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人教生物一輪復習高頻考點解析訓練4 自由組合定律的相關規律強化1 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解題規律及方法解 疑 釋 惑1.用“乘法定理”解決基因自由組合問題(親本確定)基本思路:首先將自由組合定律問題轉化為若干個分離定律問題,在獨立遺傳的情況下,有幾對基因就可分解為幾個分離定律問題,然后再結合乘法定理進行合并求解。如求AaBb×Aabb所產生子代的基因型的比例時,可將其分解為如下兩個分離定律:Aa×Aa和Bb×bb求解。常見題型如下:(1)配子類型及概率的問題具多對等位基因的個體 解答方法 舉例(基因型為AaBbCc的個體)產生配子的種類數 每對基因產生配子種類數的乘積 配子種類數為:產生某種配子的概率 每對基因產生相應配子概率的乘積 產生ABC配子的概率為1/2(A)×1/2(B)×1/2(C)=1/8(2)配子間的結合方式問題如:AaBbCc與AaBbCC雜交過程中,配子間結合方式有多少種?先求AaBbCc、AaBbCC各自產生多少種配子:AaBbCc→8種配子,AaBbCC→4種配子;再求兩親本配子間的結合方式。由于兩親本配子間的結合是隨機的,所以AaBbCc與AaBbCC配子間有8×4=32種結合方式。(3)基因型類型及概率的問題問題舉例 計算方法AaBbCc與AaBBCc雜交,求它們后代的基因型種類數 可分解為三個分離定律: Aa×Aa→后代有3種基因型(1AA∶2Aa∶1aa) Bb×BB→后代有2種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有3種基因型(1CC∶2Cc∶1cc) 因此,AaBbCc×AaBBCc的后代中有3×2×3=18種基因型AaBbCc×AaBBCc,后代中AaBBcc出現的概率(4)表型類型及概率的問題問題舉例 計算方法AaBbCc×AabbCc,求其雜交后代可能的表型種類數 可分解為三個分離定律: Aa×Aa→后代有2種表型(3A_∶1aa) Bb×bb→后代有2種表型(1Bb∶1bb) Cc×Cc→后代有2種表型(3C_∶1cc) 所以,AaBbCc×AabbCc的后代中有2×2×2=8種表型AaBbCc×AabbCc,求后代中表型A_bbcc出現的概率AaBbCc×AabbCc,求子代中不同于親本的表型(基因型)的概率 1-親本類型:不同于親本的表型=1-(A_B_C_+A_bbC_)=1-(3/4×1/2×3/4+3/4×1/2×3/4)=7/16,不同于親本的基因型=1-(AaBbCc+AabbCc)=1-(1/2×1/2×1/2+1/2×1/2×1/2)=3/42.用“乘法定理”解決基因自由組合問題(親本不確定)例:某人用基因型為YyRr的黃色圓粒豌豆與基因型為yyRr的綠色圓粒豌豆雜交。得到F1后,用F1中的黃色圓粒豌豆與綠色皺粒豌豆雜交,求F2的性狀及比例:(1)直接計算(2)先分后合(3)大棋盤法①確定親本:YyRR×yyrr,2(YyRr×yyrr)②求配子種類及比例:yyrr只能產生yr,YyRR、2YyRr產生配子為2YR∶2yR∶1Yr∶1yR。③列棋盤求子代2YR 2yR 1Yr 1yRyr(4)小棋盤法通過觀察可知,對于親本不確定的計算問題,小棋盤法的計算量最少,正確率最高。3.n對等位基因(完全顯性)自由組合的計算方法等位基因對數 F1配子 F2基因型 F2表型種類 比例 種類 比例 種類 比例1 2 1∶1 3 1∶2∶1 2 3∶12 22 (1∶1)2 32 (1∶2∶1)2 22 (3∶1)23 23 (1∶1)3 33 (1∶2∶1)3 23 (3∶1)3n 2n (1∶1)n 3n (1∶2∶1)n 2n (3∶1)n4.已知子代表型分離比推測親本基因型(逆推型)(1)基因填充法根據親代表型可大概寫出其基因型,如A_B_、aaB_等,再根據子代表型將所缺處填完,要學會利用后代中的隱性性狀,因為后代中一旦存在雙隱性個體,那親代基因型中一定存在a、b等隱性基因。(2)分解組合法根據子代表型比例拆分為分離定律的分離比,確定每一對相對性狀的親本基因型,再組合。如:①9∶3∶3∶1→(3∶1)(3∶1)→(Aa×Aa)(Bb×Bb)→AaBb×AaBb;②1∶1∶1∶1→(1∶1)(1∶1)→(Aa×aa)(Bb×bb)→AaBb×aabb或Aabb×aaBb;③3∶3∶1∶1→(3∶1)(1∶1)→(Aa×Aa)(Bb×bb)或(Aa×aa)(Bb×Bb)→AaBb×Aabb 或AaBb×aaBb。 診斷·加強 1.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1)按照孟德爾定律,對AaBbCc個體進行測交,測交子代的基因型有8種。 ( )(2)基因型為AaBbDdEeGgHhKk的個體自交,假定這7對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則7對等位基因純合個體出現的概率與7對等位基因雜合個體出現的概率不同。 ( )(3)控制棉花纖維長度的三對等位基因A/a、B/b、C/c對長度的作用相等,分別位于三對同源染色體上。已知基因型為aabbcc的棉花纖維長度為6 cm,每個顯性基因增加纖維長度2 cm。棉花植株甲(AABbcc)與乙(aaBbCc)雜交,則F1的棉花纖維長度范圍是8~14 cm。 ( )(4)果蠅的染色體上存在朱砂眼(a)和褐色眼(b)基因,aa個體的褐色素合成受到抑制,表現為朱砂眼,bb個體的朱砂色素合成受到抑制,表現為褐色眼,兩種色素疊加果蠅復眼呈暗紅色,則朱砂眼果蠅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 ( )2.利用①aaBBCC、②AAbbCC和③AABBcc來確定這三對等位基因是否分別位于三對同源染色體上的實驗思路: 。 典 題 固 法題型1 用分離定律解決自由組合定律的問題1.(2021·全國乙卷)某種二倍體植物的n個不同性狀由n對獨立遺傳的基因控制(雜合子表現顯性性狀)。已知植株A的n對基因均雜合。理論上,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植株A的測交子代會出現2n種不同表型的個體B.n越大,植株A測交子代中不同表型個體數目彼此之間的差異越大C.植株A測交子代中n對基因均雜合的個體數和純合子的個體數相等D.n≥2時,植株A的測交子代中雜合子的個體數多于純合子的個體數2.某植物花瓣的大小由復等位基因a1、a2、a3控制,其顯隱性關系為a1對a2為顯性,a2對a3為顯性;有a1基因的植株表現為大花瓣,有a2基因且無a1基因的植株表現為小花瓣,只含a3基因植株無花瓣。花瓣顏色受另一對等位基因B、b控制,基因型為BB和Bb的花瓣是紅色,bb的為黃色。兩對基因獨立遺傳,基因型為a1a3Bb和a2a3Bb的個體雜交產生的子代( )A.全為雜合子B.共有6種表型C.紅花所占的比例為3/4D.與親本基因型相同的個體占1/4 解 題 指 導 用棋盤法,將兩對性狀的遺傳一一按照分離定律去解決,然后結合考慮。根據題干信息,控制花瓣大小的基因和控制顏色的基因自由組合,且二者組合情況對應的表型如下表:a1a1、a1a2、a1a3 a2a2、a2a3 a3a3BB 大花瓣紅色 小花瓣紅 無花瓣Bbbb 大花瓣黃色 大花瓣黃色基因型為a1a3Bb和a2a3Bb,雜交結果用棋盤法表示如下:1a1a2 1a1a3 1a2a3 1a3a31BB 6大花瓣紅色 3小花瓣紅色 4無花瓣2Bb1bb 2大花瓣黃色 1小花瓣黃色.(2022·廣州一模)研究發現水稻品種甲和乙的配子部分不育,這種不育機制與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兩對基因(A、a和B、b)有關。甲的基因型為AABB,乙的基因型為aabb。Aa雜合子所產生的含a的雌配子不育;Bb雜合子所產生的含b的雄配子不育。甲、乙雜交得到F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F1經過減數分裂產生可育的雄配子及比例是AB∶Ab=1∶1B.F1自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1∶1∶1C.F1雌雄配子隨機結合導致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自由組合D.F1分別作父本和母本與乙雜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相同4.(2022·梅州一模)水稻抗稻瘟病是由基因R控制的,細胞中另有一對等位基因B、b對稻瘟病的抗性表達有影響,BB會使水稻抗性完全消失,Bb使抗性減弱(弱抗病),bb不影響抗性表達。現有兩純合親本進行雜交,實驗過程和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親本的基因型分別是rrBB·錜bbB.F2的弱抗病植株中純合子占2/3C.F2的全部抗病植株自交,后代抗病植株占5/6D.不能通過測交區分F2中易感病植株的基因型題型2 考查多對基因遵循自由組合定律5.(2022·深圳一模)已知牽牛花的花色受三對獨立遺傳的等位基因(A和a、B和b、C和c)控制,其途徑如下圖所示,其中藍色和紅色混合后顯紫色,藍色和黃色混合形成綠色,現有某紫花植株自交,子代出現白花、黃花,據此判斷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自然種群中紅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種B.用于自交的紫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aBbCcC.自交子代中綠花植株和紅花植株的比例不同D.自交子代出現的黃花植株的比例為3/646.(2022·東莞一模)人類皮膚顏色差異除了受環境影響之外,還可能受常染色體上多對基因的控制,其中每個顯性基因對膚色的深度增加都有一定的作用(如圖所示)。假設顯、隱性基因的頻率相等,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A.假設膚色受1對基因控制,預期中間膚色在人群中比例為1/2B.若不同膚色的個體數量峰值有5個,說明膚色受5對基因控制C.圖中實際觀察到的膚色分布情況(虛線)說明有3或4對基因控制著膚色的遺傳D.當親代中膚色最淺的人和膚色最深的人結合,則子一代是中間膚色7.(2020·全國Ⅱ卷)控制某種植物葉形、葉色和能否抗霜霉病3個性狀的基因分別用A與a、B與b、 D與d 表示,且位于3對同源染色體上。現有表型不同的4種植株:板葉紫葉抗病(甲)、板葉綠葉抗病(乙)、花葉綠葉感病(丙)和花葉紫葉感病(丁)。甲和丙雜交,子代表型均與甲相同;乙和丁雜交,子代出現個體數相近的8種不同表型。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甲和丙的雜交結果,可知這3對相對性狀的顯性性狀分別是 。 (2)根據甲和丙、乙和丁的雜交結果,可以推斷甲、乙、丙和丁植株的基因型分別為 、 、 和 。 (3)若丙和丁雜交,則子代的表型為 。 (4)選擇某一未知基因型的植株 X與乙進行雜交,統計子代個體性狀。若發現葉形的分離比為3∶1、葉色的分離比為1∶1、能否抗病性狀的分離比為1∶1,則植株X的基因型為 。 方 法 規 律多對等位基因控制一種生物性狀的問題分析多對等位基因決定一對相對性狀的問題,是近年的熱點題型。很多同學對此類題目束手無策,主要原因:(1)不知道該類問題的實質。雖然該類遺傳現象不同于孟德爾的一對或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但仍屬于基因的自由組合問題,后代基因型的種類和自由組合問題一樣,但表型的問題和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大有不同,性狀分離比也有很大區別。(2)不知道解決問題的關鍵。該種題型解決的關鍵是弄清各種表型對應的基因型。弄清這個問題以后,再用常規的方法推斷出子代的基因型種類或某種基因型的比例,然后再進一步推斷出子代表型的種類或某種表型的比例。強化2 自由組合定律特殊情況分析解 疑 釋 惑1.F2的9∶3∶3∶1與測交后代的1∶1∶1∶1的變式分離比(1)常見比例及原因F1(AaBb)自交后代比例 原因分析 測交后代比例9∶3∶3∶1 正常的完全顯性 1∶1∶1∶19∶7 當雙顯性基因同時出現時為一種表型,其余的基因型為另一種表型(9A_B_)∶(3A_bb+3aaB_+1aabb) 1∶39∶3∶4 aa(或bb)成對存在時表現為雙隱性性狀,其余表現正常 (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1∶1∶29∶6∶1 雙顯、單顯、雙隱三種表型(9A_B_)∶(3A_bb+3aaB_)∶(1aabb) 1∶2∶115∶1 只要具有顯性基因其表型就一致,其余基因型為另一種表型(9A_B_+3A_bb+3aaB_)∶(1aabb) 3∶110∶6 具有單顯基因為一種表型,其余基因型為另一種表型 (9A_B_+1aabb)∶(3A_bb+3aaB_) 2∶213∶3 雙顯性、雙隱性和一種單顯性表現為一種性狀,另一種單顯性表現為另一種性狀(9A_B_+3aaB_+1aabb)∶(3A_bb)或(9A_B_+3A_bb+1aabb)∶(3aaB_) 3∶11∶4∶6∶4∶1 A與B的作用效果相同,但顯性基因越多,其效果越強 (1AABB)∶(2AaBB+2AABb)∶(4AaBb+1AAbb+1aaBB)∶(2Aabb+2aaBb)∶(1aabb) 1∶2∶1(2)解題技巧①看F2的表型比例,若表型比例之和是16,不管以什么樣的比例呈現,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②將異常分離比與正常分離比9∶3∶3∶1進行對比,分析合并性狀的類型。如比例為9∶3∶4,則為9∶3∶(3∶1),即4為兩種性狀的合并結果。③根據具體比例確定出現異常分離比的原因。④根據異常分離比出現的原因,推測親本的基因型或推斷子代相應表型的比例。2.自由組合定律中致死現象分析(1)原因分析(2)解題技巧(“先拆分,后組合”)第一步:先將其拆分成分離定律單獨分析;第二步:將單獨分析結果再綜合在一起,確定成活個體基因型、表型及比例。3.基因的完全連鎖和不完全連鎖情況(1)基因完全連鎖兩對基因若在非同源染色體上,則遵循自由組合定律,測交結果為1∶1∶1︰1,如圖1。如果測交后代只有兩種表型,比值為1∶1,沒有重組類型出現,則可確定控制不同性狀的非等位基因完全連鎖,遵循分離定律。可分為下列圖2、圖3兩種情況。 圖1 圖2 圖3(2)基因不完全連鎖——基因互換由于F1每個發生交換的性母細胞最多只能產生一半重組型配子,另一半是親本型配子。因此,F1測交后代重組類型明顯少于親本類型。如雙雜合體測交后代為兩兩相等比值不同的4種表型后代。交換率的計算,通過對測交后代統計結果求得:交換率=[重組類型/(重組類型+親本類型)]×100%。 診斷·加強 1.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1)基因型為AaBb的個體自交,后代表型比例為3∶1或1∶2∶1,則該兩對基因的遺傳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 )(2)具兩對獨立遺傳基因的親本雜交,若子代表型中無雙隱性(yyrr)個體,則推測存在雙隱性配子(yr)致死。 ( )2.下圖表示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分布情況,其中哪些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為什么?典 題 固 法題型1 基因互作1.(2022·東莞一模)某種植物(二倍體)葉緣的鋸齒狀與非鋸齒狀受葉緣細胞中T蛋白含量的影響。T蛋白的合成由兩對獨立遺傳的基因(A和a,T和t)控制,基因T表達的產物是T蛋白,基因A抑制基因T的表達。兩鋸齒狀植株作為親本雜交獲得F1,F1自交獲得F2,F2中鋸齒狀植株與非鋸齒狀植株的比例是13∶3,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親本的基因型分別是aaTT和AAttB.葉緣細胞缺少T蛋白的植株,葉緣呈鋸齒狀C.F1群體中,T基因的基因頻率為2/3D.基因型為aaTT的植物根尖細胞也有T蛋白的存在2.(2022·山東卷改編)某兩性花二倍體植物的花色由3對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控制紫色,a無控制色素合成的功能。基因B控制紅色,b控制藍色。基因I不影響上述2對基因的功能,但i純合的個體為白色花。所有基因型的植株都能正常生長和繁殖,基因型為A_B_I_和A_bbI_的個體分別表現紫紅色花和靛藍色花。現有該植物的3個不同純種品系甲、乙、丙,它們的花色分別為靛藍色、白色和紅色。不考慮突變,根據表中雜交結果,下列推斷錯誤的是( )雜交組合 F1表型 F2表型及比例甲×乙 紫紅色 紫紅色∶靛藍色∶白色=9∶3∶4乙×丙 紫紅色 紫紅色∶紅色∶白色=9∶3∶4A.讓只含隱性基因的植株與F2測交,不能確定F2中各植株控制花色性狀的基因型B.讓表中所有F2的紫紅色植株都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在全體子代中的比例為1/6C.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為1/4,則該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種D.若甲與丙雜交所得F1自交,則F2表型比例為9紫紅色∶3靛藍色∶3紅色∶1藍色題型2 疊加效應3.(2022·珠海二模)某種植物的果實重量由A與a、B與b、D與d三對獨立遺傳的等位基因控制。已知A、B、D基因對果實的增重效應相同,a、b與d基因的作用相同,基因型AABBDD的植株果實重72 g,基因型為aabbdd的植株果實重36 g。在不考慮互換與突變的情況下,用基因型為AaBbDd與Aabbdd的植株雜交并產生子代。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子代中不會出現果實重量為66 g的植株B.子代中果實重量為42 g的植株基因型有3種C.子代中果實重量為48 g的植株出現的概率為5/16D.子代中果實重量為54 g與60 g的植株之比為4∶14. (2022·肇慶二模)將株高70 cm的小麥(以下株高值代表相應的植株)和50 cm雜交,F1自交得到F2,F2中70 cm∶65 cm∶60 cm∶55 cm∶50 cm的數量比例約為1∶4∶6∶4∶1。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F1只有一種基因型,F2中60 cm有三種基因型B.若F1與50 cm雜交,理論上雜交后代的表型比例為1∶2∶1C.若60 cm雜合子和65 cm雜交,理論上雜交后代中60 cm的比例為1/4D.若F2中60 cm隨機授粉,理論上自由交配后代中70 cm的比例為1/36題型3 致死情況分析5.(2022·汕頭一模)番茄的花色和葉的寬窄分別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且這兩對基因中的某一對基因純合時會使受精卵致死。現用紅色窄葉植株自交,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為紅色窄葉∶紅色寬葉∶白色窄葉∶白色寬葉=6∶2∶3∶1。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這兩對基因的遺傳不符合自由組合規律B.兩對相對性狀中顯性性狀分別是紅色和寬葉C.控制花色的基因具有隱性純合致死效應D.自交后代中雙隱性個體所占比例為1/126.(2022·湛江一模)某種植物的花色同時受A、a與B、b兩對獨立遺傳的基因控制,基因型為A_bb的植株開藍花,基因型為aaB_的植株開黃花。若將藍花植株(♀)與黃花植株()雜交,再取F1中紅花植株自交得F2。F2的表型及其比例為紅花∶黃花∶藍花∶白花=7∶3∶1∶1。則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F2中基因型為AaBb的雜合子致死B.F1產生的配子中某種雌、雄配子同時致死C.親本藍花植株和F2藍花植株的基因型一定為AAbbD.F1產生的配子中,Ab雌配子或Ab雄配子致死題型4 配子不育問題7.(2022·全國甲卷)某種自花傳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A/a控制花粉育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B/b控制花色,紅花對白花為顯性。若基因型為AaBb的親本進行自交,則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子一代中紅花植株數是白花植株數的3倍B.子一代中基因型為aabb的個體所占比例是1/12C.親本產生的可育雄配子數是不育雄配子數的3倍D.親本產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數與含b的可育雄配子數相等題型5 基因連鎖情況8.(2022·汕尾一模)某植物四對相對性狀分別由四對等位基因控制,對基因型為AaBbCcDd的植物進行測交,其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為AaBbCcDd∶AabbccDd∶aaBbCcdd∶aabbccdd=1∶1∶1∶1(不考慮變異)。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A/a、D/d兩對基因的傳遞遵循自由組合定律B.B/b、C/c兩對基因的傳遞遵循自由組合定律C.該植物自交后代有81種基因型,16種表型D.該植物自交后代中aabbccdd個體的比例為1/169.(2017·海南卷節選)果蠅有4對染色體(Ⅰ~Ⅳ號,其中Ⅰ號為性染色體)。純合體野生型果蠅表現為灰體、長翅、直剛毛,從該野生型群體中分別得到了甲、乙、丙三種單基因隱性突變的純合體果蠅,其特點如表所示。某小組用果蠅進行雜交實驗,探究性狀的遺傳規律。回答下列問題:表型 表型特征 基因型 基因所在染色體甲 黑檀體 體呈烏木色、黑亮 ee Ⅲ乙 黑體 體呈深黑色 bb Ⅱ丙 殘翅 翅退化,部分殘留 vgvg Ⅱ(1)用乙果蠅與丙果蠅雜交,F1的表型是 ;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不符合9∶3∶3∶1的表型分離比,其原因是 。 規范長難句——分析原因時要注意言簡意賅,答出關鍵詞“均位于****”“不能自由組合”,注意語言順序的邏輯關系。(2)用甲果蠅與乙果蠅雜交,F1的基因型為 ,表型為 ,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中果蠅體色性狀 (選填“會”或“不會”)發生分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