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外歷史綱要必修上五四運動的誕生中國共產黨讓我們追尋那激情燃燒的歲月新征程新天地新開端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新征程新天地新開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巴黎和會1919.1-6廢除帝國主義在華一切特權01取消“二十一條”02收回在大戰期間被日本奪去的原德國在山東的特權03中國代表要求:結果: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二)過程及結果時間 中心 主力 斗爭形式 口號階段 第一階段 1919年5月4日起結果 6月5日起北京上海學生工人、學生、商人游行、罷課"三罷"“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取得初步勝利(釋放、罷免、拒簽)反帝反封第二階段五四風雷 新開端探究: 五四運動有何影響?青年人的愛國運動彰顯的斗爭精神使五四運動閃耀著哪些重要的歷史價值?是愛國、民主、進步、科學的精神是敢為天下先,永不低頭的精神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既要革命,就要有一個革命黨,沒有一個革命黨,沒有一個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革命黨,就不可能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戰勝帝國主義及其走狗。” ——毛澤東毛澤東的這段話,說明了什么?① 剛剛登上歷史舞臺的工人階級迫切需要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一個自己的政黨。②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時代的必然要求。問題探究:新征程新天地新開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探究: 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共黨人是如何勇擔救亡圖存和民族復興大業的重任?習近平:銘記黨的奮斗歷程,時刻不忘初心,擔當黨的崇高使命矢志永遠奮斗!中國共產黨誕生1、標志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 上海-(嘉興)南湖內容:①通過了黨的綱領②決定黨的中心任務③成立了黨的中央機構中央局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2、意義(1)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2)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習近平在中共成立95周年大會的發言共產黨的誕生帶來了什么開天辟地的新希望?新領導階級:無產階級1新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2新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3新奮斗目標:實現共產主義4(1)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2)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和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中共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共“一大” 時無產階級專政懸在半空,到中共“二大” 時就腳踏實地了——找到了中國的實際并決定了黨要走的道路。 ——陳獨秀★ 1922年召開中共“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革命性質、革命對象,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材料:黨的最低綱領,即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立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的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黨的最高綱領是: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社會。——1922年 中國共產黨二大反帝反封建檢測任務2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發生在A.1919年 B.1920年 C.1921年 D.1922年2.中共二大發表的宣言說:中國的廣大農民有極大的革命積極性,是革命運動中的最大要素;小資產階級因遭受極大痛苦會加入到革命的隊伍里來,工人階級將會變成推倒在中國的帝國主義的革命領袖軍。這表明當時中國共產黨A.正確認識了當時中國的國情 B.強調農民階級主力軍地位C.主張國民革命實施國共合作 D.重視革命武裝力量的作用CA探究:習近平:“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人‘凝聚力量’復興國家與民族的主要表現有哪些?新征程新天地新開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材料二:中國現有的黨,只有國民黨比較是一個國民革命黨……工人階級尚未強大起來,自然不能發生一個強大的共產黨——一個大群眾的黨,以應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決定中國共產黨須與中國民黨合作。——《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1923年6月)請回答: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國共兩黨合作的必要性。國共兩黨合作材料一:中國現有的黨,只有國民黨比較是一個國民革命黨……中國共產黨須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共產黨黨員應加入國民黨。—《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1923年6月)新高潮:1926北伐戰爭(1)目的:(2)對象:打倒列強,除軍閥(反帝反封建)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派軍閥國民政府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3)成果:殲滅部分軍閥勢力、革命勢力發展到長江流域、國民政府遷到武漢。過程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五四風雷無產階級創立自己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無產階級參與領導革命——國共合作與大革命敢問路在何方——近代中國人民的探索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1919——1927)習近平:銘記黨的奮斗歷程時刻不忘初心 擔當黨的崇高使命矢志永遠奮斗!謝謝聆聽《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導學案【課標要求】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認識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學習目標】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史料和教材,概括五四運動的基本史實,合作探究,說出五四運動中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目標2:通過閱讀史料,分析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影響,并通過梳理中共一大和二大的內容,說明中國共產黨逐漸成熟的表現,從而增強對中共黨的政治認同。學習目標3:通過閱讀教材,結合預習任務3,梳理國民大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20世紀20年代中國人“凝聚力量”復興國家與民族的主要表現。【評價任務】完成【學習任務1】和【檢測任務1】,達成【學習目標1】完成【學習任務2】和【檢測任務2】,達成【學習目標2】完成【學習任務3】和【潔廁任務3】,達成【學習目標3】【教學重點】掌握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國民大革命的基本史實;【教學難點】認識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意義。【學法建議】1、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在于簡述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及國民大革命的主要史實,理解這些事件對中國新民主義革命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影響。2、學習方式。要重視閱讀課本,在閱讀課本過程中要做到自主、全面、扎實,要有所勾畫、標注;要積極研讀學歷案中的材料和探究活動,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認識,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為救亡圖存和國家復興而做出的努力。【學習過程】學習任務1:五四風雷 新開端(預計12min)探究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請回答: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出五四運動背景。探究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中國歷史上不乏愛國主義,從岳飛“精忠報國”、文天祥《過零丁洋》詩篇、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鄭成功收復臺灣、鄧世昌壯烈殉國,都洋溢著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然而,只有五四精神才第一次把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把啟蒙與救亡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使傳統的愛國主義具有了現代性的神髓。這是五四運動所孕育的愛國主義精神的獨特性所在,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文化覺醒的重要體現。——胡偉《從近代史到現代史的轉折點》(解放日報2019年5月14日)材料二:五四運動之前,鼓吹新文化的報刊僅有《新青年》及發行才數月的《每周評論》、《新潮》、《國民》等。五四運動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間,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達四百種左右,其中很多都是介紹十月革命、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如《晨報》《民國日報》。材料三: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北京學界全體宣言》請回答: 五四運動有何影響?青年人的愛國運動彰顯的斗爭精神使五四運動閃耀著哪些重要的歷史價值?檢測任務1:1.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次紀念大會上講道:它“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來第一次全面覺醒。”這次大會紀念的是( )A.義和團運動 B.新文化運動 C.五四運動 D.國民革命運動2.比較舊民主主義革命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異同。(建議從社會性質、革命任務、革命性質、領導階級、指導思想、革命前途、革命范疇等角度對比)學習任務2:日出東方 新天地(預計15min)探究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請回答:共產黨的誕生帶來了什么開天辟地的新希望?檢測任務2: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發生在A.1919年 B.1920年 C.1921年 D.1922年2.中共二大發表的宣言說:中國的廣大農民有極大的革命積極性,是革命運動中的最大要素;小資產階級因遭受極大痛苦會加入到革命的隊伍里來,工人階級將會變成推倒在中國的帝國主義的革命領袖軍。這表明當時中國共產黨A.正確認識了當時中國的國情 B.強調農民階級主力軍地位C.主張國民革命實施國共合作 D.重視革命武裝力量的作用學習任務3:國共合作 新征程(預計8min)探究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現有的黨,只有國民黨比較是一個國民革命黨……中國共產黨須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共產黨黨員應加入國民黨。——《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1923年6月)材料二:中國現有的黨,只有國民黨比較是一個國民革命黨……工人階級尚未強大起來,自然不能發生一個強大的共產黨——一個大群眾的黨,以應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決定中國共產黨須與中國民黨合作。——《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1923年6月)請回答: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國共兩黨合作的必要性。探究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帝國主義對北伐戰爭開始是持“中立”態度的,但隨著北伐勝利進軍,受其支持的吳佩孚、孫傳芳直系軍閥迅速敗潰,特別是工農群眾運動蓬勃高漲,他們為了維護在華利益,公然干涉中國的國民革命。1926年9月5日,英國帝國主義軍艦炮轟四川萬縣縣城,屠殺中國軍民,制造了“萬縣慘案”。1927年2月,美國建議將上海劃為中立區。材料二:不僅列寧相信,而且托洛茨基,甚至是斯大林都相信,俄國革命只有與世界革命結合起來,才能取得徹底的勝利……但也正是這樣看似成熟于俄國革命的革命觀念和革命經驗,使他們不可避免地會嚴重脫離中國社會的實際。——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請回答: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國民大革命失敗的原因。檢測任務3:歌曲是時代的產物。以下這兩首歌曲A.反映了尋求救亡之道的時代主題 B.推動了土地革命的最終勝利C.體現了中共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務 D.促進了中華民族意識的形成2.中國大地從南到北、從珠江三角洲到長江三角洲,處處燃燒著革命的火焰,使“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還未能完成的革命事業,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一“革命的火焰”A.促進了國共兩黨進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務C.實現了孫中山的革命目標 D.動搖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根基【課堂收獲】一個開端:五四運動一個政黨:一次合作:一次革命:一個高潮:北伐【課后延展】建構五四運動、中共一大、中共誕生、國共合作、國民黨一大、國民革命之間的關聯。課后檢測1.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中國共產黨培養農民運動干部的學校,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舉辦過六屆,培養了800多名學員,為中國革命輸送了大批干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開辦A.為革命發展提供了人才資源 B.反映出農民階級領導革命的趨勢C.加速了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革 D.說明農民運動成為黨的中心工作2.有學者認為,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幾千年歷史是黑暗的皇權專制的歷史”“國民性需要改造”“個人解放”“民主科學”等“母題”已經建構,五四新文化運動只是將其“擴大化”為一場社會運動。該學者意在強調A.維新變法開啟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B.五四運動植根于思想啟蒙的傳承C.辛亥革命使社會核心價值觀嬗變 D.新文化運動缺乏理論創新的動力3.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引起了經歷大革命失敗并關注中國前途的學者們的思考,引發了一場持續十年之久的中國社會性質大論戰。論戰中,中國是否有過奴隸社會?中國封建社會起訖時間、特點以及接續其后社會的性質,即是否有“商業資本主義社會”。這反映出A.先進人士對中國命運的思考 B.救亡和啟蒙成為時代的主題C.唯物史觀主流地位已經確立 D.學界對時代的認識逐漸趨同4.中共二大宣言指出“農民以獨立耕種的小農和佃農、雇農占絕大多數,因為地主剝削和軍閥暴征等因素,生活在貧困和痛苦之中,但他們有很大的革命性,是‘革命運動中的最大因素’,‘而且那大量的貧困農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時可以保證中國革命的成功’”。據此可知中共A.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綱領 B.正確分析了中國革命的性質C.堅持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 D.已意識到農民是革命主力軍5.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圍繞如何處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關系發生了爭論。一方堅持無產階級應與資產階級合作,可進入資產階級政府擔任官員;另一方反對合作,認為合作會導致放棄自己的原則,成為叛徒。后來雙方都做了一定妥協。這A.使新民主主義的道路得以確立 B.為國共合作留下政治空間C.表明了革命奮斗目標尚未明確 D.否定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性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四年零三個月,涉及三十多個國家,卷入人口超過十五億,參戰人員多達七千多萬。在一戰期間歐洲國家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但日本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提出了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 ——《近代的歐洲和亞洲》材料二 1918年2月1日,皖系引奉軍入關,劫走大批直系軍火;1918年5月15日,魯迅在《新青年》發表《狂人日記》;1918年9月5日,上海永安公司在南京路正式開業;1918年11月15日,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材料: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習近平在中共成立95周年大會的發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課件.pptx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學 導學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