條件。
(2)根據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美國革命”爆發的根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塘县| 浙江省| 淮北市| 枣阳市| 双柏县| 岑巩县| 星座| 南召县| 屯留县| 淳安县| 辉县市| 铅山县| 鱼台县| 垫江县| 永安市| 酒泉市| 弥渡县| 本溪| 溆浦县| 开鲁县| 千阳县| 垣曲县| 临潭县| 温宿县| 泾阳县| 咸阳市| 岳普湖县| 文化| 抚顺市| 长岛县| 桦南县| 讷河市| 新乡市| 故城县| 东乡族自治县| 花垣县| 噶尔县| 都安| 敖汉旗| 石台县| 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