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4張PPT)走下神壇欣賞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中世紀中世紀(Middle Ages)(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到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13世紀末至14世紀中葉)的這段時期。中世紀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關于其名稱,也叫做"Medieval Ages"或"Middle Times",也稱之為"Dark Ages")維京人維京人(Viking)泛指北歐海盜,他們從公元8世紀到11世紀一直侵擾歐洲沿海和英國島嶼,其足跡遍及從歐洲大陸至北極廣闊疆域,歐洲這一時期被稱為"維京時期"(Viking Age),在英語中,"vikingr"是在海灣中的人,而"wicing"代表海盜;"vikingr"在冰島的土語中也意味著"海上冒險"。維京人維京的老家是挪威、瑞典和丹麥。他們和后代曾一度控制了大部份的波羅的海沿岸、俄羅斯的內陸、法國的諾曼底、英國、西西里、意大利南部和巴勒斯坦的部分地區。他們在825年時發現冰島(愛爾蘭的僧侶早已經在那里)并在875年定居下來。985年,他們又在格陵蘭殖民。有強力的證據顯示,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的五百年,他們就曾到達紐芬蘭并探索了部份北美地區。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的準許下進行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當時原屬于羅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十字軍東征黑死病黑死病黑死病,是一種古老的烈性傳染病。在1346年到1350年大規模襲擊歐洲,導致歐洲人口急劇下降,死亡率高達100%。歐、亞、非洲共約5,500萬~7,500萬人在這場疫病中死亡。黑死病在全球已經流行了近兩千年,曾經有過三次大的流行,奪走了全球大約3億人的生命。目前,黑死病仍然是全球重點控制的烈性傳染病之一。黑死病黑死病對歐洲人口造成了嚴重影響,改變了歐洲的社會結構,動搖了當時支配歐洲的羅馬天主教會的地位,并因此使得一些少數族群受到迫害,例如猶太人、穆斯林、外國人、乞丐以及痳瘋病患。生存與否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產生了“活在當下”的一種情緒。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盛行于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歐洲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新文藝復興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后擴展到西歐各國,于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文藝復新意大利最早興起資本主義萌芽且較多的保留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所以文藝復興最先起源于此。文藝復新文藝復新11世紀后,隨著經濟的復蘇與發展、城市的興起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改變了以往對現實生活的悲觀絕望態度,開始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而這些傾向是與天主教的主張相違背的。文藝復新在14世紀城市經濟繁榮的意大利,最先出現了對天主教文化的反抗。當時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識分子,一方面極度厭惡天主教的神權地位及其虛偽的禁欲主義,另一方面由于沒有成熟的文化體系取代天主教文化,于是他們借助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這就是所謂的"文藝復興"。文藝復新以神為中心 → 以人為中心禁欲和來世 → 現世的享受等級觀念 → 自由平等蒙昧主義 → 理性科學文藝復新文學三杰:薄伽丘 《十日談》但丁 《神曲》彼特拉克《歌集》科學: 哥白尼 《天體運行》哈維 《心血運動論》猶大之吻猶大是出賣耶穌的叛徒。在逾越節的晚餐桌上,耶穌指出他是出賣主的人。他知道自己已經暴露,就提前溜走,立即去給敵人引路前來捉拿耶穌,他以親吻作為暗號。畫面上表現的是猶大帶領了一隊兵馬,還有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的差役,直奔耶穌,要與他親吻。耶穌雙目盯緊猶大,滿眼怒火,猶大則十分緊張。在耶穌身后的使徒彼得,為了解救耶穌,抽刀割掉了敵人的耳朵,更增添了這場斗爭的緊張氣氛。喬托在這幅畫上比較深刻地處理了這一宗教情節,為了解決畫面的不同層次,他把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安排得更加接近真實,擴大了畫面的遠近空間。為了使群像人物有主次,畫家在用心探索明暗表現和物體的體積感。全畫用重色調,上部深藍,下部褐色,造成一種沉重的黑暗感,以渲染這種斗爭的緊張氣氛。周圍是羅馬官兵手持兵器高舉著火把,一片殺氣騰騰。喬托在這幅壁畫上開始擺脫了中世紀宗教、神學的控制,那種僵直、教條的神化形象被富有生活氣息的世俗人所代替。蛋彩畫蛋彩畫是一種古老的繪畫技法。用蛋黃或蛋清調和顏料繪成的畫。多畫在敷有石膏表面的畫板上。盛行于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為畫家重要的繪畫技巧。蛋彩運用在壁畫上稱為濕壁畫,有不易剝落,不易龜裂,色彩鮮明而保持長久的特點。蛋彩的調配和繪制程序技巧復雜,配方很多。不同配方、使用方法和表現效果亦各有特色。蛋彩多為透明顏料,制作時須由淺及深,先明后暗。石膏底子吸水性強,通常多以小筆點染。文藝復興時代曾獲得輝煌成就,到16世紀后,逐漸被油畫取代。彎曲王座上的圣母和圣嬰整體畫面很暗,人物形象平面化,嚴謹。金色、暗紅色、黑色、對比不強烈,壓抑。圣母容貌肅穆,圣嬰老成,肅穆,正襟危坐,高高在上。椅中圣母光影感非常強,有立體感,明暗對比強烈。圓形構圖打破死板不呆板,紅黃藍三原色,艷麗華貴,對比強烈、溫柔、可愛、神態柔和,充滿青春活力,動態自然,有親切感。圣母子圣母子圣母子圣母子嘗試從畫面空間、人物動作、表情等方面比較下面三幅《圣母子》作品的差別,并談一談造成這種差別的社會背景。《帶金翅雀的圣母》拉斐爾這幅圣母像上一共畫了三個人物,圣母、耶穌與約翰。但人物沒有一點宗教標簽。 圣嬰與約翰都畫成幼兒形象。年輕的圣母,就象帶著兩個孩子的民間母親。構圖取金字塔式,據說這是他效法達·芬奇的結果,因為這種構圖在當時 正是達·芬奇的成功首創,它具有很強的穩定感。這個時期拉斐爾畫的圣母與圣子, 都以風景為背景,人物的數目也雷同,而且具有共同性的母愛主題。在金字塔形的構圖中,倚在圣母懷中的小耶穌和小約翰,撫弄停在圣母膝上的金鶯的動作,自然且貼切地傳達出對幼小孩童的呵護情意。這幅畫還體現了許多愛的小細節。小約翰和小耶穌撫弄停在圣母膝上的金鶯——由于是依在圣母懷里,撫摸的動作很自然貼切,圣母慈愛的關注著,帶著極細微的笑,圣母左手拿著祈禱書,眼睛不看書而是看著孩子手的動作,右手輕撫著動作較大的那個孩子,左邊的孩子踩在圣母腳上,兩個孩子都在母親的臂膀之內且都靠著膝,這些無不傳達出母親呵護幼兒的光輝,親密的身體接觸讓人心動,這個動作表現了人情和天倫敘樂,使很可能流于呆板和千篇一律的圣母像頓時變得親切動人。這樣一個細節,透過拉斐爾充滿愛意的完美筆觸,隨著時間季節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光線與色彩所描繪的環境,顯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畫面的背景是山村田園,依然是墨綠暗金,圣母外著墨綠衣裳,內穿暗紅衣服,適當的光打在圣母與圣子的裸露的皮膚上,光潔和祥和。《春》 波提切利達芬奇在夏多昂布瓦斯城設計出武裝坦克車達芬奇機器獅子達芬奇機器人是由達芬奇大約于1495年所設計的仿人型機械達芬奇機械音樂盒達芬奇所繪的菱方八面體《基督的洗禮》收藏于意大利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達芬奇關于人體比例的作品──《維特魯威人》達芬奇的《胚胎研究》(約在西元1510年)達芬奇最先采用蠟來表現人腦的內部結構設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臟和眼睛的第一人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筑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米開朗基羅以人體作為表達感情的主要手段,其雕刻作品剛勁有力、氣魄宏大,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生機勃勃的人文主義精神。1498 年,年僅 23 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為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創作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兩年后即告完成。作品取材于圣經故事: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瑪麗亞抱著死去的兒子無比悲痛。米開朗基羅卻將圣母刻畫成一個年輕、貌美、恬靜、典雅的少婦,她默默地俯視著死去的兒子,沉思、哀悼,耶穌靜靜地躺在圣母膝上,面部表情安祥。整座雕像沉浸在肅穆氣氛中,并洋溢著人類最偉大的母愛情感。它已大大超出了題材的限制,將生與死、痛苦與慈愛化為一體,和諧統一,贊美了人的崇高理想和優秀品質。作品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人們不相信它出自一個年輕人之手,為此,米開朗基羅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雕像中圣母胸前的衣帶上,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署名的作品。1501 年,26 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創作他另一舉世聞名的杰作--《大衛》。歷時三年,他用一整塊大理石雕塑出的《大衛》總高達 5.5 米。米開朗基羅與前人表現大衛戰勝敵人后將敵人頭顱踩在腳下的場景不同,而是選擇了大衛迎接戰斗時的場景。藝術家生動地塑造了一個為事業斗爭的英雄形象:年輕、英俊、健壯、神態堅定自若,左手上舉,握住搭在肩上的"拋石帶",右手下垂,似將握拳,頭部微俯,直視前方,準備投入戰斗。米開朗基羅塑造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尊雕像,而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在藝術上得到充分體現的象征。它贊美人體,謳歌正義和力量。這尊雕像被認為是美術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亦成為后世藝術家學習雕塑的楷模。為了保護藝術品,《大衛》原作被放在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內。前不久還對其進行了一次全面清洗。這里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參觀者絡繹不絕。同時,在佛羅倫薩市市政廳門前和米開朗基羅廣場上分別矗立有復制品,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欣賞。《創世紀》取材于《舊約全書 創始紀》,整幅作品 511 平方米,中心畫面由《創造亞當》、《創造夏娃》、《逐出伊甸園》等 9 個場面組成,大畫面的四周畫有先知和其他有關的故事,共繪了 343 個人物,其中有 100 多個比真人大兩倍的巨人形象,他們極富立體感和重量感。整幅畫通過人與人及人與自然間的關系,歌頌人的創造力及人體美和精神美。米開朗基羅一個人躺在 18 米高的天花板下的架子上,以超人的毅力夜以繼日地工作,當整個作品完成時,37 歲的米開朗基羅已累得像個老者。由于長期仰視,頭和眼睛不能低下,連讀信都要舉到頭頂。他用健康和生命的代價完成的《創世紀》,為后人留下的不僅是不朽的藝術品,還有他那種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24 年后,米開朗基羅又應教皇克萊門七世之約,在西斯廷教堂 巨幅壁畫《末日審判》祭壇正面墻上繪制了另一撼人心魄的巨幅壁畫《末日審判》。米開朗基羅獨自一人頑強地工作了將近 6 年,在 220 平方米的畫面上繪出約四百個人物。在畫中央,基督正氣凜然,高舉右手,即將發出最后的判決。米開朗基羅還把一位教皇畫到將被判罪去接受地獄煎熬的一群人中?;阶竽_下一個圣徒右手持刀,左手提著一張人皮,而這張人皮的面孔正是畫家本人的臉,其表情痛苦、憤怒,表現了米開蘭基羅正經歷著精神與信仰危機的折磨和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并借《末日審判》痛快淋漓地發泄了對人間丑惡的鞭撻。《末日審判》引起的轟動可想而知。然而,巨作中的裸體人物卻引起爭議,一些人認為猥褻了神靈。在米開朗基羅去世不久,新教皇庇護四世就下令給所有裸體人物畫上遮羞布或衣飾。后來,人們將受命的畫家們謔稱為"內褲制造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