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 集合的概念【學習目標】1.了解集合的含義,掌握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2.掌握元素與集合的關系,并能用符號表示;3.掌握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教材知識梳理】一.元素與集合的相關概念1.元素:一般地,把 統稱為元素,常用小寫的拉丁字母 表示.2.集合:一些 組成的總體,簡稱 ,常用大寫拉丁字母 表示.3.集合相等:指構成兩個集合的元素是 的.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 和 .解讀:(1)確定性:是指作為一個集合的元素必須是明確的,如給定一個集合,任何一個對象是不是這個集合的元素是確定的.(2)互異性:對于給定的集合,其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相同的對象歸入同一個集合時只能算作集合的一個元素.(3)無序性:對于給定的集合,其中的元素是不考慮順序的.如1,2,3與3,2,1 構成的集合是同一個集合.二.元素與集合的關系1.屬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 ,記作 .2.不屬于: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說 ,記作 .三.常見的數集及表示符號數集 非負整數集(自然數集) 正整數集 整數集 有理數集 實數集符號四.集合的表示方法1.列舉法:把集合的所有元素_________________,并用花括號“{ }”括起來表示集合的方法;2.描述法: 設是一個集合,把集合中所有具有共同特征的元素所組成的集合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__.具體方法:在花括號內先寫上表示這個集合元素的一般符號及取值(或)變化范圍,再畫一條豎線,在豎線后寫出這個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概念辨析(正確的畫“√”,錯誤的畫“×”)(1)某班的所有高個子同學可以組成一個集合.( )(2)分別由元素0,1,2和2,0,1組成的兩個集合是相等的.( )(3)由-1,1,1組成的集合中有3個元素.( )(4)集合{-5,-8}和{(-5,-8)}表示同一個集合.( )(5) 集合{x∈N|x3=x}可用列舉法表示為{-1,0,1}.( )【教材例題變式】(源于P3例1)例1.用列舉法表示下列集合:滿足不等式的質數組成的集合;(2)一次函數與的圖象的交點組成的集合.(源于P4例2)例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所有被3整除的整數組成的集合; (2)拋物線上所有點組成的集合;【教材拓展延伸】用符號“”或“”填空:(1)設集合B是小于的所有實數的集合,則______B,______B;(2)設集合D是由滿足方程的有序實數對組成的集合,則-1_____D,_____D.例4.(1)如果集合中的元素是三角形的邊長,那么這個三角形一定不可能是( )A.等腰三角形 B.銳角三角形 C.鈍角三角形 D.直角三角形(2)已知集合,,則( )A. B.或 C. D.例5.已知集合,,,分別說出它們的含義.【課外作業】基礎過關1.下列各組對象不能構成集合的是( )A.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 B.小于的正整數C.全國著名的高等院校. D.所有的有理數2.下列元素與集合的關系中,正確的是( )A. B. C. D.3.集合,用列舉法可以表示為( )A. B. C. D.4.若,,,則M中元素的個數為( )A.3 B.4 C.5 D.65.已知集合,,,,,則( )A. B. C. D.6.(多選)下列正確表示方程組的解集的是( )A. B. C. D.7.已知集合,如果且,那么________.8.設,,為非零實數,則的所有值所組成的集合為__________.9.已知集合.(1)若,求實數a的值; (2)若集合A中僅含有一個元素,求實數a的值.能力提升10.已知集合,,,若,,則必有( )A. B. C. D.不屬于集合A、B、C中的任何一個11.(多選)已知集合中的元素滿足,其中,,則下列選項中屬于集合的是( )A.0 B. C. D.12.(多選)設非空集合滿足:當x∈S時,有x2∈S.給出如下命題,其中真命題是( )A.若m=1,則 B.若,則≤n≤1C.若,則 D.若n=1,則13.非空有限數集滿足:若,,則必有,,.則滿足條件且含有兩個元素的數集______.(寫出一個即可)14.已知集合有唯一元素,用列舉法表示滿足集合的條件的的取值集合__________.15.設集合A由實數構成,且滿足:若(且),則.(1)若,試證明集合A中有元素-1,;(2)判斷集合A中至少有幾個元素,并說明理由;(3)若集合A是有限集,求集合A中所有元素的積.16.設A是實數集的非空子集,稱集合且為集合A的生成集.(1)當時,寫出集合A的生成集B;(2)若A是由5個正實數構成的集合,求其生成集B中元素個數的最小值;(3)判斷是否存在4個正實數構成的集合A,使其生成集,并說明理由.1.1 集合的概念【學習目標】1.了解集合的含義,掌握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2.掌握元素與集合的關系,并能用符號表示;3.掌握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教材知識梳理】一.元素與集合的相關概念1.元素:一般地,把 統稱為元素,常用小寫的拉丁字母 表示.2.集合:一些 組成的總體,簡稱 ,常用大寫拉丁字母 表示.3.集合相等:指構成兩個集合的元素是 的.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 和 .解讀:(1)確定性:是指作為一個集合的元素必須是明確的,如給定一個集合,任何一個對象是不是這個集合的元素是確定的.(2)互異性:對于給定的集合,其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相同的對象歸入同一個集合時只能算作集合的一個元素.(3)無序性:對于給定的集合,其中的元素是不考慮順序的.如1,2,3與3,2,1 構成的集合是同一個集合.二.元素與集合的關系1.屬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 ,記作 .2.不屬于: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說 ,記作 .三.常見的數集及表示符號數集 非負整數集(自然數集) 正整數集 整數集 有理數集 實數集符號四.集合的表示方法1.列舉法:把集合的所有元素_________________,并用花括號“{ }”括起來表示集合的方法;2.描述法: 設是一個集合,把集合中所有具有共同特征的元素所組成的集合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__.具體方法:在花括號內先寫上表示這個集合元素的一般符號及取值(或)變化范圍,再畫一條豎線,在豎線后寫出這個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答案】一.1.研究對象 a,b,c… 2.元素 集 A,B,C… 3.一樣4.確定性 互異性 無序性二.1.a屬于集合A a∈A 2.a不屬于集合A a A三. N N*或N+ Z Q R四.1.一一列舉出來 2.概念辨析(正確的畫“√”,錯誤的畫“×”)(1)某班的所有高個子同學可以組成一個集合.( )(2)分別由元素0,1,2和2,0,1組成的兩個集合是相等的.( )(3)由-1,1,1組成的集合中有3個元素.( )(4)集合{-5,-8}和{(-5,-8)}表示同一個集合.( )(5) 集合{x∈N|x3=x}可用列舉法表示為{-1,0,1}.( )【答案】(1)× (2)√ (3)× (4)× (5)√【教材例題變式】(源于P3例1)例1.用列舉法表示下列集合:滿足不等式的質數組成的集合;(2)一次函數與的圖象的交點組成的集合.【答案】(1)不等式即為,故滿足要求的質數為2、3、5、7,用列舉法表示為.(2)聯立方程組,解得,故圖象的交點為,用列舉法表示為.歸納:使用列舉法表示集合的注意點(1)元素間用“,”分隔開;(2)元素不重復,滿足元素的互異性;(3)對于含有有限個元素且個數較少的集合,采取該方法較合適;若元素個數較多或有無限個且集合中的元素呈現一定的規律,在不會產生誤解的情況下,也可以列舉出幾個元素作為代表,其他元素用省略號表示.(源于P4例2)例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所有被3整除的整數組成的集合;(2)拋物線上所有點組成的集合;【答案】(1); (2).【詳解】(1)集合的元素是實數,被3整除的整數可以表示為,,故用描述法表示為;(2)集合的元素為點,其坐標要滿足函數的解析式,故用描述法表示為.歸納: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時的注意點(1)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應先弄清楚集合中元素的屬性,是數集、點集還是其他的類型.一般地,數集用一個字母代表其元素,而點集則用一個有序數對來表示其元素.(2)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時,若描述部分出現元素記號以外的字母,則需對新字母說明其含義或取值范圍.【教材拓展延伸】用符號“”或“”填空:(1)設集合B是小于的所有實數的集合,則______B,______B;(2)設集合D是由滿足方程的有序實數對組成的集合,則-1_____D,_____D.【答案】(1) (2) 歸納:判斷元素和集合關系的兩種方法(1)直接法:集合中的元素是直接給出的.(2)推理法:對于某些不便直接表示的集合,只要判斷該元素是否滿足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特征即可.例4.(1)如果集合中的元素是三角形的邊長,那么這個三角形一定不可能是( )A.等腰三角形 B.銳角三角形 C.鈍角三角形 D.直角三角形(2)已知集合,,則( )A. B.或 C. D.【答案】(1)A (2)D【詳解】(1)根據集合元素的互異性可知,該三角形一定不可能是等腰三角形. 故選:D.(2)∵,∴或.若,解得或.當時,,不滿足集合中元素的互異性,故舍去;當時,集合,滿足題意,故成立.若,解得,由上述討論可知,不滿足題意,故舍去.綜上所述,.故選:D.歸納:根據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求值的步驟例5.已知集合,,,分別說出它們的含義.【答案】集合是指函數的自變量取值的集合,即;集合是指函數的所有函數值的集合,即;集合是指函數圖象上所有點的集合,是一個點集.【課外作業】基礎過關1.下列各組對象不能構成集合的是( )A.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 B.小于的正整數C.全國著名的高等院校. D.所有的有理數【答案】C【詳解】對于A,常任理事國是確定的,所以能構成集合;對于B,小于的正整數,是確定的,所以能構成集合;對于C,全國著名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違反了集合中元素的確定性,故不能構成集合;對于D,有理數,是確定的,所以能構成集合; 故選:C.2.下列元素與集合的關系中,正確的是( )A. B. C. D.【答案】B【詳解】不屬于自然數,故A錯誤;不屬于正整數,故B正確;是無理數,不屬于有理數集,故C錯誤;屬于實數,故D錯誤. 故選:B.3.集合,用列舉法可以表示為( )A. B. C. D.【答案】C【詳解】因為,可得;所以.故選:C4.若,,,則M中元素的個數為( )A.3 B.4 C.5 D.6【答案】C【詳解】根據題意,,故中元素的個數為.故選:C.5.已知集合,,,,,則( )A. B. C. D.【答案】D【詳解】是單元素集,集合中的元素是,,,,集合中的元素是點,. ∴.故選:D.6.(多選)下列正確表示方程組的解集的是( )A. B. C. D.【答案】BD【詳解】由,解得,所以該方程組的解集為或. 故選BD.7.已知集合,如果且,那么________.【答案】或【詳解】因為且,則當,即時,集合,滿足題意;當,即或時,集合或,顯然當時,不滿足題意,時,滿足題意,綜上所述,或.故答案為:或.8.設,,為非零實數,則的所有值所組成的集合為__________.【答案】【詳解】,,為非零實數,當,,時,;當,,中有一個小于時,不妨設,,,;當,,中有兩個小于時,不妨設,,,;當,,時,;的所有值組成的集合為.9.已知集合.(1)若,求實數a的值; (2)若集合A中僅含有一個元素,求實數a的值.【答案】(1)∵,∴,∴;(2)當時,,符合題意;當時,,∴.綜上,或.能力提升10.已知集合,,,若,,則必有( )A. B. C. D.不屬于集合A、B、C中的任何一個【答案】B【詳解】由題意設,,其中都是整數,則,其中是整數,可以是奇數也可以是偶數,∴, 故選:B.11.(多選)已知集合中的元素滿足,其中,,則下列選項中屬于集合的是( )A.0 B. C. D.【答案】ACD【詳解】當時,,所以,A正確;當時,,C正確;當時,,D正確;因為,,故,,B錯誤. 故選:ACD.12.(多選)設非空集合滿足:當x∈S時,有x2∈S.給出如下命題,其中真命題是( )A.若m=1,則 B.若,則≤n≤1C.若,則 D.若n=1,則【答案】BC【詳解】∵非空集合滿足:當x∈S時,有x2∈S.∴當m∈S時,有m2∈S,即,解得或;同理:當n∈S時,有n2∈S,即,解得 .對于A: m=1,必有m2=1∈S,故必有解得:,所以,故A錯誤;對于B: ,必有m2=∈S,故必有,解得,故B正確;對于C: 若,有,解得:,故C正確;對于D: 若n=1,有,解得:或,故D不正確. 故選:BC.13.非空有限數集滿足:若,,則必有,,.則滿足條件且含有兩個元素的數集______.(寫出一個即可)【答案】(或)【詳解】不妨設,由題意得,,,所以,,中必有兩個是相等的.若,則,故,又,或,所以(舍去)或或,此時.若,則,此時,故,此時.若,則,此時,故,此時.綜上,或.14.已知集合有唯一元素,用列舉法表示滿足集合的條件的的取值集合__________.【答案】【詳解】當時,有唯一解;當時,有唯一解;當時,即有唯一解,所以,解得;綜上的取值集合為. 故答案為:.15.設集合A由實數構成,且滿足:若(且),則.(1)若,試證明集合A中有元素-1,;(2)判斷集合A中至少有幾個元素,并說明理由;(3)若集合A是有限集,求集合A中所有元素的積.【答案】(1)證明:∵,∴.∵,∴.∴集合A中有元素-1,;(2)由題意,可知若(且),則,,,且,,,故集合A中至少有3個元素;(3)由(2)知A中元素的個數為.又集合A是有限集,且,若為奇數,則集合A中所有元素的積為;若為偶數,則集合A中所有元素的積為1.所以集合A中所有元素的積為1或-1.16.設A是實數集的非空子集,稱集合且為集合A的生成集.(1)當時,寫出集合A的生成集B;(2)若A是由5個正實數構成的集合,求其生成集B中元素個數的最小值;(3)判斷是否存在4個正實數構成的集合A,使其生成集,并說明理由.【答案】(1),(2)設,不妨設,因為,所以中元素個數大于等于7個,又,,此時中元素個數等于7個,所以生成集B中元素個數的最小值為7.(3)不存在,理由如下:假設存在4個正實數構成的集合,使其生成集,不妨設,則集合A的生成集則必有,其4個正實數的乘積;也有,其4個正實數的乘積,矛盾;所以假設不成立,故不存在4個正實數構成的集合A,使其生成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1集合的概念學案(學生版)-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數學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冊.docx 1.1集合的概念學案(教師版)-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數學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