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導 讀本單元以“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為主題,有7課內容。本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是單元第三課,內容上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上承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推翻了秦朝的統治;下啟西漢建立后統治者實行的一系列措施鞏固了新的大一統局面。本課的三個子目是按照時序排列的,包括:“西漢的建立”“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三個子目中,休養生息政策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西漢的建立是休養生息政策實施的前提,“文景之治”則是實施休養生息政策的結果。真實情境鋪墊渲染,任務層次分明,學生基于材料進行探究,運用知識并以材料為支撐建構歷史解釋,為學生“深度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切實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課題與課時】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1課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1課時)【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準確說出西漢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2.通過研讀史料、反思秦亡的原因和聽中華經典故事,描述漢初的社會狀況,列舉漢為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3.通過閱讀教材和研讀文字史料、圖片史料,概述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作用及“文景之治”的表現,形成論從史出、史料實證意識,涵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4.通過對比秦朝、漢高祖時期、文景時期的社會狀況,概述“秦亡漢興”的啟示,并透過歷史現象認識到歷史的發展規律及內在的因果關系,涵養唯物史觀核心素養。設計說明:依據教材和學情,對本課課標要求進行分解。將“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分解為:目標1“準確說出西漢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目標2“描述漢初的社會狀況,列舉漢為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目標3“概述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概述“秦亡漢興”的啟示,并透過歷史現象認識到歷史的發展規律及內在的因果關系,涵養唯物史觀核心素養的作用及“文景之治”的表現,形成論從史出、史料實證意識,涵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目標4“概述“秦亡漢興”的啟示,并透過歷史現象認識到歷史的發展規律及內在的因果關系,涵養唯物史觀核心素養”。同時設計了行為條件“通過閱讀教材、識讀地圖和研讀史料”,實現從目標中看得見教,看得見學,并將目標指向“培養論從史出、無證不信、實事求是的史證意識,提升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學生在知道西漢建立后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及內容后,才能明白“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進而形成“多元一體”、“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思想意識,實現了目標的三維敘寫。【評價任務】1.完成任務一(檢測目標1、2)2.完成任務二(檢測目標3)3.完成任務三(檢測目標4)【資源與建議】1.本課從“西漢的建立”“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三個方面介紹了西漢建立后的社會狀況。秦朝滅亡后,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統治者根據當時社會情況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使經濟恢復和社會穩定,最后出現了“文景之治”。為漢武帝時期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是中國古代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2.本課教學可以按以下的邏輯順序進行:“漢并天下,百廢待興——西漢的建立;反秦之弊,與民休息——休養生息;勵精圖治,盛世序曲——文景之治”。3.休養生息政策本課的重點、難點,通過任務二、任務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說明:本環節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所學內容在本單元中的地位與作用,進而構建學習框架和學習的邏輯順序,了解重難點并明確學習任務,突破重難點。【學習過程】第一篇章 漢并天下,百廢待興——西漢的建立任務一:閱讀教材第54頁第一段正文和研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指向目標1、2)1.通過閱讀教材,準確說出西漢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指向目標1)時間:建立者:都城:2.材料:漢興……民失作業(農業生產)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一石米價值五千錢),人相食,死者過半……天下既定,民亡蓋臧(沒有積蓄),自天子不能具醇駟(毛色相同的四匹馬),而將相或乘牛車。 ——班固《漢書·食貨志》結合材料思考,西漢初期的社會處于什么樣的境況?(指向目標2)西漢初年社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和什么有關?(指向目標2)此時劉邦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什么?(指向目標2)第二篇章 反秦之弊,與民休息——休養生息任務二:閱讀教材第55頁三、四段正文和研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指向目標2)1.材料一:道莫大于無為,行莫大于謹敬……故無為者乃有為也。……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天下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舉措太眾、刑罰太極故也。 ——陸賈《新語》材料二:“您在馬上可以取得天下,難道您也可以在馬上治理天下嗎?”——譯自《史記·酈生陸賈列傳》(1)陸賈認為秦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指向目標2)他給劉邦提出了什么建議?(指向目標2)(3)體現了諸子百家中哪家思想?(指向目標2)2.準確說出休養生息政策的含義、目的。(指向目標2)3.材料 :材料一: “兵皆罷歸家”。材料二:“農,天下之本……其令君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材料三:“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伍而稅一,量史祿,度官用,以賦于民。”材料四 :“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各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民以饑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 ——《漢書》閱讀材料,列舉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指向目標2)閱讀材料結合課本,分析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目的。(指向目標2)4.議一議:與秦朝統治者相比,漢初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對社會的安定和發展有怎樣的好處?第三篇章 勵精圖治,盛世序曲——文景之治任務三:閱讀教材55、56頁兩段文字和研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指向目標3)學生了解漢文帝、漢景帝。漢文帝劉恒(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第四子,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漢高祖封劉恒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前180年,呂后一死,大臣迎立劉恒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漢文帝劉恒第五子,西漢第六位皇帝。劉啟在位16年,他繼承和發展其父漢文帝的事業,繼續奉行“與民休息”政策,并削弱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 。漢文帝劉恒 漢景帝劉啟2.材料一:(文帝)詔曰:夫農,天下之本也,其開藉田,朕親率耕。(文帝)詔曰:道民之路,在于務本。(景帝)詔曰:不受獻,減太官,省徭賦,欲天下務農蠶。(景帝)詔曰: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據班固《漢書》整理(1)思考:為什么要實行以農為本的政策?P56課后活動(指向目標3)材料二:年八十已上,賜米人月一石(dan),肉二十斤;九十已上,又賜帛人二匹,絮三斤。 ——《漢書·文帝紀第四》材料三:文帝:廢除連坐,廢除肉刑。把割鼻子改為打三百板子,把斬去左腳改為打五百板子,把斬右趾(斬去右腳)改為棄市(死刑);景帝:景帝:針對笞[chī]刑(竹、木板責打),一是減少笞數,二是規定刑具規格、受刑部位和行刑程序。材料四:……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也,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史記·孝文本紀第十》(2)閱讀材料結合課本,概述“文景之治”的具體措施。(指向目標3)3.材料: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京師之錢累百巨萬(數目巨大),貫朽(穿錢的繩索腐爛)而不可校(校對)。太倉(京師的糧倉)之粟陳陳相因(陳糧壓著陳糧),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 ——《漢書·食貨志》思考:閱讀材料結合課本,概述“文景之治”的影響。(指向目標3)4.通過對比秦朝、西漢時期的社會狀況,概述“秦亡漢興”的原因和啟示。(指向目標4)比較 秦朝 西漢賦稅 上繳收獲物的三分之二 漢高祖:十五稅一;漢文帝、景帝:三十稅一徭役 修長城、阿旁宮、驪山陵等 漢高祖:相應地減免徭役; 漢文帝:進一步減輕徭役刑罰 死刑有十多種,有誅族、連坐 文帝、景帝廢除了一些嚴刑苛法設計說明:本課設計主要突出的是真實情境的創設(史料實證、設計問題),層層剖析,由淺入深,培養論從史出、無證不信、實事求是的史證意識,提升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形成“多元一體”、“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思想意識。【檢測與作業】1.西漢建立之初,到處是殘破荒涼的景象。人民流離失所,人口銳減,大片的土地荒蕪。面對這種社會景象,統治者面臨的首要課題是 ( )(檢測目標2)A.提倡勤儉節約 B.加強中央集權C.大力整頓吏治 D.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2.據史料記載,漢武帝繼位之初,“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這一現象出現的歷史背景是 ( )(檢測目標2)A.西漢的賦稅十分沉重 B.漢初奢靡之風盛行C.“文景之治”的出現 D.罷黜百家,尊崇儒術3.“此三者(張良、蕭何、韓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材料中的“吾”指的是 ( )(檢測目標1)A.項梁 B.劉邦 C.英布 D.張耳4.“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這反映了西漢初年 ( )(檢測目標2)A.人口銳減 B.土地荒蕪 C.社會安定 D.經濟繁榮5.“人生不是一錘子買賣”。屢敗屢戰的劉邦,信心滿滿地做著自己的皇帝夢,最終唱著“大風起兮云飛揚”衣錦還鄉。劉邦建立的朝代,史稱( )(檢測目標1)A. 西漢 B. 東周 C. 東漢 D.西周6.(聊城中考)漢文帝時,在王國的政治架構上“眾建諸侯”,王國增至22個,王國四百石以上的官史“皆朝廷為置,不得自置”。漢文帝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檢測目標3)A.增加政府收入B.加強中央集權C.緩和階級矛盾D.反擊匈奴襲擾 【學后反思】 1.請嘗試繪制本節課重要知識的思維導圖。2.學完本課,你有哪些認識 你還有什么困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